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因此,在預定的時期內,那在時間內的特定的時刻到了;
那一刻並非在時間之外,而是在時間之內;在我們稱為歷史的時間之內:它選擇了時間中的世界,並將時間中的世界一分為二;這在時間內的時刻並不屬於時間;
它在時間內,但時間卻是藉著他而受造的:因為如果沒有「意義」的存在,就沒有時間的存在;這意義就來自於時間中的那一刻。
因此,就好似人應該在聖言的光中,從光明走向光明;
藉著苦難與犧牲,他們從自身的陰暗中被拯救出來;
但殘暴依然;肉慾、自私依然;利己、愚鈍依然;儘管如此,他們仍舊在奮鬥;仍舊在不斷地重拾前行的勇氣;仍舊在不斷地重新踏上那為光所照耀的道路;
他們時常停滯不前,虛度光陰,誤入歧途,滯留徘徊,但卻從來沒有走上另一條路。」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岩石〉的合唱》
這就是基督喜訊的傳遞方式,從起初直到今天。我在這裡想做的就是,再次指出艾略特的觀點與基督徒從起初所宣報的信仰之深刻的合理性。全書的引線就是對教會之真實的、全部的傳統的服從。
這本書就像三卷本教程中的其他兩本一樣,旨在舉例說明人們可以有意識地、合理地接納基督宗教的方式,並同時考慮到實際的經驗。此外,《基督宣言的起源》這本書首先要澄清的是宗徒信仰的起源。在其中,我要說明人們可以相信基督的理由;那就是人性的內在需求與納匝肋人耶穌的事件相互之間的深深地呼應。所以,我盡可能地展示出,人們委身於基督的清晰合理性,並在與基督這個人的相遇經驗的引導下,開始關於其神性問題的偉大追尋。
並不是抽象的推理能夠使人成長,能夠拓展人的思想,而是在人性中把握那已經獲得的、被言說的真理時刻,才能使人成長,才能拓展人的思想。從人的宗教性到信仰的過渡是一種方法上的偉大轉換:它不再是一種充滿未知的探索,而是發生在歷史中的事件所帶來的驚喜—就如艾略特在他那無與倫比的詩歌中所表達的。這些都是談論耶穌基督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在這條路上,基督成了我們的家人,幾乎就像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一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祂會更加地成為我們自身所不可或缺部分。
我特別重視這本書,因為它表達了一種有意識、成熟的信仰之理由。在這本書再版之際,我再一次地閱讀它,我只想對其做出少許變動,以使其更適合今日的讀者,但我並無意對其進行任何原本結構安排上的改變。
朱撒尼二○○一年七月,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