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這樣看教育,談人生

經濟學人這樣看教育,談人生
定價:350
NT $ 115 ~ 332
  • 作者:周添城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5-11-1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729082
  • ISBN13:9789862729083
  • 裝訂: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經濟學人的思考探討教育
用教育學家的熱情體悟人生

  本書整理作者周添城校長在《經典》雜誌專欄一百篇精華文章,以經濟學者的觀點為主軸,切入全球化浪潮下對瞬息萬變台灣社會的觀察,並就諸多重要議題提出鞭辟入裡的觀點,提供讀者關於台灣社會的深入思考。

  作者具備深厚的經濟學專業知識,長年投入教育工作,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說經濟原理,且每每能從日常生活中印證學理。文章從議題或現象切入,援引相關理論,提出看法與解決之道,讓讀者透過一顆「經濟腦」看周遭世界。

  作者除了教學研究,也熟稔教育行政,並以啟發他人為畢身職志,教育家的熱情深具感染力。書中談及各種教育問題,切中核心,是當前社會關注的重大議題。

  文中觸及心靈的探索,視人生意義為圓滿過程的追求,處處散發溫厚的人文關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周添城


  現任醒吾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講座教授。

  比利時魯汶大學(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涵蓋產業經濟學、產業政策、管制經濟學、產業金融與產業科技。

  在學術與行政經歷方面,曾任醒吾科技大學校長,南開技術學院講座教授、商管學群召集人,實踐大學講座教授、管理學院院長,景文技術學院講座教授、校長,國立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國立中興大學經濟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所長、系主任。

  在業界經歷方面,曾任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執行長,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董事,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顧問/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顧問/工業技術研究院顧問/全國工業總會委員、顧問/全國商業總會委員、顧問,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監察人,合作金庫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龍泰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著作豐富,有《台灣經濟Q&A》、《區域主義下的臺灣經濟》、《台灣中小企業發展機制》、《周添城全集》(十冊,永不止息的石油爭奪戰、二次決戰全球貿易市場、烽火台前話銀行、金融世紀、擺盪在鬆緊、經濟奇蹟的迷思、百年大計的資本觀、兩岸經貿的禁忌、全球經貿的分合、干預與市場的戰爭)。
 

目錄

〈專文推薦〉用經濟以經世濟民 何飛鵬
〈專文推薦〉人生為何?教育何為? 吳惠林
〈專文推薦〉超越「看不見的手」,看見世界與人生 吳榮義
〈專文推薦〉經濟學人對國事與專業的關懷李紀珠
〈專文推薦〉冷靜的腦、溫暖的心,尋找台灣教育的未來 周吳添
〈專文推薦〉生命體驗相互交輝的閱讀之旅 周燦德
〈專文推薦〉經濟腦,人文心 林聖忠
〈專文推薦〉產學互動下的經濟與教育 林錫埼
〈專文推薦〉獨到的眼光 敏銳的觀察 陳瑞隆
〈專文推薦〉教育、人生、經濟 劉天和

自序

經濟學人這樣說財經
1安倍經濟學vs.李克強經濟學
2政府與超政府主導的全球經濟
3富與強的思辨
4租稅與羅賓漢
5劫貧濟富的救市措施?
6「油」然生起的分配不均
7十三億人是資源或負擔?
8中國的自我挑戰
9超越GDP的思維
10 GDP以外的快樂
11經濟「金融化」也是一種病?
12金融改革可以期待嗎?
13興衰一念間
14匯率政策像化療
15經濟走勢像LV?
16貧富不均已成「新常態」
17預支未來的雙赤字
18懷璧其罪
19誰在為錢多所苦?
20管錢的,難
21經濟學的翻修或崩壞
22信念創造實相
23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約
24儲藏是最昂貴的奢侈品!
25金錢的使用該不該有界限?
26經濟學是建立在稀少的假設?
27全球化與區域化

經濟學人這樣講商管
28公司治理vs.人心自理
29你活我活的藍海策略
30一種稀有品牌,我們這裡就有
31服務業把世界變平了
32世界仍然還有凹凸
33尤努斯的棒喝
34尤努斯與卡奴
35卡債問題要以智慧解決
36 M型化社會的省思
37 M型化與ㄇ型化
38以產業鍊觀點做環保
39市場中的政治
40運動場上的獎金與報酬
41新鄭和計畫
42「優質平價」的定位
43誘因機制宜妥適訂定
44績效掛帥或機制優先?
45移動的商機與隱私
46從產業鏈到產業網
47個人化與群體化
48共享經濟的興起

經濟學人這樣看教育
49經濟、教育與人生
50種大樹或養盆栽
51要作墊腳石,不作絆腳石
52隊長、教練與啦啦隊
53教育管制下的扭曲
54拿同一把尺量所有人
55推動教育2.0
56聚焦與品牌
57棟樑與橋樑
58台灣教育的產業化?
59大學生舉債唸書
60台灣高教的關鍵時刻
61教育像魔術?
62學費是高教改革的核心
63教育能翻轉社會階層嗎?
64拼圖人生、人生拼圖

經濟學人這樣談人生
65牆與橋
66捨得vs.取捨
67不一樣vs.一樣
68排擠現象化外篇
69分工與整合
70生命的圓
71入戲太深
72當蜜蜂不採蜜
73巨視與微觀
74清貧與清富的人生態度
75快樂是一種選擇
76生命的長度
77得與失之間
78求道與問路
79財富自由vs.心靈自由
80臉書是寂寞的解藥嗎?
81長壽基因救不了不想活的人

經濟學人這樣觀世界
82世界上最缺的是「道德領導」
83民主與經濟
84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
85從「人定勝天」到「人應順天」
86韓國躋身「20-50俱樂部」
87競爭力的另一層體會
88是非題或開放題?
89見樹或見林?
90王道與霸道
91科技改變市場,法令別跟不上
92你乾淨了,地球髒了
93未雨綢繆才是應變之道
94「公平正義」如何著力?
95幸福是可以拚搏出來的嗎?
96科技能否成就完美?
97推動大陸改革的兩隻手
98服貿爭議的背後
99沉澱再出發
100公民社會的典範轉移
 

專文推薦

用經濟以經世濟民
何飛鵬


  一九八七年,我創辦《商業周刊》,為了內容需要,我們找了五位大學財經系的教授成為雜誌的總主筆,每週或隔週我們就會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當前的重要財經問題。通常我們會針對當前發生的財經大事,請教這些教授們的意見,他們也會就所學的專業,提供學理的專業分析,這對我們許多新手記者們都是很重要的學習。

  當時周添城就是五位主筆之一,我記得他當時應是中興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印象中每次開會他都會從經濟學的學理,引經據典的論述各種可能,經常能與事件後來的發展若合符節。而且周老師的發言,也讓我覺得他不只是一位學者,對於社會實務的理解,他也有十分獨到之處,我確定他不是活在學術象牙塔裡的學者,而是在現實世界也可以有一番作為的能人。

  之後《商業周刊》主筆改組,周添城因工作不再擔任,我們從此變成熟悉但不常見面的老友。雖然不常見面,都可以時常在媒體中看見周老師的高論,這永遠是熟悉的。

  周老師的一生都在教育界服務,從教授、系主任到大學校長,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可以見到他全力投入的成果。

  尤其最後在醒吾科技大學校長的任內,在這個台灣因少子化,許多私立大學普遍招生不足的狀況下,醒吾科大仍然欣欣向榮。

  一年前,周老師與我見面聊天,想把他這些年發表的一些文章結集成書,我們自然很樂於服務,而有這一本《經濟學人這樣看教育,談人生》的出版。

  這是周老師一生的精華結集,每篇文章都有他獨到的觀點,值得所有讀者一睹為快。

(本文作者為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人生為何?教育何為?
吳惠林


  十多年來,開課第一天,面對大學生、研究生青春面孔,我一開口就會問:「人是什麼?問問自己到底是不是人?」學子們的反應大都是茫茫然,目瞪口呆,更以為自己進錯教室,以為上的是哲學課。其實我教的是經濟學相關課程,而經濟學原本就是「人的行為學」,主體是「人」啊!

  眾所周知,「人是萬物之靈」,人具有一般動物的欲望、衝動和本能的反應,更重要的是,「人」還具有異於禽獸的意志、理念和邏輯思考,人更不是機器。不過,當代經濟學和經濟學人卻在數理化演進下,引進理工科學的分析工具,將人標準化和機器化了,而當前的學校教育也朝向「標準化」,在標準答案的教學下,將人「非人化」矣!實在有必要進行「返本歸真」,將人找回來,將學校教育導正。

  導正走偏的學校教育

  那麼「人生為何?人生何為?」就是基本課題,母親懷胎十月呱呱墜地,來到人間的第一聲就是「哭」,而哭不就是痛苦、不高興的表示嗎?所以,人一出生就已意識到要來受苦了,而且是被迫來到人間,於是發出哭聲抗議。不過,儘管不是自願的,既然降臨世間,就必須活下去,完成「生老病死」的過程,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是不是要想一想「生活的目的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何在呢?」 在蔣中正領導的專制時代,「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兩句話高掛在中小學禮堂,學子們被逼背誦而琅琅上口。當今「永續發展」被世人念茲在茲,但天災人禍愈來愈嚴重,除非這兩句話被實實在在落實,否則永續發展將是夢一場。不過,當代人的生活你爭我奪,爭來鬥去、欺騙、不誠信、搞陰謀,不但不是增進別人的生活,反而是搶奪別人的資源為己所用,「自私自利」是鮮活寫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都成座右銘了,而生命的意義更離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漸行漸遠,不婚不育日漸普遍,少子女化的結果怎會有繼起的生命呢?

  「人心不正」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這些人生的根本課題往往被導向「由教育」來化解,可是當今的學校教育真能擔此重責大任,或者反而推波助瀾,助紂為虐呢?

  在經濟領域翻滾數十年的我,近十多年來一直在思索、探討這些人生根本課題,也一直為文傳布基本經濟觀念,更深深體認到「人心不正」才是關鍵;而「人者心之器」,「心者」受後天形成的「觀念」所引導,學校教育正是傳布觀念的最重要觸媒。不過,正確的「基本經濟觀念」之傳布很根本、很重要,但也非常不容易,也很孤寂。

  在稀少的傳布觀念人物中,周添城教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長久以來不斷的在各種報章雜誌、電視台、廣播電台等等媒體為文、講述,並將文章結集成書廣泛傳布。如今又將其在《經典雜誌》專欄的百篇文章精華,以《經濟學人這樣看教育,談人生》書名出版。

  我認識周教授很久了,早年還曾經合作研究計畫,也曾共同撰寫過論文,但近十年來幾乎未曾碰過面,如今再讀其近年的文章,直覺其功力增進,境界提升了,由純經濟面向昇華到人生層面,反映其在宗教信仰、身心靈課程的洗滌之後,朝向對生命的追尋,在一篇篇觸及心靈的探索,視人生意義為圓滿過程的追求短文中呈現其領悟,字裡行間散發出溫厚善良的人文關懷。對於台灣人民認為痛苦的事物,以樂觀正面看待,提出化解之道,總歸一句話:「凡事無非是人心。」只要人心擺的正,轉念間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這近乎「人人為近敵」的社會,閱讀周教授的文章可以洗滌汙垢,淨化人心,值得將之廣傳。台灣住民,盍興乎來!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超越「看不見的手」,看見世界與人生
吳榮義


  現代經濟學開山祖師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9 – 1790)在他的重要著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個人以利己心為動機,從事經濟行為,結果不但有利於自己,而且有利於公益,好像由「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所引導,經由市場交易走向社會和諧與一致,但事實上,實際經濟社會的問題無法單純依賴「一隻看不見的手」解決。

  此後,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及修正,本書作者周添城教授嘗試從不同角度來看經濟社會及人生問題。以他過去做為經濟學人的身份,長期從事經濟領域方面的教學、研究,後來擔任許多教育行政工作,曾任大學校長、學院院長、所長系主任,以及產業金融經濟相關機構的諮詢工作,並經常發表文章,對經濟、社會相關議題提出獨到敏銳及深入的看法。由於作者豐富的研究及工作經驗,除了從經濟的觀點加以評論之外,進一步對生命價值甚至人生哲理,提出他的闡釋,可以說已經超出傳統的市場經濟的範疇,內容精彩,令人敬佩。本書讓一般人可以瞭解一位經濟學人如何看世界,關心社會及人生;對於經濟學界也提出一個可供參考的想法。

  經濟學為簡化分析架構看問題,通常自限於一些假設條件為前提,但實際社會並不是那樣簡單。最明顯的例子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依市場機能及自由貿易帶來快速全球化所產生的貧富不均問題不斷惡化,不但在富國與窮國之間所得差距加大,在國內一般家庭所得分配也嚴重惡化,這些問題如何能解決是全世界各國社會及政府所關心的。周教授認為M型左右兩邊族群需要重新調整各自財富與生活態度,甚至還需要人類社會在價值觀上的調適,換言之這些問題不是依賴經濟機制能夠解決,也不是不同族群對財富及生活態度調整,或人類社會在價值觀上的調適就會消失,恐怕需要政府採取適當的政策加以因應。因此,周教授如能再寫一本書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相信是讀者,以及社會所期待的。

  本書讓讀者瞭解,一位長期從事教學研究及擁有豐富教育行政工作經驗的經濟學家,提出他對世界及人生的看法,頗值參考,故樂於推薦。

(本文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

經濟學人對國事與專業的關懷
李紀珠


  我和周添城教授是經濟學界的同行。我在政大經濟學系擔任教授時,他在興大法商、後改為台北大學的經濟學系服務。由於雙方研究領域有些共通點,因此,時而交換意見。

  周教授一直以來勤於筆耕,其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也曾在多家報社擔任主筆。其後,他從公立學校轉至私立大學服務,先後擔任景文、醒吾科大的校長。這些經歷使他關心的領域,亦擴大至教育和世界相關的議題。

  本書共收錄了周教授關心的五個主題,合計一百篇的文章。相信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經濟學人對國事、專業的關懷,值得推薦,特以為序。

(本文作者為台灣金控暨台灣銀行董事長)

冷靜的腦、溫暖的心,尋找台灣教育的未來
周吳添


  很開心聽到家兄周校長即將出版《經濟學人這樣看教育,談人生》。數月前,周校長曾提及對當前教育的看法以及將出此書之背景。觀之現今教育皆只注重「IN」入學指考的各項權數之技術性考量,而忽略談「OUT」畢業後就所學如何學以致用相連結等課題。當整個社會或教育部教改只集中看入學方式各項甄選╱筆試╱口試的「IN」時,不論教改如何改,在熱門科系的粥少僧多情況下,還是只能計較指考的分數,甚至小數點兩位數予以計算之等等,不得不侷限於分數的迷思中,而忽略學生的畢業後「OUT」與職場連結等出路,所以教改要有所突破是不易的。

  周校長提出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現行是存在很大的落差的,尤其從「學費定價」來看,國立大學一學年學費約五萬,私立大學一年學費約十萬,則兩者相差五萬,四年則差距二十萬,二十萬對於一般中產(受薪)階級,平均月收入所得六至十萬上下的家庭,假設一個月存二至三萬,也是至少得累積六至十個月的積蓄。高中生在面對科系或學校選擇時,因此「學費的價差」,其實早就心有所屬了。學費已無形中決定了志願,進而,造成更多的日後興趣不合,與私立大學追趕國立大學的機會幾乎很難,市場價格那隻無形的手,已決定了台灣教育改革的不可能;為此,周校長曾提及國立大學分四年,每年百分之二十五調漲,且加上弱勢學生給予資助之配套,予期拉平國立、私立大學之學費差距,如此多一個選項;進而正常發展教學的配套等構想,頗值教改者討論之思維。

  此外,對於有未來性具潛力發展的科系,絕對不是當下最熱門的科系,而是需要經過大學四年,研究所兩年,甚至工作幾年後,當時最需要的科系或專業,這期間最少落差4+2+(4~6)=10~12年,如何靠當下有限資訊,予以選擇呢?亦即,此對於高中畢業生在當下選擇科系時,社會所提供的資訊是完全不夠的,而二十萬的學費差距,卻是一般中產家庭在選擇可負擔的基本經濟條件下,而不得不選擇「較便宜學費」的國立學校優先私立大學選項,進而不論科系之選擇結果,此亦是重IN輕OUT的另一客觀事實。故在當下,很難選擇有興趣或者是符合未來發展的科系就讀,以致難有客觀的選擇。

  在國立與私立大學的鴻溝無法調整的現狀下,周校長以經濟學的角度以及對於教育長期的觀察,點出此觀點,對當下聚焦探討「十二年國教、教改、甄試、指考……等」,應有更大的參考與另一創新思路,他無愧是有經濟學者的「冷靜的腦、溫暖的心」,亦即出版了此書,清楚整理了台灣教育盲點之論述,值得大家一起來看,以及思考台灣教育的未來!

  這僅是經濟學者背景下看教育的一個具體觀點,此外,其一生亦有著多采多姿的生命體驗,值得讀者分享與參考之處甚多,有待大家品味再三!供讀者參考之!

(本文作者為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3
    $115
  2. 二手書
    37
    $130
  3. 電子書
    71
    $250
  4. 新書
    79
    $276
  5. 新書
    79
    $277
  6. 新書
    79
    $277
  7. 新書
    85
    $298
  8. 新書
    88
    $308
  9. 新書
    9
    $315
  10. 新書
    9
    $315
  11. 新書
    95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