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唐紀五十七(西元八一九年)至唐紀六十三(西元八四四年)間的大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大可
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
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張大可
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
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三冊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西元八一九至八二一年 一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西元八二一至八二二年 七一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西元八二三至八二八年 一二五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西元八二九至八三三年 一九五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西元八三四至八三七年 二五九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西元八三八至八四二年 三二七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西元八四三至八四四年 三九五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三冊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西元八一九至八二一年 一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西元八二一至八二二年 七一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西元八二三至八二八年 一二五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西元八二九至八三三年 一九五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西元八三四至八三七年 二五九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西元八三八至八四二年 三二七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西元八四三至八四四年 三九五
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內容連載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 西元八一九年)二月,盡重光赤奮若(辛丑 西元八二一年)六月,凡二年有奇。
【題 解】
本卷記事起西元八一九年二月,迄西元八二一年六月,凡兩年又四個月。當唐憲宗元和十四年二月至唐穆宗長慶元年六月。兩年多的時間是短暫的,而唐代政治卻發生了重大轉折。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唐憲宗之死和敬宗之立,不是正常的兩代皇帝交接,而是突發事件,由宦官陳弘志等殺唐憲宗,朝官不敢追問,梁守謙、王守澄等立穆宗,殺澧王李渾,朝官亦無反應。皇帝廢立完全操於宦官之手,從此唐政權旁落宦官,皇帝成了傀儡。第二,伴隨憲宗之死,中唐初露中興的曙光戛然而止,此後藩鎮割據,農民起義,邊患不斷,戰亂不止,直到唐朝之滅,社會沒有一天安寧。用一句話概括,唐代政治由中唐步入了晚唐。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官軍殺李師道,朝廷收復淄、青十二州,接著橫海鎮節度使程權自請離鎮做朝官,幽州鎮節度使劉總上表歸順,成德鎮王承宗上表求自新,中唐時期的藩鎮割據基本被消滅,唐朝實現了全國統一,唐憲宗的事業達於巔峰,進尊號,赦天下,慶成功,唐朝政治呈現中興氣象。唐憲宗畢竟不是一個大有為之君,他寵信宦官而猜疑朝官。他依靠朝官,依靠賢相裴度取得了削藩的勝利,不採納李翺上奏修德政,而是反其道,不信朝官信家奴,排斥裴度,權移宦官,又求長生服仙丹中毒,性情乖張,被宦官毒殺。繼立者穆宗是一個昏君,嬉戲玩樂無度,政權完全被宦官把持,唐朝的衰落無可救藥。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
元和十四年(己亥 西元八一九年)
二月,李聽1襲海州2,克東海3、胊山4、懷仁5等縣。 李愬6敗平盧兵7於沂州8,拔丞縣9。
李師道10聞官軍侵逼,發民治鄆州11城塹,修守備,役及婦人,民益懼且怨。
唐紀五十七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 西元八一九年)二月,盡重光赤奮若(辛丑 西元八二一年)六月,凡二年有奇。
【題 解】
本卷記事起西元八一九年二月,迄西元八二一年六月,凡兩年又四個月。當唐憲宗元和十四年二月至唐穆宗長慶元年六月。兩年多的時間是短暫的,而唐代政治卻發生了重大轉折。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唐憲宗之死和敬宗之立,不是正常的兩代皇帝交接,而是突發事件,由宦官陳弘志等殺唐憲宗,朝官不敢追問,梁守謙、王守澄等立穆宗,殺澧王李渾,朝官亦無反應。皇帝廢立完全操於宦官之手,從此唐政權旁落宦官,皇帝成了傀儡。第二,伴隨憲宗之死,中唐初露中興的曙光戛然而止,此後藩鎮割據,農民起義,邊患不斷,戰亂不止,直到唐朝之滅,社會沒有一天安寧。用一句話概括,唐代政治由中唐步入了晚唐。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官軍殺李師道,朝廷收復淄、青十二州,接著橫海鎮節度使程權自請離鎮做朝官,幽州鎮節度使劉總上表歸順,成德鎮王承宗上表求自新,中唐時期的藩鎮割據基本被消滅,唐朝實現了全國統一,唐憲宗的事業達於巔峰,進尊號,赦天下,慶成功,唐朝政治呈現中興氣象。唐憲宗畢竟不是一個大有為之君,他寵信宦官而猜疑朝官。他依靠朝官,依靠賢相裴度取得了削藩的勝利,不採納李翺上奏修德政,而是反其道,不信朝官信家奴,排斥裴度,權移宦官,又求長生服仙丹中毒,性情乖張,被宦官毒殺。繼立者穆宗是一個昏君,嬉戲玩樂無度,政權完全被宦官把持,唐朝的衰落無可救藥。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
元和十四年(己亥 西元八一九年)
二月,李聽1襲海州2,克東海3、胊山4、懷仁5等縣。 李愬6敗平盧兵7於沂州8,拔丞縣9。
李師道10聞官軍侵逼,發民治鄆州11城塹,修守備,役及婦人,民益懼且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63
-
新書85折$391
-
新書9折$414
-
新書9折$414
-
新書95折$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