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城女孩:曼哈頓計畫,終結二次大戰的關鍵女性

原子城女孩:曼哈頓計畫,終結二次大戰的關鍵女性
定價:520
NT $ 92 ~ 760
  • 作者:戴妮絲.奇藍
  • 原文作者:Denise Kiernan
  • 譯者:高紫文
  • 出版社:台灣商務
  • 出版日期:2017-08-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530944
  • ISBN13:9789570530940
  • 裝訂:平裝 / 48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項軍事史上野心最大的戰爭計畫,
由數萬平凡人扛在肩上,許多人是年輕女性。

  「描寫平凡的女性完成非凡的任務,故事引人入勝。」——《今日美國》
  「把那個令人著迷的歲月描寫得歷歷如繪、引人入勝。」——《波士頓環球報》

  1942年,一樁祕密計畫預計在世界某個角落進行,他們要「捕捉太陽」,
  有一位先知鐵口預言這項計畫,有一位將軍負責督導這項計畫,他們就在田納西州橡樹嶺執行這項空前絕後的計畫──曼哈頓計畫。

  1943年,許多年輕女孩離開家鄉,前往新工作的地點,不能問「要去哪?要做什麼?」,許多人正在犧牲奉獻、許多人失去生命和家人,只要忍耐做完這份好差事,就算不能跟家人談論工作內容、四周隨時有「內鬼」在監視和報告自己的一舉一動、寄給家人的信都要經過祕密審查……,但只要忍耐、克盡職守,戰爭就會盡快結束,沒有人會再犧牲生命。

  戰時,人人都得犧牲。

  ▍面臨第二次大戰終戰的最後期限,政府告知你「禁止越過那條界線」
  「各種東西不斷運進去,但是沒有東西運出來。」
  「政府承諾你,無論你正在進行什麼工作,都有助於結束戰爭。」
  「禁止討論工作的內容。要對這項工作保密。」
  「敵人正在尋找情報,講話要謹慎。」
  「你在這裡看到、聽到、做過的事,離開這裡後,絕對不能對外人說。」

  ▍真實存在的祕密城市,改變了另一個國家的命運
  極權世界劃下樊離,野心勃勃,操縱平民合作,進行有史以來最大野心的終戰計畫,孰料秘密曝光之後,虛假的城市竟化為真實的存在,許多年輕男女在那裡落葉生根……,許多年輕女性在那裡成為了人妻、人母,戰爭是短暫的,只有女性的力量永恆堅定,最後,許多人在這裡找到了家。

  日本人從珍珠港的上空發動戰爭,嚐到數倍的回敬,但是還沒結束。現在有了這種炸彈,我們多了一種創新的毀滅武器,進一步補強武裝部隊日益增強的武力。我們現在不僅在製造這種炸彈的目前款式,同時也在開發威力更強的款式。

  這種炸彈叫原子彈,運用宇宙的基本能量。供太陽吸收能量的那股力量已經被釋放,用來打擊把戰爭帶到遠東的那些人。

  ▍瞭解美國終結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真相的最佳途徑,佳評如潮
  ◇2013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暢銷書。
  ◇入圍2013年Amazon暢銷排行榜前100名。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女性俱樂部聯合會授予作者兩項殊榮(2015年Lucy Bramlette Patterson Award、女性成就獎),表揚其傑出的寫作成就。
  ◇2014年9月,獲得美國政治科學協會(APSA)頒發的伍德羅•威爾遜基金會獎項,獲獎理由:「在政府、政治及國際議題方面,這本書是美國過去一年出版的最佳著作。」
  ◇2014年5月,榮獲全美書商票選為SIBA書獎(SIBA Book Award)大獎。
  ◇2014年3月,密西西比大學推選《原子城女孩》為全校共同的閱讀書籍。《華盛頓雜誌》將《原子城女孩》列入前十名閱讀書目之一。
  ◇美國圖書評論及社交網站Goodreads評選為:2013年「最佳歷史及傳記類書籍」排行榜第二名。

本書特色

  「如今我變成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在祕密城市努力工作,只為了:「迅速結束戰爭,兄弟返家。」
  無數生命卻因而死亡,這究竟是一項成就還是瘋狂的行動?

名人推薦

  作家 馬欣
  作家 張國立
  作家 陳栢青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創辦人 涂豐恩

好評推薦

  亞馬遜讀者評鑑四顆星★★★★推薦
  ★一段未曾揭露的真實故事,一群年輕女性是終結二次大戰的關鍵少數。
  ★一座城市,隱藏了一個巨大秘密,從此改變了文明及戰爭的形式。人類,可以扮演上帝嗎?
  ★一出版旋即引發話題,「政府如何利用極權,真實導演出一樁瞞天過海的祕密計畫」。
  ★數萬不見於史傳的平凡女性,在特別時刻,扛起軍事史上最大野心的終戰計畫,改變了歷史的命運。

媒體推薦

  暢銷全美,佳評如潮

  「獨特的個人觀點⋯⋯奇藍不寫頂層科學家和政府官員的說法,反而細述工廠工人、祕書與底層科學人員的經歷。在這座城市,最多有七萬五千人居住,居民被要求不能談論自己知道的事和自己在做的事。她把他們的故事跟詳細的報告結合,把那個令人著迷的歲月描寫得歷歷如繪、引人入勝。」————《波士頓環球報》

  「無庸置疑,時序、科學、主要軍事與政治人物,諸如此類的知識,眾所周知。但是唯有心思敏銳的女作家,才能用嶄新的方法寫這個故事。多虧有作家奇藍,我們才能耳聞幾位那個世代的女性描述個人經歷,她們現在已經八、九十歲了,她們的戰時經歷無人能比。」————《西雅圖郵訊報》

  「鉚釘女工蘿希的形象眾所周知,激勵女性蜂湧到工廠工作,協助戰爭工作。不過女性也協助完成曼哈頓計畫,簽約前往田納西州橡樹嶺做祕密的工作,協助製造原子彈。奇藍深入研究這些默默無名的女性如何生活,貢獻了什麼。」————《紐約郵報》

  「橡樹嶺的超現實環境,結合歐威爾和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元素,戴妮絲.奇藍重新刻畫得像電影一樣生動又清晰。」————《野獸日報》

  「奇藍的寫作清楚明確,步調快速,淺顯易懂。⋯⋯如果所有的歷史書籍都像《原子城女孩》一樣,讀起來像小說,那美國人就會人人都是歷史學者了。」————《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奇藍的書來自七年研究與訪談仍在世的『女孩們』,精彩記錄二戰時期的俗語與精神,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被帶到像蜂窩一樣的營區裡和儀表板前,當時她們就在那裡度過無數晝夜。⋯⋯」——《亞特蘭大憲法報》

  「《原子城女孩》讀起來經常像小說,分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忽視的面向。」————《快遞郵報》(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

  「戴妮絲.奇藍的這本新書實在引人入勝⋯⋯從人文面向來探索橡樹嶺的故事,在美國製造第一顆核子武器的歷史中,這是保密最到家的其中一個祕密。」————《諾克斯維爾新聞守衛報》

  「奇藍透過研究、訪談、地圖與照片,寫出這座『祕密城市』的故事,大概無人能出其右。」——《擁護者》(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治)

  「故事生動,描寫數萬女性協助製造原子彈,從工廠的清潔工每天辛苦行走於爛泥地上,到流亡瑞典的物理學家,《原子城女孩》從下而上記述歷史,揭露原子彈不是奧本海默一人運用才華製造出來的,各種教育程度與階級的女性也有貢獻力量。」——《食腦》

  「奇藍剖析在『祕密城市』裡的生活,寫得引人入勝。⋯⋯她筆下主角的生活故事,包括私生活、社交生活與工作生活,各有吸引人的地方,饒富趣味,她們不需要任何學術吹捧的虛飾。奇藍把這些故事寫得溫馨、幽默、有人情味,正因如此,才會讀來生動活潑。⋯⋯感謝主角們都擁有令人欽佩的成就,還有作者也是。」——《美國物理學會》

  「《原子城女孩》詳述的故事,看似不可能,但卻是真實的。作者戴妮絲.奇藍經過透徹的研究,用小說的筆調,寫出田納西州橡樹嶺的故事。」——《書頁》

  「奇藍這部用來揭露祕密的口述歷史文學,以女性協助製造原子彈的故事為核心——這部作品完全以時間與地點為中心。」——《圖書館雜誌》

  「激勵人心的故事,讓讀者知道,需要自己出力時,該怎麼貢獻力量。」——《可克思書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戴妮絲.奇藍


  作家與新聞工作者,作品曾經刊登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鄉村之音》(The Village Voice)、《女士》(Ms.)、《發現》(Discover)等諸多國內報刊雜誌,以前的歷史類著作包括《把他們的人生簽丟了》(Signing Their Lives Away)和《把他們的權利簽丟了》(Signing Their Rights Away)。現居北卡羅萊納州。

譯者簡介

高紫文


  熱愛翻譯,譯有《甘地與我》、《失控的正向思考》、《馬特洪峰》、《1940法國陷落》、《狼哨》、《美國狙擊手》、《大象先生》、《感謝您為國效力》、《垃圾天使》、《塔樓》。


 
 

目錄

前言
人物簡介
地圖-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田納西州柯林頓工程園區
一九四五年八月,祕密公諸於世

第一章、一切事情都會幫妳打理妥當:
一九四三年八月,前往未知地點的列車
錧:一九四二年九月,從波希米亞樹林到阿帕拉契山區

第二章、桃子和珍珠:
一九四二年秋天,徵收X園區
錧:一九三四年,伊達和原子

第三章、進入園區入口:
一九四三年秋天,柯林頓工程園區
錧:一九三八年,莉澤和裂變

第四章、牛棚與內鬼:
計畫當局歡迎新進員工
錧: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利昂娜以及在芝加哥的成就

第五章、只是暫時的:
一九四四年,春天進入夏天
錧:生產目標產物

第六章、各司其職
錧:遞貨員

第七章、生活節奏
錧:安全、審查與新聞界

第八章、螢火蟲的祕密⋯⋯
錧:一九四四年秋天,南瓜、密探和雞湯

第九章、不能說的事:愛人和祕密
錧:在新的一年讓各座工廠聯合濃縮目標產物

第十章、好奇與緘默
錧:曼哈頓計畫的關鍵春天

第十一章、無辜的犧牲者
錧:一九四五年四月至五月,希望與男士服飾店老闆

第十二章、一九四五年七月,沙漠裡的沙子跳起來

第十三章、「玩意兒」公諸於世

第十四章、千陽破曉

第十五章、在新時代的生活


後記
注釋
謝辭
索引
 
 



  長久以來,一直有祕密深藏在南阿帕拉契山地區,被一層層的頁岩和煤炭覆蓋,埋藏在坎伯蘭(Cumberland)的古老山丘下,潛藏在大煙山的陰影中。阿帕拉契山的山脊沿著東岸向南蜿蜒,大煙山就在山脊南端。條約、移民和土地撥贈,再再害切羅基族印第安人失去這片土地。新移民穿越坎伯蘭峽,建造小農場,過著富足的生活。那個地區山脊山谷交錯,他們在偏遠的土地上,孕育新生的社區,遺世獨立,地處隱密。

  一九四二年,一個新祕密來到世界的這個地區。軍事、工業與科學的力量聯合,史無前例,開疆拓土,合力製造出人類史上威力最強大、最具爭議的武器。這種武器讓被稱為原子的物質基本粒子釋放出能量,產生前所未見的強大威力。

  作家威爾斯(H. G. Wells)或許會把湧入那些山谷與山嶺的人們稱為「捕捉太陽的人」。

  「我們曾經以為原子是堅硬的,無法穿透,無法分裂,是最後的粒子,沒有生命力,完全沒有生命力。但是我們現在知道,原子其實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威爾斯在一九一四年的《獲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一書中寫道。這本書也是《世界大戰》(War of Worlds)的作者撰寫的,知名度比較低,內容在描述駕馭核能:「那晚科學界突然讓世人見識到的那些原子彈,就連使用原子彈的人也覺得不可思議。」

  威爾斯寫完這本書後,過了許久,中子才被發現,裂變就更不用說了。他的作品讓「原子彈」這個名詞開始普及,當時除了在這位作家的書中,原子彈根本還沒成形。不過幾年前,山裡的人聲稱有另一個先知躺在地上,歷歷在目地預見會有一項計畫,要讓田納西州的山地變成捕捉太陽的地方。

  他們說有一位先知鐵口預言這項計畫。

  一位將軍負責督導這項計畫。

  還有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組成一支團隊,擔綱一切運籌帷幄。 不過先知的預言、計畫將軍的計畫、科學家的理論能夠實現,功臣另有他人,那些人很重要,但是經常被忽視。成千上萬人夜以繼日為這項曼哈頓計畫工作,但是卻沒人向他們說明這項計畫的細節。有些人仍舊因為經濟大蕭條而驚魂未定,有些人深陷憂慮與恐懼,擔心摯愛的人在海外打仗,身陷史上最可怕的戰爭中。這些年輕的冒險家,有男有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往田納西州橡樹嶺,對他們而言,克盡本分就是在一個祕密城市居住與工作,那個從零開始興建的地方,只有一個目的:濃縮鈾,供世界第一顆用於戰爭的原子彈作為燃料。

  根在這裡總是扎得很深,當曼哈頓計畫的陌生人來到坎伯蘭的山麓,深扎的根就被刨起來,分散四處。不過新移民也無法抵抗泥土的吸力,把根深深扎入田納西州的泥土裡,浸漬山地雨水,照曬豔陽,長長久久。

  這項祕密計畫隱藏在山丘裡,許多勞工都是年輕女性,她們離家用自己的方式打仗。她們自願離開農場到工廠,懷抱希望寫信,耐心等候,孜孜不倦地工作。

  這些男女有的至今仍舊住在田納西州橡樹嶺。我覺得萬分榮幸,誠惶誠恐,能見到他們,訪問他們,跟他們一起談笑落淚,親耳傾聽他們訴說在一個祕密城市生活的點滴,為曼哈頓計畫工作,但是卻不能知道曼哈頓計畫的主要目標。這幾年,他們慷慨撥冗,忍受重複的問題,我甚至請他們回想大約七十年前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片刻,這樣的要求肯定令人覺得荒唐,不過他們仍舊回答得既開心又熱情,從來沒有顯露一絲誇耀吹噓,他們不是那樣的人。我不僅瞭解到為曼哈頓計畫工作的生活,他們的冒險獨立精神、謙遜、為了保存歷史奉獻的心力,也令我驚嘆。真希望能把他們每個人都寫到這本書裡,但是實在沒辦法。希望只能寫在謝辭裡的人,能領會我平淡無味的文字無法表達的謝意。我覺得自己實在是三生有幸,能認識仍在世的人,在我開始寫這本書以後去世的人,更是令我懷念不已。

  如果沒有他們,這個捕捉太陽的行動──這個曼哈頓計畫──就沒辦法達成目標,由於他們的奉獻,新時代才能誕生,永遠改變世界。

  這本書就是在記述他們的一些故事。
 
——戴妮絲.奇藍,二〇一二年夏天
 
一九四五年八月,祕密公諸於世
 
  那天早上,興奮的情緒一傳十,十傳百,傳遍名為「城堡」的綜合大樓。沒人可以說出來的那些話,許多人根本不曉得存在的那些話,迴盪在牆壁間,就連X園區裡消息最不靈通的居民,也肆無忌憚地說出口。
 
  竇妮極度激動,她怎麼能不激動呢?電話響起,女孩們喋喋不休,無法控制,完全顧不得什麼話能說,也沒人試著制止她們。從報紙、廣播或談話搜集到的任何一絲細節,都會傳過走廊,傳進角落辦公室,傳遍祕書辦公室。慢慢地,整個保留區燃起熱烈的情緒,資訊的漣漪透過言辭與電報向外擴散,每有一個人講出「那個消息」,至少會有兩個人繼續傳出去,這次傳得更快,知情的人急速增加。
 
  蘿絲瑪麗全神貫注聽著收音機,跟其他棄守崗位的人一塊擠在上司的辦公室裡。柯琳和凱蒂也在上班,在幾哩外的巨大工廠裡。現在那間工廠的用途一清二楚了。小珍聽到辦公室外頭大聲喧鬧,倏地打開窗戶,等待「妳聽到了嗎?」和「妳不知道嗎?」的喊叫聲從下面傳上來。薇潔妮雅和海倫正在享受規劃許久的假期,不過消息也傳到人在數百哩外的她們耳裡。希莉亞和小桃在家裡,因為她們現在是家庭主婦。經過兩年,很多事變了。
 
  「查克已經知道了嗎?」竇妮心裡納悶。
 
  她總是認為查克會比她還早知道,但是那現在不重要,她明確知道了,毫無疑問。她需要聽聽查克怎麼想。現在一切事情都會改變。
 
  不是嗎?
 
  查克接起電話時,竇妮衝口說出真相,但是卻沒聽見任何回覆。
 
  「查克!查克!你有聽到我說話嗎?!」
 
  她只聽到電話另一頭傳來喀一聲。
 
  查克一語不發,逕自掛斷電話。
 
  她不應該知道的。
 
  「不是嗎?」
 
  這幾年來,她刻意不去探究,她當然會想知道真相,有時候會猜測,但是最後放棄了。她接受了不能知道真相是自己的職責,但是現在卻發生這種事。今天,沒有明顯的原因,毫無預警,在炎炎夏日,「祕密」突然揭露。竇妮說出了到這一天以前都不能說的那個名詞(根據教育部辭典的解釋,單字是指外國語中一個個的詞,內文已經翻成中文,似乎不適合把word翻譯成「單字」)。那個名詞改變了世界。
 
  要不就是她說對了,要不就是她大禍臨頭了。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一切事情都會幫妳打理妥當
 
一九四三年八月,前往未知地點的列車
 
南行的列車穿過清晨的濕氣,行進的鋼鐵通過漸漸甦醒的景物。
 
希莉亞坐在車鋪裡,凝視著列車車窗外頭,全新的洋裝柔軟彎摺,在膝蓋處往下垂。往南行。她只知道往南行,還有她擁有臥鋪,因為得花好一段時間才會抵達目的地。城鎮與車站在八月的熱氣中燉煮,彷彿漣漪,蕩過她眼前;列車快速駛過,建築和農田彷彿冒著泡,在地平線上沸騰。然而,透過流著一條條水痕的玻璃,她看見的景物仍舊完全無法解答腦中最迫切的問題:「她要去哪裡?」
 
已經旅行許多個鐘頭,希莉亞更加感覺旅行彷彿無止境,因為終點站依舊成謎。她無從估量旅程剩下多遠,也無法讓潛意識思考已經行經多少比例的旅程,只有不斷擴展的景物,和一小群女性陪伴。她本來不認識她們,但是現在跟她們一塊展開這場保密到家的冒險。希莉亞沒有事先獲得很多明確資訊,就心甘情願展開旅行。因此她坐著,等待抵達未知的目的地。
 
希莉亞二十四歲,一頭波浪鬈髮,老是想看看不一樣的風景,這不是她第一次旅行。她的頭髮是深褐色的,沒有像煤灰那麼黑。在她剛離開的賓州小鎮仙納度,生活總是覆蓋著煤灰。仙納度距離費城大約一百哩,但卻彷彿相隔好幾光年。作家喬治.羅思.雷頓(George Ross Leighton)說,仙納度「就像一座紀念館,紀念著工業蓬勃發展的年代」。他說希莉亞的故鄉「曾經繁榮」,在許多方面都讓人聯想到美國許多其他小鎮:過了鼎盛時期,努力求生,被曾經打造小鎮盛世的企業遺棄,企業賺走暴利,用雙手打造產業的人,雙手變黑,被石塊割滿傷痕,卻只能分得蠅頭小利。早在一九三九年,那個地區就已經沒落。但是波蘭裔家庭,像是希莉亞的家庭,還有捷克裔、俄羅斯裔、斯洛伐克裔的家庭,都曾經在那個採礦小鎮獲得工作,雖然工作有時候穩定,大部分的時候不穩定,但是至少有機會過像樣的生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8
    $92
  2. 二手書
    18
    $95
  3. 新書
    7
    $364
  4. 新書
    79
    $411
  5. 新書
    79
    $411
  6. 新書
    79
    $411
  7. 新書
    93
    $484
  8. 新書
    98
    $510
  9. 新書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