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近十年糖尿病專書的最佳選擇
當三采邀請我審這本書時,映入眼底的是一個熟悉的人影與自己交錯的往事。
金良城博士是我 恩師姜必寧教授在一九八五年春節前,邀請來台北榮民總醫院的客座演講者,當時我才剛在美國做完博士後研究,姜必寧教授信中,破格任用我為主治醫師,並報教育部副教授。
我在報到後,姜部主任說:「下週一有一位亞裔專家來院演講胰島素阻抗,他剛在喬斯林糖尿病中心升助理教授。請你來參加討論。」當時胰島素阻抗是新陳代謝科顯學,也是我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焦點。
當天早上他談糖尿病致病機轉,偏重在胰島素阻抗的新發現,演講在四十五鐘準時結束,姜部主任坐在最前一排,回頭對著大夥兒內科部同仁說:「今天洪大夫剛從海外學成回來,請他來參與討論。」我花了二十五分鐘,把金的論點做一討論與評論,全場鴉雀無聲,只見長官們一直點頭,金微笑,風度很好接受一些不同的看法。
會後,大人們對我說稍候一下,原來姜必寧部主任召開部務會議,現場通過我晉升內科部新陳代謝主治醫師,並且報陽明大學副教授。當時的金鏗年科主任雙手握著我的手說:「雖然剛回來,就有第五年主治醫師的水準。」回想大半輩子,這是我人生最大受肯定的經驗。
人生有高峰來得早,就有挫折,我沒有研究室,申請國科會也屢屢不過,我離開了北榮,一九八六年八月受李鐘祥院長邀請,輔助他建立第一家社區醫院,又讓我管理台北病理中心,但我還是只能依令蓋章,仍無實驗室,與經費仍然不易取得,而我也做了數十篇營養學、肥胖與飲食障礙、流行病學、衛生教育、預防醫學的研究。尤其後來白色巨塔更加政治化,全員布武,成立聯合醫院後,我也要多看診、照顧病房、打預防針、學童健檢、開會與協調聯合醫院各院區,於是造成今日人文的我。
我服務公職,對於弱勢照顧不遺餘力,走出實驗室,跳出象牙塔,進入社區,體行一二三級預防,全球首創沒有圍牆的醫院 Hospital without
walls,參與台北病理中心的創立。研發本土化的住院糖尿病人結構性衛教,每天例行教導生活起居:攀登芝山岩,與病友聚餐,並催化病友組織自助團體,規劃生活參入式的教育,年度計劃下舉辦過松青超市辦年貨購物,並把糖尿病教室搬到遊覽車、遊樂區,林口賞櫻、遊樂園返老還童之旅、卡拉OK盡情歡唱,大家一起裹壽司、包水餃,與品嘗法國料理、澎湖海鮮、日本懷石料理觀摩,議會參觀等逾兩百次的活動,來改善醫病資訊不對等,也重建了糖尿病的生活信心與求生本能,達成教無類的全人照顧。
透過寫作與媒體,傳達健康生活的營養與運動等要素,以人為中心,透明化醫療,超越當代衛生教育,來彌平族群健康的不公平,以「社會工作者」的體認,在地詮釋維周的社會醫學思想情操,受聘長庚管理學院擔任公共醫學教職,介紹國際衛生與醫療、人文醫學,也曾受長庚管理中心主任莊逸洲之邀、張昭雄校長之託,籌劃老人文化養生村。
二○一○年,我公職退休後一年,參加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又巧遇金博士演講。他得到美國健康院很高額的研究計畫,來防治青少年肥胖,結果我發現他雖然實驗室論文很多,還是缺乏社區經驗。厭暴食症的人數與肥胖症可以相抗衡,也造成社會很多問題,當無厘頭一昧地推減肥,會得到增加厭食症與暴食症等飲食障礙患者的流行率。
生於憂患,我們台灣諸多醫師前輩與我等,以醫學為職志,一生懸命,也在各方面創造出一些醫學奇蹟,海外遊子與外國人來看病,感覺到以三十分之一的錢得到類似的成果,甚至專業上超越北美醫療水準的結果。
二○○三年葉金川局長召見我,因為我考了他主持的公共衛生與醫療管理筆試的榜首,要我帶衛生局所屬一班菁英二十人,去約翰霍普金斯唸財務管理,在夏威夷念管理學院、在台大醫管,以及每二三個月,就有美國老師來上密集課程三天,最後還到美國本部密集上五週課程,也藉機參訪全美第一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結果,有一萬個醫師,來照顧才一千個院本部住院病人與門診,與其他分院、老人中心等數百張床,怪不得美國醫療費用高,也難怪醫師只要一週看一次門診,其餘時間可以做研究,又不必照顧病房,生活無虞。
我很樂意仔細看過他書中寫的每一段落,並且校正翻譯上的錯誤與不合醫學習慣用語,因為我們缺乏金博士這麼優秀又專業能夠專心研究的機會,所以他的整理,不只是對病人,對於糖尿病衛生教育人員──營養師、護理師、藥師等都是好參考資料。而對於非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但是有興趣做糖尿病治療的同儕,我覺得這本書,是坊間近十年出版有關糖尿病的書,最好的選擇──充實、正確。雖然有點美國味道,以致於有些地方,隔靴搔癢感覺,所以我會加一些眉批,幫助各位導讀。
第十頁,金對於糖尿病的診斷,使用「持續」,英語consistently,也就是飯前血糖「持續」高於等於一二六,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兩小時血糖「持續」大於等於二○○以上,但是在美國最新的二○一六年臨床糖尿病治療指引上,已經明確記載共識為:在無明確高血糖下,結果應重複檢測證實,所以最多只有再做一次。在臨床上,要「貴賓」看一次門診跑這麼多次,真是會害死醫生,被病人攻擊的。我的做法是看過去病例與帶來的舊資料,假如新病人,我對空腹來的病人,一定同時做
飯前與糖化血色素,有這麼多資料都高,可能是糖尿病前兆型,假如飯前有高或糖化血紅素,即使稍稍有高於美國標準,哪我就下診斷了,接著再追蹤三個月後抽同樣血,做一比較,因為前兆與糖尿病的治療是類同的。
需要持續出現才診斷,病人會瘋掉或是醫師早就被做掉了。當然我知道血糖是變動的,假如今天空腹來一二六,三天後可能剩下一一九,假如能夠突襲檢查,一個月後,多數台灣病人會比一二六高,因為三天運動,不吃不喝,血糖有稍降,久了就衰竭了。所以邀持續高,才下診斷,當然有錢有勢的人會很高興,因為要證實「持續」,可能耗時又沒有結果,延後幾個月,沒有被掛上可怕的標籤糖尿病,以及對於想買保險的人是一個機會,但是也減少了早期治療的動機,因為心血管病早在糖尿病前兆之前,就靜悄悄進行了。
對於prediabetes翻成糖尿病前期,我在學會孤臣無力回天,因為prediabetes是新拉丁字,也就是醫學造字,pre就是○○○之前的意思,既然是糖尿病之前,當然不是糖尿病了。我當醫師非常注意不要爛貼無辜標籤,過度降低診斷標準的翻譯,會造成很多人保險上的受害,醫師不可不慎,但是我國醫學會還是有人聽不懂,討論後繼續翻成「糖尿病前期」,會讓人以為糖尿病,而不是原來的定義與字意,我建議翻成「糖尿病前兆」,因為是糖尿病的一個徵兆,英文就是sign,有風險的先行指標也,也符合東西半球字義與醫學意義。
第三十六頁,金對於飲食的主張是基於,他團隊在「亞洲鄉村飲食計畫」的發表,這是一個爭吵了數個千禧年的大問題。我博覽群籍,比較各國文獻,朔古通今,內心得到很多心得,足以寫好幾本書,但是看到大家都是瞎子摸象,很難過。美國治療指南終於在今年說:「可能有許多的三大營養素組合,都可以達到治療的目標,例如亞洲傳統高纖高醣飲食,或地中海型飲食都被證實有效,但是還是要依據病家的種族、文化、宗教、個人習慣,替病人量身定做。」
我知道金的計畫花了很多銀子,在美國根本沒有多少人吃得起這種特製的餐飲,當作一種運動可以,但是要病人做,不可能,因為現代人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上班族多數都是在路邊(可就性)、買便宜(財務預算與規劃)、好吃勁爆的(低品質的高油脂、多糖、高鹽、大量複方添加物)。
我的行醫經驗是去年起,醫師會被病人打槍的,因為只要醫師一開口,病人會教你很多,要醫師好好聆聽苦衷。依照金的七○%醣類與高纖,只能吃粗穀類與豆類、雜糧與蔬菜、奶類,佐配極少量的肉類與魚類,使用很少的添加油脂,這種「亞洲傳統飲食」,在原始部落可見,但是都市裡頭,幾個世紀前就消失了,病人會拂袖而去,然後告醫師或客訴醫師。看來金的臨床不似台灣醫師這麼壓力大,病人也很少,沒有想過替病人量身定做。
還有「醣類代換」是歐洲,尤其德國的胰島素治療方法,當病人進食時,依照病人過去的經驗,想吃多少醣類,來決定這次要打多少短效的胰島素,與他所說的風牛馬不相關。
金把白米與白麵粉,當成高升糖指數食物,與糖、玉米糖漿並列並不恰當。因為白米與糙米並無升糖指數的高下,而是加工去掉米糠與胚芽,營養上缺乏纖維、維生素B群、礦物質、必需氨基酸而已。白麵粉則看做成何種食物,越細、越鹹、煮越久,升糖指數越高。所以糙米與白米相同,義大利麵就較高,粗麵又更高,一般台式麵包又更高,最高的是麵線了,但是也還不至於等同糖和糖漿。
亞洲飲食驗證的內容全是美國菜的食材,以各地亞洲人來看實在很難學習,因為都不是日常所吃,金也落入從美國看世界的窠臼,我一直學習各種語言文化,就是避免偏執,其實亞洲是美國四五倍大,各地少數民族,例如越南,都有各種傳統美食,所以讀者參考其精義就好。
我還是樂於看完本書,得到很多寶貴看法,樂於為之寫推薦序。
人文醫師 洪建德
內科、新陳代謝科、老年醫學科、肥胖醫學科等
專科醫師、核能防護師、高階醫務管理師等執照
德國邁茵茲約翰固騰堡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財政暨管理碩士
Chien-Te Hung, MD, PhD, M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