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思考問題,看見自己
青少年心思變化多端,難以捉摸,偶爾看似粗枝大葉,但有時卻是敏感、細膩(所以常有「矛盾」);遇事雖會膽怯,但卻又正義感十足(所以常會「衝動」);看事情很不順眼,但卻又對自己的看法和作為,常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所以常會很「故意」)等。這些可能連青少年自己都不易清楚何以會如此的心理特質,張友漁老師在她的這本短篇小說集中有很深刻的描繪。
在書中,作者從家庭的教養問題(親子關係、家庭衝突、父母失和等),逐步延伸至學校同儕間的相處關係(友誼、誤解、霸凌等),以及青少年嚮往的情愛追求所衍生出的問題,最後以生活瑣事(家中多餘之物、鄰居家小狗的狗屎、幫忙做白工等)做為終結。透過一篇篇的小說,刻畫出青少年面對問題時的各種心理狀態與行為反應,讓青少年在閱讀中,看見自己。
而藉由這些短篇小說,作者也帶領閱讀者跟隨主角進入故事,一起思考該如何面對與處理人我之間所發生的各種問題。雖然,主角面對的問題常是複雜、不易解決的,但是,透過一篇篇故事的進行,作者也不斷的對青少年傳遞出一些正向的訊息:「人生就是這樣,不會事事都如意美好」(起飛),但是,只要人們願意認真面對生活問題,「努力生活的姿態是最美麗的」,而且「無論如何她(他)都會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目擊證人)。
當代思考教學,在教材書寫上,有一種體裁叫做「兒童哲學小說」。它在有人物、有對話、有情節的故事裡,巧妙融入了一些生活問題,並且在故事情節中暗含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思考技巧,以及行為處事的相關智慧,讓兒童在閱讀或與教養者討論的過程中,去熟悉這些思考技巧,以及學習書中所欲傳遞的生活智慧。張友漁老師這本《目擊證人》,除了有她一貫善於說故事的文學專長外,在敘事中,更有這種邀請青少年一起「在故事裡思考生活問題」的意味──藉由對各種日常瑣事的描繪,形塑問題情境,讓青少年和主角一起去面對、去思考,進而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意義,增長智慧。
由於,這本短篇小說集不僅可以讓青少年在閱讀中覺察自己,了解自己;更可以提供他們對不同的生活問題,進行探究與省思的機會,因此,非常值得推荐青少年閱讀;而且,當閱讀者與這些故事產生共鳴,「讓故事在我們的記憶裡,繼續旅行」時,這本書或許將成為日後陪伴他們成長的最佳省思文本。
臺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林偉信
作者序
今天,你目擊了什麼?
平常的時候,我總是很認真的觀察身邊每一個人,察看他們的表情以及他們手上拿著的東西,猜測那個怒氣沖沖正在奔跑的男子要去哪裡?三更半夜從床上跳起來推開窗,察看是誰在大馬路上罵三字經。那個人的眼神為什麼這麼輕浮?這些事情意味著可能有什麼壞事就要發生,我得看清楚,才能做一名稱職的目擊證人,幫助當事人或是警察一點小忙。
這麼多年了,我沒有真正當成什麼重大案件的目擊證人。
一直到有一天,我去市場買菜回家的路上,看著路上忙忙碌碌的人們,忽然就感動得不得了。你看,送瓦斯的大叔、賣地瓜的小販、賣菜的大嬸、修車的師傅、推著一車廢紙的老婦……每個人都好努力的工作喔!
我終於當目擊證人了,我親眼目擊這些人和那些人很認真的生活。
廟會活動神明繞境,熱鬧的陣頭從樓下經過,我習慣把目光集中在某個少年少女身上,他(她)也許正在打鼓,也許正扛著轎,也許吹著嗩吶,這個時間他(她)們應該在學校上課,怎麼會出現在陣頭裡?
曾經在一個廟會活動,我站在路邊看著一個又一個陣頭經過,當高大的七爺晃著長長的手臂經過時,我看見七爺肚子裡冒出來的那張臉,他根本就是個孩子嘛!這孩子扛起二、三十公斤重的七爺呢!我立即扔下單車,往前跑,邊跑邊拍照。那個男孩看著我,刻意慢下速度好讓我順利拍照,但是他把臉縮回去了,把亮點給了七爺。這男孩有一顆相當柔軟的心哪!只是,他並不曉得,吸引我按下快門的不是七爺,而是他稚嫩卻又認真的臉。
我常常覺得少年看似乖巧、叛逆、悶頭的背後,有一個更真實的面貌是別人看不到的,那也許是躁動、焦慮、自卑、憤怒、恐懼不安、對家人感到不耐煩、每天不頂嘴個兩三次就會不舒服……
少年們還沒定型,他們還在碰撞還在尋找,並試圖明白自己將成為怎樣的人,小說是很溫柔的工具,可以幫助他們修飾稜角,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藉由看見別人再反射回來看見自己,這才驚呼:「嚇,真是見鬼了,原來我也是這樣!」
觀察自己傾聽自己了解自己,才知道如何安撫躁動的靈魂。
接受國語日報的邀稿寫作這些二千字的小小說,如何在有限的字數裡寫得精巧,這是一項挑戰。我比以往更細心地去觀察人和人們的生活。
希望這些小小說,可以是一聲──
嘿,你今天目擊自己做了什麼?
張友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