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的名字是老師,也是校長
傳說,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曾綻放一朵千年雪蓮,別人讚嘆它的珍貴與美麗時,我們應讚賞它歷經千年冰雪擠壓的煎熬,終能掙脫冰雪覆蓋的勇氣。
王秀雲校長的故事中,看見千年雪蓮的力量,一段一段拚出教育工作者熠熠閃亮的身影,她是了不起的老師,更是有教無類的優質校長。
台灣有她,教育有她,我們值得驕傲。
翻開頁扉,我被這段文字震懾:
「我今天帶來的就是誠意。」
「我喝茶,陪你喝酒,最夠意思了,因為你喝完酒,回家呼呼大睡,我喝完茶,一整個晚上都睡不著覺!」
一位女校長,在三十三歲那年,成為全台灣最年輕的國中女校長。她被分派到桃園復興鄉介壽國中,要面對一個陌生的社區與學校,在文化與教育之間拉扯與學習。慧黠的她化解了危機,給自己一個空間,也給別人一個台階,這就是王秀雲的生活智慧與人生哲學。
帶點「反骨」性格的她,深信教育無法重來,是社會工作者,亦是教育工作者,她與人口販子的搶人大作戰,救回學生的學習與人生。藉水蜜桃之夜,推廣部落「生財之道」,提早注入民宿風潮,跨大資源讓社區共好。從不把自己當過客,努力為復興鄉爭取在地公立高職,發展具原住民特色的編織、木作,讓學生能學到一技之長的課程與學習……一切都正蓄勢待發,她的校長夢似乎將在這裡扎根、茁長、開花。
突然,柑園國中開始向她頻頻招手,對於母校的殷殷企盼,在留下或離開的兩難,最後以「回饋家鄉」的理由,讓她回歸柑園國中,準備把一生所學貢獻給自己的母土、母校。
她從整頓校園環境開始,以「割草」改變校園氛圍,告訴老師:「如果你們不認同學校,不好好地對待學生,我可以在一個月內叫全校三百多個學生轉走,讓柑園國中廢校……」這番話極具挑戰性,卻也讓老師明白:她是真心渴望做事,想重新點燃老師的教學熱情,在大破後,有個大立的契機。
毫無保留開放自己,也啟動親師生對話平台,讓大家知道:她重視與團隊的每個人溝通:從硬體設備到教學內容、課程設計、班級經營,大家集思廣益,共同來執行,讓學校變得更好。
王秀雲回首三十多年教育生涯,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人就是胡佩璋校長。遇見生命的伯樂,讓她成為馳騁教育戰場的千里馬。胡校長的提攜和教導,肯定與信任,讓秀雲校長在教育上不斷前進。以務實為導向,運用管理的思維面對事情、解決問題。胡校長曾說:「圖書館是知識銀行,這裡面的無限寶藏是這窮鄉僻壤的孩子們唯一的精神食糧。你願不願意地方上的孩子們將來和你一樣傑出呢?」這段話讓她體會到知識對於一個社區、學校、學生的重要。
一九九四年,王秀雲校長在柑園國中導入戴明的「系統觀」與「知識觀」,用系統思考的全面品質管理來改善校園文化。藉由社團活動多元課程,鬆綁刻板的課堂學習,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原本升學率吊車尾的柑園國中,頓時一躍成為三鶯地區的升學名校。
學校是創造有意義的學習場所,開發具有前瞻性、回歸教育本質的活動和課程,它與孩子的生命經驗緊緊相隨,引導他們走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這件比成績更重要的事,讓老師以柑園為傲;孩子以家鄉為榮。透過生活的實踐,建構社區與學校共好的意義:很多事情不是今天播種,明天就收割。時間沉澱真實的力量,讓歷程成為最美好的等待。王秀雲帶領柑園搖身一變成為積極為社區而存在、而服務、而創造的學校,也走在自發、溝通、共好的教育旅程。
王秀雲校長企圖「打造孩子的夢想王國」,建構學習型的學校、學習型的社區,「社區學校」具備培育社區人才、傳揚社區文化、提供公共空間、建立學習社會四大功能,彼此環環相扣,共生共榮。家鄉,是一塊至親且豐富的土地,社區學校,是讓孩子從小建構實質的行動能力最根本的地方。
翻轉民俗祭典形象、還原地方精神與文化,讓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熱情與社區產生互動,讓在地力量,透過課程的引導,找對方法,孩子就能樂在學習,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
看到影就尋找光源,跟著王秀雲校長踏實的步履,她以獨特神韻的舞步,帶領我們望見教育窗外的藍天湛藍清明,一位走在自己教育路上的校長,讓我想起魯迅的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教育魂正在閱讀的流光中燃燒著。
丹鳳高中教務主任 宋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