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學史

阿拉伯文學史
定價:520
NT $ 411 ~ 494
  • 作者:鄭慧慈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5-10-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81641
  • ISBN13:9789571181646
  • 裝訂:平裝 / 49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也許他甚少為人知,也許他的神秘使人不敢觸碰,但他的文化之美,文學之美,卻是不允許為人否定的!
  
  阿拉伯文學史,帶您一窺阿拉伯的豐富文學瑰寶。
  
  阿拉伯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國度,語言文學帶來的豐厚文化資產使得阿拉伯得以有耀眼光芒的文學史,除了古蘭經,還有許許多多的文學著作,等待被發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鄭慧慈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King Saud University阿拉伯語文學博士,約旦Yarmouk University阿拉伯語文學碩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教授,曾任巴拿馬大學客座教授,著有阿拉伯語言和文化領域的阿拉伯文和中文專書和論文。
 

目錄

序   

第一章 阿拉伯蒙昧時期文學(500-622)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蒙昧時期詩歌型態與內容   
第三節 代表蒙昧時期色彩的詩與詩人   
第四節 蒙昧時期的散文   

第二章 穆罕默德與正統哈里發時期文學(570-661)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文學發展   
第三節 代表詩人與文人   

第三章 巫麥亞時期文學(661-750)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詩的發展
第三節 諷刺詩與辯駁詩
第四節 縱情詩與純情詩
第五節 代表詩人
第六節 巫麥亞時期散文
  
第四章 艾巴斯時期文學(750-1258)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詩的發展
第三節 學術活動與成果
第四節 艾巴斯代表詩人
第五節 作家代表
  
第五章 阿拉伯西部與諸王國時期文學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阿拉伯西部與諸王國時期詩的發展
第三節 彩詩(al-muwashshaāt)
第四節 散文的發展
第五節 著名的詩人與作家簡介
 
第六章 阿拉伯現代與當代文學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現代阿拉伯詩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詩的主題
第四節 散文與學術
第五節 小說
第六節 代表性詩人與文人

參考書目
索引
 



  開始著手撰寫此書的目的在提供台灣學習阿拉伯文化者方便,而那已是二十餘年前一位學術界初生之犢的心思。近幾年來,此書成為我一樁不得不完成的心事,仿佛它是一段旅程的終點站,畢竟恩師們幾乎都已凋零,同儕們都已準備好行囊,告別職場,對於「休息」的概念相對敏感。因此,急切想讓四十餘年來的阿拉伯語文學術經驗落腳在此書裡,紀念曾經擁有過的生命熱誠。希望它能裨益一些阿拉伯文化學習者,當然也希望藉由不同意見的回響,幫助我們阿拉伯文化研究者的成長。長期專注於學術研究的我,期望的是能夠對專業領域有所回饋。

  自幼我就嚮往心靈的自由,走上阿拉伯語文研究的漫漫長路後,便被所謂的「自由」綑綁住。自大學起的十六年學校生活裡,迷戀阿拉伯語文學,凡傳統語言學、文學、伊斯蘭經典、歷史、文化等,都是心靈徜徉之所。我的阿拉伯語文求學環境從台灣到約旦,再到沙烏地阿拉伯,這期間曾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鑽研吸收,也曾經走過許多無涯的沙漠,品嘗遊牧民族人情的冷暖,經歷阿拉伯文化的洗禮和衝擊。中年時完成學業返國任教,生活依然一成不變,因為阿拉伯古人的價值觀已深印在思維裡,塑造這一生的行為模式。曾幾度重返故地,試圖闢出一塊屬於自己的空間,畢竟這個「我」漂浮在哪一個時間或哪一個空間,常常不得而知。如今即將步入晚年,依舊在阿拉伯語文的瀚海裡沉浮,扮演時間的追逐者,更扮演空間的過客。二十多年的教書生涯,在學術研究、教學與不可或缺的行政磨耗中度過。轉眼之間,人生已過一甲子,回首不勝唏噓,遂整理思緒,著手完成本書,期能回饋阿拉伯文化貢獻人類社會之恩於萬一。

  阿拉伯思想在西方與東方常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我認為那大多源自於語文的隔閡,尤其是世人對阿拉伯古典語文的陌生,無法抓住埋在腦後神經的脈動。更具體地說,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阿拉伯研究者,並不在乎或不了解阿拉伯原始文獻在學術論述上的價值和重要性,更遑論運用正確的文獻,譬如對伊斯蘭四世紀前的文獻與其後的文獻以相同的態度處理,尤其依賴二手資料,並偏重研究某些西方學者提出的議題,甚少經由原始文獻自行提出議題,也因此無法全面與客觀,容易失去焦點。語文成為思想溝通的障礙,偶爾難免讓人感嘆知識的「美」原來是有界限的,「真」也非無遠弗屆。語文可以是一道高牆,足以阻隔「是」與「非」。

  阿拉伯文學對於生長在台灣的人而言尚談不上有論述與批評,人們較熟悉的是影響世界文學的中世紀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部分的寓言書籍或受西方文學影響的現代作品,如Jibrān Khalīl Jibrān的《先知》、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Najīb Mafū的作品等,然而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內涵—詩,及影響世界的思想成就,如Abū al-‘Alā’ al-Ma‘arrī的文學創意、「黑鳥」Ziryāb的藝術理念、Ibn azm的愛情觀、Ibn Khaldūn的史學觀,Ibn Rushd的哲學觀……等,在台灣卻鮮為人知。

  所謂的「阿拉伯文學」意指以阿拉伯語文記載的文學與思想成果。因此,除了阿拉伯人的作品及思想成果之外,尚包含阿拉伯化的穆斯林或非穆斯林,如波斯人、羅馬人、猶太人、土耳其人……等民族以阿拉伯文撰寫而流傳下來的成果。本書透過這些作品與作者,探討歷代思想發展狀況與批評,包含文學、史學、宗教學、哲學、語言學及其他人文學與科學的發展狀況,而以文學為主。本書探討的範圍自伊斯蘭以前的阿拉伯蒙昧時期,直至二十一世紀的阿拉伯文學與思想。為求讀者得以連結時代背景與文學思想的發展關係,各章章首皆簡述該時期的政治與社會文化背景,然後進入主要的文學體—詩與散文,文學以外的學術發展與內涵置於後,而以簡介各時期的代表性詩人與文人做結尾。由於各時期的文學特色不盡相同,故各章內容安排會隨時代特色而異。

  「蒙昧時期文學」以阿拉伯半島的文學起源背景及詩學為主要內涵。由於該時期是阿拉伯詩韻和詩作型態的奠定時期。全章除了文化背景的陳述之外,絕大多數在探討詩的型態、詩的主題、著名的詩作及代表時代特色的詩和詩人。蒙昧時期的詩無論在語言上或文學上,都是後人佐證的依據。在詩的語言上,蒙昧詩成為後世的語言詞典及歸納語法學的主要語料。在文學上,蒙昧時期的詩奠定一千多年來阿拉伯詩的型態,包含韻海、韻尾、韻腳、音步、詩節的結構,並呈現一節詩意義的獨立性及一首詩多主題的獨特現象。一首詩主題的不確定與模糊性,讓蒙昧文學的研究者無法以整首詩為單位,研究其主題,因為蒙昧詩皆以悼廢墟、憶情人揭開序幕,然後免不了誇耀,再進入各種主題,並以格言為結尾。蒙昧詩序言的鋪陳與世界各民族的詩截然不同,為阿拉伯詩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反映阿拉伯沙漠文化獨特的思維。蒙昧詩無論在序言裡或主題中,「女人」幾乎是一首詩的靈魂,周遭的動物、享樂的酒,在詩的世界都與女人緊密連結。詩中往往標榜詩人的騎士精神與道德,描寫沙漠或周遭環境,在世界文學裡獨樹一格。

  七世紀的「穆罕默德與正統哈里發時期文學」因為新興宗教對詩所持的嚴格立場,詩的地位明顯沒落。詩的主題局限在宗教相關的範圍,開啟伊斯蘭時代「文以載道」的文學桎梏,並建立引用《古蘭經》與聖訓在文學中的行文習慣,更經常影響詩的整體意象,影響後世文人思想甚鉅。儘管詩的型態傳承自蒙昧時期,詩的序言也依舊圍繞在憶情人、哭悼屋宇的氛圍裡,但其意義顯然脫離了原始的感性,演變成一種文學的「吟詩儀式」,彷如蒙昧時期騎在駱駝背上高舉著劍是詩人的吟詩儀式一般。蒙昧時期詩人崇高的地位,也藉由這種憶情人、哭悼屋宇的儀式,祕密的保存在伊斯蘭早期的詩中。此期阿拉伯人疆域不斷擴張,聖戰頻繁,哈里發與將帥的演講詞相對興盛。「臣服儀式」的建立更為講詞錦上添花,讓傳承自蒙昧時期押韻的占卜文、訓囑文的特性,深植在言簡意賅的講詞文筆中,成為不朽的時代文學代表作。穆罕默德寄送外地作戰將領的書信格式,更成為日後阿拉伯書信格式的典範,沿用至今。基於此,本書中敘述此期的散文篇幅增加,並探討時代劇變之下,阿拉伯人持守至今的伊斯蘭價值觀,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蒙昧時期道德與價值的傳承,文學作品為此留下不容抹滅的證據。

  在大馬士革持續約百年的巫麥亞政權,其文學因特殊政治、社會、文化因素,出現史上空前絕後麥地那地區的「烏茲里情詩」,由於許多詩人與情人之間的故事如出一轍,浪漫而淒美的愛情經驗始於此期,也終於此期,故被稱之為「情詩時期」。這些故事激發後人許多文學靈感,也為日後的阿拉伯情詩,無論在行詩方法、意象與象徵意義,甚至於詞句的表達上,塑造了一股特殊的潮流。後人的詩、小說、戲劇、電視、電影作品經常取材於這些愛情故事,故本書探討此期情詩的篇幅相對增加許多。另一方面,因為巫麥亞政權打破了民選制度,開啟了哈里發世襲制度,其合法性受到當時許多穆斯林的質疑,造成政黨、宗派鬥爭不斷,詩人吟詩時往往護衛各自的黨派,造成諷刺、辯駁詩的盛行,詩的技巧更上一層,內涵深化。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看似違反伊斯蘭精神的辯駁與諷刺詩,因詩人深厚的語文涵養,意外的挽救了因時代更替所造成阿拉伯語文詞彙流失的危機。基於這些時代背景因素,本書將此時期的重點放在情詩與諷刺詩上。

  八世紀中葉以後至十三世紀中葉的「艾巴斯時期文學」,代表阿拉伯人黃金時期的思想,凡詩、散文、語言學、宗教學、哲學及其他學術著作與思想,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並影響世界至今,故此時期的敘述除了篇幅增加之外,也針對許多創新、不朽之作與思想作深入的探討。文學、語言學、哲學、宗教學等各領域的理論在此期建立,並流傳至歐洲,影響世界的學術。文學上,譬如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在八世紀末從波斯文翻譯成阿拉伯文以後,不斷的透過阿拉伯人增加其篇幅,直到十六世紀成書。故事中浪漫主義完美的結合現實主義,為人類開啟新的視野,挑戰想像力的極限,受影響的包含世界兒童文學、旅遊文學、戲劇、小說、舞蹈、歌劇、繪畫等。又如十一世紀Abū al-‘Alā’ al-Ma‘arrī所作的《寬恕篇》,跨越時空,穿越天堂、地獄,與過去時代的詩人、文人探討他們的作品,表現豐富的想像力和創意,充滿文學批評者的睿智,影響了但丁的《神曲》及米爾頓的《失樂園》。語言學上,運用宗教哲學理論,創立語言「純正理論」、「學術原理學」,並建立有系統的語言理論,至今仍為阿拉伯語言學者所遵循。此期語言學大師西巴威合(Sībawayh)奠定千餘年阿拉伯語言學的理論基礎,讓人稱奇的是千餘年來,他被稱之為「語法學古蘭經」的不朽之作《書》,促使語言學者為了闡釋他的理論,致力於語言學各層面的研究,並與哲學結合,發展出深奧的理論。句法學者更致力於變尾現象的研究,以解析句型的結構至最小單位為主要方法,稱之為I‘rāb,與現代語言學者Noam Chomsky提出的樹狀圖理論頗為相似。宗教學上,四大素尼法學派核心著作及聖訓「六書」在此期完成,奠定伊斯蘭法學深厚的根基,沿用至今,成為伊斯蘭法源。哲學上,融合希臘哲學,完成許多不朽的著作,產生的哲學理論再度回饋西方,影響了西方的哲學思想,伊斯蘭哲學因此在世界哲學史上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遺憾的是本書有限的篇幅無法盡述此期阿拉伯人對世界的貢獻。

  「阿拉伯西部與諸王國時期文學」涵蓋的時間與空間甚廣,從法堤馬時期、安達陸斯政權到鄂圖曼土耳其統治前期,地理範圍包含西班牙、北非和西亞。由於阿拉伯人統治安達陸斯時期,文人經常遊走在伊斯蘭疆域的阿拉伯東方、阿拉伯西方及西班牙等不同政權領土之間,與艾巴斯時期有許多重疊的時間與空間,故將當時安達陸斯地區、北非的埃及、大摩洛哥地區的文學併入此章敘述。鄂圖曼土耳其統治前期,政治文化重心移至伊斯坦堡,土耳其語成為官方語文,舊時代阿拉伯東部的政治與文化都市,如大馬士革、巴斯拉、庫法和巴格達,已經失去其地位,阿拉伯文學的發展極為有限,故併入此章的諸王國時期敘述。西班牙安達陸斯「彩詩」屬於創新的詩體,在韻律和內涵上都與傳統詩不同,奠定日後方言詩的發展,並影響歐洲詩與歌唱,安達陸斯的哲學思想與學術成就並承先啟後的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不朽的貢獻,譬如亞里斯多德「闡釋者」Ibn Rushd學派的建立。另外,埃及法堤馬時期、馬姆陸柯王國時期學術發展,無疑是阿拉伯東方思想的闡釋與延續,故「阿拉伯西部與諸王國時期文學」一章的重點放在安達陸斯及埃及的文學思想上。

  「阿拉伯現代與當代文學」年代設定在1798年拿破崙大砲攻進埃及,造成阿拉伯人集體的覺醒之後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由於鄂圖曼土耳其殖民阿拉伯世界數世紀所造成的思想停滯,讓文學所需的創意幾乎蕩然無存,阿拉伯人也因此耗費漫長的歲月,恢復祖先傳承下來的遺產,學習西方並趕上世界思想潮流,才得以出現當代出版品,尤其是小說著作蓬勃發展的現象。西方潮流影響了阿拉伯現代文學的研究,世人大多以研究某位小說家為主題,其方法皆在實證西方文學理論,鑑於阿拉伯社會的特殊狀況,女性作家也意外受到今日世界各地研究者青睞,成為新興的文學現象。在本書中,「現代文學」一章著重在敘述阿拉伯文藝復興的各方面發展現象及二十世紀的新興文體—小說、戲劇的發展。尤其是西方殖民及西方思潮對阿拉伯世界文學與思想的衝擊,譬如報章雜誌的發行、高等教育的普及、學術協會的設立、革命運動的興起等。為記錄小說發展的盛況,本書將二十世紀最佳小說依據國別,分述這些小說內容的摘要,提供讀者現代阿拉伯小說家所關懷的議題,以及其內容所反映的現代阿拉伯文學方向。

  著手寫這本書之後,遭遇非常多的困難。首先是專有名詞的問題,為數龐大的人名、書名、文本範例的擷取、翻譯和校對等耗費甚多的時間與精力。此書所使用的參考書籍絕大多數是阿拉伯原始文獻。不同的阿拉伯古籍對文人的記載內容差異甚大,現代書籍亦然。學者或因政治、宗教、黨派,或因個人因素,對「事實」有不同的認知與傳述。倘若al-Jāi、al-abri、Ibn Khaldūn等古人是學術權威的代表及誠實的典範,在我認知中有所不同的某些狀況下,我會跳脫目前多數人認定的觀點,目的是呈現不同面向的觀察與思考。

  此外,此書與其他研究阿拉伯文史的書籍的不同,尚在所有的專有名詞都附上阿拉伯文的羅馬拼音及中文譯音。本書的專有名詞漢譯工作既繁瑣且耗時,因為阿拉伯語如同其他閃語一般,短元音不會顯現在書寫上。換言之,必須確認每個專有名詞的每個語音,否則無法音譯。我將此書所遵循的阿漢標準化譯音表放置在索引中,提供標準化的阿漢譯音模式,讓這領域的學人得以將本書漢譯後的專有名詞還原成阿拉伯文。估計此領域的學者能體會這是一件有助益的事。

  本書對於專有名詞的處理方式原則如下:詩人與文人的原文姓名、卒年都在第一次提及此人物時顯現。若該人物同時出現在每章結尾的人物簡介中,則第一次提及時,僅顯現其姓名而不提卒年。每章代表人物簡介中皆呈現該人物的生卒年。對於哈里發世系表則呈現其統治年代。若是在敘述中提及的統治者則與一般人物一樣僅呈現其卒年。對於文學史上重要性不高的政治人物與文人等,則僅顯現其原文姓名而不提其卒年。鑑於蒙昧時期缺乏文字記載,許多人物的生卒年不可考,故蒙昧時期僅呈現重要人物的生卒年或卒年。人名的漢譯上,第一次會呈現全名,全名依據阿拉伯學術界通用方式,可能包含姓、名、尊號、綽號等。其後則以該人物在文史上通用的稱呼稱之,該稱呼可能是其姓、其名、其尊號或其綽號。書籍、文章名稱為了第二次提及時的方便,以翻譯後的中文呈現,僅在第一次翻譯時附上原文。鑑於許多報章雜誌的名稱經常含有多種意義,故皆以原文呈現,僅在第一次解釋其意。

  在許多文學問題上,我跳脫東、西學者的歧見,試圖以第三個面向來看議題,希望幫助更客觀的解讀問題,儘管潛意識裡對任何議題會有更類同阿拉伯人的立場。此外,任何文學史作者除了呈現史實外,批評的立場無可避免,長年的學術經驗讓我了解阿拉伯著作的動機、內涵與學術習慣,因此儘管難免落入主觀之嫌,本書中也將出現我的直言批評。最後,為尊重阿拉伯學術格外重視詩人、文人生平的敘述習慣,本書會在每章結尾,對影響力較高的詩人或文人作其生平的簡介。在蒙昧時期詩的序言、巫麥亞時期純情詩及伊斯蘭價值觀的重要議題上,加入我曾經在期刊與書籍裡發表過的部分想法,俾使讀者深入了解這些問題。在史實的陳述上,則比較不同書籍所載,再做判斷。

  研究工作充其量是藉著吸收古今中外眾人的智慧,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裨益於人類智慧的傳承,絕非彰顯自我,我願虔心紀錄個人學術經驗消化後的阿拉伯人所思所想,畢竟這是身為讀書人最大的快樂,也期盼此書讀者抱著輕鬆的心情閱讀。

  在此感謝讓我得以深入阿拉伯語言學,影響我至深的紹德國王大學已故的恩師ubi‘Abd al-Mun‘im as-Sa‘īd、asan āa,讓我熱愛阿拉伯文學的恩師Ibrāhīm as-Sa‘āfīn、Nadhīr al-‘Amah、‘Afīf ‘Abd ar-Ramān,我的啟蒙老師Barzah Kamāl和我的沙烏地阿拉伯好友asnā’ al-Qunay‘īr,因為他們,我信仰真理,也因此能保守赤子之心。並感謝我的學生蘇怡文、莊容、吳佩珊、陳嘉珍、黃卉晶、尤宥勻、吳盈瑾等人協助此書的校對工作。相信此書仍有不當與錯誤,煩請讀者不吝指教。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11
  2. 新書
    85
    $442
  3. 新書
    9
    $468
  4. 新書
    9
    $468
  5. 新書
    95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