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假如有一天,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的病患突然覺醒,都不去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因為他們發現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治好疾病,因而拒絕吃下過多的藥物、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那會怎麼樣?
這樣的假設在現今的醫療風氣下,應該會被斥為無稽之談吧!但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了呢?是病患會感到困擾?還是醫生會很傷腦筋?不,我想無論是病患或是醫生,都不會感到頭痛才對。
我這人有個怪毛病,腦子裡常會出現一些奇妙的想法,盡是天馬行空,想像一些根本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事,我會在腦海中將這些想法不斷擴大,然後漸漸的,幻想不再是幻想,甚至陷入幻想成真的錯覺,不知不覺中,不可能會發生或存在的事,竟然成為能夠改變窘境的創意,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就在我的幻想正要進入最後階段、迎向幸福之際,總會有人催促我趕快看下一個病人,讓幸福的感覺如朝露般迅速消失,就像有人從背後扯了我頭髮一把,立刻把我的思緒拉回現實世界。不過,幻想卻已經從此烙印在腦海,揮之不去了。
這次的幻想是在我進行診療時,突然從我腦中閃過的靈感,而且這次幻想延續的時間,居然比以往都來得長。是因為我看診的空檔太長了嗎?還是下一個病患臨時取消看診了呢?我也記不得了。只要沒人把我拉回現實,我的幻想就會繼續無限擴大。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其實,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疾病,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
話說回來,我身邊的人通常都會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歸類為「喜劇疾病」。會取這樣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因為通常悲劇裡的主角,是絕對不會罹患上述疾病的。請大家想像一下《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這部電影,如果女主角罹患的不是白血病、而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話,故事還會這麼轟動嗎?
從事醫護工作的人會把喜劇疾病和悲劇疾病分得非常清楚,因為這兩種疾病是截然不同的。喜劇疾病基本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如果說有需要借助醫生的地方,充其量不過是從旁提供一些建議罷了;但悲劇疾病卻不行,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靠醫生和病患密切溝通,建立醫病之間的信賴關係,尋找出適合個別病患的治療方法,一起努力朝著治癒的目標邁進。
你是醫院眼中的「好」病患嗎?
日本有非常多的肥羊病患,即使保守估計也有三千萬人;多的話說不定會比這個數字再多出幾千萬人。雖然無法掌握確切人數,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肥羊病患正在逐漸增加中。
所謂的肥羊病患,其實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指的是某些醫生眼中的好病患。但到底是哪一點是讓醫生覺得「好」呢?
首先,這些病患總是定期前往醫院看診,從不抱怨。對醫生來說,碰上這種病患的確值得高興。最近無論是哪間醫療院所,都忙著吸收病患,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那些總是定期回診的病患簡直就是超級好客戶,而且這些病患總是乖乖吃藥、接受檢查,讓醫院賺進大把鈔票,實在值得院方好好感謝一番。
第二,這些疾病都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又不會完全根治。「不會威脅生命」和「無法根治」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醫生面對生死關頭的病患,把人救活了固然很有成就感,但相對的壓力也很大。越是認真負責的醫生,背負的精神壓力就越大。這些醫生全心全意的治療生死交關的病患,有時候反而會讓自己過度投入而無法自拔。
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醫生其實很多。這種認真負責、心思細膩的醫生,常常會在某一天突然脫下白袍、辭去工作、從醫療的第一線退出,甚至親手結束自己性命的也不在少數。醫生面對生死邊緣的病患,壓力其實不輕,必須有投入龐大時間心力的覺悟。
但儘管這些醫生付出這麼多,卻往往得不到應得的金錢回報,使得醫生在面對所生的病「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好病患時,雖然對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價值抱持著很大的疑問,但至少心情上是輕鬆的;而且這些疾病無法完全根治,也是一項利多,無論多輕微的疾病,要是可以立刻治癒,病患就不會回診——回流了,如此一來,醫院不就沒賺頭了嗎?
面對生死交關的病患,醫生固然傷腦筋;但要是病患只需診治一、兩次就會痊癒,對醫院的經營而言也是個頭痛的問題。因此,這些罹患慢性疾病的病患(也就是肥羊病患)在醫生眼中,其實是最棒的病患。
如何自保健康
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希望病患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身為終日與疾病為伍的醫生,我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我的醫療工作、嘗試發現值得反省地方,從令人不安的現代醫療現況中,尋找保護病患的對策。如果大家能夠放棄對自身健康毫無意義的診療,我相信長期下來將有助於於改善病患的用藥情況,提升檢查方式趨於僵化的醫療現狀,並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閱讀這本書。
凡事都有例外,為了顧及文章的流暢明快,我是在明白有少數例外的情況下寫下這本書的。如果讀者能體諒這一點,我會相當感激。
推薦序一
吃藥不是治病的唯一方法
台灣目前醫療是舉世稱道的,原因無他,醫師努力進修加上健保資源太方便了,如果各位有到過國外,就知道台灣醫療方便性的可貴。不過,這情形卻造成了民眾藥物使用過於浮濫的結果。
我在33歲就接耳鼻喉科主任,曾經創下中區醫院組耳鼻喉科門診人數的冠軍,一個月有將近3,000人次的看診紀錄,每日忙於開刀、看診、評鑑、教學、念研究所、行政等業務,直到40歲,自己罹患了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經過西醫標準的胃鏡、吃藥、復發、胃鏡、吃藥的循環半年後,我認真問腸胃科主治醫師:「這毛病到底可不可以斷根痊癒?」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當時我的內心就吶喊:「我自己吃藥吃得都不耐煩了,怎麼老叫我的患者吃藥呢?」
之後因緣際會,念了營養醫學研究所以及博士班,經過研究、自我實驗、廣查資料,這才發現許多疾病不能只靠藥物,甚至有些藥物是無效醫療。而我自己的胃酸逆流症,也透過生活調理、營養醫學補充而獲得根治。當然,因為認同不用藥的大方向,我開始在醫院開設自然營養療法門診,從剛開始沒有患者的窘境,到目前初診患者必須預約半年以上的盛況,我知道,許多患者已經認同「吃藥已經不是治療疾病唯一的方法」。
在看過岡本裕醫師《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後,發現他許多觀念與我的「疾病,不一定靠藥醫」很雷同,例如:
• 生病不是不需要吃藥,而是吃藥一直不會好的話,醫師以及病人就應該要檢討原因了。
• 不是一發現血壓高就必須長期吃藥,而應從壓力緩解、飲食、睡眠等方法調理才是根本。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應從飲食的調整來做。
• 膽固醇高不必立刻吃藥,因為藥物也有副作用,應從飲食、營養來平衡膽固醇。
• 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我常說:「若要抗衰老,腸道要先不老。」
• 制酸劑並不能根治胃潰瘍,因為壓力、細菌感染才是主因。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越吃越不開朗。
書中他同時提出壓力釋放的重要性,許多人想不開,猛鑽牛角尖,這是會造成摧毀自我的強大後座力,不管是癌症患者或自體免疫疾病的朋友,都應該注意這點。還有適當穴位的按摩拍打,也是岡本裕醫師所推薦的。的確,適度的對於重要穴道按壓,對於活化經絡、促進健康,有相當大的好處。當然,他也認同以重要營養素調理身體的重要性,因為我是學營養醫學的醫師,所以我可以大膽說,只要用對營養處方,疾病,是不一定得靠藥醫的。
岡本裕醫師這本《90%的病自己會好》,寫得相當好,不會過於艱澀,也易於理解,而且能夠將您所不知道的藥物與疾病關係,一語道破,相信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您,所需要的「平安書」。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劉博仁醫師
(本文作者劉博仁,現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曾任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營養醫學門診主任。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專刊推薦醫師。著有《疾病,不一定靠藥醫》、《營養醫學抗癌奇蹟》、《過敏,不一定靠藥醫》等書。)
推薦序二
另一種養生新方式
中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有典籍記載以來,即超過三千年的歷史,不僅具有完整的醫學理論,更累積無數醫家的臨床智慧,迄今仍廣為世人使用,極具珍貴價值。
人們自古便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一個人身體要健康,必須要具備四個基本條件:
第一、要有規律的生活;
第二、要有適當的運動;
第三、要有均衡的營養;
第四、要同時修身養性,讓自己能夠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觀。
岡本裕是日本頂尖腦外科醫師,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他在治療過程中,大多儘量不開藥給患者,但接受其治療及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患者,復發率卻很低;雖然身為醫師,卻希望患者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因而寫下《90%的病自己會好》,總結從醫二十多年的診療經驗結晶,教導患者如何保護自己,亦提出養生調理的相關事項及提高自癒力的方法。
綜觀現代社會,雖然進步的科技、發達的醫藥,帶給人們舒適的生活,卻使人們的生活品質日益惡化,罹患文明病及退化性疾病年齡層亦逐年降低。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於自身的健康亦日益重視,目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保健工具、養生健康食品,無一不是在宣告「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善用各種「養生之道」來追求健康、延緩衰老,已成為新世紀人類的共同課題,而如何運用知識與科技,選擇適當的保養工具,使自己聰明的抗老化、保健康,正是現代人們迫切需要的。
《90%的病自己會好》之出版,為讀者帶來另一種養生新方式,誠為坊間不可多得之書籍,時值本書出版之際,特為文推薦。
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名譽理事長/林昭庚
(本文作者林昭庚,現任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名譽理事長。台灣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教授,致力於針灸醫學科學化,是醫學界推崇的中西醫學整合養生權威。)
推薦序三
自己就是最好的醫師!
走進白色象牙塔,請自求多福,因為生病想要好,得靠自己!
看完《90%的病自己會好》這本書,作者所描述的一切,幾乎都是台灣現況的翻版!
我從以下幾方面,來看目前台灣的醫療現況。
病人:中國人曾經被形容為東亞病夫,因為喜歡看病吃藥,更喜歡道聽塗說,尤其是草藥,越來路不明越喜歡吃,越貴越覺得有效。加上健保之後,看病方便,更喜歡就醫,一生病就往醫院跑,台灣有太多太多作者所說的第一類不治療也會好的病人。
醫學:醫學不分中西,只要治好病人就是好的醫學。正統西醫有高科技,有科學根據,診斷很明確,但是治療很痛苦;中醫診斷含糊,無科技,但是治療很溫和,注重調理。自然療法著重回歸自然,主張不吃藥,以自然有機生機,來提高病人免疫力 ,讓病人發揮自癒力。各有優點,彼此可以截長補短,最終結合成最理想之整合醫學。
正統醫師:醫師在醫院所學的,都是以破壞方式來達到治病療效,只有治療醫學而無預防醫學,對急診急救確有一套,但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卻束手無策。而專科醫師之養成,讓醫師過度專業,導致看病只看他專業部分,
結果是「醫病不醫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視病如親」如登天之難!
醫院醫療:台灣自健保實施以來,醫院便呈現兩極化,不是醫學中心就是小診所,中型醫院已毫無生存空間。由於健保財務幾近倒閉,醫療給付偏低,醫師為了生存,到處搶病人,導致不該住院的住院,不該手術的手術,不該給藥的給藥,弊端叢生,醫療品質一落千丈,最後受害的是病人!最近醫學中心主任教授及地方醫師們竟然集體幹起造假、犯法、黑心之事,實令人髮指!
寫到這裡,剛好看到新聞播出有人投書監察院,指出某位大醫院骨科主任一個門診看300人,平均一個病人看一分鐘也要5小時!監察院去函衛生署要求改進,該位醫師接受媒體訪問,顯現是一位良醫樣,他說能多為病患服務是醫師的天職,病人也力挺這位醫師是好醫師!醫院院長更振振有詞說,這麼盡心盡力的醫師,褒獎都來不及,哪裡犯法?
為看一位名醫,即使只看診一分鐘,病人也願意等上幾小時,這就是台灣醫療現況,是世界奇觀!
我就實際遇過一個案例。一位中年婦女來看診時,很激動的述說她的恐怖就醫經驗,幾年前她因為腹脹到醫院檢查,被告知是子宮肌瘤,醫生建議她切除子宮。病人認為年事已大,切除子宮沒關係,就答應動手術。
哪知在手術中,醫師突然通知家屬進開刀房,告知病人不是子宮肌瘤,而是直腸癌轉移到子宮,整個腹腔都是癌症,要治好的話,必須切除肛門、直腸、卵巢、子宮,淋巴,再做人工造口、人工膀胱。
家屬騎虎難下只好同意,這位大醫師技術一流,花了十幾小時完成手術,很幸運手術順利。但病人清醒後卻差點崩潰,怎麼身上會有幾十根管子,大、小便都從腹壁出來?怎麼會變成這樣?
子宮肌瘤與直腸癌轉移到子宮,是完全不同的診斷,為什麼醫師術前不告知?我審視她的病歷,發現在術前腹腔檢查報告,早就寫得很一清二楚!為什麼醫生卻不告知病人呢?答案很簡單,如果醫師術前據實以告,病人早就被嚇跑了,哪裡還會答應接受這種可怕的手術?要是這樣,這位醫生就沒有開大刀賺大錢的機會了!
醫生為個人利益隱瞞事實,先下手為強,這是在醫學中心常發生的病例!我常提醒病人到大醫院就醫,一定要copy重要檢查報告,必要時要多尋求其他意見,更要自求多福!
一位來自美國退休的建築師來看診時,跟我說兩年頸部發現一個腫瘤,逐漸變大,他回台灣到醫學中心檢查,經切片證實是甲狀腺癌,醫生警告他說,已經拖了兩年,要立即接受根除手術!他心生疑慮,來問我意見。
我看他頸部腫瘤長在外側,不像甲狀腺在頸部中央,而且一觸摸是軟軟的,這根本不是癌症,因為癌症都是硬硬的,這是良性腫瘤,經我手術後送檢,證實是良性神經纖維瘤。他確實得了甲狀腺癌,但與這個神經瘤無關,所以後來局部切除甲狀腺癌後,病人兩個星期就高高興興出院回美國去了。
醫學中心醫師連基本的觸摸檢查都不做,硬是要做根除手術,如果手術真的動下去,病人絕對會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終生都要服用甲狀腺素!或可能因為副甲狀腺也被切除而造成鈣質流失,骨質疏鬆……一連串的後遺症!
醫師的誤診誤醫,常造成嚴重之後果,甚至病人之死亡!
我在七年前罹癌接受放化療後,腫瘤消失,醫師建議手術及大化療,我斷然拒絕,醫師預測我活不過三年,如今我不僅活過七年,身體更健康快樂!四年前我成立全台灣唯一的癌症自然療法診所,至少已診治過4,500人,這寶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西醫治療不僅治不好癌症,反而常常更加速病人之死亡,很多病人是死於併發症而不是癌症。
人為甚麼會生病?絕大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如壓力大、勞碌命、飲食不當、憋尿憋大便、不運動、失眠熬夜、菸酒檳榔、退休老化等所造成的。生病之後最需要的是立即懺悔自己的種種不是,加以改過,而不是進出醫院,吃一大把藥,以為就可以放心!
中醫主張「去邪扶正」是非常有道理,在治癌方面,我獨創雞尾酒療法,首先要求病人西醫治療要適可而止,要看開生死,勇於面對,正面思考,減少壓力,改變飲食,勤練氣功,大量喝AQ1400抗氧化水,服用有科學根據的中草藥,吃天然有機食品,配合免疫細胞療法,最後是發大願!能認同我的理念、能心念轉變者,都可輕易活過五年!
作者很清楚的提出各種疾病的發生,如何自癒,不需求醫,更指出自己就是最好的醫師。
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未來的醫師不需要開藥。」(Doctors in future give no medicine.)希望這不是夢想!
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許達夫
(本文作者許達夫,曾任林口長庚、台南奇美、台中中山醫學中心腦神經外科主任、前嘉義聖馬爾定、台中林新醫院民醫療副院長、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醫療品質委員會委員。現任台中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自然醫學診療中心負責人。著有《感謝老天,我得了癌症!》、《感謝老天,我活下來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