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中文版)
這本1984年初版的書迄今仍在英語世界賣得開,我和任何人一樣感到驚訝,遑論譯成其他語言。我對第二版修正版沒有更動或更新任何地方,希望書裡舉的例子不會太偏狹或太過時,以致於使用中文的讀者看不懂。
本書受到1970 年代Rom Harré 和Roy Bhaskar 在英國肇建的批判實在論哲學所啟發,這個取徑目前在世界其他地方正持續發揮影響力。
雖然有些新東西我曾打算補充或改寫,但我相信本書捍衛的基本理念是非常穩當的,而且顯然仍有新讀者發現這些基本理念有幫助。我想這既是因為討論方法學的主流書籍或社會科學取徑水準欠佳,也因為本書可能具備的各種特質所致。自本書出版後,質性方法在社會科學裡已獲得廣泛接受,從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間合理正當的差別和相似點,也日益得到認同。對社會科學中將因果解釋與詮釋性理解結合起來的可能性──
事實上是必要性──也有更多的接納;我們沒有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為難。
社會科學的哲學和方法學提供它認為正當的、可為之辯護的「合理重建」(rational
reconstructions)或解釋形式,因而傾向於產生高度簡化的模式,這是社會科學的核心工作。雖然我認為本書所提供的內容有所助益,但在實作上總是需要這些內容的更詳實版本,以處理社會演化的多重原因和複雜過程。我的最後建議是記住實在論的基本理念:不管任何特定觀察者腦袋裡怎麼想,世界基本上是它原有的樣子。雖然我們可以「建構」事物,但也只能在與我們所使用的材料性質一致時才能夠成功。因此,研究社會時,我們應該注意對象的特殊性,並試著克制不經仔細思考是否恰當便將之套入既有範疇的那種衝動。
Andrew Sayer, Lancaster, UK,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