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幕府:戰國時代的終結

江戶幕府:戰國時代的終結
定價:320
NT $ 253 ~ 288
  • 作者:陳杰
  • 出版社: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 出版日期:2016-04-2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262899
  • ISBN13:9789869262897
  • 裝訂:平裝 / 26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武士階層掌握中央及地方實權的幕府時代長達近七百年。
  
  一一九二年,源賴朝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武士貴族專權自此始。日本正式進入了武士階層掌握政權的幕府政治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以天皇為首的貴族政權的朝廷仍舊在京都存在著,以將軍為首的武士政權——幕府與朝廷同時並存,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卻是掌握實權的最高統治者。
  
  江戶幕府:戰國時代的終結
  
  一六○三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開設幕府,至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佔全國土地四分之一,其餘由大名領有,稱藩國。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控制朝廷、大名與外交;幕府在直轄領地設郡代或代官,通過測地、村年貢承包制、五人組制等,直接控制農民。
  
  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幕府設巡見使及被稱為目付的監察官監督各藩國,並採取大名參覲交代和大名改易等辦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國仍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將軍控制下的各藩國分割統治的政治體制。
  
  十七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農民起義頻繁。一八五四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薩摩、長州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一八六七年在倒幕運動壓力下,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宣布「奉還大政」。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發動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幕府政治結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杰


  一九八三年生於杭州,從小學時代起就對歷史書沉迷不已,在港城寧波讀大學的時代染上了玩電腦遊戲的「陋習」,因而對日本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不惜到處蒐借、購求日本史相關書籍,以充實「欲望」,甚至於浙江大學畢業之際,碩士論文亦著眼於中日交流史。現供職於杭州某博物館研究部雖自識淺陋,但不腆大膽,閒暇時常著筆東瀛史實,以此為樂。
 

目錄

第一章  天下創世
  第一節  江戶幕府的締造  
一、德川家康  
二、親藩、譜代  
三、旗本、外樣  
  第二節  兩頭政治  
一、大久保長安事件  
二、幕府與朝廷  
三、譜代政治  
  第三節  島原之亂  
一、德川家光  
二、禁教與鎖國  
三、天草一揆  

第二章  走向文治
  第一節  慶安之變  
一、幼年將軍德川家綱  
二、由井正雪的警告  
三、「家騷動」事件  
  第二節  忠臣藏  
一、將軍綱吉  
二、犬公方  
三、喧嘩兩成敗  
四、赤穗四十六士  
  第三節  新井白石時代  
一、正德之治  
二、童稚將軍  

第三章  改革中前行
  第一節  享保改革  
一、繼嗣之爭  
二、米將軍  
三、天一坊事件  
  第二節  從田沼時代到寬政改革  
一、無為而治  
二、重商主義  
三、松平定信  
  第三節  天保改革  
一、德川家齊  
二、大鹽平八郎之亂  
三、水野忠邦  

第四章  穿越到江戶
  第一節  食在江戶  
一、茶道的盛行  
二、懷石料理  
三、平民飲食  
  第二節  穿在江戶  
一、小袖、振袖與裃  
二、關於「布」的其他種種  
  第三節  住在江戶  
一、江戶——夢幻的都市  
二、遊女、花街和吉原  
三、家居與裝潢  
四、風呂、如廁及個人衛生等  

第五章  大奧
  第一節  神祕的禁地  
一、將軍的後宮  
二、大奧裡的金字塔  
三、大奧的誤會  
  第二節  大奧的生活  
一、目黑的秋刀魚  
二、爭奇鬥豔的祕訣  
三、悲催的「敦倫」和如廁奇聞  
  第三節  大奧的那些女人們  
一、傳奇的春日局  
二、江島生島事件  
三、惹不起的御年寄  

附錄:江戶幕府將軍一覽表  
大事年表  
《幕府時代‧江戶幕府》參考書目  
 

序言
  
  何謂「幕府」?「幕」者,「帳幕」之意也;「府」者,收納財物、文書,並理政務之所也。合為一詞,專指代王者出討之將軍於征途中所設置之帳幕。
  
  但在一水之隔的日本,這個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的名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日本歷史上,先後存在三個以幕府命名的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它們先後統治日本長達六個多世紀之久(不包括中間的織豐政權和之前的平家政權兩個武家政權)。「幕府」這個詞,經過江戶時代研究中國戰國時代的儒家學者的渲染,成為武家政權的代名詞,用來稱呼日本歷史上這三個著名的武家政權。
  
  武士,和富士山、櫻花一樣,是日本的象徵之一,,它指的是日本歷史上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在英語裡,武士被叫作「samurai」,是日語「侍」的音譯。事實上,武士起源於日本平安時代中後期,在那個被稱為「百鬼夜行」的時代,王朝的權威失墮,盜賊橫行,民不聊生。隨著早期莊園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田地被一些富豪莊園主收購,這也導致了一大批無地農民流離失所。他們或成為莊園主的附庸,或鋌而走險,成為盜賊。加上朝廷剛征服了日本東北的陸奧、出羽等地,大批的「蝦夷民」成為朝廷的俘囚,這些都成為社會治安的潛在威脅。關東的「僦馬之黨」和關西的海賊成為讓平安朝廷最頭疼的兩大問題。地方上的豪強和莊園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開始雇用一些專職的軍事人員保護自己。朝廷為整頓治安,也開始下放軍事權力,於是形成了新的「國衙軍制」。地方官員逐漸把軍事權力交給具有專門技能並掌握軍事力量的地方豪強去行使,因此就出現了把軍事職能作為自己的一項家傳技藝並供朝廷權貴使用的新階層。日本原本稱呼侍奉上層公卿和諸大夫的六位以下的技能官人為「侍」,自從出現了一個以軍事技能侍奉朝廷權貴的豪強階層以後,「侍」這個名字就成為他們的專利,這就是武士的雛形。
  
  但在古代日本這個崇尚血統家族的社會,武士集團的真正形成還必須有一個出身高貴的領導者,平安時代中後期的朝廷政治鬥爭為這一需求的滿足提供了可能。大批朝廷中的權貴或因政治鬥爭失意而遭流放,或主動請求外任來到地方,他們當中有橘氏、藤原氏、伴氏這樣的名門望族,當然也不乏平氏、源氏這樣的皇室貴冑。在遠離京都的窮鄉僻壤之地,他們和以武藝傳家的「侍」,結合成武士集團。桓武平氏和清和源氏就這樣成為武士的領導者,在平安時代中後期逐漸嶄露頭角。承平(九三六年~九三八年)末年到天慶(九三八年~九四七年)初年的承平‧天慶之亂證明了這一新勢力的強大力量,朝廷最終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實力並加以利用,被利用的武士逐漸走入了政治核心,這就催生了武士政權的形成。
  
  武士作為日本的統治階層是如何實施統治的呢?首先,在政治形式上,天皇任命武士集團的首領(源氏、足利氏、德川氏)為征夷大將軍,而將軍通過這一任命獲得統治的合法性,組成以武士為核心的中央政權,並通過「封建」給予效忠自己的地方領主以土地支配管理權,換取地方領主承認其核心統治地位。這種將軍世襲統治的形式就稱為「幕府」。
  
  要瞭解幕府時代,還必須注意的就是「關東」的特殊性。在日本歷史地理上,將東海道鈴鹿關、東山道不破關和北陸道愛發關以東的廣大區域叫作關東,一般特指的是「關八州」,也就是上野、下野、上總、下總、常陸、安房、武藏、相模這八個令制國所轄的廣大區域。這一區域在平安時代中後期是騎馬武士馳騁的地方,也是京都朝廷眼中的蠻荒之地,這裡有肥沃的土地和剽悍的民風,是武士集團賴以與朝廷對抗的資本。自鐮倉幕府發家於此以後,室町和德川幕府都不敢輕易放棄對關東的控制,有了關東,幕府才能和朝廷東西兩頭並立。如果說中國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日本就是「得關東者得天下」。明治政府成立以後將首都遷移到關東平原上的東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幕府這種政治體系體現了日本政壇的「兩頭政治」特性,即:日本在各個歷史時期最終都要形成一種兩頭的政治體制,單頭政治往往並不穩定且不長久,所以日本前有攝關政治和院政與天皇分享權力,中有幕府與朝廷兩頭對峙,現有首相內閣制度和天皇制並存。很多政治家或歷史學者在談到幕府的時候,往往都會說:「幕府大將軍豈不就是今天的日本首相嗎?統而不治的天皇在歷史上就存在呀。」日本民族的政治文化或許就體現在這一點上。
  
  本叢書就是希望描寫幕府這一武士政權從萌芽、建立到消滅的過程,讓讀者能深入地瞭解日本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長期以來,國人對日本往往有一種複雜的心態,對日本人既有厭惡的情緒,又瘋狂迷戀日本現代文明創造出的成果。無知或極端來源於缺乏瞭解。我們對日本這個非常重要的近鄰,想要真正明白該如何看待它,恐怕還是應該從瞭解它的歷史開始。
  
  「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於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沒什麼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覺悟而勇往直前。」這是江戶時代一部著名的武士道著作《葉隱聞書‧卷一》中的一段話,這段看來似乎有些血腥的話是這部著作的總綱,在其後的各章節中,作者對武士之死極力渲染,在作者看來,武士的死就好比櫻花凋落,迅速而又淒美。
  
  書名「葉隱」的來歷有三說:一說出自平安時代末年的詩僧西行法師的《山家集》中一首和歌:「隱於葉下,花兒苟延不敗,終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一說源自作者所出生的佐賀藩的名產——葉隱柿;還有一種說法是源自武士作戰時要將自己隱藏於樹葉之下。
  
  本書的作者山本常朝,萬治二年(一六五九年)出生於日本九州西北的佐賀藩,其父為佐賀藩士山本神右衛門重澄,在七十歲高齡的時候得了這樣一個兒子,因此也一度被認為不是親生子。山本常朝十一歲的時候,父親去世,體弱多病的他在此時已經進入佐賀藩主鍋島家侍奉,成為藩主繼承人鍋島光茂的少年玩伴。他一生忠誠於佐賀藩的第二任藩主鍋島光茂,並且接受了武士忠誠不貳的教育。在元祿十三年(一七〇〇年),鍋島光茂去世後,四十二歲的山本常朝就拋家棄子,隱居在佐賀藩城下以北黑土原的樹林中,與另一位武士田代陣基在長達六七年的對話中完成了這本被稱為「武家《論語》」的著作。
  
  在這本書裡,山本常朝為「狂」高唱讚歌。他批評了當時被熱烈討論的赤穗浪士事件,他認為武士的行動不能如儒學者所說的那樣要先為「正義」而行,也不能如兵法者所說的那樣「謀定而後動」,武士就應該不假思慮地衝上去,勇敢地選擇死亡,將死的念頭置於平常之中。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山本常朝的「狂」在當時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但他的「為死而死」的精神卻影響了日本後來許多代人的精神世界,這本書傾注了「狂人」山本常朝的「死狂」哲學,也反襯出了一個映照著武士最後輝煌的時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53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85
    $272
  5. 新書
    9
    $288
  6. 新書
    9
    $288
  7.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