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寫給廣大的求醫求藥的患者和用藥治病的醫者們
病人到醫院裡求醫,說去治病;醫生在醫院裡行醫,也說在治病。本書是既給求醫的病人看,也給行醫的醫生看——病人看了知道一些求醫治病的常識,或可預防醫生常犯的錯誤,少一些醫療傷害,對醫生治病也並不無好處;醫生看了之後,對自己多一點謹慎,也可避免傷人健康,損人不利己。
我的一個好朋友,患白內障去做手術,手術後請託眼科醫生為他加重消炎藥劑量,讓他好得快一些,誰知沒幾天,就因為肝壞死而去世,年僅六十歲。這使得我非常痛心,加重了我對「科學醫學」的「感冒」。我這位朋友就只因為憑著一知半解的醫學用藥常識,把自己送上了鬼門關,而醫生竟然也同意他的要求,成了他死亡的推手。
醫療傷害的可怕,是因為病人去求醫,對醫生寄予極大的希望,同時也給以最大的信任。他們交給醫生的是自己的健康,許多時候得到的卻是失望,一步小心也因此送了性命而不自知。本想得益,卻要受害,醫療的目的走向了它的反面,這其中就牽涉了許多醫學和醫師的認知和診治問題。但這種事情的嚴重性,已到了根深柢固、氾濫成災的地步,一下子也翻不過身來。唯一的辦法,也只能多多提醒病人自己小心——這就是我寫此書的目的。
治療手段和藥物,兩者都是雙刃劍,不是對生命有利,就是對生命有害,醫生用藥治病用於病人的的身上,誰也不能說有絕對的把握。我的經驗認為:許多疾病的痊癒,尤其是疑難病、慢性病,決定權並不在醫生,而是得靠著病人心理、生理、物理的三種因素起作用,一個好的醫生,就在這三種因素的審酌和把握。但只顧著飯碗和荷包,不顧病人健康或生命安全的醫生太多了,我們也只能不斷提醒許多汲汲於求醫的患者,小心科學和醫學知識的後面有陷阱!
美國醫療相對算安全的,但每年因醫療事故而住院的,仍然超過了兩百萬人,死亡率約8%,其中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就佔了死亡人數的61%。可見醫療一旦出問題,受威脅最大的,仍然是抵抗力越趨衰微的熟齡族群,而求醫治病應有的認識,卻沒有隨著年歲而增長更多。
外科醫師手術前,許多病人家屬甚至事先都會盤算著要給他們送紅包,病人家屬希望什麼?無非也就是要求手術後病人還能安然地活下來,病家與醫師的信任建立這紅包上,本來已經是恥辱,卻仍有一些醫師為此沾沾自喜,醫生的職業道德已經淪落至此,又有什麼話可說?而家屬們偏不理解,以為自己給了錢,醫生就應該還他一條命,豈知醫生不是閻王爺,沒有那麼大的權力。
為能對醫療的危害和腐敗提出一些諍言,為大眾多保一些人命下來,我把普及醫療安全常識和中醫藥知識,作為自己餘生的努力目標。中醫學雖然早就已經成熟,但現代更需要的是知識普及,讓更多的人都知道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就必須用符合現代社會而更為淺顯的語言來表達。
我與溫州名醫、我的好友婁紹昆先生,都曾經有過西醫西藥的資歷,也已從事幾十年的中醫臨床,我們經常會碰到那些在大醫院、名醫師治不好或被治壞的病例,而我們用中醫中藥卻很容易的給治癒,例子不勝枚舉。有的病人在醫院裡,天天打點滴用藥,病情卻逐日加重,醫院也弄得沒辦法了,病家才請我們到醫院出診,但也沒多少天就病癒出院了,從中越發使我們體會到中華醫學的成熟與社會適應的不足,也更了解了西醫學極不成熟的一面。
西醫治療與檢驗分家,彼此經常未必能配套,許多檢出的毛病卻不一定能治療,有許多檢驗不僅有害無益,反而還促使病情加重,對病人的心理又帶來更大的負擔,生了病想痊癒就更難了。譬如癌症本是慢性病,卻一直被渲染得如同死刑判決,以致於一些患者被醫院檢查出得了癌症,精神隨即癱瘓,很快就踏入死亡之門。另有一些人卻很不一樣,醫生宣判他存活不久無疑,卻十幾年、幾十年都活得好好的——因為不怕死亡的人,死亡也就怕了他。
患者有病如何求醫?看過本書,知道一些求醫用藥的治病常識,再到醫院裡去,就會心裡有數。此外,醫學本是為活命而服務,不是為死亡服務,因此生命的研究才是醫學的正題,這也是本書的主題。
感謝好友婁紹昆先生長期給予我的協助和啟發,藉此特別對他表示由衷的感激!
作者/潘德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