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
定價:560
NT $ 394 ~ 504
  • 作者:李怡張堂錡
  • 出版社:秀威經典
  • 出版日期:2017-01-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407145
  • ISBN13:9789869407144
  • 裝訂:平裝 / 36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華人世界第一份民國文學研究的專門性刊物
開啟重返民國歷史現場的文學研究運動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從二○一五年末開始出版,為一新創辦的學術叢書,預計每半年出版一冊,由李怡、張堂錡兩人主編。
 
  本輯推出「國民黨文藝政策與民國文學」專題,特別收錄姜飛、封德屏、洪亮、牟澤雄、傅學敏、錢振綱、崔末順等多位學者針對過往國民黨在抗戰期間、南京政府等時期的文藝政策,對於民國文學的發展有何影響所發表的精采論文。並且,為使讀者可以省思「民國文學」的本質,「觀念交鋒」專欄收錄李瑞騰的「我看『民國文學』」文章與周質平的「漢字繁簡的再省思」等專文。另外更特別收錄由陳芳明主持,李瑞騰、周惠民、陳國球、楊儒賓等學者參與出席對於「1949:民國文學、歷史、思想的交會與分流」的圓桌座談珍貴記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創辦,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堅持學術立場、文學本位、開放思想則是本刊的宗旨。我們認為,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術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應該說也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深信,學術界將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制與對話空間。

  本輯專題:「國民黨文藝政策與民國文學」

  姜 飛/任卓宣與左翼文學思潮
  封德屏/國民黨來台後軍中文藝的推展
  洪 亮/論抗戰期間「三民主義文藝政策」提出之原因
  牟澤雄/南京政府時期國民黨文藝政策實踐的一種方式
  傅學敏/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劇本審查
  錢振綱/論三民主義文藝政策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之矛盾及其政治原因
  崔末順/五〇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藝論

本書特色

  √ 是華人世界第一份有關民國文學研究的專門性刊物。

  √ 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堂錡、北京師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怡共同主編。

  √ 透過這份刊物,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發展與突破將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重要貢獻。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李怡


  四川重慶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學術集刊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代詩歌、魯迅及中國現代文藝思潮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批判的批判》、《七月派作家評傳》、《魯迅的精神世界》、《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作為方法的「民國」》等十餘種。

張堂錡

  台灣新竹人。文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撰、專刊組組長、政大華語文教學學程主任。目前執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並任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散文及澳門文學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黃遵憲的詩歌世界》、《白馬湖作家群論稿》、《個人的聲音 ──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現代文學百年回望》、《民國文學中的邊緣作家群體》等十餘種。
 
 

目錄

【觀念交鋒】
李瑞騰/我看「民國文學」
周質平/漢字繁簡的再審思
許俊雅/「薄命詩人」楊華的〈女工悲曲〉與趙景深〈女絲工曲〉的關係
周維東/1949 年之後的台灣文學是否屬於「民國文學」?

【專題論文 國民黨文藝政策與民國文學】
姜飛、封德屏/主持人語
姜飛/任卓宣與左翼文學思潮
封德屏/國民黨來台後軍中文藝的推展
洪亮/論抗戰期間「三民主義文藝政策」提出之原因
牟澤雄/南京政府時期國民黨文藝政策實踐的一種方式─以南京《文藝月刊》為例
傅學敏/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劇本審查
錢振綱/論三民主義文藝政策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之矛盾及其政治原因
崔末順/反共文學的古典詮釋─50 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藝論

【一般論文】
張中良/民國文學歷史化的必要與空間
妥佳寧/華語語系蒙古族文學中的殖民與「自治」
許維賢/從台灣到南洋的萬里尋妻─以默片演員鄭連捷和周清華為媒介的通俗劇探析
王婉如/論1930 年代抗戰後上海知識分子的分化
張惠珍/林獻堂與民國─以《灌園先生日記》、《東遊吟草》為考察對象

【書評書論】
周志煌/豐富的模糊性─《1949 禮讚》讀後
張堂錡/從《民國老試卷》看民國想像與民國氣象

【圓桌座談 1949:民國文學、歷史、思想的交會與分流】
張堂錡/「1949」是研究民國文學不能避開的關鍵年代
陳芳明/重新解釋,開啟新的思維與視野
楊儒賓/如何面對、思考「1949」?
陳國球/「1949」為香港文學帶來許多生命的傳奇
李瑞騰/從「1949」觀察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發展
周惠民/錯亂與融合交織的「1949」
張堂錡/澳門文學發展史上的「1949」
陳芳明

【新銳園地】
劉蓮、林旻雯、江曉輝/陳敬之的民國文學史觀初探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稿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撰稿體例
第四輯主題徵稿:日記中的抗戰與文學
第五輯主題徵稿:胡適、1917 與民國文學

編後記

 
 

內容連載

[我看「民國文學」]
■李瑞騰
 

 
傳統中國史學以「朝代」為歷史分期,這有其方便性,也符合民間傳統改朝換代的認知。準此,在「清」之後,理當就是「民國」了;在大陸,「民國」之後,即「共和國」;但是1949 年中共在大陸建政之後,中華民國沒有消失,而是遷移來台,即是所謂「中華民國在台灣」。
 
所以說,「民國文學」在大陸是指中共建政以前民國時期的文學,接續晚清;在台灣是指國府遷台以後的文學,在時間上,亦可上推到1945年,接續日本時代。
 
這是兩個不同空間的「民國文學」,在大陸,過去跳過辛亥革命和民國建立,把五四當作現代的起點,「民國文學」比較接近過去的「中國現代文學」,但有幾年的時間差,而既稱「現代」,則舊體文學就似乎有不加理會的正當性了,不過,在「民國文學」的架構下,舊體沒理由排除。
 
在台灣,在「台灣文學」未獲得正名以前,比較能代表官方主流論述的是尹雪曼總編纂的《中華民國文藝史》(1975),柏楊在1960 年代編過兩年文學年鑑,稱「中國文藝年鑑」,在1980 年代之初再編文學年鑑時,則稱「中華民國文學年鑑」;余光中擔任總編輯的三套大系,在1970年代稱「中國現代文學大系」,1980 年代以後稱「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另標明時間及地點「台灣」。一般是不大用「民國」這個概念,但史學界是有「民國史」的。
 

 
要深入探討民國文學,首先要了解晚清,包括維新和革命等政治運動、新興都會(通商口岸)與文藝傳媒的發達、由東西洋引入的文學觀念、白話與淺語等書寫媒介的普及等,對文學的變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它們如洪流湧入民國,終與五四狂潮匯流,成為民國文學的主潮。
 
這本來就是一個現代化的過程,如何面對傳統?在新與舊當中如何調節?在文言和白話之間如何融裁?在向內探索和往外奔馳之間如何掌握?都值得放進時局中去看去想。進一步說,留學生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之於文學提供了什麼樣的助力?政治的糾葛、軍閥的混戰、外來勢力的蠶食掠奪、文學社群的駁辯激盪、文化產業如摸石過河,諸多因素對文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
    $394
  2. 新書
    79
    $442
  3. 新書
    79
    $443
  4. 新書
    88
    $493
  5. 新書
    9
    $504
  6. 新書
    9
    $504
  7. 新書
    9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