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找到低薪、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的元兇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世新大學、北科大兼任教授
實質薪資倒退、高房價、1%高所得vs.99%低收入者的貧富極度懸殊所呈現的社會不公、不義,是二十一世紀的最重大課題,而且是不分地域、不分國家社會的普遍現象。比起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所引發的悲慘世界,一點都不遑多讓,其所引起的關切也空前熱烈。
重現十八世紀悲慘世界
十八世紀的悲慘世界,造就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十九世紀馬克斯的《資本論》吹起鬥爭資本家的號角,甚至演變成窮人翻身的流血革命。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受到指責、撻伐,政府中央計劃保護主義、管制和干預市場成為主流。
同樣的故事到二十世紀再度重演,金融風暴、金錢遊戲、房地產炒作、中產階級消失、M型社會、占領華爾街運動(即1% vs. 99%)等等鮮活貧富懸殊兩極化事實,興起一波波全球化的尋找病因好對症下藥熱潮。滿坑滿谷的研究、書本、研討會,熱鬧非凡。二○一四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本七百頁的磚頭書可說作了總結。
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這位被稱為馬克斯還魂的作者,認為資本主義是造成收入與財產持續分配不均的主因。他根據三百年的具體數據,提出兩大論點:一是除非有大規模戰爭和政府的介入,資本的年報酬率約是四%至五%,而經濟年成長率僅一.五%左右;二是如果一直維持「資本的年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貧富差距將持續擴大,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於是皮凱提建議政府應對富人以「課八十%重稅」的方式來消弭所得分配不均。
這本書的暢銷顯示其論點獲得認同,而國際貨幣基金(IMF)建議,中國和印度要加稅與提升基本工資,以便創造貧富均霑的發展模式,遏阻貧富差距擴大,以及世界銀行資深總監呼籲各國政府要創造工作機會並改善勞工待遇,也都顯示全球輿論傾向主張政府出面強力干預市場,並以課重稅和強制加薪等方式解決問題。
政府強力干預,課重稅和強制加薪成主流
其實,這些說法自古以來都存在,就是指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譴責自由市場,期待政府馴服可惡的大資本家、大型企業,並以課稅方式懲罰可惡的剝削者,終而達成公平正義的社會。這實在是「請鬼拿藥單」,畢竟若無政府的縱容、保護、勾結,可惡的大奸商在自由市場競爭力量下是無法遂行壓榨、剝削的。「獨占」傷害全民福利眾所周知,但,縱使有「自然獨占」,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下也是短暫的,可怕的是「人為獨占」,這就是具有特權的國營事業或受保護的特許大型企業,而這都是政府給予的特權或暗地裡相互勾結的,且「政府」本身其實就是最大的獨占,也就是政府本身就「失靈」了,怎可能讓一個失靈組織來糾正或彌補「市場失靈」呢?
當今官僚腐敗、政府失能、官商勾結、貪污舞弊是全球普遍現象,怎能讓政府擔當監督馴服等角色呢?已故的美國前總統雷根不是早就告誡世人「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了嗎?所以,讓政府回歸其「創造並維護一個自由公平安定安全的生活環境」正當角色,全民監督政府「做對的事,並且把對的事做好」才是正辦,而減少「政府獨占」的事務就是最重要的大事。
政府獨占貨幣才是罪魁禍首
除了不能經營事業,不能干預市場自由運作外,「政府獨占貨幣」是最該重視的。當今人類沒有「貨幣」(或錢)是很難生活的,一切事務幾乎都以錢來表示,而貧富懸殊也是用錢來衡量的。之所以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就是金錢大都被少數巨富搬走了,已故的蔣碩傑院士在一九八○年代「蔣王論戰」時提出的「五鬼搬運」就是「無形方式的搬錢(將升斗小民的錢搬到巨富手中)」之「竊盜行為」,而五鬼搬運之所以得以成功順利的進行,「政府獨占貨幣」就是終極答案。
其實,已故的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早在一九七六年就寫出《貨幣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這篇長文,提出「貨幣非國家化」主張,要求貨幣發行市場自由化,也隱含中央銀行民營化。他指出,整個政府管理貨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詐欺和矇騙的歷史。海耶克的學生羅蘭.巴德(Roland
Baader)也說: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不幸就是讓國家成為貨幣的獨家供應者。不過,這些奧地利學派學者的言論卻不受重視,而該學派也在當代主流經濟學中被排斥,甚至消失了。因為他們的文章艱澀難讀又難懂,其學理很難被參悟。於是可憐的世人就長期受到壞理論的洗腦,受到壞政策的毒害,如今各國政府QE(寬鬆貨幣或量化寬鬆)和低利率政策被當作救經濟、救人類的救命符,殊不知世人正不斷地被餵食劇毒而被戕害呢!
可憐的世人如何覺醒、如何自救呢?了解「貨幣國家化」、「政府獨占貨幣」正是「國家偷走人民的錢」,乃至貧富懸殊、社會不公不義的真相,讓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念廣為人知曉,就是最好的方式。而閱讀這本深入淺出、淺白易懂的書就是終南捷徑,它是讓被矇騙的世人清醒過來的苦口良藥,讓我們大力的將它廣傳吧!!
推薦序2
國家須維護人民與下一代的經濟福祉
李顯峰/臺大社科院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有人曾揶揄說,沒有中央銀行就不會有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近代經濟最令人頭痛的大問題之一;另一個大問題是失業,二者常互相陪伴,如影隨形。有時二者一高一低,有時候二者同時提高,令經濟決策者頭痛不已。追查通貨膨脹的成因,最早的說法是政府印了太多鈔票,晚近則認為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另外國際油價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物價隨之調漲;而外國原物料及商品價格上漲,進口外國原物料來生產或是進口商品銷售,也發生輸入型通貨膨脹;總需求大幅增加超過總供給,也會發生通貨膨脹。
中央銀行經過立法委託來調節利率、匯率的高低,影響到貨幣的數量。近代經濟活動形式愈趨複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種類愈來愈多,經濟問題包含的實體經濟活動以及金融部門交錯。為了拯救景氣衰退,不斷增加公共支出,若政府債務累積過高,只得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活動;二○○八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二○一○年歐元區債務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大幅震盪。在通貨緊縮(deflation)的威脅下,如果像日本已經降到零利率,美國聯準會以及歐洲央行的基本利率也降得非常低,當無計可施時,就採行財政政策貨幣化,央行直接購買政府公債放出貨幣──量化寬鬆(QE)。此一政策固然短期解決投資消費需要的資金,但是將流動性過多的後遺症留到中長期讓後人收拾。許多央行將貨幣政策盯住通貨膨脹率二%,作為是否調升利率的指標,未來也需要檢討。
現在人們持有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無法兌換黃金,只是依賴對政府的信任而持有,一旦物價上升,手中持有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如同被政府課徵通貨膨脹稅(inflation
tax),或稱為鑄幣稅(seignorage)。當央行未調節好貨幣數量,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確實是政府以強制的力量偷走民眾的錢。通貨膨脹發生,導致領取固定薪資或退休金人士的購買力大幅減少,促使企業調整定價,而愈遲調整將愈不利,導致所得重分配,傷害民眾的福利。
奧地利學派一向主張自由經濟思想,以個體為思考的基礎,重視對人類行為的動態研究,反對政府權力干預經濟行為,這在海耶克一系列反對凱恩斯學說的著作中都能了解。奧地利學派甚少應用數學方程式模式來表達,其邏輯思維與主流經濟學說(特別是一般均衡理論)不同。本書二位作者屬於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引用路德維希.馮.米賽斯(Ludwig von
Mises)的理論邏輯,並且大量引用歷史典故以及當今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例子,深入淺出詮釋奧地利學派的貨幣與景氣理論,以故事的方式呈現。
在當今各國央行紛紛實施量化寬鬆的非傳統貨幣政策措施,政府更應推行總體與個體的審慎監理政策,以維持金融穩定及維護民眾的經濟福祉。但主張貨幣體系去政府化,例如漸興起的比特幣等,可能仍無法促使央行不主導貨幣政策,民眾仍需忍受央行的存在。
推薦序3
自由需要持續地捍衛
黃春興/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地盯著獨占企業的經濟活動,深怕它會提供品質差卻定價高的商品,傷害到一般百姓的經濟福利。如果電信業或石油業又走回獨占時代,我們鐵定會走上街頭抗議,因為我們曾經以高價格去購買劣質的商品和服務。但是,為什麼我們卻放心政府長期地壟斷貨幣的發行,甚至還有一大批學者在幫它辯護?
貨幣並非只是一般商品,如黃金飾品。回顧過去,哪一個國家的政府貨幣不是持續在貶值(相對於黃金)?以美元為例,一盎司黃金的價格從一九四五年的三十五美元漲到二○一五年九月的一千一百二十美元,也就是以每年接近五%貶值,況且世界黃金總量還以每年二%在成長。本書的二位作者持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觀點,逐章論述道:不斷貶值的貨幣剝奪了我們的財富,也把國家經濟搞到破產;唯有回到以金銀為貨幣,我們才能保護住自己辛苦累積的財富。
其實,早在一九六三年,二位作者的前輩羅斯巴德見到當時金本位制度的岌岌可危,出版了一本《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的小冊子,陳述法幣制度(紙鈔發行)即將帶來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罪惡。一九八五年,他於增訂版中討論「布列頓森林制度」的失敗,並說道:「未來美國的通膨速度將愈來愈快,終至無法收拾,伴隨著貨幣崩潰和跨國的經濟大戰。」這不正是當前國際經濟情勢的寫照?
或許有人會說,即使美、歐、中、日四大經濟體接續發行寬鬆貨幣政策(QE),過去十年的通貨膨脹並不如預期般可怕。的確,不論是從政府發表的物價指數,或從日常的家居消費,通貨膨脹只出現在少數政情不穩的國家。然而,這並非理論失準,而是一九九○年後經濟崛起的中國,以出口廉價的消費品壓低了各國的物價指數。另一因素是近十年來油頁岩開採技術的快速進步,大幅降低油價和生產投入的成本。
巨量發行的紙鈔猶如洪水,會不斷尋找突破口。非貿易財的土地和房屋無法從中國輸入,也就在資金大量灌注下狂飆起來。當支持QE的學者宣稱他們「成功地」克服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紐約出現了占領華爾街運動,很快地擴散到全球。這群年輕人抗議他們奮鬥一生也買不起價格狂飆的城市房屋,更抗議各國九十九%的財富都集中到一%的富人身上。他們譴責資本主義和自由經濟主義的罪惡。
是嗎?這真是自由經濟的罪惡嗎?如果我們還記得蔣碩傑的話,便會想起當年他說的:政府發行鈔票,彷如五鬼搬運,把錢從窮人身上搬給富人。本書作者稱這種貨幣發行導致的財富重分配效果為「坎帝隆效應」。簡單地說,有政商關係的富人會優先取得第一波發行的貨幣,搶得市場先機,賺得較高利潤;相對地,中小企業只能在隨後的發行中取得貨幣,撿拾市場剩下的利潤殘渣。換言之,政府QE政策會進一步強化本來已經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富人階層。
QE政策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各國都如此。這到底是反對QE政策的自由經濟的錯誤,還是支持政府以發行貨幣去解決經濟危機的凱因斯主義的錯誤?二位作者說:政治人物不願得罪選民,他們不會加稅去增加政府財源,而是選擇先給選民甜頭的貨幣發行。當他們發現這種可以不必在任期內負擔惡果的財政擴張政策後,除了用以對抗經濟危機外,更喜愛施展到各種的福利政策。最後,希臘的財政破產終於敲下了第一聲醒鐘。
五十年前,羅斯巴德在出版他的小冊子時,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是當時的經濟危機。五十年後,當今的經濟危機是不動產價格的狂飆和貧富差距的嚴重擴大。這些問題的源頭都相同地來自政府無限制的QE政策,或推其根源,就是貨幣的法幣制度。無限制的QE政策看似救市政策和救世主義,其實是不斷侵蝕個人財產和經濟自由的糖衣毒藥。糖衣毒藥總是包裹著華麗的彩裝,誘惑著一般百姓。
二位作者接續了前輩的工作,就當代問題繼續捍衛自由經濟。
前言
這本書比炸藥更具有爆炸性
經濟學家羅蘭‧巴德(註1)(Roland Baader‚1940-2012年)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不幸,就是讓國家成為貨幣的獨家供應者。」這話說得可真犀利,因為甚少有人膽敢質疑國家貨幣獨占事業的正當性。
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曾對貨幣制度稍微啟過疑竇嗎?沒有?咦,我們不是一向認為,獨占就是不好的嗎?因為獨占不是容易引起資源浪費、效率低落,還會促使價格節節高漲?如果真是這樣,為何獨獨貨幣就不適用這項規則呢?價值穩定的貨幣,對於我們的人生計畫不是占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嗎?試想,我們願意把每天的飲食所需,包括吃什麼以及吃多少,讓國家獨門寡斷地幫我們決定嗎?不願意?但是,那些跟錢有關的事,我們可一直這樣任人擺布啊!
想想看,我們的錢明明一直被國家捧在手中小心呵護,但為何它的購買力卻是愈來愈差呢?我們向來深信,由國家掌控金融相關事宜,總比任由市場自由發展來得好。但事實是如此嗎?可知為何歐洲中央銀行(Europäische
Zentralbank,簡稱EZB)有權不斷地幫我們印新錢?為何國家允許銀行——包括咱們家巷口轉角的那家小型信用合作社——可以任意把錢以信用貸款的形式從空氣中生出來呢?為什麼銀行可以把我們放在戶頭裡的錢,轉借出去給別人呢?我們說不定待會兒就要用到那筆錢啊。假設我們的錢真的被借走(其實絕大部分的確被借出去了!),為何我們戶頭裡的數字看起來還是一樣呢?那如果我們乾脆自己動手印鈔票,會有什麼結果?喔,不用懷疑,肯定是這樣:我們絕對不會因此而「暴富」,反而會被直接送入牢房。因為那天大的騙子絕對不會容許競爭者的存在,獨占事業自然得受到層層保護。
根據歐洲中央銀行的資料顯示,歐洲的M2(註2)貨幣供給量,也就是二年期的現金與銀行存款供給量,自歐元流通後的這些年,已經呈現倍數成長。不過,你的銀行存款數字可有變成雙倍?沒有?那起碼薪資有漲個二倍吧?也沒有?那就麻煩好好思考這些問題了:「如果歐元區的貨幣供給量已呈現兩倍成長,但我銀行戶頭的數字卻沒同步翻倍,不就表示一定有誰家的帳戶數字暴增得不像話嗎?而如果那些人本來就比我有錢,現在是不是就比我更有錢。結果,本來比我有錢的人繼續有錢,但相較之下,我卻變得愈來愈窮。」
不過等一下!如果你以為我們寫這本書,是為了要臭罵那些「可惡的」有錢人與企業家,因為他們老是剝削可憐的員工,讓人不得不訴諸法律,強迫他們提高工資或規定他們得付出最低基本工資,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每一個人,包括周遭的你我,做每件事情,都有他特定的動機。人類進行的每項交易,無非是想促進自己的福祉,以及改善生活現狀。而這些有關人類交易行為的種種理解,相信沒有人比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研究得更透徹,他在著名鉅作《人的行為:經濟學研論》(註3)(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書中有精闢見解。米塞斯可說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本書稍後將會多次提及這位學者,以及奉他為首的奧地利經濟學派(Austrian
School)。其實,我們真的不想苛責那些致力於獲取更多金錢——或更精確地說,那些想爭取更多福祉的人,因為這一切源自人性。人類如果沒有這些行為,說不定至今仍然住在山洞。當然這當中,免不了有些人會做得太超過,不過自私自利的人自古就有,未來也還是少不了。但這些人再怎樣可惡,都不會比手握貨幣供給獨家大權,一邊花我們的錢、一邊卻變得更有錢的那些人過分。這我們留待後話再述。此外,如果你有一種感覺,認為人類似乎愈來愈自私,更吝於助人,那麼造成這些現象的真正原因,或許隱藏在我們的貨幣制度中。究其實,貨幣制度擁有的功能,讓超大舉債的福利國家成為可能。而那些我們原本應該自己扛起的責任,現在全樂於推給「這個福利國家」去解決,因為,「我繳的稅總夠多了吧!」。
不知你是否也覺得,社會的發展似乎愈來愈分歧?這在現有的貨幣制度中也能夠找到真正的原因,可以讓我們了解,為什麼少數人總有辦法讓多數人掏腰包,並且是少數人受惠;為何一些傳統社會結構正日益崩壞?為何人們愈來愈物質化?人心日趨冷漠?以及,為什麼有錢人愈變愈有錢,窮人卻愈來愈窮。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在本書中都可以找到。別怕,不是經濟學家才看得懂本書的內容,不曾在大學修過經濟學可能還更好,這樣讀起來更沒有負擔。因為本書要告訴大家的,大學經濟系一定沒有教。只要具備一般的常識,想必就可以讀懂本書,我們在這裡向你保證。
雖然如此,還是得先給你一個小小警告:讀完本書,你的世界可能就回不去了,而且說不定還會覺得不如不知道這一切,還活得快樂些。那些令人心痛、赤裸裸的真相,簡直令人嘔吐啊。畢竟,知道自己原來一直被騙、被耍著玩,誰都不會覺得好受。就好比我們另一半一再地晚歸,身上不時飄著陌生香水味,我們總會有點心驚,但也害怕去問清楚他到底去了哪裡;有時我們寧可逃避,或說服自己:我最好什麼都沒發現!
不可否認,你一定已經多少察覺,我們的社會有些地方真是病得不輕。儘管如此,你還是可以選擇省省力氣,別去知道那些痛苦的真相。所以,把這本書丟到一邊去吧......什麼!想繼續讀下去?再好好考慮一下喔......那好吧!現在讀到這個句子的人,都是勇者,你們願意頑強地睜開雙眼、看清真相。恭喜、恭喜,你的決定是對的!只有讓足夠的人意識到貨幣制度背後的不合理與不正義,才有可能去改善它。所以,大家就是我們所有人的希望,要有信心啊!
讀完本書,我們將學會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許多事情。因為我們已經了解,什麼是好的貨幣,以及現在流通的其實是壞的貨幣。你也將理解,好的貨幣對國家經濟有多重要,而壞的貨幣,對於社會上的所得與福利分配會有多麼糟糕的影響。而我們最終將恍然大悟,為何國家要創造這些貨幣,而且永遠緊抱著不放。
此外,我們還會知道,壞貨幣為何會帶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崩盤,為何銀行老是暴衝失控,以及貨物與服務的價格為何通常只漲不降。
然後,我們會針對好的與壞的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與判斷。尤其是近年來非常暢銷的那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本書的論述恰可作為對其內容的回應。這本引爆全球熱烈討論的書是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註4)(Thomas Piketty)所著,他認為資本主義是造成收入與財產持續分配不均的原因,這簡直是胡言亂語。
想必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國際貨幣基金(註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甚至教宗,都讀過皮凱提這本書了。所以麻煩你,如果有機會見到這三個人,請把我們這本書順便遞給他們。否則,在不久的將來,恐怕我們得負擔更高的税額了,因為皮凱提在他的書中就是這樣建議的。
另外,在國家、政府以及政治方面,也有一些好戲正等著上演。如果有人仍身為國家的債權人,那麼這些債權極有可能將會成為一場空。若你從來沒有相信過政客,那麼讀完本書,更能夠證明你的直覺是對的。
而你最終將恍然大悟,為何壞錢還得為社會的許多亂象扛起責任,其影響所及甚至深入家庭根源。但在國家的種種介入與干涉之下,這些卻難以一時察覺。
國家的干預層層纏繞,掩藏了真正使經濟與社會發展走上歧途的原因,而且讓人有如身處迷霧森林之中。本書將帶領你披荊斬棘、走出叢林,最終讓你有能力清楚辨認、指明與了解這其間錯綜複雜的關聯。
祝大家有段豐富、刺激又具娛樂性的閱讀時光!
菲利浦‧巴古斯(Philipp Bagus)
安德烈亞斯‧馬夸特(Andreas Marquart)
寫於二○一四年四月
(註1)羅蘭‧巴德(Roland Baader):德國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為奧地利經濟學派重要代表人物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學生。
(註2)M2:貨幣供給量的定義之一,M2=M1+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為廣義的貨幣供給量。M1=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為狹義的貨幣供給量。
(註3)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人的行為:經濟學研論》(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1940年德文原著出版,1949年英文版Human Action : A Treatise on Economics問世。
(註4)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1971年生,現為巴黎經濟學院(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教授。《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於2014年全球暢銷。
(註5)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1945年12月27日成立,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在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