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卷選錄香港文學史料文獻一百七十三種,分為「刊物史料」、「題記與序跋」、「書信與日記」、「作家史料」、「紀錄與報道」五輯,以書刊、人物、事件三大項為主體,具體時期由一八六二年至一九四九年底止,包括《中外小說林》、《新小說叢》、《伴侶》、《島上》等刊物史料,以及〈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香港的戲劇〉、〈周恩來關於香港文藝運動情況向中央宣傳部和文委的報告〉等重要文獻,為《香港文學大系》的讀者提供早期香港文學背景資料,亦為日後研究香港文學史的學者提供必需的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智德
台灣東海大學文學士,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編著有《解體我城:香港文學 1950-2005》、《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及《香港詩選1997-2010》等。
陳智德
台灣東海大學文學士,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編著有《解體我城:香港文學 1950-2005》、《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及《香港詩選1997-2010》等。
目錄
總序/陳國球 1
凡例 41
導言/陳智德 43
一、刊物史料
有所謂發刊辭/駿男 102
本社要吿 104
小説林之趣旨 105
《新小説叢》祝詞/林文驄 106
發刊詞/周夏明 110
序二/黃炎培 111
序一/羅士 112
我對於本刊之願望/黃守一 113
香海濤聲的出版宣言/天聲 114
序/功拔 115
賜見/同人 116
字紙簏底 118
Adieu告別之辭──並説幾句關於本刊的話/編者 120
編後/編者 123
編輯室談話/編者 124
卷頭語/魯蓀 125
編輯後記/編者 126
卷頭語/亞子 130
前奏/湘 131
寫在停刊前/霖臨 133
香港文藝界情報/白冰 136
發刊詞/編者 137
第一天──關於本刊的話/編者 139
本刊重要啟事 141
「時代風景」/魯衡 142
追悼魯迅先生專號編後 144
刊前贅語 145
獻辭/編者 147
大風起兮/簡又文 148
新張的話/薩空了 151
創刊的話/端人 153
前致辭/李迫樊 155
創刊小言 156
「文協」留港會員通訊處編委會啟事 157
創刊詞/胡好 158
「中國作家」出版 160
香港華文報紙的沿革〔存目〕/天軾
我們的目標──代開頭話/本社 162
檢討與願望/馬蔭隱 163
本報史畧 166
創刊獻辭 171
給讀者 173
編輯後記/靈鳳 174
編者的話──本刊創刊週年紀念 176
啟事/白浪、呂一湘等 178
「文協」復刊小語 179
關於光明報的回憶/薩空了 180
十年前的星島和星座/戴望舒 184
十年及其他/歐陽白水 188
編者告白/韋蕪 190
歲暮獻詞並致本刊讀者和全體社員/文藝生活社總社 191
二、題記與序跋
自序/王韜 194
徵設香海藏書樓序〔存目〕/王韜
自序/陳鏸勳 196
香海集跋〔存目〕/梁淯
時諧新集序/鄭貫公 198
宋臺秋唱序/吳道鎔 200
原序一/樨援 201
序/林煥平 203
前言/望雲 205
「山長水遠」自序/平可 206
序山城雨景/葉靈鳳 208
序/賀若 210
前記/薩空了 212
前記/薩空了 214
後記/黃藥眠 217
後記/黃雨 218
後記/沙鷗 219
介紹詞/編者 220
「山長水遠」後記/谷柳 221
兩本集子的題記/侶倫 223
編者的話/谷柳 226
後記/江萍 227
「文藝生活」選集序/司馬文森 228
序(原日「微言」出刊序言)/潘範菴 230
三、書信與日記
蘅華館日記(一八六二年十月十四日)/王韜 232
伴侶通訊/讀者 233
答文研會的一封書/三三社 235
陳君葆日記(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陳君葆 237
亂離通訊(六)/簡又文 238
致艾青(一九三九年)/戴望舒 239
香港通訊/柳存仁 240
林泉居日記(一九四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戴望舒 245
林泉居日記(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戴望舒 246
香港淪陷日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節錄〕/薩空了 247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三年八月三十一日)/陳君葆 251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七年四月四日)/陳君葆 253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八年五月四日)/陳君葆 253
留港粵文藝作家為檢舉戴望舒附敵
向中華全國文藝協會重慶總會建議書〔存目〕
我的辯白〔存目〕/戴望舒
四、作家史料
本報要吿/開智社同人/ 256
著作家之別號/灞陵 257
著名學者來港演講消息 259
魯迅先生來港 260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蘭史酒潤、二百文、四百文/馬小進 261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猛進畫約、亞斧寫字/馬小進 262
無盡的哀思──悼詩人易椿年〔存目〕/侶倫
騎鶴而去的人/李爾 264
茅盾先生印象記/丘亮 266
本欄不日登載平可先生的長篇小説山長水遠 268
「中國作家」與穆時英/芬平 269
關于「強盜孝子」 270
我和許地山先生的因緣/柳亞子 272
「我在寫小説」/靈簫生 275
香港,日本與王韜/葉靈鳳 276
為苦難中的人民惋惜!/思慕 280
香港的戰時民謠/馬凡陀 281
紀香港四老報人〔節錄〕/惜餘生 283
落華生許地山〔節錄〕/陸丹林 285
太平山下一盛會:歐陽予倩先生六十大壽記/望月 289
來港作家小記──記文學系的作家招待會/阿超 292
贈劉火子/柳亞子 298
重遊淺水灣尋簫紅墓/柳亞子 299
黃冷觀先生傳〔節錄〕/馬小進 300
五、記錄與報道
論日報漸行於中土/王韜 306
香港清平樂之新劇觀/小進 308
香港的文藝/吳灞陵 309
關於香港文壇/康以之 313
看了現代劇團公演「油漆未乾」後/任穎輝 315
香港新文壇的演進與展望/貝茜 319
香港文藝協會昨已成立選出理事九名 327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岑春萱嚴禁港報進口札文/馬小進 329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三十年前之香江新歲竹枝詞/馬小進 331
香港的戲劇/馮勉之 332
香港文藝茶話/方紫 338
廣東戲劇家與革命運動/馮自由 340
如何集中文藝界的力量
──藝協文藝組座談會紀錄〔節錄〕/呂覺良 345
祝「時代劇團」/茅盾 347
關於「前夜」──「時代劇團」第一次公演台本/盧敦 348
説到「時代劇團」/洛兒 350
香港詩歌工作者初次座談會剪影/O.K 351
建樹香港戲劇統一陣綫./辛英 354
活躍的香港劇壇 356
談這裡的文藝運動/杜埃 357
正告散佈國防電影失敗論者〔存目〕/蔡楚生
敬告粵語製片商/彥之 360
留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遙祝文協總會一週年紀念/葉靈鳳 362
香港的文藝界/簡又文 364
文協香港辦事處成立大會報告/許地山、樓適夷 369
文藝統一戰線/陸丹林 371
文藝工作的開展/黃友秋 373
一個月的報告/適夷 375
由「黃花崗」的公演説起〔節錄〕/胡春冰 376
香港的詩運/袁水拍 378
香港新書店舊話〔存目〕/林歌
關於文章義賣/拉特 383
言林文章義賣展期三天/靈鳳 385
香港的戲劇藝術/李殊倫 386
續談香港〔節錄〕/陸丹林 389
「文協」成立文藝通訊部/豐 392
談本港文化界的新組織/葉靈鳳 393
廣東戲劇協會第一劇團與香港劇運:招待港文化界座談紀錄 395
旅港文人新組合中國文協會成立 401
香港紀念魯迅先生/袁水拍 403
文協一年來/袁水拍 405
香港的文藝界/陸丹林 407
詩朗誦──記徐遲「最強音」的朗誦/袁水拍 411
再斥所謂「和平救國文藝運動」/葉靈鳳 414
會務報吿/總務部 417
在香港辦刊物/陸丹林 419
肅清賣國文藝特輯〔存目〕/陳畸、黃魯等
反抗戰文藝特輯〔存目〕/娜馬、檳兵等
南海的一角/馮延 423
香港的戰文醜/陸丹林 428
香港文藝縱橫談/蕭天 430
一年來的香港文化事業/陸丹林 442
彭耀芬將被解出境 447
小説家成立版權會 448
藝壇筆錄/志絃 449
周恩來關於香港文藝運動情況
向中央宣傳部和文委的報告(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451
新香港的文化活動/葉 455
香港粵劇最近的變遷/筱韞 459
人民的文藝:卅五年四月十六日在
香港文化界歡迎晚會上的演講記錄〔存目〕/茅盾
關于簫翁在港大的演講/華尚 462
詩人節宣言/黃藥眠、馮乃超等 463
文藝節在香港/林煥平 465
我們的話──紀念詩人節/郭沫若、柳亞子等 468
文壇一年間 471
戲劇節在香港 486
方言文學創作上一個小問題/白紋 487
香港文壇的現狀/黃藥眠 488
向前跨進一步──一九四七年的香港文藝運動/華嘉 490
華南兒童文學運動及其方向〔存目〕/黃慶雲等
一九四八年度全年會務概况/秘書處 497
赴達德學院送舊迎新聯歡大會有作/柳亞子 505
作者簡介 507
凡例 41
導言/陳智德 43
一、刊物史料
有所謂發刊辭/駿男 102
本社要吿 104
小説林之趣旨 105
《新小説叢》祝詞/林文驄 106
發刊詞/周夏明 110
序二/黃炎培 111
序一/羅士 112
我對於本刊之願望/黃守一 113
香海濤聲的出版宣言/天聲 114
序/功拔 115
賜見/同人 116
字紙簏底 118
Adieu告別之辭──並説幾句關於本刊的話/編者 120
編後/編者 123
編輯室談話/編者 124
卷頭語/魯蓀 125
編輯後記/編者 126
卷頭語/亞子 130
前奏/湘 131
寫在停刊前/霖臨 133
香港文藝界情報/白冰 136
發刊詞/編者 137
第一天──關於本刊的話/編者 139
本刊重要啟事 141
「時代風景」/魯衡 142
追悼魯迅先生專號編後 144
刊前贅語 145
獻辭/編者 147
大風起兮/簡又文 148
新張的話/薩空了 151
創刊的話/端人 153
前致辭/李迫樊 155
創刊小言 156
「文協」留港會員通訊處編委會啟事 157
創刊詞/胡好 158
「中國作家」出版 160
香港華文報紙的沿革〔存目〕/天軾
我們的目標──代開頭話/本社 162
檢討與願望/馬蔭隱 163
本報史畧 166
創刊獻辭 171
給讀者 173
編輯後記/靈鳳 174
編者的話──本刊創刊週年紀念 176
啟事/白浪、呂一湘等 178
「文協」復刊小語 179
關於光明報的回憶/薩空了 180
十年前的星島和星座/戴望舒 184
十年及其他/歐陽白水 188
編者告白/韋蕪 190
歲暮獻詞並致本刊讀者和全體社員/文藝生活社總社 191
二、題記與序跋
自序/王韜 194
徵設香海藏書樓序〔存目〕/王韜
自序/陳鏸勳 196
香海集跋〔存目〕/梁淯
時諧新集序/鄭貫公 198
宋臺秋唱序/吳道鎔 200
原序一/樨援 201
序/林煥平 203
前言/望雲 205
「山長水遠」自序/平可 206
序山城雨景/葉靈鳳 208
序/賀若 210
前記/薩空了 212
前記/薩空了 214
後記/黃藥眠 217
後記/黃雨 218
後記/沙鷗 219
介紹詞/編者 220
「山長水遠」後記/谷柳 221
兩本集子的題記/侶倫 223
編者的話/谷柳 226
後記/江萍 227
「文藝生活」選集序/司馬文森 228
序(原日「微言」出刊序言)/潘範菴 230
三、書信與日記
蘅華館日記(一八六二年十月十四日)/王韜 232
伴侶通訊/讀者 233
答文研會的一封書/三三社 235
陳君葆日記(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陳君葆 237
亂離通訊(六)/簡又文 238
致艾青(一九三九年)/戴望舒 239
香港通訊/柳存仁 240
林泉居日記(一九四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戴望舒 245
林泉居日記(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戴望舒 246
香港淪陷日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節錄〕/薩空了 247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三年八月三十一日)/陳君葆 251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七年四月四日)/陳君葆 253
陳君葆日記(一九四八年五月四日)/陳君葆 253
留港粵文藝作家為檢舉戴望舒附敵
向中華全國文藝協會重慶總會建議書〔存目〕
我的辯白〔存目〕/戴望舒
四、作家史料
本報要吿/開智社同人/ 256
著作家之別號/灞陵 257
著名學者來港演講消息 259
魯迅先生來港 260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蘭史酒潤、二百文、四百文/馬小進 261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猛進畫約、亞斧寫字/馬小進 262
無盡的哀思──悼詩人易椿年〔存目〕/侶倫
騎鶴而去的人/李爾 264
茅盾先生印象記/丘亮 266
本欄不日登載平可先生的長篇小説山長水遠 268
「中國作家」與穆時英/芬平 269
關于「強盜孝子」 270
我和許地山先生的因緣/柳亞子 272
「我在寫小説」/靈簫生 275
香港,日本與王韜/葉靈鳳 276
為苦難中的人民惋惜!/思慕 280
香港的戰時民謠/馬凡陀 281
紀香港四老報人〔節錄〕/惜餘生 283
落華生許地山〔節錄〕/陸丹林 285
太平山下一盛會:歐陽予倩先生六十大壽記/望月 289
來港作家小記──記文學系的作家招待會/阿超 292
贈劉火子/柳亞子 298
重遊淺水灣尋簫紅墓/柳亞子 299
黃冷觀先生傳〔節錄〕/馬小進 300
五、記錄與報道
論日報漸行於中土/王韜 306
香港清平樂之新劇觀/小進 308
香港的文藝/吳灞陵 309
關於香港文壇/康以之 313
看了現代劇團公演「油漆未乾」後/任穎輝 315
香港新文壇的演進與展望/貝茜 319
香港文藝協會昨已成立選出理事九名 327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岑春萱嚴禁港報進口札文/馬小進 329
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三十年前之香江新歲竹枝詞/馬小進 331
香港的戲劇/馮勉之 332
香港文藝茶話/方紫 338
廣東戲劇家與革命運動/馮自由 340
如何集中文藝界的力量
──藝協文藝組座談會紀錄〔節錄〕/呂覺良 345
祝「時代劇團」/茅盾 347
關於「前夜」──「時代劇團」第一次公演台本/盧敦 348
説到「時代劇團」/洛兒 350
香港詩歌工作者初次座談會剪影/O.K 351
建樹香港戲劇統一陣綫./辛英 354
活躍的香港劇壇 356
談這裡的文藝運動/杜埃 357
正告散佈國防電影失敗論者〔存目〕/蔡楚生
敬告粵語製片商/彥之 360
留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遙祝文協總會一週年紀念/葉靈鳳 362
香港的文藝界/簡又文 364
文協香港辦事處成立大會報告/許地山、樓適夷 369
文藝統一戰線/陸丹林 371
文藝工作的開展/黃友秋 373
一個月的報告/適夷 375
由「黃花崗」的公演説起〔節錄〕/胡春冰 376
香港的詩運/袁水拍 378
香港新書店舊話〔存目〕/林歌
關於文章義賣/拉特 383
言林文章義賣展期三天/靈鳳 385
香港的戲劇藝術/李殊倫 386
續談香港〔節錄〕/陸丹林 389
「文協」成立文藝通訊部/豐 392
談本港文化界的新組織/葉靈鳳 393
廣東戲劇協會第一劇團與香港劇運:招待港文化界座談紀錄 395
旅港文人新組合中國文協會成立 401
香港紀念魯迅先生/袁水拍 403
文協一年來/袁水拍 405
香港的文藝界/陸丹林 407
詩朗誦──記徐遲「最強音」的朗誦/袁水拍 411
再斥所謂「和平救國文藝運動」/葉靈鳳 414
會務報吿/總務部 417
在香港辦刊物/陸丹林 419
肅清賣國文藝特輯〔存目〕/陳畸、黃魯等
反抗戰文藝特輯〔存目〕/娜馬、檳兵等
南海的一角/馮延 423
香港的戰文醜/陸丹林 428
香港文藝縱橫談/蕭天 430
一年來的香港文化事業/陸丹林 442
彭耀芬將被解出境 447
小説家成立版權會 448
藝壇筆錄/志絃 449
周恩來關於香港文藝運動情況
向中央宣傳部和文委的報告(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451
新香港的文化活動/葉 455
香港粵劇最近的變遷/筱韞 459
人民的文藝:卅五年四月十六日在
香港文化界歡迎晚會上的演講記錄〔存目〕/茅盾
關于簫翁在港大的演講/華尚 462
詩人節宣言/黃藥眠、馮乃超等 463
文藝節在香港/林煥平 465
我們的話──紀念詩人節/郭沫若、柳亞子等 468
文壇一年間 471
戲劇節在香港 486
方言文學創作上一個小問題/白紋 487
香港文壇的現狀/黃藥眠 488
向前跨進一步──一九四七年的香港文藝運動/華嘉 490
華南兒童文學運動及其方向〔存目〕/黃慶雲等
一九四八年度全年會務概况/秘書處 497
赴達德學院送舊迎新聯歡大會有作/柳亞子 505
作者簡介 507
序
總序
陳國球(節錄)
香港文學未有一本從本地觀點與角度撰寫的文學史,是説膩了的老話,也是一個事實。早期出現多種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學史,疏誤實在太多,香港學界乃有先整理組織有關香港文學的資料,然後再為香港文學修史的想法。由於上世紀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被認為是後來「新文學史」書寫的重要依據,於是主張編纂香港文學大系的聲音,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不絕於耳。1這個構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後,首度落實為十二卷的《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際此,有關「文學大系」如何牽動「文學史」的意義,值得我們回顧省思。
一、「文學大系」作為文體類型
在中國,以「大系」之名作書題,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趙家璧主編,蔡元培總序,胡適、魯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編輯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大系」這個書業用語源自日本,指有系統地把特定領域之相關文獻匯聚成編以為概覽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規模;「系」指其間的組織聯繫。2趙家璧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出版五十年後的回憶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為題是師法日本;他以為這兩個字:
既表示選稿範圍、出版規糢、動員人力之「大」,而整套書的內容規劃,又是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是按一個具體的編輯意圖有意識地進行組稿而完成的,與一般把許多單行本雜湊在一起的叢書文庫等有顯著的區別。3
《中國新文學大系》出版以後,在不同時空的華文疆域都有類似的製作,並依循着近似的結構方式組織各種文學創作、評論以至相關史料等文本,漸漸被體認為一種具有國家或地區文學史意義的文體類型、資料顯示,在中國內地出版的繼作有: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臺灣則有: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地區有:
>《馬華新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書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馬華新文學大系(戰後)》(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書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馬華文文學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馬華文學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內地還陸續支持出版過:
>《戰後新馬文學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華藝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當代華文文學大系》(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東南亞華文文學大系》(廈門:鷺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大系》(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種主題的文學叢書,形形色色還有許多,當中編輯宗旨及結構模式不少已經偏離《中國新文學大系》的傳統,於此不必細論。
導言
陳智德(節錄)
一、文學史料之範圍、理念及文化需要(上)
文學史的編撰,無論新舊古今,關鍵是史料、史識和史筆,其中最基本的無疑是史料,此所以黃繼持説:「沒有史料或史料不足的『歷史』只能是『神話』」1,史料構成認知消逝事物的客觀基礎,文學史料可包括書刊、手稿、書信、單張、照片、影像、錄音,這是從「載體」的形式着眼,若從內容及性質而言,更須着眼於近代以來,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接受主要通過印刷物呈現的本質,即以報紙期刊和單行本為最主要呈現載體。如此範圍仍相當寬泛,史料雜亂繁多,但關鍵者不是量的問題,而是對史料的判斷、鑑別、整理,是「史識」的一部分。
基於不同的方法、目的和取向,史料的價值會有所差別,單單把所見資料集合在一起是沒有意義的;文學史學者謝冰提出:「有甚麼存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料不是關鍵,關鍵是你要找甚麼樣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料,這就是史料的問題意識」?,對香港文學來説,特別把香港文學的整理放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的體系脈絡當中,我們一方面依照《中國新文學大系》按體裁編選作品,並以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年為期,但亦考慮香港文學的歷史本質,因而上溯一九一九年以前的晚清時期;而在《文學史料卷》來説,着眼的是香港過去有甚麼讓文學傳播的刊物,舊體文學和新文學在其間的演化、作者的生平資料以及他們與羣體和時代的關係,由文學作品發表所衍生的活動,以及作家回應時代的方式。後人藉此了解一種時代文化的進程、建構發展的脈絡,也了解發展當中的問題,避免重複問題引致誤解和停滯,以至建立傳統、典範,為後世所參考、鑑照。文學史料有別於文學作品,在於史料一般缺少可讀性,狀態零散,我們很容易忽視史料,直至它終於被編整起來,成為了「史料」。
史料的整理建基於文化需要和歷史意識,中國第一套《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在上海出版,共十卷。當其時,從一九一七年的新文化運動發展至一九三〇年代中期,不過十多二十年,但對新文學新一代作家來説,已頗有經驗斷裂、史料散失之感。《中國新文學大系》的主催者趙家璧,在回憶文章中多次提及,當時人對於歷史斷裂的共感:「為甚麼當年轟轟烈烈、席捲全國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如今人們都已把它看得如此遙遠了呢?為甚麼如劉半農自己所説『當初努力於文藝革新的人,一擠擠成了三代之上的古人』了呢?」;阿英也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編輯感想〉一文提出類似説法。4
《中國新文學大系》之編輯,建基於歷史斷裂的焦慮、共見於鄭振鐸、朱自清、劉半農、阿英等人的文章。朱自清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在〈選詩雜記〉提到三○年代中,已面世的詩選本水準參差,整理史料的工作不受重視,新詩熱潮減退,早期的詩作者如朱自清本人已不再寫,他明確提出編選的動機:「我們現在編選第一期的詩,大半由於歷史的興趣:我們要看看我們啟蒙期詩人努力的痕跡。他們怎樣從舊繚銬裡解放出來,怎樣學習新語言,怎樣尋找新世界」5,阿英編的《史料索引》,也提出新文學史料之編整,出於一種歷史斷裂的焦慮:「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是已經有了二十多年歷史。在這雖是很短也是相當長的時間裡,很遺憾的,我們竟還不能有一部較好的《中國新文學史》。」6。
除了經驗斷裂、史料散失的焦慮,他們更面對同路人分化、運動成果之抹殺和倒退,鄭振鐸在《文學論爭集》痛心地提出不少當年新文學運動參與者之分化,以及由於經驗斷裂,引致新文學運動理念不彰,而不斷重複申述:
他們不僅和舊的統治階級,舊的人物妥協,且還擠入他們的羣中,成為他們.裡面最有力的分子,公然宣傳着和最初的白話文運動的主張正挑戰的主張的。
祇有少數人還維持闕士的風姿,沒有隨波的被古老的舊勢力所迷戀住,所牽引而去。
更可痛的是,現在離開「五四運動」時代,已經將近二十年了,離開那「偉大的十年間」的結束也將近十年了,然而白話文等等的問題也仍還成為問題而討論着。彷彿他們從不曾讀過初期的《新青年》的文章或後期的《國語》週刊的一類文字似的。許多精力浪費在反覆,申述的理由上。7
在新文化運動將近二十週年的一九三○年代中期,昔日的參與者仍須浪費唇舌,重複為當年的信念申辯,難怪鄭振鐸提出編輯《文學論爭集》、把舊文重刊的意義在於「至少是有許多話省得我們再重説一遍!」當然箇中有着文學以外的因由,三○年代的新文學作家實也面對着國民政府審查、壓制左翼文藝的刊佈,以及在「新生活運動」之名下種種尊孔讀經的復古舉措,如趙家璧所説:「實際上都是對五四文學革命的一種反動,也是國民黨文化『圍剿』的一個組成部分。」8
無論如何,從種種當年記載以及後來的憶述可知,《中國新文學大系》之編纂不純是一項把舊文重刊的工作,更基於文學內部和外部因素造成的歷史斷裂,他們編纂史料,不為編纂而編纂,而是以史料作為理念的證言,也修補斷裂、抗衡反制、超越焦慮。是的,史料一般缺少可讀性,我們真的很容易忽視史料,直至了解它被編纂的文化需要和歷史意義。
陳國球(節錄)
香港文學未有一本從本地觀點與角度撰寫的文學史,是説膩了的老話,也是一個事實。早期出現多種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學史,疏誤實在太多,香港學界乃有先整理組織有關香港文學的資料,然後再為香港文學修史的想法。由於上世紀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被認為是後來「新文學史」書寫的重要依據,於是主張編纂香港文學大系的聲音,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不絕於耳。1這個構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後,首度落實為十二卷的《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際此,有關「文學大系」如何牽動「文學史」的意義,值得我們回顧省思。
一、「文學大系」作為文體類型
在中國,以「大系」之名作書題,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趙家璧主編,蔡元培總序,胡適、魯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編輯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大系」這個書業用語源自日本,指有系統地把特定領域之相關文獻匯聚成編以為概覽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規模;「系」指其間的組織聯繫。2趙家璧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出版五十年後的回憶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為題是師法日本;他以為這兩個字:
既表示選稿範圍、出版規糢、動員人力之「大」,而整套書的內容規劃,又是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是按一個具體的編輯意圖有意識地進行組稿而完成的,與一般把許多單行本雜湊在一起的叢書文庫等有顯著的區別。3
《中國新文學大系》出版以後,在不同時空的華文疆域都有類似的製作,並依循着近似的結構方式組織各種文學創作、評論以至相關史料等文本,漸漸被體認為一種具有國家或地區文學史意義的文體類型、資料顯示,在中國內地出版的繼作有: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臺灣則有: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地區有:
>《馬華新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書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馬華新文學大系(戰後)》(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書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馬華文文學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馬華文學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內地還陸續支持出版過:
>《戰後新馬文學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華藝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當代華文文學大系》(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東南亞華文文學大系》(廈門:鷺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大系》(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種主題的文學叢書,形形色色還有許多,當中編輯宗旨及結構模式不少已經偏離《中國新文學大系》的傳統,於此不必細論。
導言
陳智德(節錄)
一、文學史料之範圍、理念及文化需要(上)
文學史的編撰,無論新舊古今,關鍵是史料、史識和史筆,其中最基本的無疑是史料,此所以黃繼持説:「沒有史料或史料不足的『歷史』只能是『神話』」1,史料構成認知消逝事物的客觀基礎,文學史料可包括書刊、手稿、書信、單張、照片、影像、錄音,這是從「載體」的形式着眼,若從內容及性質而言,更須着眼於近代以來,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接受主要通過印刷物呈現的本質,即以報紙期刊和單行本為最主要呈現載體。如此範圍仍相當寬泛,史料雜亂繁多,但關鍵者不是量的問題,而是對史料的判斷、鑑別、整理,是「史識」的一部分。
基於不同的方法、目的和取向,史料的價值會有所差別,單單把所見資料集合在一起是沒有意義的;文學史學者謝冰提出:「有甚麼存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料不是關鍵,關鍵是你要找甚麼樣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料,這就是史料的問題意識」?,對香港文學來説,特別把香港文學的整理放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的體系脈絡當中,我們一方面依照《中國新文學大系》按體裁編選作品,並以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年為期,但亦考慮香港文學的歷史本質,因而上溯一九一九年以前的晚清時期;而在《文學史料卷》來説,着眼的是香港過去有甚麼讓文學傳播的刊物,舊體文學和新文學在其間的演化、作者的生平資料以及他們與羣體和時代的關係,由文學作品發表所衍生的活動,以及作家回應時代的方式。後人藉此了解一種時代文化的進程、建構發展的脈絡,也了解發展當中的問題,避免重複問題引致誤解和停滯,以至建立傳統、典範,為後世所參考、鑑照。文學史料有別於文學作品,在於史料一般缺少可讀性,狀態零散,我們很容易忽視史料,直至它終於被編整起來,成為了「史料」。
史料的整理建基於文化需要和歷史意識,中國第一套《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在上海出版,共十卷。當其時,從一九一七年的新文化運動發展至一九三〇年代中期,不過十多二十年,但對新文學新一代作家來説,已頗有經驗斷裂、史料散失之感。《中國新文學大系》的主催者趙家璧,在回憶文章中多次提及,當時人對於歷史斷裂的共感:「為甚麼當年轟轟烈烈、席捲全國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如今人們都已把它看得如此遙遠了呢?為甚麼如劉半農自己所説『當初努力於文藝革新的人,一擠擠成了三代之上的古人』了呢?」;阿英也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編輯感想〉一文提出類似説法。4
《中國新文學大系》之編輯,建基於歷史斷裂的焦慮、共見於鄭振鐸、朱自清、劉半農、阿英等人的文章。朱自清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在〈選詩雜記〉提到三○年代中,已面世的詩選本水準參差,整理史料的工作不受重視,新詩熱潮減退,早期的詩作者如朱自清本人已不再寫,他明確提出編選的動機:「我們現在編選第一期的詩,大半由於歷史的興趣:我們要看看我們啟蒙期詩人努力的痕跡。他們怎樣從舊繚銬裡解放出來,怎樣學習新語言,怎樣尋找新世界」5,阿英編的《史料索引》,也提出新文學史料之編整,出於一種歷史斷裂的焦慮:「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是已經有了二十多年歷史。在這雖是很短也是相當長的時間裡,很遺憾的,我們竟還不能有一部較好的《中國新文學史》。」6。
除了經驗斷裂、史料散失的焦慮,他們更面對同路人分化、運動成果之抹殺和倒退,鄭振鐸在《文學論爭集》痛心地提出不少當年新文學運動參與者之分化,以及由於經驗斷裂,引致新文學運動理念不彰,而不斷重複申述:
他們不僅和舊的統治階級,舊的人物妥協,且還擠入他們的羣中,成為他們.裡面最有力的分子,公然宣傳着和最初的白話文運動的主張正挑戰的主張的。
祇有少數人還維持闕士的風姿,沒有隨波的被古老的舊勢力所迷戀住,所牽引而去。
更可痛的是,現在離開「五四運動」時代,已經將近二十年了,離開那「偉大的十年間」的結束也將近十年了,然而白話文等等的問題也仍還成為問題而討論着。彷彿他們從不曾讀過初期的《新青年》的文章或後期的《國語》週刊的一類文字似的。許多精力浪費在反覆,申述的理由上。7
在新文化運動將近二十週年的一九三○年代中期,昔日的參與者仍須浪費唇舌,重複為當年的信念申辯,難怪鄭振鐸提出編輯《文學論爭集》、把舊文重刊的意義在於「至少是有許多話省得我們再重説一遍!」當然箇中有着文學以外的因由,三○年代的新文學作家實也面對着國民政府審查、壓制左翼文藝的刊佈,以及在「新生活運動」之名下種種尊孔讀經的復古舉措,如趙家璧所説:「實際上都是對五四文學革命的一種反動,也是國民黨文化『圍剿』的一個組成部分。」8
無論如何,從種種當年記載以及後來的憶述可知,《中國新文學大系》之編纂不純是一項把舊文重刊的工作,更基於文學內部和外部因素造成的歷史斷裂,他們編纂史料,不為編纂而編纂,而是以史料作為理念的證言,也修補斷裂、抗衡反制、超越焦慮。是的,史料一般缺少可讀性,我們真的很容易忽視史料,直至了解它被編纂的文化需要和歷史意義。
內容連載
一、刊物史料
有所謂發刊辭/駿男
竊以沈沈大夢。獅酣睡而未醒。墨墨群盲。鹿雖失其誰見。白權日漲。曷勝西力之雄。黃禍風傳。否有東鄰之妒。縱觀大陸。盡是愁城。千重之毒霧長霾。半角之斜陽有限。新亭未坐。哭已失聲。故國瀕危。言其無罪。起孟軻於今日。閎辯應詳。憶列子之當年。寓言有以。邇者社名開智。闢蒼莽之荊榛。人集同魂。結因緣於文字。特是美人香草。靈均皆寄意之詞。豚蹄篝車。阿髡半諷時之語。莊周説幻。理隱諸微。曼倩善諧。道衷於正。此有所謂所以取名也。或曰。賈生痛哭。徒託空言。王郎悲歌。何裨實濟。今日者力倡民族。疾喚國魂。文主激而不平。鋒過剛而易折。志士抒救時之策。堅主民權。少年編革命之書。卽成黨獄。旗固難夫獨立。版曷出夫自由。不知七尺之軀尚存。方寸之心忍昧。文章寫恨。著作嗚愁。問天而首難搔。避地而身焉託。風沈雨晦。呼始祖其哀余。火熱水深。問同胞其何主。江南已矣。庾子山揮淚成文。薊北凄然。劉越石嘔心鍊句。以宣尼變魯之思。為莊舄悲越之吟。有託而成。無微不到。發談言之公是。借題目以子虛。措詞則胸臆直抒。動聽則心脾漸沁。張華鹪鹩之賦。豈徒然哉。杜陵戎馬之吟。良有故也。若夫白香山之體。以近俗而彌精。江文通之詞。以移情而見誦。惟老嫗而可解。豈大雅之是嗤。縱非錦繡之能工。要亦轆轤之自運。而況萬流歸海。眾壑朝山。奇才多入彀中。異采定騰嶺表。或演大觀于文界。或鳴新籟于舞台。或擅諧譚。或長小説。或譜文明之謳曲。或裁風雅之詩詞。務使善善從長。聲聲入聽。五光十色。如覽寶船。古味今香。似游名院。又豈特篇成博議。誇耀東萊。文列短評。步趨司馬已也。嗟乎。江山異色。撰述何心。怕聞亡國之杜鵑。憐渠泣血。最惱能言之鸚鵡。撩我傷情。誰鳴警世之鐘。獨樹登壇之戲。王仲宣傷亂之作。著之以哀。章炳麟憤時之文。濺之以淚。古人已往。小子云然。請看出報之驚人。疇謂命名之我欺。
選自一九○五年六月四日香港《唯一趣報有所謂》
有所謂發刊辭/駿男
竊以沈沈大夢。獅酣睡而未醒。墨墨群盲。鹿雖失其誰見。白權日漲。曷勝西力之雄。黃禍風傳。否有東鄰之妒。縱觀大陸。盡是愁城。千重之毒霧長霾。半角之斜陽有限。新亭未坐。哭已失聲。故國瀕危。言其無罪。起孟軻於今日。閎辯應詳。憶列子之當年。寓言有以。邇者社名開智。闢蒼莽之荊榛。人集同魂。結因緣於文字。特是美人香草。靈均皆寄意之詞。豚蹄篝車。阿髡半諷時之語。莊周説幻。理隱諸微。曼倩善諧。道衷於正。此有所謂所以取名也。或曰。賈生痛哭。徒託空言。王郎悲歌。何裨實濟。今日者力倡民族。疾喚國魂。文主激而不平。鋒過剛而易折。志士抒救時之策。堅主民權。少年編革命之書。卽成黨獄。旗固難夫獨立。版曷出夫自由。不知七尺之軀尚存。方寸之心忍昧。文章寫恨。著作嗚愁。問天而首難搔。避地而身焉託。風沈雨晦。呼始祖其哀余。火熱水深。問同胞其何主。江南已矣。庾子山揮淚成文。薊北凄然。劉越石嘔心鍊句。以宣尼變魯之思。為莊舄悲越之吟。有託而成。無微不到。發談言之公是。借題目以子虛。措詞則胸臆直抒。動聽則心脾漸沁。張華鹪鹩之賦。豈徒然哉。杜陵戎馬之吟。良有故也。若夫白香山之體。以近俗而彌精。江文通之詞。以移情而見誦。惟老嫗而可解。豈大雅之是嗤。縱非錦繡之能工。要亦轆轤之自運。而況萬流歸海。眾壑朝山。奇才多入彀中。異采定騰嶺表。或演大觀于文界。或鳴新籟于舞台。或擅諧譚。或長小説。或譜文明之謳曲。或裁風雅之詩詞。務使善善從長。聲聲入聽。五光十色。如覽寶船。古味今香。似游名院。又豈特篇成博議。誇耀東萊。文列短評。步趨司馬已也。嗟乎。江山異色。撰述何心。怕聞亡國之杜鵑。憐渠泣血。最惱能言之鸚鵡。撩我傷情。誰鳴警世之鐘。獨樹登壇之戲。王仲宣傷亂之作。著之以哀。章炳麟憤時之文。濺之以淚。古人已往。小子云然。請看出報之驚人。疇謂命名之我欺。
選自一九○五年六月四日香港《唯一趣報有所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48
-
新書79折$348
-
新書85折$374
-
新書88折$387
-
新書9折$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