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詩雙璧:羅伯特‧哈斯/布蘭達‧希爾曼詩選

當代美國詩雙璧:羅伯特‧哈斯/布蘭達‧希爾曼詩選
定價:300
NT $ 143 ~ 270
 

內容簡介

  《當代美國詩雙璧》由知名譯者夫妻陳黎、張芬齡精譯,選輯了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與布蘭達.希爾曼(Brenda Hillman)伉儷各階段代表作八十餘首。輯一為哈期的詩作,選自哈斯不同創作時期的代表作。從第一本詩集《田野指南》開始,試圖替萬物命名,透過自身成長之環境建立歸屬和認同感,將自然世界翻譯成個人歷史,哈斯用清晰明澈的文字和悲憫的心境達成了目標。第二本詩集《讚美》進一步處理隱含於第一本詩集中的主題:為世界命名之舉可否讓我們自世界抽離?如何忍受憂傷,接納死亡?如何讓心靈承受磨難?第三本詩集《人類的願望》裡,試著寫作較長的詩行和散文詩,對先前作品中的詩意化的意象進行省思。此書建構一種較具親密感的書信體詩風,讓作品承載更多元、多樣的內容與風格。第四本詩集《樹下的太陽》獲得國家書評獎。此書收錄了多首自傳性質濃厚的詩作,哈斯自曝不堪的童年,對酗酒母親的怨恨,以及烙印於內心深處的情感創傷。之後,《時間與物質》不僅描述與藝術和藝術家相關之作,人到中年對生命的省思,並且收錄了多首觸及國際事務、當代政治、布希「伊拉克之戰」等重大議題的詩作。
 
  輯二為希爾曼的詩作,題材兼容並蓄、形式力求創新。寫作主題每聚
  焦於生態環境,地質情況,政治,家庭,和心靈探索,同時,不斷在形式和聲音上進行實驗。希爾曼第一本詩集《白衣》(1985)已展露她別具一格的詩想與寫作技巧。此時的希爾曼已然能透過既定形式傳遞開放的意義,展現將生活經驗翻轉出新樣貌的潛力。詩集《明亮的存在》,希爾曼以灰暗、沉吟的語調述及密友的亡逝,讓生命的光影不時在詩中交錯,進行對話、辯證,試圖說服自己接納人類無法永恆此一事實。大自然之美無疑能提供慰藉,對自然的真心喜愛,是希爾曼日後寫出諸多關懷生態環境之詩作的原動力。詩集《砂糖》頗具實驗精神,風格多樣,除了日常生活經驗,舉凡書本引文,括弧內的附加說明或空白、財務報表等皆能入詩。希爾曼將此書的主要素材——愛,性,青春,時/空,絕望,後殖民論,糖——動人且神祕地變形成自己的哲學之石,讓語言與生活合體,讓當下與過往、肉體與靈魂、思想與情感產生某種對應關係。詩集《實在的水》所關注的面向:國際主義,社會關懷,良知責任,和生態詩學。希爾曼自其身處的社會取材,以作品向它致意,為它發聲。詩集《著火字母的四時之作》是希爾曼的生命元素四部曲的壓軸之作。她狂放但幹練地駕馭著生活:教學,儀式般的春分,蜂群崩壞症候群的苦惱;太空垃圾,政治阻力,無人駕駛的軍用機群,管理上的難題,以及進退兩難的一切。此書的題材涵蓋面極廣,希爾曼「以高度活躍的想像力擰絞現實」,字母的符碼生動地展示令人驚艷的炫技,各式音響的鳥鳴順勢加入,對現狀的挑戰強力、全面地展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 1941-)

  生於美國舊金山,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美國當代詩歌核心人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語系教授。曾任美國桂冠詩人,獲國家圖書獎、國家圖書批評家獎、普立茲詩歌獎等。著有散文集《20世紀的樂趣:關於詩的散文》,詩集《田野指南》、《時間與物質》,《奧利馬的蘋果樹》等,譯有《經典俳句:芭蕉、蕪村、一茶詩譯集》,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沃什合譯米沃什12卷詩集。
 
布蘭達‧希爾曼(Brenda Hillman, 1951-)

  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作品風格多樣,深入各種題材,極富創新與實驗精神。著有詩集《白衣》、《明亮的存在》、《實在的水》、《著火字母的四時之作》等,曾獲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詩歌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美國詩人學會獎、格里芬國際詩歌獎等。現為加州聖瑪麗學院教授兼創作研究所主任,亦為環境保護主義者。與夫婿羅伯特.哈斯定居柏克萊。
 
譯者簡介
 
陳黎

  1954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2005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2012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2014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亂髮:短歌300首》、《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雙情詩》、《精靈:普拉絲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帕斯詩選》、《世界當代詩抄》等二十餘種。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
 

目錄

《當代美國詩雙璧》導讀
 
輯一: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詩選

選自《田野指南》(1973)
秋天
黏著劑:給珥琳
關於來世,加州中部印第安人只有最模糊的概念
十九世紀之歌
方寸
房子
 
選自《讚美》(1979)
拉古尼塔斯沉思
黃色腳踏車
形象
致一讀者
替花命名的小孩
和一位長期讀拉岡的朋友一起採黑莓
九月初
 
選自《人類的願望》(1989)
身體的故事
奧利馬的蘋果樹
苦難與輝煌
插枝
 
選自《樹下的太陽》(1996)
蜻蜓交尾
十四行詩
微弱的音樂
不惑之年
 
選自《時間與物質》(2007)
愛荷華,一月
仿特拉克爾
嫉羨別人的詩
柔軟的桃金孃花環
仿歌德
三首夏日的黎明之歌
幸福的分配
描述顏色之難
描述樹木之難
雙海豚
那音樂
九月,因弗內斯
 
選自《新詩作》
七月筆記本:鳥兒們
睡眠像下行電梯
在我前面有六名非洲男子,各個高大
它們被打造得有如驚嘆號,啄木鳥們。
你在那裡嗎?夏天到了。你有沒有沾到櫻桃的汁液?
仿柯勒律治兼致米沃什:七月下旬
給C.R.:你說你一無所有,什麼意思?
六月的傍晚,霧飄移進來
往百潭寺的巴士
 
輯二:布蘭達.希爾曼(Brenda Hillman)詩選

選自《白衣》(1985)
晨歌
三首梨形小品
 
選自《明亮的存在》(1993)
黑暗的存在
花現
老鼠
幾種差事
毛髮
收費員
幾乎陰影
明亮的存在
 
選自《砂糖》(1997)
男性的乳頭
河流之歌
樂隊練習
砂糖
母親的語言

選自《實在的水》(2010)
給麻雀的組曲
楔形的晨歌
國際換日線
雪上陰影
出神
太平洋風暴
沙加緬度三角洲
小潮
 
選自《著火字母的四時之作》(2013)
致收穫後的火之精靈
正午時此世的文法
在冬至,一個黃色斷片
在無人機群下方的高地沙漠
兩首夏日的晨歌,仿克萊爾
給愛已逝之人
在靈魂和流星之間
在加油站的呻吟行動
見到你之前那個小時
在它完事前
漫長而辛苦的一天之後
論莫名的感覺之奇效
在工作時模仿一隻松鼠
詩的實驗在戶外進行
辦公室的安靜午後
辦公室的安靜午後Ⅱ
探索之夜
 
選自《新詩作》
構成:穗邊地衣:鼻音化符號與Mãe
附錄:譯詩原文標題
 

前言

  這本書的形成出於一串美麗的因緣。二O一四年八月中旬,陳黎受邀參加上海書展「國際文學週」,有幸與書展貴賓美國詩人羅伯特.哈斯及其夫人女詩人布蘭達.希爾曼在活動期間一起分享詩創作與翻譯的經驗。赴上海書展前,陳黎在家中閱讀布蘭達.希爾曼的詩,非常喜歡,發現她重視字本身,創新形式、探索新可能的寫作傾向與自己有些類似,忍不住中譯了她幾首詩,並在上海書展「詩歌與翻譯」論壇中引之為例。哈斯伉儷是非常富親和力且大度的前輩,與陳黎一見如故。知道陳黎在秋天將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約好屆時邀陳黎到哈斯任教、陳黎女兒陳立立正攻讀作曲博士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談詩、唸詩。下旬,陳黎赴美三個月,十月初,應約前往柏克萊,在哈斯主持下進行了一小時多演講與唸詩活動。為此柏克萊之約,陳黎在愛荷華期間即埋首中譯了一些哈斯伉儷的詩,並在柏克萊選了數首朗讀。與哈斯同在柏克萊任教的波蘭詩人米沃什(Czeslaw Milosz)一九八O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陳黎是最早將其詩譯成中文在報上發表者,而我們知道哈斯是米沃什詩的主要英譯者,哈斯英譯的《經典俳句:芭蕉、蕪村、一茶詩譯集》(The Essential Haiku: Versions of Basho, Buson, & Issa)也是喜歡日本古典詩的陳黎多年來的案頭書。多重因緣,讓陳黎與哈斯伉儷約定出版一本哈斯伉儷兩人的中譯詩選,由陳黎和張芬齡合力為之,並且希望有一天哈斯伉儷能到台灣,在熱情的寶島讀者面前談詩、唸詩。
   
  從愛荷華回到台灣後,陳黎和張芬齡持續中譯了哈斯伉儷更多詩作,並決定以「當代美國詩雙璧」之名結集。上海書展國際文學週有一場「詩歌之夜」,與會作家們輪番登台唸詩——自己的一首詩外,另選一首別人的。陳黎選的是與張芬齡中譯的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Wisława Szymborska)〈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哈斯選的是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布蘭達.希爾曼選的是狄瑾蓀(Emily Dickinson)。惠特曼和狄瑾蓀是美國詩歌的雙璧,哈斯自己也是像惠特曼般歌詠土地、自然與自我的「國民詩人」,而編有狄瑾蓀詩精選集,以處女詩集《白衣》(White Dress)向狄瑾蓀致敬的布蘭達.希爾曼,寫詩時標點、句法、形式的獨特一如狄瑾蓀。我們可以說,哈斯與希爾曼伉儷也是美國詩雙璧——當代美國詩雙璧。

  一 閱讀羅伯特.哈斯

  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 1941-)是當代最知名的美國詩人之一。他的詩作富含音樂性,描述性和沉思的知性,帶給讀者會心、深刻的喜悅。哈斯曾說:「詩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類的活動,就像烤麵包或打籃球一樣。」除了寫詩,他也是評論家和翻譯家,他和諾貝爾獎得主波蘭詩人米沃什合譯了十二卷米沃什詩集,也翻譯了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的詩作。從哈斯詩作中觸及的關於詩藝以及政治的題材,我們看到米沃什對他的影響;從其文字所呈現的清澄、簡潔的風格,和取材自日常生活的意象,我們看到日本俳句的影子。哈斯對中國古典詩並不陌生。他書架上放著的年少以來陸續閱讀的相關書籍包括羅伯特.佩恩(Robert Payne)英譯的中國古典詩選《小白馬》(The White Pony: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詩人龐德(Ezra Pound)的《神州集》(Cathay),王紅公(Kenneth Rexroth)英譯的《中國詩歌一百首》(On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收錄、評介亞瑟.韋利(Arthur Waley)中國古典詩英譯的《山中狂歌》(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An Appreciation and Anthology of Arthur Waley),詩人史耐德(Gary Snyder)英譯的唐代詩僧寒山的《寒山集》(Cold Mountain Poems)。他享受中國古典詩中呈現的愉悅、明澈心境,對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憂時,寒山的灑脫印象深刻。

  哈斯的第一本詩集《田野指南》(Field Guide, 1973)為他贏得耶魯年輕詩人獎,初試啼聲,即讓人驚艷。此詩集中的諸多意象源自哈斯自幼生長的加州鄉間,以及他對斯拉夫民族的研究背景。詩人佛瑞斯特.甘德(Forrest Gander)說:「《田野指南》蘊含豐富的俄國口音,大茴香蕨類的氣味,拔除了瓶塞的酒味,以及動植物生態的指涉:舊金山灣區的綠色蛾螺和岩蟹,風琴鳥和安皇后蕾絲花,海浪和木蘭科胡椒樹。」詩人麥可.瓦特斯(Michael Waters)稱哈斯是難得一見的好詩人,讚許《田野指南》試圖替萬物命名,透過自身成長之環境建立歸屬和認同感,將自然世界翻譯成個人歷史,這是複雜且艱鉅的工程,但哈斯用清晰明澈的文字和悲憫的心境達成了目標。名詩人史坦利.庫尼茲(Stanley Kunitz)認為閱讀哈斯的詩就像踏入海洋之中,你渾然不覺水的溫度和空氣的溫度有何差異,當你感知拍岸的海浪回流入海時,你已然被帶入另一個元素。
   
  在〈秋天〉一詩,我們看到哈斯這群採蘑菇的「業餘生手」為了在平凡枯索的生活注入活絡因子,拿生命與死神進行一場場豪賭:「心想有一半的機率/會因一個錯誤而致死」,「在那些日子,死亡不止一次/晃動我們,而當它漂回原位時/我們覺得又活了過來」。他們勇於嘗試,在冒險的快感中採集生之新意;他們「向事物之名漂流」,試圖到陌生的領域開發或探索生之興味。香氣濃郁的真菌名為「愛與死」,貼切但弔詭地傳遞出詩人不惜以生命作賭注來換取生機的生之慾。
   
  在哈斯詩作中,生命活力蘊藏於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鍋裡嘶嘶作響的培根,冒著熱氣的咖啡,韓德爾的《水上音樂》,在樓上熟睡的妻子(〈房子〉);蘊藏於與生之苦難的拉鋸、抗衡之中——在窮困的歲月裡,即便物質匱乏到與妻子「為了買不買圖釘而爭辯」,仍堅持精神生活的價值,為了看部好電影,兩人寧可挨餓(〈黏著劑:給珥琳〉);蘊藏於對生存意義的艱澀思辯之中——在一成不變卻又無常的生活型態與「萬物皆動」的理論中,帶著模糊的來生概念,接納人類今生終將歇止的事實(〈關於來世,加州中部印第安人只有最模糊的概念〉);更存在於安頓身心的寫作過程中——「那生我造我者,/與其說從陽光//或李樹,不如說/是從構成這些詩行的/脈動裡。」(〈方寸〉)。

  哈斯在他的第二本詩集《讚美》(Praise, 1979)再度展現創作長才,獲得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獎。此書進一步處理隱含於第一本詩集中的主題:為世界命名之舉可否讓我們自世界抽離?如何忍受憂傷,接納死亡?如何讓心靈承受磨難?詩人、詩評家毅拉.薩多夫(Ira Sadoff)認為哈斯在第一本詩集雖然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寫作技巧,卻總覺得其中滲出一股知性的冷冽,詩人與其題材似乎未能融合成一體;在《讚美》一書,這樣的問題不復存在。他說《讚美》或許是一九七O年代最震撼人心的詩集,此書奠定了哈斯在美國詩壇的地位。 在〈拉古尼塔斯沉思〉一詩,哈斯以「一個詞於是成了其所指之物的輓歌」的思維邏輯,道出逝去之物的無可取代性,永恆不存在的失落感,美好回憶與渴望之彌足珍貴。在〈替花命名的小孩〉一詩,哈斯熬過了童年的恐懼,得以倖存者的目光回望過去,自大自然汲取安定的力量:「在成年歲月裡的/這個晴朗早晨,我定睛/注視喬琪亞.歐姬芙畫作裡/一顆純淨的桃子。/它如是圓熟地靜置於/光中。紅眼雀在我敞開的門外/樹葉間刮擦作響。」在〈致一讀者〉中,他為如何解憂卸苦給出建議:「想像一月與海灘,/泛白的天空,海鷗。而/面向大海:不存在的東西/居然在,不是嗎……」的確,「危險無所不在」(〈九月初〉),憂傷、疑懼如影隨形,然而美好事物也無所不在,垂手可得,如何用心觀看,讓兩者抗衡、相剋相生,是生命的課題。

  (未完)
 

內容連載

羅伯特.哈斯詩選
 
秋天
 
我們這群業餘生手在枝椏雜亂,
散發著樟腦味和浸泡於霧氣中之泥味的
桉樹叢附近採蘑菇。
酒杯蘑菇,馬勃菌,硫色絢孔菌,
我們加入酒或奶油,
打散的雞蛋或酸奶酪一起烹煮,
心想有一半的機率
會因一個錯誤而致死。「大量排汗,」
你引用可怖的田野指南裡的字句
在深夜說出這樣的話,
當時我們正交纏地臥於被窩裡,四肢沉重,
「是病發的第一個症狀。」
 
朋友將我們香氣濃郁的真菌稱作
「愛與死」,而且只吃我們吃了
鐵定死不了的那些。
在那些日子,死亡不止一次
晃動我們,而當它漂回原位時
我們覺得又活了過來。潮濕如泥,滑溜溜的,
我們向事物之名漂流。
孢子印滿佈於我們餐桌上
宛如神經質的星星。逐漸腐壞的蘑菇頭
散發出一股麝香般的壤土氣味。
 
方寸
 
循環。
銅色的光又一次
躊躇於小葉子的
 
日本李樹。夏日,
黃昏,書桌的
平靜
 
以及習以為常的
寫作的平靜,這些
構成了一種我只有在
 
漫不經心時方得
領受的秩序。餘暉
為青山鑲邊,
 
我幾乎瞥見了
那生我造我者,
與其說從陽光
 
或李樹,不如說
是從構成這些詩行的
脈動裡。
 
致一讀者
 
我曾目睹記憶傷害你。
我心中只覺羨慕。
在潮濕的草地上睡過,
我的慾望仍未了。
想像一月與海灘,
泛白的天空,海鷗。而
面向大海:不存在的東西
居然在,不是嗎,巨鳥
在第一道光中
弓身飛過最初始的海,
在我們的觸覺,意圖
或理性之岸不可及之處。
 
----
 
布蘭達.希爾曼詩選
 
幾乎陰影
 
如果永恆的愛存在,
何以有此恐懼。恐懼
另一個人,過分接近……
 
不只如此:    甚至
走在那人身旁都覺恐懼。
你四處問人家。也許並非
你一人有此感覺。
 
特別在夏天,當黎明喧囂,
當你聽到它們最飽滿的狀態,
那些驕傲,優雅,爭食小米的燈草鵐,
那些松鴉,那些少年期的麻雀,
它們無法一起停留在枝上,
遂一飛(幾乎)觸地,
戀愛著沉墜/沉醉之感;
 
你也是這樣的情況。
發現自己被愛或戀愛著,你感到恐懼
(彷彿一盞
營燈已然舉起)
害怕自己幾乎太過黯淡。
 
那種幾乎之感
與空無之感
相似。你曉得的,感到
空無,與他有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8
    $143
  2. 二手書
    73
    $220
  3. 新書
    79
    $237
  4. 新書
    79
    $237
  5. 新書
    79
    $237
  6. 新書
    79
    $237
  7. 新書
    85
    $255
  8.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