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從事社會研究者值得一讀的參考書籍,旨在解決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轉化學術社群對知識的宰制,以及重新思考研究者對社會應有的責任。本書囊括研究倫理的實例,幫助讀者建立完整和清晰的研究倫理圖像,並揭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互為主體的合作關係,提供讀者對於研究倫理和知識生產的另類視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余漢儀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
‧學歷: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嚴祥鸞
‧學歷: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哲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周雅容
‧學歷: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博士
‧經歷: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胡幼慧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社會學博士
‧經歷: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
余漢儀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
‧學歷: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嚴祥鸞
‧學歷: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哲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周雅容
‧學歷: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博士
‧經歷: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胡幼慧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社會學博士
‧經歷: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
目錄
修訂二版說明
編者序
第一章 社會研究的倫理 余漢儀 1
一、研究倫理之意涵 2
二、研究倫理之維持與兩難 6
三、研究倫理守門人—權力遊戲 11
四、研究倫理的實踐 17
五、結 語 23
第二章 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 畢恆達 29
一、代前言:研究者在研究論文中的缺席 30
二、傷害與利益 36
三、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42
四、田野研究的後果 45
五、隱私權 49
六、同意書 54
七、隱藏式研究 57
八、公開研究的欺騙 68
九、另一種欺騙與作假 70
十、研究詮釋背後的理論觀點:以性別議題為例 73
十一、代結語 76
第三章 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 嚴祥鸞 85
一、傳統(主流或男性)倫理:客觀、抽象、理性的迷思 91
二、女性的倫理:反映社會的性別弱勢偏見現象 95
三、女性主義倫理的衍生和發展 109
四、結 語 119
第四章 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 周雅容 125
一、社會研究的政治與倫理 128
二、倫理:女性主義視角的批判 131
三、語言:權力的展現與抗拒 141
四、知識/權力 152
五、醫學倫理 155
六、結 語 161
第五章 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 胡幼慧 167
一、知識與權力之間 169
二、知識與權力重組 175
三、「參與式」的評估研究:責任政治的基礎 180
四、「參與式」的社區研究 184
五、「性別」與參與式研究的再考量 192
六、結 語 200
編者序
第一章 社會研究的倫理 余漢儀 1
一、研究倫理之意涵 2
二、研究倫理之維持與兩難 6
三、研究倫理守門人—權力遊戲 11
四、研究倫理的實踐 17
五、結 語 23
第二章 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 畢恆達 29
一、代前言:研究者在研究論文中的缺席 30
二、傷害與利益 36
三、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42
四、田野研究的後果 45
五、隱私權 49
六、同意書 54
七、隱藏式研究 57
八、公開研究的欺騙 68
九、另一種欺騙與作假 70
十、研究詮釋背後的理論觀點:以性別議題為例 73
十一、代結語 76
第三章 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 嚴祥鸞 85
一、傳統(主流或男性)倫理:客觀、抽象、理性的迷思 91
二、女性的倫理:反映社會的性別弱勢偏見現象 95
三、女性主義倫理的衍生和發展 109
四、結 語 119
第四章 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 周雅容 125
一、社會研究的政治與倫理 128
二、倫理:女性主義視角的批判 131
三、語言:權力的展現與抗拒 141
四、知識/權力 152
五、醫學倫理 155
六、結 語 161
第五章 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 胡幼慧 167
一、知識與權力之間 169
二、知識與權力重組 175
三、「參與式」的評估研究:責任政治的基礎 180
四、「參與式」的社區研究 184
五、「性別」與參與式研究的再考量 192
六、結 語 200
序
緣起
從開始教書,就講授「研究方法」課程。一直認為研究倫理很重要,是社會研究的關鍵。開始幾年我都將研究倫理排在理論後面、方法前面,如此方式與其他講授者非常不一樣。但是學生,即使是得寫論文的研究所同學反應也不熱烈,因為大學開設的「研究方法」課程,不是不知所云,就是根本就不屬於研究方法,遑論講授研究倫理。
直到幾年前,研究方法的課程討論到研究倫理時,我請同學試從自己的訪談或問卷經驗,對照書上的研究倫理準則,各舉一例討論,有無違反研究倫理?我仍清晰地記得當天同學討論的情形,那天的情形猶如一場懺悔大會。有人為賺外快,去做食品市場問卷,結果不是在家獨力完成幾十份問卷,就是分送親朋好友協力完成;有人因為任課教師限定要完成特定數目問卷作為作業成績;或者是老師的計畫得在一定時間完成,要求同學完成問卷等,都是為了交差了事,從不知有研究倫理這回事。面對這個情景,我除了震驚和感嘆外,從此把研究倫理放在研究方法的第一堂課,希望可以做些實質的改變。
也在這個時候,我自己從量化研究轉入質性研究,實際參與實地研究。當自己對研究涉入越深,心情也就越戒慎恐懼,好比「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般,尤其我第一個質性研究計畫是以參與觀察和訪談方法,探討高科技工作職場的性別不平等關係。整個研究過程,我在困境中掙扎,在不斷地反省與思辯的過程中,開始質疑傳統研究倫理是誰的倫理規範?又如何界定有無違反研究倫理?我在1996年臺灣社會學會「拓邊/扣邊」學術研討會發表〈訪談的倫理和政治──女性主義社會學者的自我反思〉論文,可以算是我對傳統研究倫理的反省,也可以算是我和研究倫理結緣的開始。
近年,質性研究突然非常熱門,一下子成了研究生最喜愛的研究方法。這個現象可追溯到胡幼慧1996年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一書談起,質性研究不但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萬靈丹,而且人人都會,至於什麼是質性研究卻是個問號。臺灣目前的學術生態,研究倫理不但不被重視,而且極為貧乏。因此,在研究場域問題叢生。胡幼慧、周雅容、余漢儀、畢恆達以及我,為了解決質性研究熱潮衍生的問題,認為出版一本「研究倫理」的書不但必要,而且非常急迫。於是,1996年12月我們有此構想,1997年1月開過一次編輯會議,討論大綱和細節,由我忝為主編,在2月截稿,希望這個學期出版。慚愧的是:除了我,其他作者都在2月初,最晚2月底交稿。我在撰寫過程中,周遭發生一些事,事件的本質反映目前社會體制倫理失序,諸如教學機構專業倫理模糊不清,令我質疑自己撰寫「研究倫理」的意義是什麼?矛盾糾結的困境是我遲遲未能完稿的主要原因,特此說明和致歉!
研究倫理:為什麼危險?有什麼祕密?
我們的書名為什麼是《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又為什麼研究倫理會有危險?會有什麼祕密?此可以從社會研究本質是祕密的,會碰撞權力核心的談起,研究倫理可以保護弱勢被研究者,卻也是強勢被研究者阻擋研究者進入探究祕密的最佳屏障,而研究者一旦揭露這些祕密,不但在過程中要冒著風險,容易陷入危險困境,而且要為此付出相當的學術代價。因此,研究倫理既是危險,也是祕密。
根據實證主義的邏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是兩個分開的個體。研究倫理是研究者針對研究對象擬定的一套既定原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相信,研究者的知識是最具權威的,擬定的研究倫理也是真確的,研究者就是決定社會研究倫理的最佳人選。不同於實證主義,詮釋學派視真實為社會建構,研究者就是從他和被研究者的互動,了解社會建構,兩者互為主體。晚近,研究倫理到底在保護誰?又在規範誰?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議題。受限於研究本質是祕密的,原來研究倫理旨在使弱勢被研究者免於被迫害,遭遇危險。事實上,社會研究的被研究者多為弱勢者。研究倫理能夠規範的僅止於弱勢被研究者,而非強勢被研究者或研究者。
根據研究倫理,研究者在研究開始,應給被研究者同意書,然而弱勢被研究者多數不但沒見過同意書,而且從未被告知他們可以拒絕。相反地,研究者從事組織機構的研究或被研究者較強勢(如菁英),則會要求研究者給予明確同意書和研究計畫書,如果研究目的會揭露組織機構的祕密,被研究者的組織機構可以拒絕。誠如Galliher(1982)批判,由於政府和產業被視為權力的核心,許多議題被列為與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有關,列入專業倫理,不能談、不能研究、不能公開,當然不能進入,也無法取得。若由「不當」方式取得這些「祕密」,不但違反專業倫理,還挑戰權力核心,陷入權力爭奪(powerstruggle)的危險困境。
以我是一個女性主義學者為例,性別和弱勢為我的研究主體,不論在學術社群或社會都在挑戰既存的父權權力關係,無疑是種政治行動。面對這些性別政治(sexualpolitics)的責難,接受?反駁?或抗議?的反應都是危險的。接受表示同意現存的女性倫理,是種妥協的政治,已失去社會研究者在社會研究的責任,更嚴重的是自己也加入再製父權權力關係的共犯結構。反駁或抗議是明示不同意現有的父權權力關係,是種積極的政治行動。積極的政治行動,女性主義學者不但會使其個人在學術發展受阻,例如,著作出版、升等和獎助的受阻,而且還可能無法進入學術社群。研究者鮮少將這些社會研究的遭遇,特別是困境、危險以及祕密,以學術論文方式發表,是研究者在研究倫理缺席的原因。
為了解開社會研究倫理的謎(祕密),因此,我們將此書命名為《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
章節介紹
研究倫理包含的面向很廣,不是一本書可以含括的。為了使讀者對研究倫理能有清晰的概念,這本書的內容從一般原則性的社會研究的倫理、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到女性主義的倫理,再從女性主義倫理到語言互動與權力,最後以參與式的實踐取向研究倫理結尾。本書編排的順序依上述內容性質排序,第一章為余漢儀的〈社會研究的倫理〉,第二章為畢恆達的〈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第三章為嚴祥鸞的〈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第四章為周雅容的〈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第五章為胡幼慧的〈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
余漢儀的第一章〈社會研究的倫理〉先從研究倫理的意涵,討論目前臺灣學術社群研究者彼此之間對研究倫理態度的隱晦不明,迄今學術社群才開始「同儕審查」議題。余漢儀在研究倫理意涵討論研究者和贊助者之間關係時,也提出每年委託計畫的應用,以及研究者是否真能保持客觀中立等問題。至於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遊戲規則如何,她則放在研究倫理之維持和兩難討論。余漢儀強調,儘管研究倫理的維持不易,常會面臨兩難的困境,惟研究對象的權益是研究倫理重要前提,切記研究結果不可以「責備受害者(研究對象)」(victim-blaming),違背社會研究解決社會弱勢的目的。鑑於研究倫理的重要性,關於整個社會權力關係,余漢儀主張研究倫理的加強要從專業自律、政府立法以及民眾教育三方面做起。最後,余漢儀從自己求學、研究過程以及督導學生研究、實習,討論研究倫理的實踐。綜合言之,余漢儀的第一章給予我們一個概括性的研究倫理視野。
畢恆達的第二章〈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則從為什麼研究者在研究論文的缺席開始,從西方學者的反省,歸納研究者在研究論文缺席有五個面向:(1)研究者的內在價值衝突;(2)研究者的文化與權力優勢;(3)相同田野,不同詮釋;(4)詮釋學的啟發;以及(5)女性主義的反省與挑戰。接著,畢恆達聲明研究從選擇題目、接受贊助、資料蒐集分析到寫作與發展,都會涉及政治與倫理,沒有所謂客觀中立。他並從傷害與利益、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田野研究的後果、隱私權、同意書、隱藏式研究、公開研究的欺騙到另一種欺騙與作假,分別討論不同層次面向的研究倫理。不同層次面向的研究倫理討論讓我們更清楚了解研究倫理的錯綜複雜,其中,畢恆達以碩士論文為例,說明當他發現他的訪員沒有做訪問,自己假造問卷,只好把幾十份問卷丟棄,重新來過,展現研究者對待研究倫理的態度。最後,畢恆達以性別議題,從研究詮釋的理論觀點,討論研究者詮釋研究結果,其研究倫理關鍵是不能傷害與歧視女性。
嚴祥鸞的第三章〈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則從女性主義的觀點,討論研究的倫理和政治。由於女性主義的論述、研究和實踐都會衝撞父權體制的權力關係。因此,女性主義的倫理也就等於女性主義的政治。首先,嚴祥鸞討論傳統倫理的流派和女性主義對傳統倫理的批評,傳統道德倫理是疏離脫節的,不但不能充分解釋女性的經驗,反而再製父權體制規範女性的倫理。接著,嚴祥鸞從性別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研究倫理的位置,討論女性如何深陷在女性倫理的蜘蛛網中,並舉例說明女性在生活世界和研究場域遭遇的困境。例如,「細心」被建構成為女性的特質,更被建構成照顧、養育的女性道德倫理。一旦女性拒絕扮演或未能善盡此一女性角色,就會有「懶女人」的標籤。最後,嚴祥鸞討論什麼是女性主義的倫理意涵?女性主義如何從女性倫理脫困?以及女性主義如何回應性別政治?嚴祥鸞的結論:女性主義的倫理不但在挑戰既存的傳統倫理,同時,女性主義的倫理也積極地建構沒有壓迫、沒有宰制的社會和政治結構。女性主義的倫理不僅適用於女性主義者,而且適用所有社會研究者、所有道德論者以及所有政策制定者。倫理和政治的實踐不僅適用在研究,也適用在醫病關係和其他政治行動,女性主義的倫理一詞只是個準用名詞,它包含族群主義的倫理和異性戀的倫理。
周雅容的第四章〈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延續第三章女性主義的視角,透過語言、知識以及權力之間關係的解析,提供社會、醫學研究以及專業領域中對倫理議題一種另類的思考。首先,周雅容揭示,宣稱社會研究是客觀的,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的,即已模糊社會結構及社群權力不平等現象,隱涵著維護現存體制的權力結構和既得利益階層的優勢地位。因此,第二部分即從女性主義視角批判傳統倫理衍生的倫理問題,指陳倫理必須紮根在人類生活的社會脈絡結構中。例如,女性所處的社會脈絡,面臨各種壓迫權利宰制關係。其中,語言和知識、權力運作有密切關係,語言本質上就是權力的展現和抗拒。第三部分有很精彩的分析,誠如周雅容所言,多數人視語言為人際溝通的工具,鮮少視為權力關係的運作。雖然「夫唱婦隨」在形容家庭和樂的圖像,同時也呈現父權體制「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倫理規範,男性是主導者,女性是從屬者。不但家庭倫理反映父權體制,高等教育的學術機構也不例外,稱呼男性教師為「教授」,稱呼女性教師為「小姐」,一樣反映父權的男性霸權。在知識和權力的討論,周雅容批判,專家經常宣稱婦女在性侵害中,不懂自我保護的論述,是另一類型的權力宰制。專家研究者必須嚴肅面對自己是否已成為霸權共犯的倫理思考。在醫學倫理的討論,以「代理孕母」為例,進一步指出人工生殖醫療專業,以威權者要求弱勢的代理孕母不能為金錢獲利代孕,說明其中權力結構和倫理界定的意涵。唯有專業者自我反思,充權性的分析及批判不同的知識論述與社群權力的互動關係,才有可能以行動改善不平等權力宰制關係。
胡幼慧的第五章〈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即在討論研究是生產知識的途徑,研究的倫理牽涉的不只是個別研究者的行動,而是整個知識生產和消費體系的不公平問題,其中,「參與式研究」──被研究者的參與就是對抗知識市場不公平運作的重大另類改革之一。胡幼慧澄清,參與式研究係指「被研究者的參與」,而非「研究者的參與」。實質上,參與式研究誠屬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關係是種合作關係,可視作一種知識上的社會運動,是一種對「學術界」宰制知識之權力結構的轉化。透過結構轉化的「充權」,來改變「不符合倫理」的知識市場運作,進而產生「有效行動」,改善自身生活的方式。此外,胡幼慧在知識與權力重組,對於民間知識體系的再生和女性主義與參與式研究,有詳盡的討論。最重要的是,胡幼慧分別提供幾個參與式的評估研究和參與式的社區研究的實例,使我們更了解參與式研究的方式。最後,再以幾個國外女性參與式研究實例,討論性別與參與式研究的考量。同時,胡幼慧呼籲,希望參與式研究的引入,不但能有效規範研究者的權力濫用,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國內知識民主化、責任政治運作、弱勢充權以及民間知識的發展。
最後,我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解決在社會研究遭遇的困境,也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轉化學術社群對知識的宰制,重新思考學術社群在社會應有的責任。此外,我要再次謝謝本書作者們的合作,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努力,我們不會有今天的成果,謝謝!
從開始教書,就講授「研究方法」課程。一直認為研究倫理很重要,是社會研究的關鍵。開始幾年我都將研究倫理排在理論後面、方法前面,如此方式與其他講授者非常不一樣。但是學生,即使是得寫論文的研究所同學反應也不熱烈,因為大學開設的「研究方法」課程,不是不知所云,就是根本就不屬於研究方法,遑論講授研究倫理。
直到幾年前,研究方法的課程討論到研究倫理時,我請同學試從自己的訪談或問卷經驗,對照書上的研究倫理準則,各舉一例討論,有無違反研究倫理?我仍清晰地記得當天同學討論的情形,那天的情形猶如一場懺悔大會。有人為賺外快,去做食品市場問卷,結果不是在家獨力完成幾十份問卷,就是分送親朋好友協力完成;有人因為任課教師限定要完成特定數目問卷作為作業成績;或者是老師的計畫得在一定時間完成,要求同學完成問卷等,都是為了交差了事,從不知有研究倫理這回事。面對這個情景,我除了震驚和感嘆外,從此把研究倫理放在研究方法的第一堂課,希望可以做些實質的改變。
也在這個時候,我自己從量化研究轉入質性研究,實際參與實地研究。當自己對研究涉入越深,心情也就越戒慎恐懼,好比「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般,尤其我第一個質性研究計畫是以參與觀察和訪談方法,探討高科技工作職場的性別不平等關係。整個研究過程,我在困境中掙扎,在不斷地反省與思辯的過程中,開始質疑傳統研究倫理是誰的倫理規範?又如何界定有無違反研究倫理?我在1996年臺灣社會學會「拓邊/扣邊」學術研討會發表〈訪談的倫理和政治──女性主義社會學者的自我反思〉論文,可以算是我對傳統研究倫理的反省,也可以算是我和研究倫理結緣的開始。
近年,質性研究突然非常熱門,一下子成了研究生最喜愛的研究方法。這個現象可追溯到胡幼慧1996年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一書談起,質性研究不但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萬靈丹,而且人人都會,至於什麼是質性研究卻是個問號。臺灣目前的學術生態,研究倫理不但不被重視,而且極為貧乏。因此,在研究場域問題叢生。胡幼慧、周雅容、余漢儀、畢恆達以及我,為了解決質性研究熱潮衍生的問題,認為出版一本「研究倫理」的書不但必要,而且非常急迫。於是,1996年12月我們有此構想,1997年1月開過一次編輯會議,討論大綱和細節,由我忝為主編,在2月截稿,希望這個學期出版。慚愧的是:除了我,其他作者都在2月初,最晚2月底交稿。我在撰寫過程中,周遭發生一些事,事件的本質反映目前社會體制倫理失序,諸如教學機構專業倫理模糊不清,令我質疑自己撰寫「研究倫理」的意義是什麼?矛盾糾結的困境是我遲遲未能完稿的主要原因,特此說明和致歉!
研究倫理:為什麼危險?有什麼祕密?
我們的書名為什麼是《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又為什麼研究倫理會有危險?會有什麼祕密?此可以從社會研究本質是祕密的,會碰撞權力核心的談起,研究倫理可以保護弱勢被研究者,卻也是強勢被研究者阻擋研究者進入探究祕密的最佳屏障,而研究者一旦揭露這些祕密,不但在過程中要冒著風險,容易陷入危險困境,而且要為此付出相當的學術代價。因此,研究倫理既是危險,也是祕密。
根據實證主義的邏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是兩個分開的個體。研究倫理是研究者針對研究對象擬定的一套既定原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相信,研究者的知識是最具權威的,擬定的研究倫理也是真確的,研究者就是決定社會研究倫理的最佳人選。不同於實證主義,詮釋學派視真實為社會建構,研究者就是從他和被研究者的互動,了解社會建構,兩者互為主體。晚近,研究倫理到底在保護誰?又在規範誰?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議題。受限於研究本質是祕密的,原來研究倫理旨在使弱勢被研究者免於被迫害,遭遇危險。事實上,社會研究的被研究者多為弱勢者。研究倫理能夠規範的僅止於弱勢被研究者,而非強勢被研究者或研究者。
根據研究倫理,研究者在研究開始,應給被研究者同意書,然而弱勢被研究者多數不但沒見過同意書,而且從未被告知他們可以拒絕。相反地,研究者從事組織機構的研究或被研究者較強勢(如菁英),則會要求研究者給予明確同意書和研究計畫書,如果研究目的會揭露組織機構的祕密,被研究者的組織機構可以拒絕。誠如Galliher(1982)批判,由於政府和產業被視為權力的核心,許多議題被列為與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有關,列入專業倫理,不能談、不能研究、不能公開,當然不能進入,也無法取得。若由「不當」方式取得這些「祕密」,不但違反專業倫理,還挑戰權力核心,陷入權力爭奪(powerstruggle)的危險困境。
以我是一個女性主義學者為例,性別和弱勢為我的研究主體,不論在學術社群或社會都在挑戰既存的父權權力關係,無疑是種政治行動。面對這些性別政治(sexualpolitics)的責難,接受?反駁?或抗議?的反應都是危險的。接受表示同意現存的女性倫理,是種妥協的政治,已失去社會研究者在社會研究的責任,更嚴重的是自己也加入再製父權權力關係的共犯結構。反駁或抗議是明示不同意現有的父權權力關係,是種積極的政治行動。積極的政治行動,女性主義學者不但會使其個人在學術發展受阻,例如,著作出版、升等和獎助的受阻,而且還可能無法進入學術社群。研究者鮮少將這些社會研究的遭遇,特別是困境、危險以及祕密,以學術論文方式發表,是研究者在研究倫理缺席的原因。
為了解開社會研究倫理的謎(祕密),因此,我們將此書命名為《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
章節介紹
研究倫理包含的面向很廣,不是一本書可以含括的。為了使讀者對研究倫理能有清晰的概念,這本書的內容從一般原則性的社會研究的倫理、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到女性主義的倫理,再從女性主義倫理到語言互動與權力,最後以參與式的實踐取向研究倫理結尾。本書編排的順序依上述內容性質排序,第一章為余漢儀的〈社會研究的倫理〉,第二章為畢恆達的〈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第三章為嚴祥鸞的〈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第四章為周雅容的〈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第五章為胡幼慧的〈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
余漢儀的第一章〈社會研究的倫理〉先從研究倫理的意涵,討論目前臺灣學術社群研究者彼此之間對研究倫理態度的隱晦不明,迄今學術社群才開始「同儕審查」議題。余漢儀在研究倫理意涵討論研究者和贊助者之間關係時,也提出每年委託計畫的應用,以及研究者是否真能保持客觀中立等問題。至於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遊戲規則如何,她則放在研究倫理之維持和兩難討論。余漢儀強調,儘管研究倫理的維持不易,常會面臨兩難的困境,惟研究對象的權益是研究倫理重要前提,切記研究結果不可以「責備受害者(研究對象)」(victim-blaming),違背社會研究解決社會弱勢的目的。鑑於研究倫理的重要性,關於整個社會權力關係,余漢儀主張研究倫理的加強要從專業自律、政府立法以及民眾教育三方面做起。最後,余漢儀從自己求學、研究過程以及督導學生研究、實習,討論研究倫理的實踐。綜合言之,余漢儀的第一章給予我們一個概括性的研究倫理視野。
畢恆達的第二章〈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則從為什麼研究者在研究論文的缺席開始,從西方學者的反省,歸納研究者在研究論文缺席有五個面向:(1)研究者的內在價值衝突;(2)研究者的文化與權力優勢;(3)相同田野,不同詮釋;(4)詮釋學的啟發;以及(5)女性主義的反省與挑戰。接著,畢恆達聲明研究從選擇題目、接受贊助、資料蒐集分析到寫作與發展,都會涉及政治與倫理,沒有所謂客觀中立。他並從傷害與利益、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田野研究的後果、隱私權、同意書、隱藏式研究、公開研究的欺騙到另一種欺騙與作假,分別討論不同層次面向的研究倫理。不同層次面向的研究倫理討論讓我們更清楚了解研究倫理的錯綜複雜,其中,畢恆達以碩士論文為例,說明當他發現他的訪員沒有做訪問,自己假造問卷,只好把幾十份問卷丟棄,重新來過,展現研究者對待研究倫理的態度。最後,畢恆達以性別議題,從研究詮釋的理論觀點,討論研究者詮釋研究結果,其研究倫理關鍵是不能傷害與歧視女性。
嚴祥鸞的第三章〈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則從女性主義的觀點,討論研究的倫理和政治。由於女性主義的論述、研究和實踐都會衝撞父權體制的權力關係。因此,女性主義的倫理也就等於女性主義的政治。首先,嚴祥鸞討論傳統倫理的流派和女性主義對傳統倫理的批評,傳統道德倫理是疏離脫節的,不但不能充分解釋女性的經驗,反而再製父權體制規範女性的倫理。接著,嚴祥鸞從性別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研究倫理的位置,討論女性如何深陷在女性倫理的蜘蛛網中,並舉例說明女性在生活世界和研究場域遭遇的困境。例如,「細心」被建構成為女性的特質,更被建構成照顧、養育的女性道德倫理。一旦女性拒絕扮演或未能善盡此一女性角色,就會有「懶女人」的標籤。最後,嚴祥鸞討論什麼是女性主義的倫理意涵?女性主義如何從女性倫理脫困?以及女性主義如何回應性別政治?嚴祥鸞的結論:女性主義的倫理不但在挑戰既存的傳統倫理,同時,女性主義的倫理也積極地建構沒有壓迫、沒有宰制的社會和政治結構。女性主義的倫理不僅適用於女性主義者,而且適用所有社會研究者、所有道德論者以及所有政策制定者。倫理和政治的實踐不僅適用在研究,也適用在醫病關係和其他政治行動,女性主義的倫理一詞只是個準用名詞,它包含族群主義的倫理和異性戀的倫理。
周雅容的第四章〈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延續第三章女性主義的視角,透過語言、知識以及權力之間關係的解析,提供社會、醫學研究以及專業領域中對倫理議題一種另類的思考。首先,周雅容揭示,宣稱社會研究是客觀的,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的,即已模糊社會結構及社群權力不平等現象,隱涵著維護現存體制的權力結構和既得利益階層的優勢地位。因此,第二部分即從女性主義視角批判傳統倫理衍生的倫理問題,指陳倫理必須紮根在人類生活的社會脈絡結構中。例如,女性所處的社會脈絡,面臨各種壓迫權利宰制關係。其中,語言和知識、權力運作有密切關係,語言本質上就是權力的展現和抗拒。第三部分有很精彩的分析,誠如周雅容所言,多數人視語言為人際溝通的工具,鮮少視為權力關係的運作。雖然「夫唱婦隨」在形容家庭和樂的圖像,同時也呈現父權體制「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倫理規範,男性是主導者,女性是從屬者。不但家庭倫理反映父權體制,高等教育的學術機構也不例外,稱呼男性教師為「教授」,稱呼女性教師為「小姐」,一樣反映父權的男性霸權。在知識和權力的討論,周雅容批判,專家經常宣稱婦女在性侵害中,不懂自我保護的論述,是另一類型的權力宰制。專家研究者必須嚴肅面對自己是否已成為霸權共犯的倫理思考。在醫學倫理的討論,以「代理孕母」為例,進一步指出人工生殖醫療專業,以威權者要求弱勢的代理孕母不能為金錢獲利代孕,說明其中權力結構和倫理界定的意涵。唯有專業者自我反思,充權性的分析及批判不同的知識論述與社群權力的互動關係,才有可能以行動改善不平等權力宰制關係。
胡幼慧的第五章〈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即在討論研究是生產知識的途徑,研究的倫理牽涉的不只是個別研究者的行動,而是整個知識生產和消費體系的不公平問題,其中,「參與式研究」──被研究者的參與就是對抗知識市場不公平運作的重大另類改革之一。胡幼慧澄清,參與式研究係指「被研究者的參與」,而非「研究者的參與」。實質上,參與式研究誠屬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關係是種合作關係,可視作一種知識上的社會運動,是一種對「學術界」宰制知識之權力結構的轉化。透過結構轉化的「充權」,來改變「不符合倫理」的知識市場運作,進而產生「有效行動」,改善自身生活的方式。此外,胡幼慧在知識與權力重組,對於民間知識體系的再生和女性主義與參與式研究,有詳盡的討論。最重要的是,胡幼慧分別提供幾個參與式的評估研究和參與式的社區研究的實例,使我們更了解參與式研究的方式。最後,再以幾個國外女性參與式研究實例,討論性別與參與式研究的考量。同時,胡幼慧呼籲,希望參與式研究的引入,不但能有效規範研究者的權力濫用,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國內知識民主化、責任政治運作、弱勢充權以及民間知識的發展。
最後,我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解決在社會研究遭遇的困境,也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轉化學術社群對知識的宰制,重新思考學術社群在社會應有的責任。此外,我要再次謝謝本書作者們的合作,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努力,我們不會有今天的成果,謝謝!
嚴祥鸞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社會研究的倫理
有人說臺灣是研究者的樂園,因為相較於國外有政府立法、專業團體規範學術社群的研究活動,我們卻只能訴諸個別研究者的學術良知,研究參與者的權益有如刀俎下的魚肉任憑宰割。本文主要是為那些相信研究者應顧及倫理責任的讀者寫的。雖然不肖的研究者的確存在,但是筆者寧願相信侵害研究倫理,極多時候是出於研究者缺乏敏感度,或雖有所察覺卻苦無因應技術;因而除了建立外在規範的機制外,研究過程所涉及的倫理議題也應有更多公開的討論。「研究倫理」究竟意指何物?為什麼是研究者需要考量的?有哪些原則及具體作法可以平衡「研究自由」與「研究參與者權益保障」?權力不平等的兩造是否可能建立公平的遊戲規則?最後,筆者以自身的田野工作經驗及研究教學實例,討論研究倫理的實踐。
一、研究倫理之意涵
「倫理」(ethics)一詞通常會讓人聯想到「道德」、「是非對錯」等概念,與對、錯行徑的研究有關,但這或對或錯的分野卻是因人而異。在《韋氏字典》中對ethical的界定就採取了相對性的看法:「符合某一專業/群體的行為標準」。原來我們所認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倫理,不過是所屬群體成員間在某特定時空的共識而已;若你期望的是一種絕對道德標準,就難免要大失所望了。所以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時,最好先了解你所屬的學術社群對知識探索的看法如何。追求知識、探索人類行為現象的目的是崇高的,但取得知識的過程是否就能不擇手段?目的與手段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研究自由」及「研究參與者的權益保障」如何兩全?本節將先討論涉及研究活動的不同成員間的關係及可能發生的倫理衝突,由於「倫理」在不同時空脈絡有其相對意涵,所以就會不可避免地論及臺灣的社會研究現況。
研究活動的參與成員除了研究者、研究對象,還有研究贊助者,及研究消費者的社會大眾,各有其利益考量和優先順位。當然,這幾種角色也未必是截然劃分的,例如,有時政府單位除了是研究主要的經費贊助者,也是依據研究發現作政策的制定者(兼研究消費者),影響到社會大眾的生活。本文主要在討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但研究活動中其他成員的相互關係(雖然在有些倫理守則或政府立法中沒有規範)也是研究倫理的一部分。因此,在本節將先探討研究者彼此之間,以及研究者與贊助者之間的關係。
有人說臺灣是研究者的樂園,因為相較於國外有政府立法、專業團體規範學術社群的研究活動,我們卻只能訴諸個別研究者的學術良知,研究參與者的權益有如刀俎下的魚肉任憑宰割。本文主要是為那些相信研究者應顧及倫理責任的讀者寫的。雖然不肖的研究者的確存在,但是筆者寧願相信侵害研究倫理,極多時候是出於研究者缺乏敏感度,或雖有所察覺卻苦無因應技術;因而除了建立外在規範的機制外,研究過程所涉及的倫理議題也應有更多公開的討論。「研究倫理」究竟意指何物?為什麼是研究者需要考量的?有哪些原則及具體作法可以平衡「研究自由」與「研究參與者權益保障」?權力不平等的兩造是否可能建立公平的遊戲規則?最後,筆者以自身的田野工作經驗及研究教學實例,討論研究倫理的實踐。
一、研究倫理之意涵
「倫理」(ethics)一詞通常會讓人聯想到「道德」、「是非對錯」等概念,與對、錯行徑的研究有關,但這或對或錯的分野卻是因人而異。在《韋氏字典》中對ethical的界定就採取了相對性的看法:「符合某一專業/群體的行為標準」。原來我們所認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倫理,不過是所屬群體成員間在某特定時空的共識而已;若你期望的是一種絕對道德標準,就難免要大失所望了。所以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時,最好先了解你所屬的學術社群對知識探索的看法如何。追求知識、探索人類行為現象的目的是崇高的,但取得知識的過程是否就能不擇手段?目的與手段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研究自由」及「研究參與者的權益保障」如何兩全?本節將先討論涉及研究活動的不同成員間的關係及可能發生的倫理衝突,由於「倫理」在不同時空脈絡有其相對意涵,所以就會不可避免地論及臺灣的社會研究現況。
研究活動的參與成員除了研究者、研究對象,還有研究贊助者,及研究消費者的社會大眾,各有其利益考量和優先順位。當然,這幾種角色也未必是截然劃分的,例如,有時政府單位除了是研究主要的經費贊助者,也是依據研究發現作政策的制定者(兼研究消費者),影響到社會大眾的生活。本文主要在討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但研究活動中其他成員的相互關係(雖然在有些倫理守則或政府立法中沒有規範)也是研究倫理的一部分。因此,在本節將先探討研究者彼此之間,以及研究者與贊助者之間的關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7折$210
-
新書79折$237
-
新書87折$261
-
新書94折$281
-
二手書97折$290
-
新書99折$297
-
新書99折$297
-
新書99折$297
-
新書$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