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聞學,是從科學主義中沿襲了中立;在政治鬥爭中沿襲了批判。但是,新聞不是科學,也不是政治鬥爭的工具。
新聞是表達一個時代的共同心聲,是社會溝通的場域。新聞不是政黨、財團與秀異分子的專利品,而是屬於全體公民,是公共意見充分表達與討論的平台,透過這個平台,我們為社會及個人找到真正的幸福與出路。
新聞作為公共輿論的理性論證場域,它應該提供各領域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但不是急著為他人定罪。
新聞不應該中立,而是應該公正。新聞不應該是冷漠,而是同理。只有同理心才能增進對事務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問題,才能為問題找出路。
新聞不是批判,而是建言;新聞不是解構社會,而是協助建構一個更真善美的社會。這是建構式新聞的核心價值及實踐之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日生 博士
慈濟大學副教授,資深媒體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所主持、製作之《調查報告》、《大社會》等節目,多次榮獲台灣電視金鐘獎;《清水之愛-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世界骨髓移植紀錄片入選2014年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 International)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
著有《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策劃編著《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長年致力於慈濟基金會之人文工作。
多次代表慈濟前往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香港大學等進行專題講座;所撰之佛教利他思想、宗教NGO論文,分別收錄出版於英國牛津大學佛學期刊(The Journal of OCBS)、英國劍橋學術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 Publishing)。
何日生 博士
慈濟大學副教授,資深媒體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所主持、製作之《調查報告》、《大社會》等節目,多次榮獲台灣電視金鐘獎;《清水之愛-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世界骨髓移植紀錄片入選2014年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 International)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
著有《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策劃編著《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長年致力於慈濟基金會之人文工作。
多次代表慈濟前往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香港大學等進行專題講座;所撰之佛教利他思想、宗教NGO論文,分別收錄出版於英國牛津大學佛學期刊(The Journal of OCBS)、英國劍橋學術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 Publishing)。
目錄
上篇:為什麼需要建構式新聞
第一章 新聞自由的再思索
第二章 新聞自由及其限制
第三章 主觀報導與客觀報導
第四章 例外新聞與社會實相
第五章 負面新聞及其影響
第六章 邁向建構式新聞
下篇:建構式新聞的運用
第七章 社會文化性言論的規範
第八章 公眾人物新聞權與公民言論權
第九章 新聞與政治權力
第十章 商業環境與新聞自由
第十一章 媒體財源與新聞自由
第十二章 公平報導原則
第十三章 司法人權與新聞自由
第十四章 結構性言論之規範
第十五章 新媒體與公民新聞參與
第十六章 建構式新聞與大愛電視的傳播理念
附錄一 大愛電視台的定位與使命
附錄二 公共電視台專訪本書作者--談慈濟大愛臺十年耕耘建構式新聞
第一章 新聞自由的再思索
第二章 新聞自由及其限制
第三章 主觀報導與客觀報導
第四章 例外新聞與社會實相
第五章 負面新聞及其影響
第六章 邁向建構式新聞
下篇:建構式新聞的運用
第七章 社會文化性言論的規範
第八章 公眾人物新聞權與公民言論權
第九章 新聞與政治權力
第十章 商業環境與新聞自由
第十一章 媒體財源與新聞自由
第十二章 公平報導原則
第十三章 司法人權與新聞自由
第十四章 結構性言論之規範
第十五章 新媒體與公民新聞參與
第十六章 建構式新聞與大愛電視的傳播理念
附錄一 大愛電視台的定位與使命
附錄二 公共電視台專訪本書作者--談慈濟大愛臺十年耕耘建構式新聞
序
楔子
建構式新聞理念的緣起
新聞媒體人總是會說,新聞只有兩種忠誠,一就是奉承,要不就是批判。我提出的是第三種忠誠:「建構」。「建構式新聞」是當今新聞媒體應該走的道路。
何謂「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 ?
「建構式新聞」主張媒體的功能不是解構、批判,也不是呈現負面與例外的事件,它應該為社會的問題尋找出路,為負面事件建立正面典範;它不是置身於苦難之外,而是對社會或個人的苦難給予扶持的力量。
新聞不只是社會溝通的中性工具,而是呈現整體社會的面貌;它也不只是公共意見討論的歷程,它更應該為報導與討論的結果負責,並協助為建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建構式新聞」的發軔,必須追溯筆者28歲那一年,當時在中國電視公司任職新聞節目主持人,因而認識了生命的恩師談起。
1989年我在中國電視公司擔任晨間新聞主持人,經由我當時同為《今晨》節目的同事、後來成為我太太的曾慶方引薦,拜見證嚴上人,並皈依證嚴上人座下。作為記者,我跑過國會新聞、報導過群眾運動、經歷解嚴,我以前的信念是遠離政黨與宗教。但是當慶方送給我一本《靜思語》,我被裡面的話語與證嚴上人莊嚴的法相深深地吸引。雖然作為記者多年,見過很多重要人物,但是當我見到證嚴上人,我只能用「敬攝」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因此,證嚴上人是我這一生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心儀而正式拜見的佛教法師。
同一年,記得有一回,我與慶方到了花蓮靜思精舍看望證嚴上人。當時有幾十位會眾在聆聽上人開示,我們也坐在裡面,證嚴上人在開示中突然告訴會眾說:「在座兩位電視人──何日生、曾慶方,是我的弟子,他們的新聞節目我每天都有看喔!但是我這個傻弟子,他每天黑也講、白也講,天天『黑白講』!」會眾們不由莞爾地笑了。當時,證嚴上人一開始提及我的名字,其實我很高興,以為上人要誇獎我了,沒想到話鋒一轉,說我每天黑白講。
我當時心裡以為證嚴上人只是開玩笑,新聞有黑、有白,當然都得要講。直到多年後,我從美國留學回來,繼續從事新聞工作多年,並於2002年在證嚴上人的啟發下,全心投入慈濟,我才逐漸明白,證嚴上人真正要新聞人不要報導黑暗面,媒體要「大愛、擴大善」,「報真導正」是他 一貫對傳播的期許,也是他奉行的生命理念。
因此,我提出的「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主要不是從傳統的新聞學理論得到啟發,而是因著一位宗教哲學家的情懷,發展出這項理念。而當我再回顧人類新聞傳播發展的歷史,進行反思,我更感受到「建構式新聞」的理念,正是契合當代社會所需要的傳播模式與新聞理想。
我原本的新聞訓練其實是很美國式的,我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CSUF)廣電系完成學士學位,在南加大安南伯傳播管理學院(The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of USC)完成傳播管理碩士學位。從廣電製作原理、新聞理論、傳播經濟學,到傳播政策、傳播管理等都有涉獵。當時我相信新聞對權威的挑戰之必要性,我相信媒體批判的力量可以改變社會,在我從事的《調查報告》、《熱線新聞網》、《大社會》等節目中,都體現了對社會權威的某種反思、挑戰,對弱勢族群的關注、扶持。但我從來沒有思考過新聞報導著重「正向思維」的真正意涵,以及媒體在解構、批判之外,可以走上正向建構之路。
「媒體要樹立典範」,「人格成,文化才成」是證嚴上人給我的啟示, 激發我於2005年撰寫〈媒介與公益社會〉一文,提出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的理念。主張新聞不只要挖掘問題,更要為問題找答案,要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以同理心、非批判的角度,來從事新聞報導。我與慈濟人文團隊所培訓的數千位慈濟人文志工,又稱人文真善美,都是在報導人間的真善美,因此,「建構式新聞」的理念在大愛電視臺、在慈濟人文志工身上都具體的實踐著。
2005年1月1日,慈濟大愛電視臺在關渡正式建立自己的大樓,在啟用典禮上,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王端正先生說:「為什麼我們一直說典型在夙昔,今日的典範在哪裡?」這句話也啟發了我堅定新聞與傳播的思維是正向的建立典範,亦是激勵我提出「建構式新聞」理念的因緣之一。
建構式新聞的主旨,就是以同理心報導事件,在發掘問題之際,同時尋求解決之道;記者的職責不是批判,而是為建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當時提出這個理念,其實多數人都覺得不可能,也不可行。曾有美國記者採訪我談慈濟,我提到建構式新聞的概念,他們不同意,跟我辯論說:批判是媒體應該做的,批判有什麼錯?如果記者都走建構式新聞,都走正面,新聞的價值還在嗎?
建構式新聞並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而是要協助為每一個問題探求合理的出路;建構式新聞不是不報導負面,而是在每一項負面事件中,都提出讓公眾能依循的正面典範。
我試著從新聞歷史沿革的角度出發,論述建構式新聞發展的脈絡及其理念的產生,闡述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建構式新聞」。
建構式新聞理念的緣起
新聞媒體人總是會說,新聞只有兩種忠誠,一就是奉承,要不就是批判。我提出的是第三種忠誠:「建構」。「建構式新聞」是當今新聞媒體應該走的道路。
何謂「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 ?
「建構式新聞」主張媒體的功能不是解構、批判,也不是呈現負面與例外的事件,它應該為社會的問題尋找出路,為負面事件建立正面典範;它不是置身於苦難之外,而是對社會或個人的苦難給予扶持的力量。
新聞不只是社會溝通的中性工具,而是呈現整體社會的面貌;它也不只是公共意見討論的歷程,它更應該為報導與討論的結果負責,並協助為建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建構式新聞」的發軔,必須追溯筆者28歲那一年,當時在中國電視公司任職新聞節目主持人,因而認識了生命的恩師談起。
1989年我在中國電視公司擔任晨間新聞主持人,經由我當時同為《今晨》節目的同事、後來成為我太太的曾慶方引薦,拜見證嚴上人,並皈依證嚴上人座下。作為記者,我跑過國會新聞、報導過群眾運動、經歷解嚴,我以前的信念是遠離政黨與宗教。但是當慶方送給我一本《靜思語》,我被裡面的話語與證嚴上人莊嚴的法相深深地吸引。雖然作為記者多年,見過很多重要人物,但是當我見到證嚴上人,我只能用「敬攝」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因此,證嚴上人是我這一生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心儀而正式拜見的佛教法師。
同一年,記得有一回,我與慶方到了花蓮靜思精舍看望證嚴上人。當時有幾十位會眾在聆聽上人開示,我們也坐在裡面,證嚴上人在開示中突然告訴會眾說:「在座兩位電視人──何日生、曾慶方,是我的弟子,他們的新聞節目我每天都有看喔!但是我這個傻弟子,他每天黑也講、白也講,天天『黑白講』!」會眾們不由莞爾地笑了。當時,證嚴上人一開始提及我的名字,其實我很高興,以為上人要誇獎我了,沒想到話鋒一轉,說我每天黑白講。
我當時心裡以為證嚴上人只是開玩笑,新聞有黑、有白,當然都得要講。直到多年後,我從美國留學回來,繼續從事新聞工作多年,並於2002年在證嚴上人的啟發下,全心投入慈濟,我才逐漸明白,證嚴上人真正要新聞人不要報導黑暗面,媒體要「大愛、擴大善」,「報真導正」是他 一貫對傳播的期許,也是他奉行的生命理念。
因此,我提出的「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主要不是從傳統的新聞學理論得到啟發,而是因著一位宗教哲學家的情懷,發展出這項理念。而當我再回顧人類新聞傳播發展的歷史,進行反思,我更感受到「建構式新聞」的理念,正是契合當代社會所需要的傳播模式與新聞理想。
我原本的新聞訓練其實是很美國式的,我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CSUF)廣電系完成學士學位,在南加大安南伯傳播管理學院(The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of USC)完成傳播管理碩士學位。從廣電製作原理、新聞理論、傳播經濟學,到傳播政策、傳播管理等都有涉獵。當時我相信新聞對權威的挑戰之必要性,我相信媒體批判的力量可以改變社會,在我從事的《調查報告》、《熱線新聞網》、《大社會》等節目中,都體現了對社會權威的某種反思、挑戰,對弱勢族群的關注、扶持。但我從來沒有思考過新聞報導著重「正向思維」的真正意涵,以及媒體在解構、批判之外,可以走上正向建構之路。
「媒體要樹立典範」,「人格成,文化才成」是證嚴上人給我的啟示, 激發我於2005年撰寫〈媒介與公益社會〉一文,提出建構式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的理念。主張新聞不只要挖掘問題,更要為問題找答案,要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以同理心、非批判的角度,來從事新聞報導。我與慈濟人文團隊所培訓的數千位慈濟人文志工,又稱人文真善美,都是在報導人間的真善美,因此,「建構式新聞」的理念在大愛電視臺、在慈濟人文志工身上都具體的實踐著。
2005年1月1日,慈濟大愛電視臺在關渡正式建立自己的大樓,在啟用典禮上,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王端正先生說:「為什麼我們一直說典型在夙昔,今日的典範在哪裡?」這句話也啟發了我堅定新聞與傳播的思維是正向的建立典範,亦是激勵我提出「建構式新聞」理念的因緣之一。
建構式新聞的主旨,就是以同理心報導事件,在發掘問題之際,同時尋求解決之道;記者的職責不是批判,而是為建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當時提出這個理念,其實多數人都覺得不可能,也不可行。曾有美國記者採訪我談慈濟,我提到建構式新聞的概念,他們不同意,跟我辯論說:批判是媒體應該做的,批判有什麼錯?如果記者都走建構式新聞,都走正面,新聞的價值還在嗎?
建構式新聞並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而是要協助為每一個問題探求合理的出路;建構式新聞不是不報導負面,而是在每一項負面事件中,都提出讓公眾能依循的正面典範。
我試著從新聞歷史沿革的角度出發,論述建構式新聞發展的脈絡及其理念的產生,闡述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建構式新聞」。
內容連載
新聞的解構與建構
今年父親節接到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何日生師兄突然來電囑央我為他大作《建構式新聞》寫序,而且幾天內就要交卷;回頭想,當醫師的我們必須隨時接受「急診」召喚,所謂的「新聞」不也都是「突發」事件嗎?誰教我自己延請他擔任慈大教授,就沒有推辭的立場。而我確也常擔心,傳播系的同學在完成媒體「教育」後,進入媒體「交易」的職場,是否會很快「變質」,從伸張「正義」的初發心,成為「爭議」的製造者?
何師兄早年因採訪醫學議題,與我相識於臺大醫院,感受到他的意氣風發。而後他受到證嚴上人的感召,全力投入慈濟人文志業,很感佩何師兄以具體行動落實上人「報真導正」,「傳大愛、播大善」的媒體理念。
誠如本書〈導論〉提起,當今新聞只有二種忠誠,一是奉承,二是批判。台灣媒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演化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品種。威權時代的媒體以「粉飾天下太平」為已任,扮演的是美容師、麻醉師與魔術師。民主開放後的媒體搖身一變,以「唯恐天下不亂」為職志,從事的是製造業、加工業、修理業。為了衝「收視率」、「閱報率」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現代不但政治控制媒體、挾持民意、操弄仇恨;商業也利用媒體、置入行銷,營造利基。
主流媒體根據現場採訪,理性邏輯及統計分析界定真相,但網路世界卻是一種具變化性,可操作性、感情性與信念性所建構的真相,兩種真相彼此競爭是為「後真相時代」。現代大量資訊透過電視與網路排山倒海,傾瀉而出,淹没在訊息的人們,根本無法反思價值,分辨真假。特別社群媒體與網路皆勇於評論批判,卻拙於事實驗證,形成觀點過多,事實不足。網民在「同溫層」裡相濡以沬,對異見者相煎太急,形成言論殺戮。而使用者自創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網路科技也改變了主流媒體的新聞產製。依賴網路快速取得資訊,使工作節奏加速,新聞內容問題導向。但網路素材不一定會增加新聞內容的多元性,反而會衍生新聞專業與倫理的爭議性。
今年父親節接到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何日生師兄突然來電囑央我為他大作《建構式新聞》寫序,而且幾天內就要交卷;回頭想,當醫師的我們必須隨時接受「急診」召喚,所謂的「新聞」不也都是「突發」事件嗎?誰教我自己延請他擔任慈大教授,就沒有推辭的立場。而我確也常擔心,傳播系的同學在完成媒體「教育」後,進入媒體「交易」的職場,是否會很快「變質」,從伸張「正義」的初發心,成為「爭議」的製造者?
何師兄早年因採訪醫學議題,與我相識於臺大醫院,感受到他的意氣風發。而後他受到證嚴上人的感召,全力投入慈濟人文志業,很感佩何師兄以具體行動落實上人「報真導正」,「傳大愛、播大善」的媒體理念。
誠如本書〈導論〉提起,當今新聞只有二種忠誠,一是奉承,二是批判。台灣媒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演化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品種。威權時代的媒體以「粉飾天下太平」為已任,扮演的是美容師、麻醉師與魔術師。民主開放後的媒體搖身一變,以「唯恐天下不亂」為職志,從事的是製造業、加工業、修理業。為了衝「收視率」、「閱報率」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現代不但政治控制媒體、挾持民意、操弄仇恨;商業也利用媒體、置入行銷,營造利基。
主流媒體根據現場採訪,理性邏輯及統計分析界定真相,但網路世界卻是一種具變化性,可操作性、感情性與信念性所建構的真相,兩種真相彼此競爭是為「後真相時代」。現代大量資訊透過電視與網路排山倒海,傾瀉而出,淹没在訊息的人們,根本無法反思價值,分辨真假。特別社群媒體與網路皆勇於評論批判,卻拙於事實驗證,形成觀點過多,事實不足。網民在「同溫層」裡相濡以沬,對異見者相煎太急,形成言論殺戮。而使用者自創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網路科技也改變了主流媒體的新聞產製。依賴網路快速取得資訊,使工作節奏加速,新聞內容問題導向。但網路素材不一定會增加新聞內容的多元性,反而會衍生新聞專業與倫理的爭議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93折$446
-
新書95折$456
-
新書95折$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