手寫時代:從寫字到打字,一部五千年的人類書寫文明史及未來

手寫時代:從寫字到打字,一部五千年的人類書寫文明史及未來
定價:320
NT $ 200 ~ 363
  • 作者:安.特魯貝克
  • 原文作者:Anne Trubek
  • 譯者:黃楷君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2-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4773925
  • ISBN13:9789864773923
  • 裝訂:平裝 / 240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內容簡介

在一點一橫間,我們寫下歷史;在一撇一豎間,我們貼近彼此;
面對一個可能消逝的手寫時代,
我們需要的,是多一點的理解,以及迎向改變的勇氣。
 


一同回顧人類的書寫文明,看見手寫的無窮面貌與可能性!



專文導讀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提筆推薦  秦曼儀(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張曼娟(作家)、廖文強(創作歌手)

----------------------------------------------------------------------------------------------------------------------

蘇格拉底認為,「書寫會讓人類靈魂變得慣於遺忘。」
馬丁路德批評,「大量的印刷書會讓寫作失去標準。」
在歷史上,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手寫」,其實並不都那麼的理所當然……

握筆寫字,似乎已是文明的重要象徵。書寫建構了人類歷史,是傳承知識的重要途徑;親手簽下自己的姓名,才能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而在數位打字漸成主流的現在,手寫更成為真實個人情感,以及優雅生活態度的一種展現。

然而。在通訊便利的打字時代,手寫似乎越來越不重要,學校也逐漸不再重視學童的書寫,簽名更只徒具形式。有許多人擔憂這樣的現象,認為手寫是人類固有的傳統技術,而手寫的消失更代表了文明的墮落。但安‧特魯貝克在這本書提出相反論證,她認為手寫並不是人類文明的固有技術,其衰落也只是人類通訊革命的下一階段而已。

作者從人類歷史最早誕生手寫的蘇美楔形文字開始談起,依序介紹手寫這門技術的誕生及發展。其中,她更點出各時代許多偉大哲人反對手寫的論點,帶領讀者反思:其實手寫的出現並非固有不變或理所當然,其只是漫長歷史中人類通訊形式的其中一種選擇。

隨著時代遞嬗,印刷術、打字機發明後,都一再地壓縮手寫的空間,也都引發各時代人群的擔憂跟質疑,如同現今的我們。但作者再次強調:手寫只是一種選擇,就像曾被淘汰的口說、肢體語言一樣,如今它們也沒有真正消失,反而在不同領域維持自身特色與地位,展現其無窮的可能性。

----------------------------------------------------------------------------------------------------------------------

媒體書評齊聲讚譽

妙趣橫生……讀來令人愉悅的歷史。──《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特魯貝克就像是個會施魔法的機智旅行良伴。──《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從書寫探究人類關係,一段令人信服且饒富趣味的歷史……極易上手。──《紐約日報》(Newsday)

特魯貝克揭露了人類手寫歷史中一些迷人的側面。──《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手寫不僅僅只是把字寫在紙上而已……作者在這本既輕薄又優美的小書裡,藏放了許多既奇特又動人的事實。──《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對書寫技術的一次簡明回顧……特魯貝克認為這場人類溝通形式的變遷,提供我們一個更加民主與更易獲取知識的機會,是值得稱頌的。她舉出了詭譎多變的諸多事實,並勾勒出一段生氣勃勃的人類書寫文明史。──「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讀來樂趣無窮……這段令人愉悅的歷史之旅,最終完結在對手寫的期待:手寫不會消失,而是轉換形式,成為一種類似藝術品的存在,就像凸版印刷一樣。──《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特魯貝克呈現了一個生動有趣的觀點:在她的眼中,當前人類書寫的歷史並不是消逝,而是一次質變。──Inside Higher Ed

調查透徹……特魯貝克以極具說服力的口吻揭示,我們會視手寫為理所當然,其實多半是受情感驅使;這份對手寫的情感,更與我們的歷史文明、核心價值與個人身分緊密相纏。──《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特魯貝克考究了學習手寫這件事的政治與社會意涵……她從不避諱手寫在當前所引發的爭議。她提出許多有趣且充滿洞見的舉證,讓過去與現在相互對話,並引領讀者談論手寫的未來。面對這個複雜的課題,她給出的結論既高明又引人深思。──「書架情報網」(Shelf Awareness)


寫作名家好評推薦

雖然我在成功寫出字母的完美斜線後,書寫能力便開始退化──但我仍深信以獨一無二的手寫體草寫在紙張上的字句不知怎麼地特別有味道,就像從頭開始製作的蛋糕,或是在缽裡研磨的松子青醬──然而,我仍必須承認安.特魯貝克在《手寫時代》中令人信服的慧黠主張所言不虛。我們現下所見可能是最後一個世代接受精細動作技能訓練,以便藉由鉛筆或筆桿流暢地寫字,而不只是在小型鍵盤上點擊。手寫的消逝之兆已然降臨。──瑪莉.諾里斯(Mary Norris),《逗點女王的告白》(Between You & Me: Confessions of a Comma Queen)作者

特魯貝克寫了一本美好的書──將迷人的歷史洞察融入手寫的文化中。──克萊夫.湯普森(Clive Thompson),《雲端大腦時代》(Smarter Than You Think: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Mind for Better)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特魯貝克Anne Trubek
目前為《BELT》雜誌的總編輯,撰寫眾多文章刊於《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WIRED連線雜誌》等處。她的文筆以風趣流暢著稱,其間不時穿插大小知識,出道作《A Skeptic's Guide to Writer's Houses》就是一本以導覽形式敘述小書迷參觀大作家故居的有趣書籍。而在本書《The History and Uncertain Future of Handwriting》裡,她也像個導航員般,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帶領讀者瀏覽幾千年的西方手寫歷史。
想更了解作者,可見:http://www.annetrubek.com


譯者簡介

黃楷君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文字工作者。譯有《我的國家:土耳其的憂鬱與瘋狂》(合譯)。

 

目錄

推薦序 追憶筆尖之間的重量 陳建守

序言 手寫即歷史
第一章 帶著奇妙熟悉感的遙遠過去
第二章 極美手寫字的問題
第三章 希臘羅馬的深遠影響
第四章 人肉複印機
第五章 書寫體的政治
第六章 手寫的區別功能
第七章 正氣凜然的手寫體
第八章 惡魔的裝置
第九章 拉長的下伸筆畫
第十章 可疑的文件
第十一章 數位手寫字
第十二章 華麗字體的不斷再興
第十三章 手寫的科學
結語 我們的親筆簽名

致謝
註釋
 

推薦序 
追憶筆尖之間的重量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創辦人)


你有多久時間未嘗提筆寫作?有多長時間未曾感受筆尖摩挲紙張的觸感?過去我們用「埋頭伏案」來形容人勤奮讀書或寫作的樣子,曾幾何時,我們早已習慣敲打鍵盤的聲響,忘卻了指尖如何引領筆尖的重量。

在西元十五世紀的古騰堡革命印刷術出現之前,對於書本來說,最早的革命之一是「抄本」(codex)的出現。「抄本」出現於西元二、三世紀的基督教世界,在形式上不再是一張捲起來的紙張,而是將很多紙張黏貼在一起,形成可以翻頁的書本。「抄本」顧名思義是用人手謄寫、而非機印的書籍,這種 handwriting format 是印刷術出現前傳播文化和智識的主要方式。不只是「抄本」,在更早時代使用泥板、莎草紙、洋皮紙等物質進行書寫的情況,也都是憑藉人手一筆一劃,才得以竣工。而二十世紀電腦的出現,則迎來古騰堡革命之後,人類訊息技術的最大變革。1974 年,網際網路出現。1998 年,Google 誕生。2004 年,Google啟動一項將美國圖書館中一千五百萬種書籍數位化的計畫,企圖打造一座虛擬的圖書館,電子書應運而生。

從手抄本、印刷書到電子書。就這三階段的演進,以後設的觀點來看,印刷書並沒有改變手抄本的形式,甚至還曾刻意模仿手抄本的字體樣式進行印刷;而電子書的出現對於印刷書的存在威脅也不大,我不認為電子書點燃了書籍的新時代。然而,如果說電腦的出現對文本與閱聽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帶來改變的話,最大的部分便是手寫時代的消逝。但是,手寫真的就消逝了嗎?如同文字出現之後,口語的地位看似式微,卻反倒成為主流文字之外另一股溝通的力量,我亦不認為手寫和打字孰優孰劣,這兩種形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本該並行不悖,各有其擁護陣營。就好像,我得先在紙上起草本篇導讀的綱要,但最後還是得仰賴電腦打字才能成事一般。而《手寫時代:從寫字到打字,一部五千年的人類書寫文明史及未來》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點:手寫並非人類文明固有的技術,而只是技術演進的其中一個階段,衰落的過程也只代表人類的溝通形式進入下一階段而已。

《手寫時代》一書要追索的,是人類歷史上文字與書寫技術的出現和演變。無論是在電腦、打字機、莎草紙或泥板上,任何種類的書寫都不是自然的產物。書寫是人工的,是一種人造的技術。本書的作者安.特魯貝克便是要剖析每個文明階段中手寫技術的流變及其影響。安.特魯貝克按照時間序列,先從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出現寫起,繼而討論希臘和羅馬字母的系統,最後的篇章則集中於討論手寫形式的政治、藝術、閱讀和科學性表述。

在整本書中,我認為有三個部分值得加以推介和補充。首先是關於書寫和記憶的關係,安.特魯貝克引述蘇格拉底的意見:「如果人們去學習(書寫),就會將健忘植入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會依賴寫下的東西,不再運用自身記憶力。」的確,在文藝復興時代以前,記憶是智識能力和道德品質的標誌。一位好的學者必然得擁有絕佳的記憶力。但在文藝復興時代之後,歐洲世界面臨著資訊(知識)爆炸的情況,伴隨印刷術而生的大量出版品,促使學者的腦民抵不過手民,得要開始動手做筆記才能對資訊(知識)加以囤積和分類。因此,「筆記」(note-taking)成為幫助記憶的方式,當時的人認為做筆記絕不是浪費時間,讀書不做筆記才是浪費時間。

其次,安.特魯貝克在第五章「書寫體的政治」中,討論字體的政治性象徵,令人興味盎然。安.特魯貝克為讀者說明了同樣以拉丁文進行書寫,地方性的書寫體如何以筆觸不同而阻礙閱讀。更重要的是,這些具地方色彩的書寫體在教會眼中看來,是一種踰矩的行為,象徵著拒絕服從中央權威。我們所熟悉的哥德體(Gothic)和羅馬體(Roman),前者是一種字母連寫的字體,比大多數書寫體都還難閱讀,在印刷機發明以前,全歐洲有十來種哥德體的變異字體流通各地;後者是相對於「粗野」的哥德體,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部分成果,是人文主義學者尋求復振希臘羅馬古典學問的產物。人文羅馬體的大行其道,是因義大利麥迪奇家族的偏好有以致之,可說是一種資本家的書寫體。人文羅馬體的字母易讀,成為辨別自我和他者的區判;不適合用於手寫的哥德體,也被拿來暗示用這種粗野字體書寫的人,讀寫能力較差。

最後,安.特魯貝克論及親筆簽名和筆跡鑑識的發展,這部分恰可見證手寫在日常生活的持續影響。讀者之中絕對有樂於蒐集作家親筆簽名的雅士,而在科層體制下運轉的文書工作,更是缺不了簽名這項法定的程序。可惜的是,安.特魯貝克略過了對於「旁注」(Marginalia)這項手寫工作的分析。「旁注」是讀者指在書本或文件的邊緣所留下的記號,其表現形式可能是評論、註釋、隨筆或漫談。透過閱讀「旁注」,我們得以重新建構該名讀(作)者的心靈世界。在十八、十九世紀,「旁注」是一種常見的書寫實踐形式。我們所熟知的布萊克(William Blake)、達爾文(Charles Darwin)、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和簡.奧斯汀(Jane Austen)都是當時「旁注」社群的一員。

在數位化浪潮初來乍到人類社會之際,就有學者憂心悲嘆「書本的危機」,要大家留意紙本書中所蘊含的「古籍的灰塵,高貴的腐味」。對於電子書蓬勃發展、紙本書被貶落的情況,哈佛大學圖書館館長 Robert Darnton 是這樣認為的:「現在我們正要邁入一個資訊分析整合的年代,過去書籍代表著經驗、知識的傳承,而現在有著不同的載體,分擔著相同的任務。我們與其悲嘆書本之死,還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將過去活字印刷的技術與現代電子產業結合,重新創作出新的可能性。」回到本書,我們與其悲嘆和追憶手寫時代的靈光消逝,倒不如重新塑模手寫形式在打字時代所能扮演的角色。我們很難預測人類溝通方式的未來樣貌,但本書這樣說了:形式一直在改變,從來沒有一種單一的溝通形式。我們若去相信手寫或打字的形式不會改變,那只會是一種憑空的幻想;但我們可以去相信,在不斷流變的溝通形式階段裡,手寫也會與時俱進,轉換其面貌,在各階段持續彰顯它的獨特價值與可能性。

所以從今天起,我們能做的是:每週撥出一點時間,放下你的 text message 和 email list,親手寫下一紙 text 和 mail 給你最心愛的人。相信我,古人所云的「紙短情長」和「見字如面」,會在筆尖之間發揮不可思議的重量和力量。
 

內容連載

第三章 希臘羅馬的深遠影響
 
書寫是好的、崇高的,是身為受過教育的公民的重要能力。這些說法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都是老生常談了。不過,古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卻抱持相反意見。在柏拉圖以文字記錄下來的演講中,蘇格拉底曾激烈地論稱,書寫會削弱人們的才智、教養與創意。他是這麼說的:「相信書寫文字益處良多的讀者,必定是頭腦太過簡單;被寫下的文字只能提醒人們他們本來就知道的事情。」對蘇格拉底而言,精通口語而非書寫,才是知識的精髓。擁有健全、複雜的口語頭腦,能夠確保歷史受到保存:「如果人們去學習(書寫),就會將健忘植入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會依賴寫下的東西,不再運用自身記憶力。」
 
蘇格拉底也擔憂書寫會妨礙複雜的思想。他說,唯有透過記憶,才能把概念內化到我們心中;而唯有透過口語說出那些概念,才能完整地發展它們。對蘇格拉底和許多希臘人而言,口說是知識和表達最為精細複雜的形式。
 
書寫的確減損了人類的記憶能力,變得難以在事後回想時記得並提出事實、想法和經驗。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事情會「離開他們的腦袋」。他指出,一段書寫文字無法像對話中的人們那般回應問題。他曾說:「假如你向一段書寫文字提出一個問題,它只會沉默不語。」書寫是停滯不前的,因為它並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他主張,任何人都能對一段書寫為所欲為,因為書寫「沒有父母能夠保護(它)」。但在口語表達的文化,就不會出現偽造這種概念。
 
蘇格拉底的反書寫立場,提醒了我們書寫出現伴隨而來的失去。我們失去了身體。我們失去了手勢。若沒有科技,我們就失去了記得的能力,因為一枝筆就像一部電腦,就像科技。我們也失去了那些在口說時被插入、賦予個人風格的短句,「那些語言的片段」──例如「不是嗎?」或「懂我的意思嗎?」。
 
蘇格拉底的話也提醒了我們,口語文化的高度發展並不下於讀寫文化。許多西方文明的偉大人物都從未或鮮少寫字。而我們對摩西、佛陀和耶穌所知的一切,皆是來自於他們的言論,而非寫作。耶穌被描述正在寫字的狀態僅只一次:那是在沙地上的字,他事後便抹去了,無人記錄其內容。[約翰福音(John)8:8]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3
    $200
  2. 新書
    75
    $240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79
    $253
  5. 新書
    79
    $253
  6. 新書
    79
    $253
  7. 新書
    79
    $253
  8. 新書
    85
    $272
  9. 新書
    88
    $282
  10. 新書
    9
    $288
  11. 新書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