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善用西醫與西藥的平衡認知
西醫的演進與進步,由二千多年前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時代開始,將各種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以科學驗證的方法研究改進,有了目前的成就。但現代醫學的診療對於人類健康維護、有效治療疾病與延長壽命的目標,仍有負面影響。如何善用醫藥防治疾病與延長壽命,應該有更周延與平衡的考量。
本書就倚靠醫藥防治疾病與延長壽命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由健康檢查至一些常有病況之診治,提出醫藥並非萬靈丹的反向思維。由於台灣是全世界看醫師、拿處方藥最方便又低廉的「醫療天堂」,本書有益於讀者在全民健保制度下,檢視可能因此過度應用醫療資源,而帶來對健康與壽命的傷害。是一本讓讀者對於醫與藥的優劣點,有更平衡認知的適時專書。
在此也補充一些資料,佐證醫藥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例子,提醒全民小心使用。其中,最好的例子是有多個國家在西醫罷工時,死亡率皆無例外的下降。經整理後發現,西醫罷工愈久,死亡率下降愈多,呈現停用醫藥對健康與壽命有超乎預期的正面影響。這些事實證明,西醫與西藥對健康與壽命並非全然有益。
心臟病是美國的國病,死因排名第一位,高於癌症致死率。但美國對於心臟病的預防與治療是全球最先進的國家,近代心臟病的預防與治療、新藥與新技術之開發,美國也居第一位;心臟病專科醫師也屬美國最熱門的次專科醫師。然而,哈佛大學有一項出乎意料的研究報告,每年美國心臟學會開年會時,當心臟病專科醫師不在城內,心臟病患者因心臟病死亡的可能性反而下降,產生是否過度治療心臟病,反而對病人有負面影響之疑慮。
在醫藥研發與臨床應用皆非常發達的現代,本書提供民眾一個更寬廣的視野,能有比較周延地考量,小心善用醫與藥來促進個人的健康與延長壽命。
許重義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兼講座教授)
推薦序2
慎選適合的醫療協助,才能終生無憾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會經歷的人生旅程,不過要確實平安度過、壽終正寢,除了要帶點「修來」的運氣及長期健康生活習慣外,需要就醫時,更要慎選適合自己的醫療協助,才能真的死而無憾。
岡田正彥醫師,是日本的預防醫學專家,在本書中他讓讀者了解更多不同的醫病見解、用藥態度、保健法則與健康檢查等觀點,協助大家跳出「積非成是」的醫療框架。雖然內文有極少部分與個人看法略有出入,但仍深覺這是一本值得國人好好翻閱的保健好書!
梁錦華
(本文作者為美國功能醫學及抗衰老醫學專科醫師)
前言
醫師其實並沒有正式學過處方箋的開立法。
聽到這點,你是不是覺得很驚訝?不過,這是真的。醫學系學生沒上過開立處方箋的課,「成為實習醫師後,再邊看邊學指導醫師的做法」成了培育醫師的基本方法。
我現在頂著新潟大學名譽教授的頭銜,擔任東京某老人健康照護中心的所長,從事高齡者的醫療諮詢。來中心看診的老人家們真的是各式各樣的病痛都有,每次看了他們的「用藥手冊」,都相當震驚。
從每天早上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的藥,到睡前要吃的安眠藥,不少病患一天要吃上好幾位醫師開立的十幾種處方藥,甚至還有要吃二十幾種藥的情況!
每次看到這種狀況,我就會陷入沈思:「如果將這些藥全部吞下,一定會生病的。」
這些怪象其實都源自於醫師的判斷。
一位醫師的培育過程,必須經歷醫學系畢業,然後成為實習醫師。我在當實習醫師的時候,也是一邊跟在醫師學長姐身旁,一邊學習醫療現場做法。
但親臨現場後,好幾次都曾出現「咦!?」的疑惑。
即便眼前兩位病患的病情與病名相同,卻會因為指導醫師的不同,而開出不同的處方箋。如果去查這些藥物的藥理與副作用,還會出現將不能並用的藥同時並用,或是隨便就開立長期使用會產生嚴重副作用的藥物。
從實習醫師時期一直到現在,雖然時間久遠,但醫療現場依舊沒多大改善。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調查發現:日本人每年看病的次數高居世界第一。相較於先進福利國家瑞典一年三.○次,日本多達一三.一次。這可能要歸功於日本健全的醫療保險制度,讓日本人能輕鬆走進醫院、接受檢查然後領藥。可是,醫師卻不曾正式學習過處方箋的開立方法。
因此才會發生A醫師、B醫師與C醫師針對同一疾病卻開出不同處方藥的現象。所以,你現在吃的藥,真的適合嗎?
+「接受健康檢查」是一大錯誤
我從新潟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以內科醫師的身分開始行醫生涯,我專攻的是循環系統疾病,診療過許多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
一開始我學習周遭前輩的做法,依樣畫葫蘆地用於我的病人身上。但是,接觸過許多吃了大量藥物的病人後,漸漸對日本醫療現場做法產生疑問。
舉例來說,血壓如果高,就給降血壓的藥;血糖如果高,就給降血糖的藥,都是各別開立處方藥。病人吃了藥,數值雖然得以改善,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藥不能治本,一旦停藥,數值又回到原來惡化的狀態。
我漸漸覺得苗頭不對。
這難道不會讓愈來愈多患者戒不掉藥而危害健康嗎?
因為身體不適去看醫師,吃了醫師的處方藥後又因副作用產生其他不適,最後增加了藥量……。想改變如此可笑的醫療現況,我們該怎麼做?有哪些方法可以做?
幾經思索後,就是從預防醫學與醫療統計學下手。
所謂預防醫學,如字面所示,就是預防生病的醫療科學。
體質容易血壓飆高的人,如何才能避免高血壓發生呢?肥胖的人想與疾病絕緣,平時要多注意哪些方面呢?我們有辦法預防癌症等嚴重疾病發生嗎?
簡單來說,所謂的預防醫學,就是能讓我們保持健康長壽的科學。
而成為預防醫學強而有力後盾的,正是醫療統計學。
所謂的醫療統計學,就是尋求眾多樣本的協助,長期追蹤其醫療成效並進行數據分析的學問。
將吃了某種藥與沒吃某種藥的人、接受某種治療與沒接受某種治療的人分組,進行長期追蹤,這種調查被稱為「大規模調查」,從九○年代開始歐美國家經常進行,延續至今。
癌症患者中,接受抗癌劑治療者與沒接受抗癌劑治療者,何者比較長壽呢?接受健康檢查組與沒接受健康檢查組,哪一組比較不容易生病呢?
本書將針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詳細且明確的解答,結果相當令人意外。
健康長壽的得主是——沒接受抗癌劑治療者與沒接受健康檢查組。
蒐集眾多樣本後,令人詫異的真相一一浮現。
+健全的醫療能帶來健康與長壽嗎?
不重視大規模調查的日本醫療現場,至今仍被莫名其妙的常識綁手綁腳。大家會以充滿感激的心情聆聽權威大學教授的經驗談,即使他的意見與最新調查數據大相逕庭也不以為意。這些錯誤的根源來自於以下三點:
1.堅信古老醫學書記載的古老動物實驗:動物有這種反應,人類也會有這種反應。
2.太過重視每位醫師的經驗:經驗比什麼都寶貴,這點不容置疑。
3.醫師被製藥公司的宣傳文案牽著鼻子走。
換句話說,這全都是自以為是造成的。數據分析後浮現的真相,經常動搖自以為是的「常識世界」。
舉例來說,醫療的健全與壽命的長短其實毫不相關。OECD將國民的醫療費與壽命數據製成圖表,橫軸為醫療費,縱軸為壽命。
如果我們所抱持的「常識」正確,那麼愈是醫療高度發展、國民醫療支出頻繁的國家,平均壽命應該愈長;反映在圖表上,應該呈現左下右上一直線的正相關才是。然而,實際製成圖表後,發現醫療的健全與壽命的長短之間並沒有任何關連。即使醫療體系發達,也不能保證該國人民一定能長壽。
其中,美國是醫療極為發達的先進國,其圖表也無法呈現正相關。反而醫療支出過高、花費金額過多,平均壽命愈短。
以同樣的觀點來看加拿大統計學者蒐集到的數據,會令人感到震撼。先進國家每年統計的國人三大死因,以日本來說,第一名是癌症、第二名是心臟病、第三名是腦中風。然而這位加拿大統計學者卻指出:「先進國家死因的前三名或前四名,一定是過度行使醫療資源所造成的。」並斷言:「如果停止不必要的醫療行為,就能讓患者變得更長壽。」
+安潔莉娜裘莉的主治醫師形同犯罪?
過度的醫療反而會減短壽命,許多醫師忽略它的風險,對患者強迫推銷效果和安全性還未經證實的新療法。
前陣子讓我真切地感到害怕的就是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預防性切除乳房的新聞。
為了降低乳癌發生風險,她在沒有癌症發生的情況下,竟將兩個健康的乳房摘除,再接受乳房填充整形手術。據說手術後乳癌發病率從八七%降為五%。
我認為這樣的醫療行為是大錯特錯的。許多人稱頌她做出這項決定勇氣可嘉,但我覺得焦點被模糊了。特別是我不信賴那位勸她動手術的醫師。
因為,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個手術完全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乳癌發生的原因是不是與乳房有關,至今仍有待商榷。這也牽扯到癌症本質的問題,也有可能乳癌的原始癌細胞是來自其他臟器或周邊組織。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明確劃分哪裡到哪裡是發生乳癌的危險部位。即使摘除了邊的乳房組織,也不能保證完全遠離癌症風險。
此外,最新的研究發現,癌細胞中有不擴散至其他組織、不轉移、不會危及生命的癌細胞,也有即使是早期發現卻已經到處轉移的惡性癌細胞。
我不認同有易罹癌基因的安潔莉娜裘莉在乳房摘除後,癌症發病率會降到五%以下的報導。
能證明這個手術是否降低罹癌風險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聚集數百名與安潔莉娜裘莉有相同基因的人,將他們平均分成兩組,一組將乳房摘除、另一組什麼手術也不做,經長期追蹤進行大規模調查。只有根據調查結果來比較哪一組更健康長壽,才能確認這個手術是否正當。
而且,從二十歲開始到超高年齡都是癌症發病的危險年齡,追蹤調查沒有超過五年、十年以上,是無法得出任何結論的。
以「把可能惡化的部位摘除就好」、「這麼做就能預防」的心態,施行需要大費周章才能證明正當與否的手術,是不是太不科學了呢?我甚至認為這樣的手術所造成的傷害,與詐欺罪、傷害罪無異。
我想對勸安潔莉娜裘莉動手術的醫師提出嚴重抗議。
今後,若是可能罹患乳癌的人就摘除乳房、可能罹患胃癌的人就摘除胃。如果醫療風氣演變到這個地步,許多人就會因過度手術而失去了健康。
令我更在意的是,我絕對無法忍受大家把這種行為誤認為是預防醫學。
過剩的醫療、過度的服藥只會減短患者的壽命。讓患者遠離這些狀況,靠自身的精力健康長壽地活著的醫療精神,才是真正的預防醫學。
+想長壽,選對醫師就成功九成
本書將針對以癌症治療為首的過度醫療行為,及大多數人的用藥問題、不必要的頻繁健診等議題,透過大規模調查數據進行有科學根據的驗證。
舉例來說,癌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根治的說法,其實是毫無根據的。你身邊或許有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痊癒的人,但另一方面應該也存在不少病情不嚴重卻接受手術、使健康受到危害的人。這麼重要的一點,世人卻閉口不提。
如果你的癌細胞置之不理也不成問題的話,醫師將「摘除也好,不摘除也罷」的東西摘除了,你當然還是能長壽。這時外科醫師會臉不紅氣不喘地對你說:「這個手術因為我的完美執刀,讓你能多活十年。」
另一方面,也經常聽到患者發出「吃這麼多藥真令人擔心」、「接受這個手術真的好嗎?」等疑惑。最近我的門診病患一開口就要求「不吃藥」的人數有增加的趨勢。
但他們會說:「請治好我的病,今後我會努力避免生病。」每次聽到患者這麼說,我都會感嘆患者的思想比專家的還要進步。
我們身體擁有自癒的能力,只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預防大多數的疾病。
其實在醫師當中,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少。如果這些醫師不會一味地開藥給病人,就不會產生過度的醫療行為,也不會發生「不根治就會死」等說詞來威脅病患的情況。
那麼,身為醫療素人的一般人,要如何分辨哪些是值得信任、哪些是不值得信任的醫師呢?又要如何認清哪些藥吃了沒問題、哪些藥吃了很危險呢?
為了幫助大家解決這方面的困擾,於是我編寫了這本書。醫療的行使,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希望大家先有這個觀念再開始閱讀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