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什麼疾病無關緊要?
在打開這本關於大腦與情緒的書時,我猜書中沒有任何關於沮喪、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或阿茲海默症等熟悉疾病的章節,會讓你大吃一驚,取而代之的是關於營養、荷爾蒙、發炎、消化、排毒、活力與鎮定情緒的章節。
如果疾病是如我們所知的,是可以找出我們的大腦、情緒、思維出了什麼問題的有效方法,那我會寫一本關於疾病的書,但是疾病派不上用場。相反地, 本書探討的是我們的大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關於我們的精神折磨,以及沮喪、焦慮、失智症、自閉與注意力不集中等現代社會流行病的真實原因與解決方法。
推薦序1
在二十一世紀, 生物學的口號是「系統」。由於複雜精密的科技遙遙領先, 我們淹沒於大腦與身體功能整合的大量資訊。所有的事物都是環環相扣的,卻又各自獨立。單一基因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網絡;單打獨鬥的遺傳學已經落伍,取而代之的是跨層面的相互連結。基因組學、蛋白質體學、代謝學以及繁多的「體學」,都是彼此交纏盤錯的。這是新的「系統生物學」。
這和我們的健康有何關係? 在二十世紀, 醫學將身體切割成不同的專科—神經科、心臟科、胃腸肝膽科與內分泌科。專科醫生鑽研他們所屬的身體部位; 但是有誰觀照到整體的情況呢? 只有極少數的醫生擁有全面觀照的技能。系統生物學要求全新的方式,功能性醫學也隨之應運而生。治療方式不再將身體視為個別器官系統的總和, 而是檢視細胞與系統的運作方式,
以及探討它們如何產生問題。功能性醫學是臨床醫療中, 系統生物學的實際介面。搜尋系統的問題,及早找出與處理根本的原因,而非治療症狀。
在第二十一世紀,大腦與身體的緊密連結也愈來愈清晰,大腦與身體狀況更是唇齒相依。如果大腦是在身體裡面,身體系統出了狀況,大腦也會隨之出現問題。許多功能失調的生理系統,也會造成大腦功能的失調。海曼醫生使用功能性醫學來說明治癒失調的生理系統, 不但恢復生理的健康, 也促進大腦的活力。
現在可以了解造成「心理疾病」的化學反應失衡,與更多的系統、化學反應及新陳代謝問題都有密切的關聯, 因此是可以從生理層面著手治療的。只治療大腦化學反應會造成藥物依賴性, 而治療生理的化學反應可以修復大腦的化學反應失衡,並產生真正持續性的療癒。
在諸多壓力、化學與環境挑戰的肆虐之下,我們的生理狀態受到影響,大腦功能無法如常運作, 這種情況就不足為奇了。海曼醫生邁向絕對健康的七大關鍵, 提供明確的方法支持與療癒我們的核心功能系統。更多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我們已經知道要如何立即有智慧地面對這些挑戰, 海曼醫生不只告訴我們來龍去脈,還教導我們如何應對的方法。
瑪莎賀伯特(Martha Herbert)
醫學博士
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助理教授
麻州總醫院超越研究計畫主任
推薦序2
現代生活環境工作人際步調都緊湊,有形無形壓力遽增,人人都需默默承受並力圖克服,但日積月累終至容易造成短暫性的疲憊,甚或長期的身心創傷,如大腦早期退化相關之老年癡呆或不明原因之阿茲海默症等,常見的身心官能症相互作用導致的憂鬱、暴力、自殺、相殘等不良結果,實是刻不容緩有待大家一起努力面對解決的人生健康一大議題。
絕對健康指的是身心靈三方面的最佳狀態,作者以多年的臨床經驗與觀察提出了七大關鍵要素:包括了外在的營養與排毒問題,內在的賀爾蒙平衡,體內發炎現象,消化能力,能量代謝與心靈靜盈等都是全面且貼切的核心事實。本書並對症下藥,針對受傷累累的大腦提供了六周基礎準備的方法和六周的身體力行的實務方法。前者分別由食物營養的準備,運動睡眠,身心環保和沉澱心靈再出發,使身心在睹能回歸到零的起點,也就是古人所言「明心見性」。緊接著再依序由營養補強等七大關鍵因素逐一矯正調整,正本清源減輕壓力,排除負荷重建能量,使個人再獲得身心靈三方面的新生與再造,最後可再次得到絕對的健康。
誠如作者所言此書從醫學人本角度剖析,可重新改變我們的思維觀念及生活方式,以達到修復「破碎大腦」之完美境地。各人於此有幸推薦此書並期望對廣大的讀者及家人健康維護與照顧有莫大助益。
于大雄
國防醫學院 三軍總醫院 外科 教授醫師
推薦序3
現代人搶救大腦失靈防治憂鬱失智的健康自救計畫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憂鬱症影響了大約全世界一億二千一百萬人,占所有失能原因的12%左右,估計到2025年會更嚴重成為現代人失能第二大主因。若再加上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等精神疾患或腦神經功能病變,都屬於大腦心智功能出現問題,本書稱之為大腦失靈的難題,而提出身心靈全方位修復大腦的新方式,作為極致的重建心靈健康自救之道。再三提醒讀者,心理出問題導致大腦失靈時,除了仰靠心理諮商藥物治療,更要調整身體營養失衡並搶救靈性枯竭,才可能逆轉大腦失靈進而營造全方位身心靈健康。這樣的見解也是我所在幸福人學院的倡議目標,希望能倡議身心靈著眼、大腦心智著手主宰,以營造人類幸福健康圓滿發展。
本書以極簡哲學教導人們簡簡單單運用八周健康術,來重掌健康主控權,重建自己的健康;因為每個人才是日常生活中最能幫助自己的人,自己健康得自己救,特別是要救救自己失靈的大腦時,讓自己身體力行簡單改變生活習慣的行動要點,就是在搶救自體健康;這正是英國病人教育中心以社會心理學大師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作為促發病人健康自我管理的關鍵力量。
做為一位協助民眾調適疾病以重新活出健康的健康心理學家,我樂見本書除了解說大腦失能的原因與預防甚至逆轉之關鍵,更提供一套全新的大腦活化健康地圖與實踐方法,讓人得以學而做、做中學,知行合一地嘗試啟動人體神秘奇妙的大腦運作來預防或逆轉失靈的大腦。
知識就是扭轉大腦力量!本書先建立正確觀念給大腦,強調把握絕對健康的七大關鍵才是構成重建心靈之道,包括:1.最佳化的營養飲食,2.均衡的荷爾蒙,3.緩解發炎,4.修復消化系統,5.促進排毒,6.促進能量的新陳代謝,7.保有鎮靜心靈──愛、歸屬感、聯繫、意義與目的。因此設計活化大腦的六星期基礎計畫與執行要項,強調主要四項基本的大腦健康元素:1.健康的飲食計畫,是針對大腦療癒與恢復最佳狀態所設計的;2.需要攝取的基礎營養補充品,以均衡與促進大腦的化學作用;3.生活習慣的改變,包括運動、放鬆、睡眠與大腦或心智運動;4.乾淨環保的生活,降低四周所接觸到的環境毒素,為所有人類永續未來努力。
看似簡單的道理總是最不容易,做對選擇並持之以恆就是本書強調要有正確觀念力行保養大腦的良方,六周改用活化大腦的健康習慣,讓身體隨著大腦更精力充沛、逆轉沮喪、延緩老化心智衰退。
自我保護的日常抉擇已經是全球性運動。你是否已經養成不讓壓力壓垮大腦的放鬆法?試試本書建議的打坐、瑜珈、深呼吸、催眠、笑笑功、生理回饋療法、做愛、運動與睡眠等放鬆活動,而非用糖、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等暢銷廣告商品去改變情緒壓力卻毒害了大腦。
近年盛行靜坐冥想鍛鍊大腦舒緩放鬆以阻斷身體的惡性循環的大腦保健運動,恢復清明活在當下才能慢慢思量意義、目的與健康,甚至在生活中培養出慈悲心讓大腦更快樂、注意力集中、靈敏、清明與專注。所以本書也舉例以西藏僧侶的打坐、研究心靈本質、認知與意識的修行過程中,進入不同覺知狀態賦予他們延緩感受與發展出慈悲心能力的大腦運動,以瓦解人我之間疏離、無力感、失控、與缺乏自尊感;修習僧侶這些古老技巧,能改善記憶力、對抗沮喪、降低血壓或心跳、促進免疫系統,養成能對周遭的世界產生不同的體悟的心靈認知習慣。
為健康而重排大腦選項與生命重要次序,常常出現在生病被癌症奪走健康之後,罹癌後被迫重新思考重視的生命次序,重新安排生活慣性之後,常聽見癌症病人有了意外甚至驚喜的發現,而開始為自己真正在意的生命重心而努力,反而能擁有沉靜平穩的心靈修為,更內省接觸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意義與目的,甚至重新活出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定位感、歸屬感、聯繫感、依歸與貢獻,反饋回來滋養大腦與心靈。
這樣發現意義的療癒之路,也可能是從重新選擇飲食開始而誘發對生活意義與目的重新思考與體悟。
再次閱讀本書,也提醒自己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從簡單身體力行六周健康計畫裡,去感受整個計畫關鍵的大腦選擇與修復再生如何療癒健康。請跟著此書實行六周,讓大腦休養生息,重新轉化活化,以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
李玉嬋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院長
推薦序4
三十年前,我是一個營養學科班出身的營養學家,初出道時,眼見許多病人長期承受疾病的煎熬,很多疾病都是病因不明,卻須長期服用相關藥物。病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體質日漸衰弱,長期服藥下所產生的副作用(藥源病)便日漸浮現,當我分析他們的飲食歷(Diet
History)時,發現患者水果和蔬菜的攝取量經年不足,誤以為水果可以代替蔬菜,或是蔬菜可以代替水果的人眾多,加上很多人把食物和加工食品(Food Product)混為一談,將健康膳食金字塔底層的五穀類,變成精緻加工的麵粉、麵包、精白米等,觀念的偏差原來始於膳食專家們,傳播了重量不重質的飲食指引。消費者長期食用加工食品來代替食物,所謂垃圾入,垃圾出,人的體質自然每況愈下。
當時我自問了三個問題:
一、失衡的飲食為人們的體質帶來什麼變化和後果,這些影響和病因不明的疾病有什麼關係?
二、如果體質變差,在哪裡可以得到完整的評估?
三、如何幫助患者改善體質並恢復健康?
尋尋覓覓這麼多年,終於在中醫領域和西方自然醫學找到出路!一直以來,營養學乃是西方的獨有項目之一,最近頂尖的的醫學院還開辦營養醫學科目,而中醫方面,早在周朝《周禮‧天官》中,將醫生分為四種,即食醫、疾醫、瘍醫與獸醫等。食醫是為帝王將相配餐的一種御醫,除了運用藥膳食療來防治疾病外,同時也要維護帝王將相們的健康(養生)。未雨綢繆、防患未然這種態度,中醫以「上工治未病」概括之。然而防治疾病和促進健康是不同的觀念,不能混為一談。疾病在不同階段,食療也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高明的中醫在於掌握病勢的進退,繼而判斷先扶正(調養體質)後驅邪(治病)、先驅邪後扶正或同時扶正驅邪;治大病則更重視「存一分胃氣,多一分生機」,而健脾和胃的目的包含借助水谷精微物質(營養)的力量來改善體質,在《傷寒論》中,六經和其他臟腑的病變,涉及精神異常的證幾乎集中在陽明篇,現代醫學也發現「腹腦」不僅具有記憶功能,而且像大腦一樣有情緒反應。「腹腦」和大腦相互聯繫,一個出了毛病個也受影響,調整飲食營養在治療疾病與養生上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1989年匡調元在他的著作《體質食療學》一書中,提出了體質、體質辨證、辨質論食等新概念,並創立調質六法,介紹六種體質類型的有效食譜,將食療與體質結合起來,這種因應個人體質差異的食療法,更能滿足現代人改善體質的要求。根據2002年在香港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東方食療學術研討會的報告,中醫飲食療法的分類出現新的突破,除了季節養生食療法、體質食療、證候食療及辨證食療外,還提出「營養食療」這個新的分類,「營養食療」乃按臨床檢查所見,依各種營養素不足的程度,給與含有各種營養素的不同食物或營養補充劑,以糾正因營養失衡所致的亞健康狀態,如缺鈣、缺鋅、缺乏某種維生素等……。
然而,不談體質而空談營養的情況比比皆是,例如骨質疏鬆患者往往被認為與缺鈣有關,我們在臨床發現很多情緒病人,出現鎂攝取不足的表現,此種鈣鎂比例失衡的「食因病」,往住出現在不吃深綠色的蔬菜(含鎂)的人身上;鎂攝取量不足,會影響體內三百多種酵素,其大腦、骨骼與肌肉較容易出現狀况。此外,一個經常補充「高鈣」奶的人,卻因鈣質過高而造成鎂質吸收障礙,結果導致出現肌肉緊繃、僵硬、情緒暴躁、焦慮、失眠、頭痛、慢性疲勞、變柲等鎂缺乏症的跡象,雖然病人可在經過適量補充鎂質時病情得以減輕,但因大多數醫者對營養學的認識較為片面,在缺乏全面評估體質及營養狀況之下而建議病患單純補充鈣質,令病人日後容易呈現鎂缺乏症狀。這類醫源病(iatrogenesis)的產生,醫學界並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卻可憐病人因無知而須付上失去健康的代價─有可能被轉到精神科去!
本書提及有毒的電波,也是現今不容忽視的“環境毒素”,如今手機過度使用,究竟是外邪入侵(WI-FI,電磁波)、是引賊入屋(手機不離身)、還是閉門留寇(手機成癮)?人體生物信息的正常傳遞如受到干擾,則機體會作出警示信息反應,電磁波過敏症這一類新症出現,牽連甚廣,而手機成癮已被多國專家籲列為精神疾病,可是現在最常被中西醫忽略了!
電磁波過敏症的特徵是為多種非特異性症狀,電磁波過敏症酷似多種化學物質過敏症,與化學物質低量環境暴露有關的另一種病症。患者長期暴露在電磁波環境中,造成神經與過敏的一系列非特異性症狀包含頭痛、眼睛灼熱、頭暈、嘔吐、皮膚疹、身體虛弱、關節疼痛、肌肉疼痛、耳鳴、麻痺、臉腫脹、疲勞、下腹收縮痛、心律不整、心臟跳動不規則、呼吸困難,另外更嚴重可能會引起中風、沮喪、慌張、精神不集中、平衡感失調、抽筋、記憶力減退、淺眠等症狀,作為這時代的醫者,不可不知。
本書作者希曼醫生探討我們的大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對於注意力不足、自閉症、過動症、沮喪與焦慮的病人,提供讓其康復的有效方法來治癒失調的生理系統,不但恢復生理的健康,也促進大腦的活力,為病人帶來一線曙光。其內容涵蓋了功能醫學、心身醫學、環境毒物學、元素醫學、最佳健康營養學、意義療法……等多個新領域;作者審病求因,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實踐中總結出寶貴的經驗,訣竅背後蘊藏大量的最新科學訊息和依據,是一本能令醫者耳目一新的應用心身康復養生專著,一般大眾也可依照書中的六星期健康計畫,徹底改善自己的整體狀況,全面邁向心身健康。
林傲梵
中醫師
國際自然療能研究學會會長
推薦序5
在知易行難的時代開心向前
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迪恩‧布威爾教授(Dr.Sydney
Burwell)曾對醫學生說「你們在醫學院所學的,其中一半於十年內就會被證明是錯的;麻煩的是,沒有老師知道錯的是哪一半。」這是在參加醫院實證醫學研習常常會提到的經典名言,提醒我們醫療從業人員,每天忙碌於常規的臨床工作中,對過去奉為金科玉律的作業模式或治療藥物的使用,可能很多都未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所驗證,也就是要抱持在不疑處有疑的態度、在疑問處找實證的精神,使我們服務的病患獲得最大的利益。
初次看到這本大腦保健書籍(初譯本),大約是六年前的事情,那時覺得該書以飲食來促進大腦健康是值得提倡的概念,剛好筆者公費赴美加州大學與聖地牙榮民醫學中心進修有關大腦創傷壓力的科學,深深覺得要預防大腦生病,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減少可能的危害因素,以及如何不受到毒害,永遠保持自己的大腦在最佳的狀態。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一書,在大腦疾患的預防與營養調理有其特別之論述,可看性與實用性極高,值得為了大腦健康的讀者一看,原文出版多年但觀念仍新,作者馬克醫師是位成功的執業家庭醫學醫師,目前擔任2016-17全美最佳醫療院所排名第二的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功能醫學部門主任,著作計十次榮膺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的作者,馬克醫師成功透過國會之力,將營養學納入醫學教之中,並且致力於各大傳播媒體教育社會大眾,以飲食調理來預防慢性病及健康促進,最近筆者還有收到其介紹健康十日排毒的線上免費課程呢。
很高興得知本書即將再譯再版,但其中有關身心疾患部分,身為精神科專科醫師的立場,仍須強調任何的疾病,均須經專業醫師的臨床評估檢查,方能確立診斷,包括藥物、營養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等等治療計畫,都是疾病復元不可或缺的要件,也都需經過實證的考驗,方能符合科學的真諦。生病的人要找醫師、疾病的治療在醫療團隊;但是想要不生病,需要的則是跨領域的合作,因為這是講求對話以尋得真理的時代,也是一個以強調合作來謀取個案最佳利益的社會。
我們何其有幸,身處此科技進步、醫學發達的時代,可免於過去早期人類的急症傳染病的危脅,又何其不幸,因人類壽命的延長,必須面對慢性疾病可能導致的失能失落的人生。健康不應只是不生病的層次,而是要真健康,就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揭的目標──「在身體的、心理的、社會的、與靈性的健康恆定的狀態」
在健康資訊氾濫的現代環境中,抱持慎思明辨的態度與開放的心胸,不人云亦云、亦不故步自封,擷取正確的醫學新知,確實地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努力建構和諧的人際關係與支持性社群網路,參與提昇心靈如信仰活動、志願服務的學習,才可以使我們具可塑性的大腦永遠青春健康。
黃信得 醫師
台北士林社區醫療群召集人
天母康健身心診所院長
榮總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
推薦序6
你知道「加工與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和糖份」會影響大腦的健康嗎?你注意過普遍存在於超市各項食品中的「高寡糖玉米糖漿」會使腦部受損嗎?憂鬱、焦慮、煩躁……,長期被視為精神疾病的生理現象,其實並不是吃藥就可以解決,而是大腦生病了!大腦一旦生病,全身的核心系統也都會出問題,造成消化、代謝等不同面向的毛病。你以為從此將陷入與藥罐為伍的日子,但其實你真正該做的,是認識問題真正的根源、啟動身體的療癒機制,照顧好大腦,就等於照顧好身體!
海曼醫師提出了簡單而驚人的事實:「每件事情都是相關聯的。」每天掌管我們身體的「大腦」,有無數生理現象正在發生,而這些現象,受環境污染、食物毒素、生活壓力密切影響著,我們的核心系統是否健康,其實都存乎種種細節之中。要做出改變,第一步便是從「飲食」著手,嚴選大腦真正需要的營養,包含食材來自乾淨的養殖或生長環境、未經加工精緻的製作程序等。如同海曼醫師所述,我們的身體都是縝密的交響樂曲,正所謂牽一髮動全身,唯有我們開始認識到大腦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才能掌握根源、調整生活、找回活力。
現代人生活緊湊,經常忽略身體的小毛病、也把情緒起伏視為長久的習氣,不曾下定決心好好觀察自己。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段真正靜下來的時間,察覺腦中的壓力、混亂,學會放下得失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境遇,不疾不徐,練習與內在最深的靈魂合一。這份重要的修煉,也是書中所提到的健康秘訣之一,也就是除了改變飲食之外很重要的「放鬆」練習。
找回統整的身心靈,從察覺問題、認識問題開始,善待自己的大腦,開始更有意識地選擇飲食、安排運動、練習放鬆,你的大腦自然會送給你健康幸福的鑰匙!海曼醫師的「六星期健康計畫」,以清晰條理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失靈的大腦」背後層層的原因,以及各種化學元素、神經傳導物質於大腦、身心扮演什麼角色。書末更提出具體可依循的方法,相信掌握了這些知識,我們將免於各種文明病的侵襲,活得更自在、更快樂、更健康!
楊玉欣
立法院榮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