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深度探討以留白的延長記號表現「裝飾奏」內涵的書,開啟莫札特、長笛演奏者、觀眾的深度對話。
◎本書專門研究莫札特為長笛所寫下的天籟之音「長笛協奏曲K.314」,為作者續協奏曲K.313之後第二首協奏曲裝飾奏研究。
◎莫札特在其協奏曲中作為獨奏家展現技巧的「裝飾奏」部分,僅僅留下一個「延長記號」,原意是由演奏者即興發揮。而這美麗的留白,卻自此充滿了想像空間。
◎樂譜上的「留白」並非空白,而是演奏者展現自我專業的無限可能,以及與觀眾深度對話的起點與終點。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仿彿是為了傳達上帝的話語而降臨人世的。雖然短暫的一生都周旋在創作與現實中,但在天真爛漫的性格裡,潛藏著動盪不安的靈魂,這樣的獨特氣質巧妙編織進音樂裡,使他的作品風格獨具。
在莫札特所留下的作品裡,協奏曲中作為獨奏家展現技巧的「裝飾奏」部分,並沒有記載任何一個音符,僅僅在五線譜上留下一個沉默的「延長記號」,原意是由演奏者當下即興發揮,而這美麗的留白,卻自此充滿了想像空間。數百年來,關於「裝飾奏」的演奏版本不計其數且各有優劣,目的仍是希望演奏出完美的作品,引發觀眾的共鳴。
本書聚焦在莫札特所寫下的「長笛協奏曲K.314」中之「裝飾奏」部分,希望能夠引起演奏者思考其在莫札特協奏曲中「裝飾奏」的動機。畢竟樂譜上的「留白」並非空白,而是與觀眾深度對話的起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翁立美
生於台北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畢業,紐約市立大學長笛演奏碩士,博士班研究。
熱愛音樂、文學、繪畫。
致力於專業舞台演出,音樂策展及藝術教育推廣。
先後任職於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研究所、實踐大學音樂系研究所、台北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健行科技大學、中央廣播電台等。
翁立美
生於台北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畢業,紐約市立大學長笛演奏碩士,博士班研究。
熱愛音樂、文學、繪畫。
致力於專業舞台演出,音樂策展及藝術教育推廣。
先後任職於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研究所、實踐大學音樂系研究所、台北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健行科技大學、中央廣播電台等。
目錄
第1章 留白二三事
第2節 迷宮探險
第3節 線索與範疇
第2章 時光走廊
第1節 遇見莫札特
第2節 因緣際會
第3節 樂器揭密
第4節 裝飾奏的軌跡
第3章 音樂森林
第1節 第1樂章
第2節 第2樂章
第3節 第3樂章
第4章 打開任意門
第1節 Claude-Paul Taffanel(1844–1908)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2節 Carl Joachim Anderson(1847–1909)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3節 Johannes Donjon (1839–1912)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4節 Rudolf Tillmetz (1847–1915)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5節 Jean-Pierre Louis Rampal (1922 –2000) 116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6節 Gary Shocker(b. 1959)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7節 Emmanuel Pahud(B. 1970)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5章 時空留聲機
第1節 Marcel Moÿse(1889–1984)
第2節 Jean-Pierre Rampal(1922–2000)
第3節 Julius Baker(1915–2003)
第4節 Karlheinz Zoeller(1928-2005)
第5節 James Galway(B. 1939)
第6節 William Bennett(B. 1936)
第7節 Emmanuel Pahud(B. 1970)
第8節 Eugenia Zuckerman(B. 1944)
第9節 Aurèle Nicolet(B. 1926)
第6章 超譯莫札特
第1節 傳承與創新
結論1:忠於莫札特時代之風格演奏裝飾奏
結論2:演奏者挑選樂譜版本時會考慮時代因素
建議1:演奏者應多比較不同版本之異同
建議2:演奏者應嘗試以即興演奏古典時期裝飾奏
第2節 彼岸之樹
後記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西文部分
第2節 迷宮探險
第3節 線索與範疇
第2章 時光走廊
第1節 遇見莫札特
第2節 因緣際會
第3節 樂器揭密
第4節 裝飾奏的軌跡
第3章 音樂森林
第1節 第1樂章
第2節 第2樂章
第3節 第3樂章
第4章 打開任意門
第1節 Claude-Paul Taffanel(1844–1908)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2節 Carl Joachim Anderson(1847–1909)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3節 Johannes Donjon (1839–1912)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4節 Rudolf Tillmetz (1847–1915)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5節 Jean-Pierre Louis Rampal (1922 –2000) 116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6節 Gary Shocker(b. 1959)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7節 Emmanuel Pahud(B. 1970)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5章 時空留聲機
第1節 Marcel Moÿse(1889–1984)
第2節 Jean-Pierre Rampal(1922–2000)
第3節 Julius Baker(1915–2003)
第4節 Karlheinz Zoeller(1928-2005)
第5節 James Galway(B. 1939)
第6節 William Bennett(B. 1936)
第7節 Emmanuel Pahud(B. 1970)
第8節 Eugenia Zuckerman(B. 1944)
第9節 Aurèle Nicolet(B. 1926)
第6章 超譯莫札特
第1節 傳承與創新
結論1:忠於莫札特時代之風格演奏裝飾奏
結論2:演奏者挑選樂譜版本時會考慮時代因素
建議1:演奏者應多比較不同版本之異同
建議2:演奏者應嘗試以即興演奏古典時期裝飾奏
第2節 彼岸之樹
後記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西文部分
序
作者序
「莫札特是稀世之寶,他創造了世間一種極為罕見的音樂光環。」~~~Johann Wolfgang Goethe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仿佛是為了傳達上帝的話語而降臨人世的。他名字中的“ Amadeus ”,意為“上帝的寵兒”。早逝的莫札特,雖然一生都周旋在創作與現實中,但天真爛漫的性格裡,潛藏著動盪不安的靈魂,使他的音樂獨具魅力。然而生活中不時出現的陰霾,儼然成為一種—必須從自身泥沼中奮力掙脫,才能擁有純粹情感向度的試煉,本書即聚焦在莫札特為長笛所寫下的天籟之音「長笛協奏曲K.314」。
協奏曲動人之處在於主角與配角之間的對話呼應、衝突與調和之間的音色轉換,這即是戲劇裡的矛盾與解決。莫札特不僅成功塑造此曲中的相對與互立,更把樂器特質發展得淋漓盡致,使得演奏者能夠在簡潔的和聲裡展現繁複的技巧,也能從純淨的旋律中營造豐富的張力。因此習樂者均將此作品列為必備曲目,而面對其中之樂曲分析、演奏法探討、裝飾奏的詮釋皆細細思量,希望能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現。
但是在莫札特所留下的作品文獻裡,協奏曲中作為獨奏家展現技巧的「裝飾奏」部分,並沒有記載任何一個音符,僅僅在五線譜上留下一個沉默的「延長記號」,原意是由演奏者即興發揮。而這美麗的留白,卻自此充滿了想像空間。數百年來,關於此樂段的演奏版本不計其數,它也許是委婉清麗的小品,也可能是華麗炫技的變奏。有些演奏家會選擇適合該時代的和聲、旋律語法演奏,也有些演奏家以其個人所屬的時代風格為詮釋依據。綜觀以上的差異各有優劣,唯演奏家必須視演奏場合、觀眾屬性,以及個人風格作為選擇基礎,目的仍是希望演奏出完美的作品,引發觀眾的共鳴。
本協奏曲另有一特殊之處,就是莫札特同時以幾乎相同的版本寫作給雙簧管與長笛兩種樂器。據傳是因為莫札特並不喜歡長笛,所以無意重新創作,僅為了獲取委託創作的報酬而將原本雙簧管協奏曲改編交差了事。不過筆者認為另一重要因素應是莫札特本人也認同此曲適合長笛演奏故而有此作法。
莫札特短暫的一生共寫出了650多首作品,而專為長笛所寫下的協奏曲卻只有兩首。筆者在數年前已將其中一首協奏曲K.313的裝飾奏研究著書出版,目的在探討協奏曲中裝飾奏之演奏詮釋,並將坊間已出版之裝飾奏樂譜以及演奏家有聲資料作比較,藉由討論其異同點以為借鏡。出版之後許多好友紛紛敦促要繼續完成第二首協奏曲K.314的裝飾奏研究,但基於個人因素以致瑣事延宕,一些想法在心裡反覆來去,直至今年總算完成,算是對於自己以及同儕的完整分享。
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也能夠引起單簧管、雙簧管、鋼琴、小提琴等等其他樂器演奏者思考其各自在莫札特協奏曲中之裝飾奏研究的動機,畢竟樂譜上的「留白」並非空白,而是演奏者展現自我專業的無限可能,以及與觀眾深度對話的起點與終點。
關鍵字:莫札特、長笛、協奏曲、裝飾奏、K.313 、K.314
「莫札特是稀世之寶,他創造了世間一種極為罕見的音樂光環。」~~~Johann Wolfgang Goethe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仿佛是為了傳達上帝的話語而降臨人世的。他名字中的“ Amadeus ”,意為“上帝的寵兒”。早逝的莫札特,雖然一生都周旋在創作與現實中,但天真爛漫的性格裡,潛藏著動盪不安的靈魂,使他的音樂獨具魅力。然而生活中不時出現的陰霾,儼然成為一種—必須從自身泥沼中奮力掙脫,才能擁有純粹情感向度的試煉,本書即聚焦在莫札特為長笛所寫下的天籟之音「長笛協奏曲K.314」。
協奏曲動人之處在於主角與配角之間的對話呼應、衝突與調和之間的音色轉換,這即是戲劇裡的矛盾與解決。莫札特不僅成功塑造此曲中的相對與互立,更把樂器特質發展得淋漓盡致,使得演奏者能夠在簡潔的和聲裡展現繁複的技巧,也能從純淨的旋律中營造豐富的張力。因此習樂者均將此作品列為必備曲目,而面對其中之樂曲分析、演奏法探討、裝飾奏的詮釋皆細細思量,希望能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現。
但是在莫札特所留下的作品文獻裡,協奏曲中作為獨奏家展現技巧的「裝飾奏」部分,並沒有記載任何一個音符,僅僅在五線譜上留下一個沉默的「延長記號」,原意是由演奏者即興發揮。而這美麗的留白,卻自此充滿了想像空間。數百年來,關於此樂段的演奏版本不計其數,它也許是委婉清麗的小品,也可能是華麗炫技的變奏。有些演奏家會選擇適合該時代的和聲、旋律語法演奏,也有些演奏家以其個人所屬的時代風格為詮釋依據。綜觀以上的差異各有優劣,唯演奏家必須視演奏場合、觀眾屬性,以及個人風格作為選擇基礎,目的仍是希望演奏出完美的作品,引發觀眾的共鳴。
本協奏曲另有一特殊之處,就是莫札特同時以幾乎相同的版本寫作給雙簧管與長笛兩種樂器。據傳是因為莫札特並不喜歡長笛,所以無意重新創作,僅為了獲取委託創作的報酬而將原本雙簧管協奏曲改編交差了事。不過筆者認為另一重要因素應是莫札特本人也認同此曲適合長笛演奏故而有此作法。
莫札特短暫的一生共寫出了650多首作品,而專為長笛所寫下的協奏曲卻只有兩首。筆者在數年前已將其中一首協奏曲K.313的裝飾奏研究著書出版,目的在探討協奏曲中裝飾奏之演奏詮釋,並將坊間已出版之裝飾奏樂譜以及演奏家有聲資料作比較,藉由討論其異同點以為借鏡。出版之後許多好友紛紛敦促要繼續完成第二首協奏曲K.314的裝飾奏研究,但基於個人因素以致瑣事延宕,一些想法在心裡反覆來去,直至今年總算完成,算是對於自己以及同儕的完整分享。
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也能夠引起單簧管、雙簧管、鋼琴、小提琴等等其他樂器演奏者思考其各自在莫札特協奏曲中之裝飾奏研究的動機,畢竟樂譜上的「留白」並非空白,而是演奏者展現自我專業的無限可能,以及與觀眾深度對話的起點與終點。
關鍵字:莫札特、長笛、協奏曲、裝飾奏、K.313 、K.314
內容連載
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無疑是古典時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從幼年時期由父親啟蒙而開始職業的演出生涯,而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包括41首交響曲、多首的鋼琴協奏曲、以及歌劇等等,而他所創作的器樂協奏曲,也成為眾多演奏者必備的標準曲目。他的樂曲旋律優美、每每能觸動人心,也難怪愛因斯坦曾經說:「莫札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創造』了他的音樂,但莫札特的音樂是如此的純淨、優美,以致讓人覺得他不過是『發現』這樣的音樂而已—這樣的音樂是一直存在的,它是宇宙內在美的一部份,有待揭示出來
。」
而在眾多莫札特的作品之中,他為長笛所撰寫的樂曲顯得非常特殊;原因不在於寫了二首協奏曲以及其它的室內樂、也不是因為旋律優美令人聽到即喜愛,而是因為莫札特根本不喜歡長笛這一個樂器。這個特別之處與其他創作比較之後即顯得特別。故而深為長笛演奏者,自覺更有將這兩首協奏曲研究透徹的必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長笛協奏曲的裝飾奏演奏方法,特別聚焦在C大調作品K. 314,其一是因為已經有許多國內外研究這兩首協奏曲演奏詮釋的學術著作,但是卻沒有聚焦在裝飾奏以及演奏版本比較領域的研究,其二是因為筆者在數年前出版「莫札特長笛協奏曲K. 313裝飾奏之研究」,本文即作為莫札特另外一首長笛協奏曲的後續研究,藉由本文完成莫札特為長笛所撰寫的兩首協奏曲裝飾奏的研究。
第一節 我思故我在
裝飾奏在原文中稱為Cadenza,在協奏曲之中皆可見,但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裝飾奏在同時代之中的演奏方式有明顯的差異,最明顯的差異性即是在古典時期之前與之後。因為在古典時期(約為西元1750-1820之間)之前,裝飾奏僅在樂譜上標示一個延長紀號”Fermata”的記號,也就是【 】,演奏者在演奏時依據各自的詮釋即興(improvisation)演出;而在古典時期後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皇帝」開始將裝飾奏全部寫出 ,演奏者因此不必自行即興,不過也就失去了自我表現的機會。
而在眾多莫札特的作品之中,他為長笛所撰寫的樂曲顯得非常特殊;原因不在於寫了二首協奏曲以及其它的室內樂、也不是因為旋律優美令人聽到即喜愛,而是因為莫札特根本不喜歡長笛這一個樂器。這個特別之處與其他創作比較之後即顯得特別。故而深為長笛演奏者,自覺更有將這兩首協奏曲研究透徹的必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長笛協奏曲的裝飾奏演奏方法,特別聚焦在C大調作品K. 314,其一是因為已經有許多國內外研究這兩首協奏曲演奏詮釋的學術著作,但是卻沒有聚焦在裝飾奏以及演奏版本比較領域的研究,其二是因為筆者在數年前出版「莫札特長笛協奏曲K. 313裝飾奏之研究」,本文即作為莫札特另外一首長笛協奏曲的後續研究,藉由本文完成莫札特為長笛所撰寫的兩首協奏曲裝飾奏的研究。
第一節 我思故我在
裝飾奏在原文中稱為Cadenza,在協奏曲之中皆可見,但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裝飾奏在同時代之中的演奏方式有明顯的差異,最明顯的差異性即是在古典時期之前與之後。因為在古典時期(約為西元1750-1820之間)之前,裝飾奏僅在樂譜上標示一個延長紀號”Fermata”的記號,也就是【 】,演奏者在演奏時依據各自的詮釋即興(improvisation)演出;而在古典時期後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皇帝」開始將裝飾奏全部寫出 ,演奏者因此不必自行即興,不過也就失去了自我表現的機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75折$149
-
新書79折$158
-
新書79折$158
-
新書85折$170
-
新書85折$170
-
新書88折$176
-
新書9折$180
-
新書9折$180
-
二手書95折$190
-
二手書$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