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開始看到這本書活動照片不久,隨著以往體驗馨之Playback劇場的活動經驗,心中隱隱約約的感動,從悄悄萌生演變成為具體的震撼,我按捺下心中的激盪,隨者阿馨書中一天天的活動經驗與各種生命經驗的交流,渴望教育界也能有更多教師用這樣融入生命的情境帶領學生深入探索自己的生命意義。
用阿馨自己的話說,Playback是一個開放、公開的互動式劇場,每個觀眾以及上台訴說自身故事的說故事者,都清楚自己的故事會被大眾聆聽、被流傳,在公開演出的Playback劇場不是解決問題的地方,而是坦然面對故事中真實的自己。所以我們不去安慰,而是一起流淚,不去批判,而是一同迷惘,不創造完美的Ending,而是為了遺憾而惆悵。
對照於書中各個章節所提出的巡迴演出活動經驗,我真正感覺到Playback劇場所萃取出的生命歷程,不僅能經由教育活動進行某種程度地體會、歸納或效法,而且在學員真實體驗與述說故事的情境下,很容易完整內化與學習到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意義。這正是體驗教育強調的體驗、反思與實踐的具體展現。
馨之對於推廣Playback劇場簡單而強烈的願景,始於由衷的發心與執著的為生命奉獻,讓她能在各種挑戰中仍能如此以生命影響生命,並去了解人與融入人,在過程中她先放下了自己,走入別人的生命,而且在劇場中共構出生命的火花。
如果閱讀完一本書會使人感動不已,也許是因為看見了生命的悸動,也照見了自己類似的心靈歷程。讀阿馨的書,就感覺到她的生命熱量不斷地產生在每一天的活動經驗之中。但願她能實現她綻放生命能量的終身志業,也希望教育界能產生許多像阿馨一樣充滿生命能量的教師。
蔡居澤
推薦序二
2004,我和阿馨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台南的一家咖啡廳。隔年她便踏上台北跟我學習Playback(一人一故事)劇場;從此以後,由中部開始,接著台灣及世界各地一路學習與研發,Oops(哇嗚),這一路下來也十年了。那時我們都還是小小的年紀,談著大大的夢想和大大的志願,大大的嗓門和著咖啡香。
在我自己經營Playback(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路上,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用一般人的故事?為什麼而演?」
謝謝阿馨和夥伴們跟我分享他們這項計畫。一開始聽到這個企畫的時候,一般人都會擔心,擔心這麼大的巡演計畫錢哪裡來?人哪裡來?觀眾因為陌生沒有聽過Playback(一人一故事)這樣會不會有阻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團隊會不會因為執行這麼大的計劃,太過辛勞而遭受打擊?理性的阿馨以及智慧的團隊也都有考慮這些,只是他們用行動本身去回答了以上擔心。計畫付諸執行本身我就已經十分佩服,旅行的時候我更是好奇發生的所有事情,所以非常開心有這本書的產生。
從書中看到他們經營一次巡演場次,像我們一般經營一次演出一樣,要有暖身、要有高潮也要有收尾。他們從人的聚集就是一個凝聚共識的開始,深入各地聽到那些不被聽見的助人故事,以及最後勤奮寫下每一個細節,這就是一個完整演出的籌劃及呈現。他們不只是演出觀眾的故事,也讓兩個不同團隊的演員們用行動來學習合作。舞台上以及舞台下的人都在創作,讓個別的生活和集體的生命議題融會交流,找到對話、找到對生命的熱愛。最後人到齊了、錢自然有了、本來陌生Playback(一人一故事)劇場的人懂了、團隊更加閃閃發光亮了!
「讓生命故事流動,為愛而演」,我想這就是答案。
2015,我們雖然都已經不是小小的年紀,也不再談了,卻都走在夢想和志願的路上。偶而,我們還是會相遇在世界各地的角落,大大的嗓門依然和著咖啡香⋯⋯。
喬色分
自序
此書,獻給一路相隨的馨爸、馨媽、巡演夥伴們,以及所有說故事者們。
這本書,拼貼著關於這十四天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的故事,也收錄著裡裡外外演員們、說故事者們的心情故事,關於助人初衷、教育使命、家庭聯繫、自我尋覓,有歡笑、有淚水,在舞台上與觀眾席間熱切交流著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儘管文字的敘述遠遠不及現場熱騰騰的體驗,但我仍試著透過文字來說著在我內心中流竄的故事,也想介紹這一群一起演出的夥伴們,介紹我們都熱愛的劇場──這個能彼此交心的劇場──Playback
Theatre(註1),讓我們許下一輩子的承諾──每一年到各地聆聽及回演故事,不斷Playback下去,直到我們老到演不動。
回顧這一趟旅程,就像自個兒坐在說故事者的椅子上,沒有主持人,自顧自地不斷說著,邊說邊補充,前情提要、細節描述樣樣都來,但也發現許多空白或記憶模糊的片刻,現在所寫下的文字,也都是再創造的作品了,當下已過,此時此刻回憶起的片刻也加入了這半年來的不同心境,所截取的、所聚焦的都潤飾、修飾過了,可能還有意無意地改寫了。
好多年來,我深愛著Playback劇場,多半以主持人的角色來和觀眾互動,和演員合作;在十四天巡演中,我有機會重回舞台擔任演員,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的溫度,也因為安排了全程錄影以及演出前後的採訪,我才得知每位夥伴為什麼願意義無反顧、不求回報地付出及參與。歷經十四天大小事的洗禮,我蛻變成一個真正崇尚以及信服「什麼都是對的劇場」的演員。在舞台上,所有的當下都是對的,所有的選擇都是好的,演員們順著內在的流,隨著即興而奔放,拋開理性腦袋的焦慮跟擔憂,什麼就會是對的。
這個轉變也影響了我往後帶領Playback劇場培訓的重心,我放掉許多規則及儀式,在培訓的初期更加強調「流動」、「什麼都是對的」、「錯也錯得很有價值」、「失誤也可以很驕傲」,隨著課程進展讓參與者自然而然形塑出劇場的規則及儀式,成為一位勇於嘗試、大膽冒險、不斷學習的回演者(Playbacker)。以往的學員多半感受到同理,因為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彼此聆聽,深受感動;現在的學員感受更多的是在舞台上的解放跟自在,更自由地讓彼此故事中的元素、情感在自己的身心中流動。後者的成員,比較不會因為表演的不夠好、不到位而感到壓力,後者的觀眾也較能明白每次演出可以給自己的驚喜跟可能性。
為什麼一個職能治療師寫著Playback劇場的書?
我曾經是一個全職的職能治療師(註2)。熱愛學習、熱愛分享,學的又廣又多,學到什麼都用,用在自己、家人、實習學生、個案、同事身上,單純想在工作崗位上做著自已喜愛的事。其實也曾懷疑過,這樣是否太過任性,是否沒有盡到治療師的責任跟義務,沒有能夠好好治療個案?我並不是根據深厚的理論基礎或實證研究而進行操作,而是因為喜歡那樣與人互動,那樣存在。每次在團體中看見成員們的笑臉,從認為自己辦不到,到很驕傲地說自己是個演員,讓我相信自己是做對了一些事情。隨著不斷地應用,開始被邀請擔任講師、訓練師,從醫院裡的治療室跨領域到學校中的教室、臨床工作者的研習課程、企業訓練的教育場域,直到現在,發現Playback劇場可以融合所有我會的:帶領觀眾願意冒險走上舞台,是冒險治療(註3)的精神;訓練演員在台上彼此丟接球、Say
yes、不怕犯錯,是即興(註4)劇場的原則;透過肢體、聲音、布、音樂來回演故事,是表達性藝術治療的融合(包含戲劇/舞蹈動作/藝術/音樂治療);在舞台上留意走位、戲劇張力,是舞台劇訓練的成果;聆聽故事、感受故事、訪談故事,是敘事治療、心理劇訓練後的活用;能和各種不同背景的觀眾互動,發展出各領域的語彙,是職能治療的本能反應。
於是,我離開了醫院,成為一個一開始總是說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自由工作者,和一群體驗教育工作者、心理師、社工、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組成這個演出團隊,邊體驗、邊學習,會多少、演多少,有多少經費、走多遠。我們這一群人,發自內心熱愛Playback,再也離不開了。
從無到有的每一場演出
每到一個地方,就看到工作人員忙進忙出,貼巡演海報,排椅子,擺放授權攝影同意書及劇場介紹傳單;攝影師馨爸(註5)拿著攝錄影機及腳架到處找適合拍攝的地方;協助攝影的工作人員分散在場地周圍,互相補鏡頭;演出團隊在舞台區進行討論及暖身,迅速地建立默契,準備開演。每一次都是重新開始,新的演員搭配,新的觀眾體驗,在短暫的兩小時內,完成Playback劇場。
開演前我的內心都是焦慮緊張的,無法放鬆,雖然是公益演出,沒有收費其實也沒有什麼負擔,大部分的申請單位都不清楚Playback是什麼,因此也不會期望太高,但我總是希望能給予最好的體驗,不論是給觀眾或是參與的工作人員以及演員,自己無形中揹負起要照料大家身心靈的責任,這責任只有自己知道,雖然辛苦,卻辛苦的很甘願。
回顧十四天十四場演出,演出前感到最爆笑的是第四天在彰化的彰興國中,因為是第一次運用Music
playback劇場模式(註6),開演前又有演員迷路晚到,我必須得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大家知道怎麼和小賴(註7)配合,因為小賴不會下表演形式(註8),等於演員本身也是主持人,要自行決定表演的形式是哪一種,我們也在那短短幾分鐘內解放了!那一天也是最考驗意志力的,因為同一天演了三場,演到晚上場次,演員們都非常疲累,算是搏命演出,我也在晚上場次演到淚流滿面;演出前感到最不順、最折磨的是在屏東的第八天,開演時申請單位場地沒借到、觀眾沒半人,演出陣容只有小賴跟我兩個人,要決定是否要取消,還是硬著頭皮上。
擔任演員時,演得最痛徹心肺的是第五天在彰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最害羞的是第九天在台東星雨民宿,觀眾全都是親戚,一樣只有小賴跟我;最後,演得最掙扎以及在台上冒火的是最後一場,被奔放以及嗨到爆炸的演員惹怒!
每一天都有不同心情,這趟旅程實在有太多故事想跟大家分享,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建議閱讀方式
對於Playback劇場好奇的,可以細看〈為什麼是Playback劇場〉單元,裡頭會詮釋這劇場的有趣之處,以及在「為愛而演巡迴公演」時,我們玩出了什麼新花樣。〈巡演淵源〉及〈從無到有的籌備階段〉則描述了這個活動如何從一個點子發展成連續十四天的旅程。〈各路英雄好漢〉單元,您將認識一些行業中的高手:企業訓練A-Team團隊、獨立創作音樂人+自由社工、專長心理復健的職能治療師、專長戒癮的護理師、擅長冒險治療的心理師、體驗教育+農業推手、自學學校創辦人、圓夢高手、諮商輔導心理師。〈巡演十四天〉篇則可看到我在巡演歷程中的許多發現、和夥伴們的互動、自我對話,以及Playback演出時在想什麼;裡頭也描述了一些故事,關於開演前的瘋狂彩排、部落傳承的使命、老師們的初衷、社工的眼淚、觀光地區的在地心聲、年輕人的迷惘、考驗修養的合作經驗等等,文章中附上記錄短片連結,讓您看出互動之間的奧妙。〈巡演後,故事沒有停〉則分享現在這群巡演的夥伴的近況。最後的附錄則提供延伸閱讀、影像連結的彙整。
同場加映
註1:十四天巡演中,我刻意不使用Playback
Theatre的中文翻譯──一人一故事劇場,因為深深覺得英文的字義更貼近我們所做的事,也在寫書的過程中發現,Playback更貼近「陪伴」──音相近,對我來說意義也相近,我們在舞台上聆聽說故事者的故事,不評斷、不批判,全然真誠的「陪伴」,陪在群眾的身邊,伴隨生命故事中的點點滴滴、浮現的畫面、內心的悸動。這個劇場完全是因為觀眾/說故事者而存在。
註2:根據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定義,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簡稱OT)是一種使用特定活動,從而協助、恢復身體或精神心理上的各樣疾病。它是一種透過有目的的活動來治療、協助及維持病者生理上、心理上的健康;或減輕及舒緩病者在發展或社會功能上的障礙對他們的影響,使他們能獲得最大的生活獨立性。至於美國職能治療學會(AOTA)的定義:職能治療是藉著使用「有目的性的活動」來治療或協助生理、心理、發展障礙或社會功能上有障礙的人,使他們能獲得最大的生活獨立性。
職能治療師的養成教育,讓我接觸了各種不同的媒介:木工、陶工、美術、毛線、皮雕等等,我們透過活動分析來解構各項活動所包含的認知、動作、感官刺激、人際互動元素,進而架構出對於服務對象而言「有意義的活動」,透過這類活動來進行生理上、心理上的復健,簡單來說,醫師開的是藥物處方,職能治療師開的是活動處方。
註3:我將「治療」詮釋為由治療人員(醫師、心理師、治療師等),針對個案疾病、症狀及問題,在與個案建立「治療關係」下,所進行的行為。(這邊就不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延伸閱讀。)Playback劇場以及我所帶領的體驗、培訓並非治療,而是我從學習「冒險治療」、「藝術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等不同手法,截取其精神及活用其中的體驗活動,在學習、教育的層級中,運用冒險情境、藝術創作、表達性藝術的活動來引導成員們進行自我探索、潛能開發,過程中不會針對個人特定議題或是疾病進行處理。Playback劇場常被誤認為是藝術治療或戲劇治療,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開放、公開的互動式劇場,每個觀眾以及上台訴說自身故事的說故事者,都清楚自己的故事會被大眾聆聽,被流傳,在公開演出的Playback劇場不是解決問題的地方,而是坦然面對故事中真實的自己。所以我們不去安慰,而是一起流淚,不去批判,而是一同迷惘,不創造完美的Ending,而是為了遺憾而惆悵。
註4:「即興表演」(improvisation),指的是一種沒有劇本也不經排練,就向觀眾演出的一種戲劇表演。(《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詹竹莘著)其中作者亦提到「即興表演」是要求演員在表演時間內,按照一定的要求,迅速準確地進行表演的一種特殊技能,即興表演不是不經訓練,僅靠現場靈感就可以獲得的,而是需要演員發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快速的反應能力,充滿內在激情,且擁有深刻體驗並符合人物性格和基調的表演技能才可。
註5:馨爸就是我的父親,在巡演旅程中擔任司機、攝影師,是Playback劇場的頭號粉絲以及最強力的推手。
註6:此為小賴跟我因應此次巡演創造出來的Playback劇場演出模式,融合她的音樂分享形式以及Playback劇場模式,在過程中有許多調整及新發現,關於模式的詳細介紹請參閱〈從無到有的籌備階段〉單元。
註7:小賴,本名賴儀婷,東吳社工所畢業,是一個用音樂陪伴人的非典型社工。我和小賴在2009年結緣,在她2014年完成「聽說那裡有故事」的環島音樂交換之旅後重逢,聊天之中迸出許多新鮮點子,想要結合她擅長的音樂創作分享及我喜愛的Playback劇場,因此催生了此次巡演活動。
註8:Playback劇場有特殊的表演形式(Form),通常主持人會在演出過程中,在觀眾或說故事者分享完故事後,依據故事的類型及特性,指定表演形式,我們習慣稱為「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