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
阮慶岳、夏樹、王美霞、蕭民岳、韓良露、許慈恩、劉克襄、范欽慧、顏訥、吳柏蒼、白彥琳、張正、陳又津、田中紀子、阮安祖、吳妮民、林涵、楊富閔、莊凱築、蘇長慶、洪震宇、詹偉雄、葉宛青、黃威融、吳采頤、李明璁。
跨世代26人,52手聯彈〈台北〉樂章!
傾聽這座城市,也聆聽自己聲音。
羅蘭巴特曾言:「城市對它的居民述說。人住在其中,漫遊其中,彷彿與這城市交談起來」。
你可曾想過聽覺裡的城市是什麼樣的風景?
我們習於依賴視覺觀察地景,
然而一座城最私密也共同的記憶,卻往往與市井聲響緊密交織。
打開耳朵散步或棲息,我們便與這城市共通聲息、綿密對話。
將耳朵借給26位作者,踏上聆聽台北的記憶之旅。
從早市叫賣、深夜鳥鳴、到傍晚垃圾回收,聆聽城市作息的聲音標記。
聽多語交會、眾聲訴說,關於移工遷徙與生活的軌跡。
聽魔幻寫實的一期一會,領你穿梭於童年馬戲團與電音派對的身心震顫之中。
聽醫院的人生、寺廟的天啓,所有生老病死的呼喊與靜默。
書中穿插廣播節目主持人、音景採集師的訪談,
跟著他們散步,教我們用耳朵重新感受,城市的脈動。
收錄五人、共二十五首選曲,
讓歌謠投影城市的身世與變遷,唱出共同情感記憶。
寫實又詩意的聲音記憶,遂悄悄收納珍藏。
如果波特萊爾搭時光機來到台北,他應該會欣賞我們如此打開耳朵漫遊城市的練習。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明璁/策劃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執教於臺大社會學系。曾任文化研究學會理事、共同創辦《cue》電影雜誌並統籌主編文化部《國民小學認識流行音樂輔助教材》與麥田出版社『時代感』書系。擔任過金鐘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等評審。著有散文集《物裡學》、小説集《Rock Moment》,與策劃《時代迴音》、《樂進未來》等書。
張婉昀/主編
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倫敦政經學院性別與媒體研究碩士。十五歲隻身來到台北生活,至今仍在城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曾參與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規劃,主編《時代迴音》(獲第40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與《樂進未來》。
李明璁/策劃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執教於臺大社會學系。曾任文化研究學會理事、共同創辦《cue》電影雜誌並統籌主編文化部《國民小學認識流行音樂輔助教材》與麥田出版社『時代感』書系。擔任過金鐘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等評審。著有散文集《物裡學》、小説集《Rock Moment》,與策劃《時代迴音》、《樂進未來》等書。
張婉昀/主編
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倫敦政經學院性別與媒體研究碩士。十五歲隻身來到台北生活,至今仍在城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曾參與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規劃,主編《時代迴音》(獲第40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與《樂進未來》。
目錄
編者言:耳朵與城市的戀人絮語(李明璁)
第一樂章:我城
純然也聖潔的聲音(阮慶岳)
有一支默片叫從前(夏樹)
記憶如此大聲(王美霞)
乘著捷運旅行的耳朵(蕭民岳)
第二樂章:晝夜
追憶台北的晨光、晨音與吃早餐(韓良露)
嘈雜小市集邊的安居歲月(許慈恩)
夜深人靜的微小呼喚(劉克襄)
特別專訪
范欽慧:台灣最安靜的社會改造運動
第三樂章:樂舞
銳舞馬戲團(顏訥)
So Young(吳柏蒼)
我熱愛的搖滾寶島(白彥琳)
第四樂章:眾聲
四方之聲,多語之城(張正)
家鄉的話(陳又津)
帶我去台灣!(田中紀子)
特別專訪
阮安祖:洋耳朵的日常散步與紀錄
第五樂章:儀式
巨響,無聲(吳妮民)
行天宮與龍山寺的靜定音景(林涵)
狀聲詞:辛亥路(楊富閔)
第六樂章:巷尾
淡出而不變的街頭叫賣(莊凱筑)
深夜釣蝦趣(蘇長慶)
來說一個雙溪的故事(洪震宇)
特別收錄 歌謠中的城市風景:25首「台北感」歌曲
詹偉雄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葉宛青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黃威融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吳采頤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李明璁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第一樂章:我城
純然也聖潔的聲音(阮慶岳)
有一支默片叫從前(夏樹)
記憶如此大聲(王美霞)
乘著捷運旅行的耳朵(蕭民岳)
第二樂章:晝夜
追憶台北的晨光、晨音與吃早餐(韓良露)
嘈雜小市集邊的安居歲月(許慈恩)
夜深人靜的微小呼喚(劉克襄)
特別專訪
范欽慧:台灣最安靜的社會改造運動
第三樂章:樂舞
銳舞馬戲團(顏訥)
So Young(吳柏蒼)
我熱愛的搖滾寶島(白彥琳)
第四樂章:眾聲
四方之聲,多語之城(張正)
家鄉的話(陳又津)
帶我去台灣!(田中紀子)
特別專訪
阮安祖:洋耳朵的日常散步與紀錄
第五樂章:儀式
巨響,無聲(吳妮民)
行天宮與龍山寺的靜定音景(林涵)
狀聲詞:辛亥路(楊富閔)
第六樂章:巷尾
淡出而不變的街頭叫賣(莊凱筑)
深夜釣蝦趣(蘇長慶)
來說一個雙溪的故事(洪震宇)
特別收錄 歌謠中的城市風景:25首「台北感」歌曲
詹偉雄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葉宛青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黃威融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吳采頤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李明璁的台北感歌曲五選
序
編者言
耳朵與城市的戀人絮語
李明璁
「我們的耳朵沒有塞子,注定會一直聽著,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有一雙開放的耳朵。」-- Murray Schafer
策劃這本書,緣起於自己的兩段旅居生活經驗,以及一個文化概念上的啟蒙。
十多年前我在劍橋寫博士論文時,即使已於當地居住多年,面對北國冬日的淒風慘雨,始終仍是適應不良。我甚至把行李箱平攤在房內,好像隨時都可緊急逃難似地打包離開。某個熬夜補眠的午後,我夢見自己醒來,在一個充滿陽光的房裡,什麼家具都沒有、視線也一片白花花的模糊失焦,然後我聽到了機車穿越小巷的奔馳聲、小發財車「土窯雞、豬血糕」的叫賣、以及阿嬷走到家門口叫孫子回來的呼喚。
原來,即便對家的視像記憶似乎有些模糊了,但經由熟悉的聲音,所引領出某種亞熱帶獨特的身體感覺,卻還是那麼清晰鮮明。
爾後在東京客座研究,最深刻的生活印象之一,竟也是那個城市角落細瑣的聲音。無論是冷冽清晨的烏鴉咿呀、傳統庭園裡的水滴音、交通號誌的連動旋律……甚者,我不算鐵道迷,但不知為何在每日通勤中,喜歡上了與電車相關的聲響樂音,比如候車時月台的播報、不同列車進站的主題音樂、或只是電車慢行軌道所發出的規律「喀噠喀噠」。這一切,都像是城市歲月悠悠流動的證據,也被侯孝賢詩意地拍進了電影『珈琲時光』裡。
相對於前述思鄉心切的聲音,這是生活在他方的聲音。
然而,如同谷川俊太郎的詩句:「聲音們混入世界,斗轉星移般歌唱不止。然後潛入無所留意的人群裡。」在視覺至上、影像溢滿的年代,無論什麼聲音,似乎都是既清晰卻又隱晦。總在不經意間,它就淡出消失了。
回到台灣任教後,我開始著迷於「聲音地景」(soundscape)的概念,並深受啟發。法國文化史學家Alain Corbin的一段話,被我抄在筆記本上:「如果我們同意,地景(landscape)是一種分析空間、賦予空間意義和情感、乃至於讓空間可以被美學欣賞的方式,那麼由各式各樣聲音所交織構成的景觀,恰好符合上述對地景的定義。」
我透過在台大教授「音樂社會學」的機會,和學生一起探索聽覺復興的身體啟蒙。不僅是知識上的對話討論,更是對日常生活的趣味考掘。許多年來,我們一起進行了無數田野調查,仔細聆聽城市表裡的各種聲音,藉此重新理解這巨大盆地裡的點點滴滴:棲息在此的生物(對,不只是人類,還有鳥樹蛙蟲……)、居民的群聚與互動、文化與自然爭鬥或交融的痕跡。
在這趟重建細膩聽覺的長路,我也有幸認識了許多從事聲響樂音採集、創作或書寫的可愛人們(有的是專業職人,有的是業餘達人)。他們不約而同對聲音充滿好奇,也對生活擁有主張。我發現懂得聆聽的人,多半都謙遜溫柔、樂於分享。他們的耳朵宛如敏感觸角,引領自身穿梭在這城市,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羅蘭巴特曾言:「城市對它的居民述說。人住在其中,漫遊其中,彷彿與這城市交談起來」。當耳朵既棲息且散步,我們便與這城市共通聲息、綿密對話。寫實又詩意的記憶,遂悄悄收納珍藏。感謝本書的所有作者,以及正在閱讀的你。如果波特萊爾搭時光機來到台北,他應該會欣賞我們如此打開耳朵漫遊城市的練習。
請用手指輕輕掏一下耳朵吧!傾聽我城,聆聽自己,旅程就要展開。
耳朵與城市的戀人絮語
李明璁
「我們的耳朵沒有塞子,注定會一直聽著,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有一雙開放的耳朵。」-- Murray Schafer
策劃這本書,緣起於自己的兩段旅居生活經驗,以及一個文化概念上的啟蒙。
十多年前我在劍橋寫博士論文時,即使已於當地居住多年,面對北國冬日的淒風慘雨,始終仍是適應不良。我甚至把行李箱平攤在房內,好像隨時都可緊急逃難似地打包離開。某個熬夜補眠的午後,我夢見自己醒來,在一個充滿陽光的房裡,什麼家具都沒有、視線也一片白花花的模糊失焦,然後我聽到了機車穿越小巷的奔馳聲、小發財車「土窯雞、豬血糕」的叫賣、以及阿嬷走到家門口叫孫子回來的呼喚。
原來,即便對家的視像記憶似乎有些模糊了,但經由熟悉的聲音,所引領出某種亞熱帶獨特的身體感覺,卻還是那麼清晰鮮明。
爾後在東京客座研究,最深刻的生活印象之一,竟也是那個城市角落細瑣的聲音。無論是冷冽清晨的烏鴉咿呀、傳統庭園裡的水滴音、交通號誌的連動旋律……甚者,我不算鐵道迷,但不知為何在每日通勤中,喜歡上了與電車相關的聲響樂音,比如候車時月台的播報、不同列車進站的主題音樂、或只是電車慢行軌道所發出的規律「喀噠喀噠」。這一切,都像是城市歲月悠悠流動的證據,也被侯孝賢詩意地拍進了電影『珈琲時光』裡。
相對於前述思鄉心切的聲音,這是生活在他方的聲音。
然而,如同谷川俊太郎的詩句:「聲音們混入世界,斗轉星移般歌唱不止。然後潛入無所留意的人群裡。」在視覺至上、影像溢滿的年代,無論什麼聲音,似乎都是既清晰卻又隱晦。總在不經意間,它就淡出消失了。
回到台灣任教後,我開始著迷於「聲音地景」(soundscape)的概念,並深受啟發。法國文化史學家Alain Corbin的一段話,被我抄在筆記本上:「如果我們同意,地景(landscape)是一種分析空間、賦予空間意義和情感、乃至於讓空間可以被美學欣賞的方式,那麼由各式各樣聲音所交織構成的景觀,恰好符合上述對地景的定義。」
我透過在台大教授「音樂社會學」的機會,和學生一起探索聽覺復興的身體啟蒙。不僅是知識上的對話討論,更是對日常生活的趣味考掘。許多年來,我們一起進行了無數田野調查,仔細聆聽城市表裡的各種聲音,藉此重新理解這巨大盆地裡的點點滴滴:棲息在此的生物(對,不只是人類,還有鳥樹蛙蟲……)、居民的群聚與互動、文化與自然爭鬥或交融的痕跡。
在這趟重建細膩聽覺的長路,我也有幸認識了許多從事聲響樂音採集、創作或書寫的可愛人們(有的是專業職人,有的是業餘達人)。他們不約而同對聲音充滿好奇,也對生活擁有主張。我發現懂得聆聽的人,多半都謙遜溫柔、樂於分享。他們的耳朵宛如敏感觸角,引領自身穿梭在這城市,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羅蘭巴特曾言:「城市對它的居民述說。人住在其中,漫遊其中,彷彿與這城市交談起來」。當耳朵既棲息且散步,我們便與這城市共通聲息、綿密對話。寫實又詩意的記憶,遂悄悄收納珍藏。感謝本書的所有作者,以及正在閱讀的你。如果波特萊爾搭時光機來到台北,他應該會欣賞我們如此打開耳朵漫遊城市的練習。
請用手指輕輕掏一下耳朵吧!傾聽我城,聆聽自己,旅程就要展開。
內容連載
夜深人靜的微小呼喚
劉克襄
夜深以後,台北盆地常有一些奇妙的天籟,從公園或低海拔森林隱約發出,甚而從高樓大廈間隱隱傳來。習於人車流動和喧囂的市民,多半不會注意到這類帶著生命悸動的訊息。喜愛自然觀察的人卻相當敏感,彷彿在大海中邂逅鯨豚般興奮,因而記得愈加清楚。
我便是一例。台北旅居一甲子,從一開始擇屋,便偏愛盆地靠山腳的位置,雖說上下班路程遠而辛苦,但假日休閒時往往更容易接近綠色環境。夜晚下班,聽到自然之聲跟你打招呼,疲憊的心情不禁振奮。又或打開窗口,晨昏時豎耳聆聽,更常有微妙的鳥叫聲傳送。
印象中,最早的呼喚往往是領角鴞帶頭。夜色開始黯淡後,某一不知深處的林子便傳來清亮的叫聲。尤其是入冬,萬籟俱寂時,一個有著些許感傷空洞的單音「嘔」,清晰地穿過清冷的夜空。那短促的叫聲,六七秒才一回,卻有著奇妙穿透寂靜大地的魅力,迅速把你拉進森林的深處,忘了城市的存在。
我因聽多了,還以為每個城市都如此。有時旅居到其它城市,看到森林緊鄰於旁,偶爾也會產生這樣的領角鴞效應。總覺得當地晚上,應該也有類似的奇妙鳴叫,縱使不是貓頭鷹,或許該有不同的夜啼。但有一回,我真的在香港聽到了,而且也是短促的「嘔」聲,那興奮遂像它鄉遇故人般的親切。
後來翻查鳥書,赫然發現,嶺南和台灣都是這種鴟鴞科棲息較為密集的區域。
領角鴞一如其它貓頭鷹,善於在暗夜裡快速的無聲飛行,再悄然站立於顯眼的地方,毫不懼人。領角鴞過去的棲息環境,主要是中低海拔森林,如今變成都會化相當成功的鳥種。城市開發後的次生林,或者樹林些許隱密的校園,都會吸引牠們出現,甚而在校園裡繁殖。
牠們何以能在吵嚷的城市裡安身立命,很可能覓食的獵物多樣。城裡可以充分提供,因而不一定非得在森林裡活動。以前,檢視過一隻住在城郊領角鴞的排遺,捕食的獵物都是常見物種。主要以老鼠、青蛙、攀蜥為多,有時則是螳螂和蟑螂等昆蟲。從此一食物內容即可了然,牠的食物種類多樣而寬廣,處於林郊邊緣的城市,繁複的環境正適得其所。
劉克襄
夜深以後,台北盆地常有一些奇妙的天籟,從公園或低海拔森林隱約發出,甚而從高樓大廈間隱隱傳來。習於人車流動和喧囂的市民,多半不會注意到這類帶著生命悸動的訊息。喜愛自然觀察的人卻相當敏感,彷彿在大海中邂逅鯨豚般興奮,因而記得愈加清楚。
我便是一例。台北旅居一甲子,從一開始擇屋,便偏愛盆地靠山腳的位置,雖說上下班路程遠而辛苦,但假日休閒時往往更容易接近綠色環境。夜晚下班,聽到自然之聲跟你打招呼,疲憊的心情不禁振奮。又或打開窗口,晨昏時豎耳聆聽,更常有微妙的鳥叫聲傳送。
印象中,最早的呼喚往往是領角鴞帶頭。夜色開始黯淡後,某一不知深處的林子便傳來清亮的叫聲。尤其是入冬,萬籟俱寂時,一個有著些許感傷空洞的單音「嘔」,清晰地穿過清冷的夜空。那短促的叫聲,六七秒才一回,卻有著奇妙穿透寂靜大地的魅力,迅速把你拉進森林的深處,忘了城市的存在。
我因聽多了,還以為每個城市都如此。有時旅居到其它城市,看到森林緊鄰於旁,偶爾也會產生這樣的領角鴞效應。總覺得當地晚上,應該也有類似的奇妙鳴叫,縱使不是貓頭鷹,或許該有不同的夜啼。但有一回,我真的在香港聽到了,而且也是短促的「嘔」聲,那興奮遂像它鄉遇故人般的親切。
後來翻查鳥書,赫然發現,嶺南和台灣都是這種鴟鴞科棲息較為密集的區域。
領角鴞一如其它貓頭鷹,善於在暗夜裡快速的無聲飛行,再悄然站立於顯眼的地方,毫不懼人。領角鴞過去的棲息環境,主要是中低海拔森林,如今變成都會化相當成功的鳥種。城市開發後的次生林,或者樹林些許隱密的校園,都會吸引牠們出現,甚而在校園裡繁殖。
牠們何以能在吵嚷的城市裡安身立命,很可能覓食的獵物多樣。城裡可以充分提供,因而不一定非得在森林裡活動。以前,檢視過一隻住在城郊領角鴞的排遺,捕食的獵物都是常見物種。主要以老鼠、青蛙、攀蜥為多,有時則是螳螂和蟑螂等昆蟲。從此一食物內容即可了然,牠的食物種類多樣而寬廣,處於林郊邊緣的城市,繁複的環境正適得其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8折$143
-
二手書39折$150
-
二手書39折$150
-
二手書42折$160
-
二手書55折$210
-
二手書63折$238
-
電子書7折$266
-
二手書73折$276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1
-
新書85折$323
-
新書88折$334
-
新書9折$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