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運動心理學遇上華爾街
「你只有10 分鐘⋯⋯」
2006 年3 月,傑森.賽爾克(Jason Selk)來到聖路易紅雀隊位於佛羅里達州朱彼特鎮春訓場地的會館,準備進行兩小時的說明會,簡述他當上紅雀隊心智訓練總監之後會有何作為。
紅雀隊總經理華特.傑考堤(Walt Jocketty)在球季前邀賽爾克擔任此職,不過當賽爾克由傑考堤帶進球隊經理托尼.魯薩(Tony La Russa)在會館裡的辦公室時,才赫然明白,他只是來面試,他還沒得到這份工作。
賽爾克扼要講完這場兩小時說明會他打算如何進行時,魯薩從滿桌的資料中抬起頭來。
「你只有10分鐘。」
一陣子過後,賽爾克望著會館裡一個個球星與準名人堂候選人,像是亞伯特.普荷斯(Albert Pujols)、克里斯.卡本特(Christopher Carpenter)和史考特.羅倫(Scott Rolen),還有以前是知名球星的托尼.魯薩,他決定簡介心智訓練的概念。整套心智訓練是替頂尖運動員所設計,包括想像練習、正向自我對話與呼吸訓練。
賽爾克講完心智訓練的第一階段, 投手教練戴夫. 鄧肯(Dave Duncan)請他講第二階段。賽爾克的時間所剩無幾,他望向魯薩看是否能繼續講下去,結果魯薩點頭,於是賽爾克講起第二階段。
賽爾克講完之後,明星三壘手羅倫問他是否能分享第三階段。他再次望向魯薩,魯薩也表示同意。
賽爾克講完第三階段,當屆賽揚獎得主卡本特攔下他,站起身說:「大家最好專心點,這就是我們下一階段要做的。」
從那時起,賽爾克成為該團隊的一員,在接下來的六個球季,他跟球員建立了難以置信的緊密關係。任何頂尖職業運動都一樣,各隊隊員的身體素質差距微乎其微,但心理層面影響甚鉅,一點差距就可能有天淵之別,或是輸掉分區系列賽,或是贏得世界大賽。六年間,紅雀隊贏得三次分區冠軍,奪下兩次世界大賽冠軍,這跟賽爾克給球隊的心智訓練,功不可沒。
這段經歷展現賽爾克對運動心理學的了解,替他打開許多扇門,但這些還不是他最寶貴的收穫。
2006年3月,賽爾克在春訓會館做說明時,紅雀隊人員與球員對他不甚了解,不確定他是否能帶來助益。然而他才剛講幾分鐘就發現,多數球員與教練紛紛做起筆記。
那個當下,賽爾克已清楚明白,為何體壇長期把紅雀隊當作模範。
紅雀隊從上到下都「執著於精益求精」,這是他們球隊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無論他們再成功,仍始終尋求進步,持續蒐集新知,設法妥善整合為訓練計畫,加以有效運用。
本書正是那個計畫的結晶。
本書引導你依照適當方法,運用一項最強大(而且通常最遭忽視)的利器:你的心。
低估心智的威力,造成分身乏術
現代生活有排山倒海的大量事物,不斷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無怪乎,「時間管理」產業蓬勃興盛。亞馬遜網路商店(Amazon)上有許多相關書籍和產品,協助你管理各項計畫,把種種作業給電子化。上千種行事曆應用程式能把手機轉變為電子個人助理,一天24 小時不眠不休。
這是一個問題。
沒人充分了解心智的力量。心智威力無窮,卻始終遭到低估。而且心智生來不是這樣運作。
1956 年,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發表心理學史上極其重要的論文,篇名為〈神奇的數字:7±2〉(The Magical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首次指出人腦的「通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即一般人一次平均能記得的資訊量。通道容量其實沒有標題寫得那麼清楚明確,但米勒的基本假設仍站得住腳,稱為米勒定律人腦一次只能處理約七個簡單概念。現代電話系統正是基於這個定律,電話號碼多半採用七個數字,以便多數人能輕易記得。
然而如果我們讓頭腦充斥大量資訊會怎麼樣?
當我們一次想著過多的事情,就全部難以準確處理。由於我們處理的多半不是簡單的一維資訊,例如:電話號碼,問題可謂雪上加霜。我們往往一次處理許多多維資訊,通道容量無從負荷。我們的「工作記憶」一次無法處理超過三件事,結果可能連一件也沒做好。這像是初學雜耍。你大概可以一次拋擲三樣物品,但要拋擲第四樣恐怕會手忙腳亂,所有物品統統掉到地上。
米勒早在1950 年代就有這些研究發現,雖然當時還沒有人把數位產品放在口袋到處走, 信件上頭都得貼郵票,「推特」(twitter)這個單字還只是指鳥叫聲而已。
如今他的研究發現比以往更顯重要。我們全比往昔更忙碌,而且不只是埋頭苦幹而已,還要打電話、傳簡訊、開會(實際與虛擬的都有),外加跟同事「連線作業」。我們費勁想兼顧工作與生活,種種資訊卻隨時湧入,不是按照朝九晚五的「正常」模式。
即使是世上最好的時間管理訣竅、行事曆、數位產品或應用程式,全部無法解決「通道容量」這個根本問題。科技無法解決一切,我們無法只是按個開關,成功就手到擒來。
對抗米勒定律與通道容量無法提升成效,分身乏術無法帶來成功。
我們在本書會教你如何擁抱通道容量,而非加以對抗。你會學到如何做決策,區分輕重緩急,全神貫注火力全開,而非反覆陷入不符常理的多工處理方式。多數人依然有個迷思,認為愈忙碌就顯得自己愈重要,但絕頂成功人士明白忙碌形同浪費時間,生產力才是目標。
頂尖運動員和頂尖企業家都具備相同的思維模式
賽爾克已經投入全球頂尖選手的心智訓練工作將近20 年,在紅雀隊擔任心智教練的期間,曾協助球隊兩度贏得世界大賽冠軍。
他訓練過許多奧運選手與職業運動員,涉足各大賽事,包括美式足球聯盟、NBA、大聯盟、PGA高爾夫球錦標賽、LPGA女子高爾夫球錦標賽、全美運動汽車競賽與終極格鬥錦標賽。他寫過兩本大為轟動的心智表現書籍,分別為《十分鐘的強韌》(10-MinutesToughness)和《主管的韌性》(Executive
Toughness),文章散見《健康男士》與《窈窕》等各大雜誌,上遍ESPN、NBC 和CBS 等各大電視臺。
湯姆.巴陶(Tom Bartow)可謂改寫了財務顧問訓練。他的概念廣受數萬家公司採用,例如:愛德華瓊斯金融服務公司(他在這家公司首開評價甚高的高階顧問訓練課程),還有美國基金公司等。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爆發之後,美國基金公司總裁戴夫.修特(Dave Short)跟巴陶攜手設計一套經營計畫,幫助公司在動盪的市場前行,重建投資人的信心。2003
年,美國基金公司獲得650億美元的現金流入,創下共同基金業界的新紀錄,有分析師把這項成就比擬為贏得世界大賽或超級盃。
賽爾克和巴陶在心智訓練方面的合作源自2008年10月。那時股市下跌超過1000點,跌至數年未見的8000點以下,金融市場充斥憂慮,財務顧問尤其一顆心七上八下。某日股市暴跌1200點,巴陶接到許多投資顧問的電話,多數為營收成績前5%企業的投資顧問。儘管他們經驗豐富且一向表現出色,語氣仍透著驚恐,一次次問他:「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巴陶在踏入商界之前,先是在另一個領域憑執教功力大獲成功—在籃球場上。他25 歲時接掌一個連續輸掉21個球季的球隊,結果球隊在隔年表現亮眼,戰績達到二十勝五敗。大學球隊的一大課題是如何在困境中好好奮戰,巴陶從在大學球隊執教的兩個球季學到不少啟示,2008 年,那時他給各投資顧問的回答直接脫胎於此。
幾個月後,巴陶翻閱《健康男士》雜誌,讀到有篇文章在介紹賽爾克的第一本書《十分鐘的強韌》。這本書源自賽爾克與世界級體育選手合作的實地經驗與研究,破解頂尖心智表現的「祕訣」,分析絕頂高手的成功模式。巴陶買下這本書,多次細讀精研,發覺賽爾克和頂尖選手的合作經驗讓他心有戚戚焉,極吻合他在高階企業訓練上的實際經驗。書中談到如何以簡單步驟增進職場與生活的心智表現,正好有助巴陶的顧問客戶因應當前難關。他們彷彿攜手合作超過20年了。
2009年,股市依然步履蹣跚,巴陶在全美各地演講,和投資顧問開會,教他們如何帶領客戶走過史上罕見的艱困時局。他開始在演講中推薦賽爾克的這本書,指出這是面對困境的心智寶典。
2011年,賽爾克和巴陶彼此碰頭,沒談多久就有兩大發現。第一,頂尖運動員與頂尖企業家在心理層面出奇相似,許多思考方式並無二致,都具備同樣的競爭力。賽爾克和巴陶用的術語不同,但其實概念一致。體壇與商界最好的教練都是「實用心理學專家」,懂得評估感覺,找出客戶的動力,明白如何打動各種人。
第二,賽爾克和巴陶發現,體壇和商界有非常多人陷入一個常見的迷思,導致無法充分發揮實力。頂尖運動員與頂尖企業家確實不同於一般人。部分差異源自天生,有些人就是速度更快,身高更高,身體更壯,頭腦更聰明。然而頂尖高手和云云大眾的多數差異在於思維模式與準備方式。
在這方面你能加以學習,加以改變。這是賽爾克和巴陶從2011 年年尾至今在許多訓練講座上傳達的訊息。在「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工作坊」上,他們把從體壇與商界擷取的精華要點化為一套實用技巧,傳授給企業高層與頂尖業務員,說明如何思考得更好、準備得更好,還有成就得更多。
這可不只是行銷文案而已。
賽爾克和巴陶不只訓練職業運動員與財務顧問,也訓練大小企業的主管、律師、醫師和保險專業人員等。各行各業的客戶都指出,「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訓練計畫」有兩大重要幫助:大幅降低壓力、大幅帶來成功。
這裡所謂的成功不是抽象空泛之詞,而是經過每年跟每季確實衡量的實際數字表現。賽爾克和巴陶逐漸聲名遠播,許多各類組織開始分析他們為何有此能耐,卻徒勞無功,因而爭相聘請他們。
如今他們已經拿這套原則訓練數千名高階主管、經理人與業務員。
波克夏公司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以讓各類人員打開心胸聞名,他把自己的一個知名概念稱為「魯拉帕路薩效應」(Lollapalooza Effect):多股強大力量彼此強化與放大,獲得遠遠超乎各行其是的成果。
賽爾克和巴陶認為,他們在「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訓練計畫」也有相同的發現,這套方法有助你在職場與生活大幅進步。
他們兩人加起來的訓練經歷超過40年,訓練對象遍及頂尖運動員、高階主管和王牌業務員。他們明白哪些方法行得通,哪些方法行不通,從中擷取精華要點,在「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訓練計畫」裡彙整成一套成功模式,一套人人適用的習慣建立原則。正是基於這套原則,他們的運動員客戶贏得世界大賽冠軍與奧運金牌,他們的商界客戶打破營收紀錄與銷售紀錄,憑嶄新生意創造百萬美元收益。
這些原則貨真價實,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每天運用。
最有效率的8概念,一次選一個
巴陶擔任籃球教練(及日後擔任企業教練)時有個良師:約翰.伍登。伍登是傳奇籃球教練,帶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籃球隊12年,共計拿下10次冠軍。他其中一項勝利之道是強調球賽的本質。
每季季初,伍登讓球隊以相同方式展開首次練習。無論球員經驗再豐富,他始終從基礎著手,具體說明如何穿襪子才不會起水泡、如何繫好鞋帶以增加安全性和支撐度。
所有傑出教練都知道,循序漸進加反覆練習才能熟能生巧。以籃球為例,你得先學會正確的抓球方式,才能進入投籃的階段。
本書也採取相同原則,先從基本著手,再教你如何緩慢但確實的往前精進。
本書包括八項簡單易懂的具體概念:
.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
.聰明選擇
.時間最大化
.贏得苦戰
.正確評估
.自我對話技巧
.他人對話技巧
.成就超凡
這些概念結合為一套職場與生活的精進計畫,但你不必項項精通就能獲得助益。事實上,賽爾克和巴陶不希望你每項都碰。
通道容量是關鍵。一般人在職場與生活中常會犯下一大錯誤,那就是亟欲做到太多的改變。新年正屬一例,你可以看到許多人決心徹底改變飲食習慣,每週上健身房五次。他們一開始對新目標躍躍欲試,但旋即撞上現實,愈來愈難貫徹所有痛苦的改變,只要有幾天「失敗」往往心灰意冷而放棄整個計畫。
反之,你讀本書時要思考哪個概念有助你處理職場或生活上的問題,挑出最有共鳴的一個概念,由此著手,用心貫徹該章每一步驟的說明。成功的關鍵是一次做出一項改變(沒錯,一項就好),好好加以完成。綜觀賽爾克和巴陶的講座,最多學員選擇從「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著手,所以這是本書的書名,也是本書的第一章。
即使你只從八項概念裡挑出一項實行,也夠朝成功真正有所突破,無論你是想達到哪種成功都行。
賽爾克和巴陶相當務實。根據通道容量的「定律」,你頂多成功善用其中的三項概念,所以你不妨把本書內容當作某種進步策略的菜單,裡面有八道菜,全由名廚精心設計,足以提供所需的營養。你先稍微品嘗每一道,從中選出三道,然後再從中選出一道當作主菜,開始大快朵頤。這樣一次進攻一項概念,逐步改變自己。
這些概念與規則都很直截了當,但你也無法「一步登天」。你必須加以實行,改變某些習慣,才能往前進步,跟上健身房或練球並無不同。你要照章節裡的步驟做,為實行的結果負責,我們保證你能得到許多運動員、業務員與企業主管花數萬美元才有的收穫。
本書提供給你一張成功模式的藍圖,你能獲得小小的勝利,建立長期有益的習慣,從而主宰時間與人生。賽爾克和巴陶在每場講座的開頭與結尾都會提出一個簡單警告,在此也分享給你,即他們非常相信訓練的價值,相信「最佳訣竅」的價值,但光是知道訣竅無法改變人生,實行才能改變人生。讀完本書(或參加講座)固然很好,但「聽取知識」與「確實了解」可謂天差地別,「確實了解」與「付諸實行」更是大大不同,所以本書才強調別想一次精通八個概念,這樣反而容易導致怠惰和失敗。成功來自一次專心邁出一步。
就我們所見,最成功的人會把這些概念付諸實行,且天天實行。
遵照這套方針,你能更快把聽取知識化為實際行動。
賽爾克和巴陶把這稱為實行者的指南。
現在我們開始吧。
推薦序
這些不只是口號,而是美好人生的基石
──年度最佳體育人物約翰.伍登(John Wooden)之子 吉姆.伍登(Jim Wooden)
我爸約翰.伍登(John Wooden)是籃球教練。每當我跟別人談到他,他們通常最想知道他在「真實世界」是怎樣的人,也就是想知道籃球場外的他。
我的回答是:我爸是個簡單一貫的人,終生貫徹幾個核心原則。他不會凶神惡煞,無論在球員休息室或家裡都不會。他是以另一套方式激勵大家—他「不只」當教練,更是當老師。
這些年來,球員與其他在籃球場上遇到他的人漸漸明白到,他不是偶爾才把那套哲學與做法拿出來用,不是在面對媒體與招募人員時「做個樣子」而已。
正好相反。事實上,他怎樣相信就怎樣開口,一以貫之,而且始終在思索如何精益求精。他一直在教人,也一直在學習。
籃球對他非常重要,但他的諸多核心哲學與原則(其中多數由傑森和湯姆在本書探討)卻與籃球無關。
而是與人生有關。
我爸一直驚訝於他從教練職位退休後反而變得更有名了。不過我認為確切原因在於大家開始明白,他的這些原則適用於籃球場以外的地方,尤其適用於商界。
我爸生前最後兩年半,我有幸每週陪在他身邊兩天,那是我這輩子最美好的時光。許多他在球場內外結交的朋友都會來拜訪,他仍跟賽事緊密相繫。
藉由湯姆等人居中牽線,他在美國大小企業演講,獲得諸多樂趣。他看重的不是報酬,而是把核心理念跟年輕人分享,像是三角成功法、兩組簡單規則、精通友誼的藝術。
40年來,我聽他說著同樣的話,但這些理念不只是口號,更是美好人生的基石。我對我的孩子也用這一套,現在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也用這一套。
我們玩籃球時,我的孫子(我爸的曾孫)會用擦板方式進球,並說:「爺爺喜歡我這樣投。」
湯姆跟傑森受到我爸的影響,在商界與球場幫助過非常多人。我爸如果地下有知,必然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