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
為因應產業轉型,政府大力發展「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包括有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大產業,另外再加上新農業與循環經濟。創新產業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支柱就是科技。擁有科技的基礎與實力,不僅可以讓國家產業更高值化發展,增進產業競爭力,亦能將國內產業擴展至國際市場。另外,政府也以「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作為穩固「五加二」創新產業的策略。初步規劃的重點,在於將「五加二」產業與數位經濟連結,以推動數位人權的保障,構建數位政府、整合跨機關資訊,以智慧營運。同時也結合地方政府來推動智慧城市,進一步促進地方發展。
以科技促進國家營運及創新整體產業與經濟的同時,也將科技智慧應用至人民生活的各個面向。尤其是打造智慧城市更可從小規模落實上述政策。因應人口持續增加及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城市發展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問題,諸如能源、水資源、交通、防災、環境、教育、衛生、治安、醫療、照護等方面的挑戰。因此,智慧城市的打造,在於透過資訊互聯的方式瞭解市民需求,在「以人為本、智慧生活」的前提下,藉助科技打造智慧建設,構建市民所需的城市面貌,以提升社會安全及健康福祉。
科技趨勢席捲而來,無論從國家社會乃至個人生活、工作型態都不斷被科技所擴增。未來的世界面貌可能將與今日大相逕庭。不過藉由前瞻科技可能帶來的變化、顛覆,不僅可以讓我們不畏科技所帶來的變革與挑戰,甚至能夠借助科技轉型並開展新時代的契機。「擴增時代」就是一本預告未來科技的書,從各項議題探討科技所可能帶來的發展藍圓,同時也提醒我們放下舊有的思考,以新思維、新價值觀面對新世界。就如同本書作者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面對科技進展所提及的,「擴增時代」將圍繞著人工智慧、體驗設計、智慧基礎設施,以及健康科技所展開,在這樣一個未來新世界,我們如何適應與生存,並且生活得更加智慧,這本書應可帶給大家一些啟發,也可能激發我們開創新的契機!
鄭貞茂
金管會副主委
推薦序二
金融創新教父Brett King繼引起迴響的《Bank3.0》後,再次推出新作《擴增時代》(AUGMENTED)。細讀本書,又見證Brett King對於未來科技之前瞻觀點,科技或許帶來重大破壞及變革,然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物聯網、虚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等突破性新科技發展,不僅讓我們領略前所未見的虛實世界,延伸你我感官的新體驗;從整體經濟來看,抑或能創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讓生活更智慧化,進而提升社會安全及健康福祉,因科技而擴增的虛實時代-作者稱之為「擴增時代」(Augmented Age)正式來臨。
日前軟銀服務型機器人Pepper跨海來台到金融業、大賣場等企業上班,引發市場一片轟動。熱門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GO」(Pokemon
GO)推出上市,竟讓全球風靡成癮,也讓擴增實境這項科技成為熱門話題。此外,無人自駕車、穿戴式設備、嵌入式運算及積層製造,也被看好未來發展。在世界變得益發互聯之際,新科技也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散播至更大範圍的市場,並以全新方式擴增人類日常生活和行為。相較於過去的創新世代,不侷限於舊產業的破壞或新技術的開發,而是你我生活將邁向更全面的變革。
然而,新科技對整體社會究竟是好是壞,各界仍未取得共識。但不可否認的是,科技已影響我們的生活甚鉅,也正在悄悄改變產業結構。就金融業而言,FinTech所引起的變革足證科技影響不容小覷。無論是實體貨幣應用日漸電子化,行動設備及穿戴式裝備成為金融服務的新載體,乃至支付服務嵌入物聯網的生活場景,都是金融機構在擴增時代必須面對的關鍵議題。FinTech變革如同一場殘酷的淘汰式競爭,該如何因應及落實轉型以保有市場地位?本書亦另闢專章發表看法。
面對科技革新與網路經濟來襲,不僅逐漸消弭產業的傳統邊界,競合出產業的跨業現象;亦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產生新的商業規則。雖說前瞻技術對每個產業的影響不盡相同,但可預見未來幾年,新科技將掀起跨產業的變革,也改變你我的生活。Brett
King樂觀瞭望科技所引領的未來世界,並將走訪全球在網路、醫療保健、人工智慧、消費者行為等不同領域專家的寶貴經驗與過往教訓,皆收錄本書分享,提供讀者面對「擴增時代」的重要思考方向!
洪茂蔚
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編審序
金融研訓院於2013年出版《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中譯版,獲得金融業極大的關注,並進而啟動數位金融轉型的浪潮。數位金融轉型所涵蓋的層面極廣,從應用數位科技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優化企業運營效率,到創新金融業務模式,均不斷的改變傳統金融服務的範疇。
過去的這一段時間,我們看到主管機關持續鼓勵金融創新,如制定推動金融創新策略藍圖。金融機構也不斷嘗試各種數位創新,如發展各種線上開戶服務,推出全新數位銀行品牌,建立數位分行,引進機器人應用,生物辨識應用等等。另一方面,非金融機構的業者,在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制定後,各境內及境外的電子支付公司亦在台灣推出各種支付的服務。
有鑒於數位金融轉型不純然只是科技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深植企業整體數位能力於企業文化。因此金融研訓院陸續推出《數位銀行》以及《新數位力》,希望讀者能夠以更全面的視角來關注數位經濟浪潮對於產業及個人的影響。
Bank 3.0的作者Brett King在2016年與其他三位作者,推出了《擴增時代》(Augmented)一書。這並不是一本探討科技對於金融業影響的書,而是探討未來可能發展的書。
第一章打開科技顛覆史。Brett以三個階段,工業或機器時代(1800-1945年),原子、噴射機或太空時代(1945-1975年),資訊時代或數位時代(1975-2015年)來回顧人類歷史中科技的發展對於社會所造成的變化。同時探討當時某些產業及人們所受到的影響。
第二章擴增時代。立足於現在的科技發展進程,預言在擴增時代有四股破壞的力量,人工智慧,分散式、嵌入式體驗,智慧基礎設施以及基因編輯和健康科技。隨著網路經濟的發展,就業市場也將逐漸發生變化,具備專業知識的個人工作者將會不斷增多,透過互動連結,彈性的組合工作團隊完成特定目標。網路是第一個“擴增”人類的工具,它擴增了過去人類無法輕易接觸到的知識數量,也重新定義了人與人,人與機器的互動方式。
第三章當電腦瓦解冰消。自1944年第一台電腦Mark I問世以來,電腦的發展就服膺「摩爾定律」,體積不斷地變小,功能持續的倍增,直到今日的設備生產技術更使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成為可能。「梅特卡夫定律」,一個網路的價值等於該網路內節點數的平方,則是驗證了網路爆炸性發展的歷程。當萬物皆可聯,持續不斷產生傳送資料,將使得能夠分析資料並產生有價值資訊的企業成為贏家。分享經濟的代表之一Uber僅是較為簡單的應用,隨之而來的自動駕駛,人工智慧,將讓人類與機器的互動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第四章機器人來勢洶洶。由Alex Lightman撰文探討機器人的發展歷史,近期研發狀況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互動,機器人將會取代人類的工作或是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助手,如年長者的照護機器人,補足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照護人力缺口。
第五章人類2.0。聚焦於遺傳學、個人化醫療、以及新的「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簡稱為QS)的生物工程學。科技可以協助人類更了解基因所造成的先天影響以及可能的基因修補。藉由精密科技的發展,更加容易獲取生理狀況的資料,進而可以進行個人化的醫療。量化自我則是藉由設備如運動手環或是智慧手錶不斷的提供生理資訊,進而強化體能並達到適時預警的效果。
第六章擴增人類。探討藉由科技強化人類的生理機能,如製造再生手臂或是再生器官,重建人類原有已失去或是日漸衰弱的功能。另一種發展則是利用設備加強人類原有體能極限,如人機整合的機器手臂。更可以將義肢智慧化,讓機械骨骼與人腦的互動完全整合。
第七章生活串流、代理人、虛擬化身和顧問。面對持續增加的巨量資料,人類已無法藉由人腦的處理能力及時產生資訊,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逐漸協助人類處理資料。隨著物聯網的設備普及,各種個人設備如智慧手錶,智慧家電,手機/平板的普及,人與人工智慧交換資料的模式將更加多元,更加即時。人工智慧持續處理巨量資料,並不斷的自我學習,將成為人類的智慧助理或是代理人(Personal
Assistant),協助處理各種事務,如彼此互動安排行程。甚至將成為醫師在進行診斷時的提供專業意見的顧問。
第八章火車、飛機、汽車與房屋。人工智慧除了成為個人的助理之外,更開始在不同的領域嘗試新的應用。無人自駕車是目前谷歌,特斯拉以及傳統車廠正在努力發展的領域。無人送貨機以及智慧倉儲管理機都持續地降低人類的介入。而智慧居家設備如Amazon的echo或是Apple的Homekit將能夠與各種智慧家電整合,加上人工智慧的應用,將可以使得居家生活更加舒適,更加個人化。
第九章智慧銀行、支付與錢。金融業是少數大量倚靠處理資料及資訊來提供服務的產業之一。特別是當實體的貨幣應用日漸電子化,金融業受到科技演進衝擊的層面日益擴大。行動設備以及穿戴式設備甚至是個人助理將取代卡片,逐漸成為獲得金融服務的新載體。同時如何將金融服務如支付“嵌入”物聯網的生活場景,完成客戶獲得服務的最後一哩路,將成為金融機構在擴增時代的重要議題。
第十章擴增世界中的信任與隱私。此章由JP Rangaswami撰寫,討論在萬物可聯的擴增時代,信任如何建立?如何在保護隱私以及互相信任之間取得平衡?在擴增時代若是為了資安完全封閉所有資訊,使相關服務無法藉由資訊來進行評估,反而無法融入新世界。最終人們將會為了獲取特定的服務而提供部分的資訊,擴增世界將充滿權衡取捨、價值交換,以及即時創造的信任。
第十一章擴增城市的智慧市民。探討智慧城市可能的發展,藉由各種智慧公共建設如交通,醫療,電力,水資源,旅遊等,提供城市居民更好的福祉。
第十二章新互動年代。作者Andy Lark以三個時期來描述擴增時代的互動模式。擴增服務交付(2015-2020年),將注重於現有服務方式的改變,如送貨無人機的應用。體驗再造與散播(2020-2025年),則是關注更好的個人化使用者體驗。即時產品的世界(2025-2040年),則是完全的個人化應用,隨時獲得所需的商品,如以3D列印技術生產完全個人化的商品。
這是一本探討未來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的書。書中所探討的各項議題均可以讓讀者對於未來的生活勾勒出新的想像。我也相信未來各行業之間的互動會更加緊密,彼此會更加的無縫接軌。
持續介紹新的概念激發讀者新的創意,是金融研訓院以及本人與翻譯圑隊一施祖琪小姐及蕭俊傑先生,共同努力並期待能夠達到的目標。希望這本《擴增時代》能夠像《Bank 3.0》、《數位銀行》以及《新數位力》在業界產生迴響,進而促進新的轉變。
孫一仕
台新銀行資訊服務處處長
前言
我兒子湯瑪斯才六歲,但他將來不需駕照便有車可用,而且,他以後應該也不必買車,而只需花錢租用車的「時間」。終其一生,他都將有智慧裝置相伴,且再不用多久,這些智慧裝置會記得提醒他看醫生 (因為保險公司會要求他配戴這些裝置)。他所居住的智慧家庭將有機器人忙進忙出、灑掃庭除,或有居家人工智慧 (AI) 幫忙訂購日常生活用品
(並由超市的機器人送到家中)。他絕不會用塑膠卡片或支票簿來付款買東西 (而且極有可能也不會用現金)。每一天,他都將和上百台電腦互動,卻完全不必使用滑鼠或鍵盤。湯瑪斯就是所謂的「Z 世代」(Generation Z),他所生長的世界與祖父母輩的世界千差萬別。事實上,若有人能在一百年前便預見其間的差異,旁人恐怕只會覺得那是科幻小說的情節。
或許,你直覺地把這些變化看作科技演進的結果,但是,一些更根本的改變已在個人層面發酵,甚至也影響了整體人類社會運作的模式。你一天查看手機幾次?瀏覽臉書 (Facebook) 幾次?你多常登入網站或用手機app?你會在行動設備上聽音樂、讀書或玩手遊嗎?你會不會走進餐廳、旅館或辦公室後,立刻詢問WiFi 密碼?你會用手機自拍嗎?
雖然人類已習於隨科技演變不斷調適,然而,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裡,人類恐將承受比過往一千年間更多的變革。科技將可診治疾病,乃至幫人延年益壽;機器將能模仿或凌駕人類智慧;自駕車將絡繹於途;人類將登陸火星,也將以旺盛的活力與創意開發出足以在地球上永續生存的科技。
如此劇烈的變動往往帶來難以想像的機會,並挑戰人類社群的適應能力,也屢屢引發衝突與對立。
網際網路、社群媒體及智慧型手機在賜予我們電子郵件、自拍、主題標籤 (hashtag) 和YouTube 的便捷之際,也同時助長了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伊斯蘭國 (ISIS) 網路宣傳、維基解密 (WikiLeaks)、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棱鏡計畫」(PrismProgram),以及蔓延全球的「佔領」行動。社群媒體成就了臉書、推特
(Twitter),甚至還在2008 年把歐巴馬一舉推進美國白宮,卻也讓近代史上最具仇恨及種族歧視的言論找到棲身之處。它所激起的網路霸凌更已導致無數受害者身心重創,並使得名流隱私和政府單位機密暴露在大眾目光下。
科技發展到底是本善或本惡?這些山雨欲來的變革終將把人類推向新的黃金年代,抑或是更猛烈的破壞與顛覆?
本書聚焦在那即將到來的世界,以及在新世界中整體社會所需適應的改變,還有,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在通往未來所將開展的旅程。本書將探討我們從何而來,以及我們現在所身處的這個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創新、破壞力也最強的世界。等到了2025 年、2030 年、甚至更久的以後,你的生活將變成什麼模樣?我們又將如何從今時跨入彼日?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探究這個問題。
我抱著樂觀的心放眼我們那個共同的未來,不過,在向前瞭望的過程中,我期待發掘一些寶貴的經驗與教訓,能作為我們因應即將爆發之驚天裂變的指引。我訪問了全球在網路效應、醫療保健、人工智慧、機器人學、消費者行為及社會影響 (sociological impact) 等不同領域的知名專家,並邀請其中幾位為本書撰文,以盡可能呈現出多元的觀點。
我傾注過去十年的光陰向商業領袖、企業家及媒體敘說未來。我叨唸著智慧型手機已從根本上顛覆銀行、金錢和商業的樣貌。身份辨識及隱私議題的持續演進。還有,過去的書籍、音樂和電視消費習慣早已更迭且一去不返。但即便如此,樂觀如我,卻不時因眼見許多人在科技變革及潮流湧現之際仍頑強抵抗而驚駭莫名。
大部分的人對往日美好念念不忘,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愛話當年勇。但是,這世界對過去不曾片刻駐足,為何有人仍本能地、甚或是極力地抗拒改變呢?我確信的是,即使前有荊棘阻攔、即便我們心存恐懼,未來仍將是極其光明、極為有趣,且正以極速逼近。
「擴增時代」關注的是在資料、感測器 (sensor)、機器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世界,以及人類身在其中,日常生活所將經歷的改變。它探討的是在一個智慧的世界裡,你將如何適應及生存。
期盼本書能對你有所啟發,並激發你的想像力。
在我們滿心火熱走向這趟旅程的起跑線前,請容我先分享一句來自當代科幻小說巨擘吉布森 (William Gibson) 的名言:
「未來已經來到——只是分配不均。」
——吉布森,《經濟學人》(Economist),2003 年12 月4 日號
謝謝你,願意展開未來之旅。但,話說回來,你能有別的選擇嗎?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