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作家、翻譯家和學者,一生著作等身。他是現代中國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其人文主義核心就是理性、節制的精神和倫理、均衡的要義,這一思想貫穿他的人生哲學、文藝思想、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他從恆常的人類精神、普遍的人性理想、美善的人生價值出發來思考人生和藝術,追求人生的健康、尊嚴與和諧,還有藝術的節制、道德與均衡。
本書從倫理理性的角度切入,對梁實秋的倫理理性的思想源泉、倫理理性的人生境界、倫理理性的文學理論建構和創作實踐都有精到的論述。作者馬玉紅具有寬闊的視野,能突破單純的文學研究而進入哲學、文化與人生的精神層面。
本書特色
走進倫理理性視野下的梁實秋的人生與文學,可以概括梁實秋是一個溫厚優雅的人生智者,理性穩健的文學批評家,雅潔幽默的散文名家,卓越有恆的翻譯大家,孜孜不倦的學者。梁實秋是中國現代文學中俯仰天地而無愧的一代大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玉紅
一九六八年九月出生於甘肅蘭州,一九八七年在西北大學數學系就讀,一九九九年和二○○三年分別在蘭州大學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授。
馬玉紅
一九六八年九月出生於甘肅蘭州,一九八七年在西北大學數學系就讀,一九九九年和二○○三年分別在蘭州大學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授。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倫理理性的思想源泉
第一節 白璧德的人文主義
第二節 孔子的儒家思想
第三節 奧勒留的斯多噶派哲學
第二章 倫理理性的人生境界
第一節 儒雅為業的人生智者
第二節 美善厚重的人生晚境
第三章 倫理理性的文藝思想
第一節 美好光明的人性說
第二節 倫理理性的文學觀
第三節 清醒穩健的批評觀
第四章 倫理理性的文學實踐
第一節 簡潔典雅、純正幽默的散文藝術
第二節 忠誠信實、踏實有恆的《莎士比亞全集》翻譯
第五章 倫理理性的魯梁比較
第一節 對文學人性與階級性思考的牴牾與互補
第二節 反抗絕望與超越絕望的生命哲學比較
第六章 倫理理性的散文觀照
第一節 苦澀、歡愉、溫雅——與周作人、林語堂散文比較
第二節 質樸自然、典雅節制——與朱自清散文比較
附錄
倫理批評實踐:對驚奇的迷戀與道德的缺失——論陳染小說
後記
第一章 倫理理性的思想源泉
第一節 白璧德的人文主義
第二節 孔子的儒家思想
第三節 奧勒留的斯多噶派哲學
第二章 倫理理性的人生境界
第一節 儒雅為業的人生智者
第二節 美善厚重的人生晚境
第三章 倫理理性的文藝思想
第一節 美好光明的人性說
第二節 倫理理性的文學觀
第三節 清醒穩健的批評觀
第四章 倫理理性的文學實踐
第一節 簡潔典雅、純正幽默的散文藝術
第二節 忠誠信實、踏實有恆的《莎士比亞全集》翻譯
第五章 倫理理性的魯梁比較
第一節 對文學人性與階級性思考的牴牾與互補
第二節 反抗絕望與超越絕望的生命哲學比較
第六章 倫理理性的散文觀照
第一節 苦澀、歡愉、溫雅——與周作人、林語堂散文比較
第二節 質樸自然、典雅節制——與朱自清散文比較
附錄
倫理批評實踐:對驚奇的迷戀與道德的缺失——論陳染小說
後記
序
序
梁實秋在大陸一度處於被遮蔽的地位,一般讀者並不真正認識他,瞭解他。
改革開放後,對他開始了重新認識和評價,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特別是在他逝世以後,大陸更興起了一股梁實秋熱,學術界對其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頗豐。馬玉紅教授的這本著作,作為一家之言,在某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上,有自己的觀點,但也大體上代表了近年來對梁實秋的總體評價。
時至今日,即使在某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上褒貶不一,但是對梁實秋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其貢獻基本上達成了共識。
首先,作為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梁實秋的新人文主義獨樹一幟,無論怎樣評價都不能否認其在中國現代文學多元化的批評構架中的地位。他以與眾不同的古典主義批評進入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坐標系,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理論主張。
其次,作為散文家,梁實秋以其閒適的散文,博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同樣是閒適散文大家,周作人的風格睿智深沉、苦澀平淡,林語堂樂天聰慧、洗練歡愉,梁實秋則隨和圓融、溫雅從容(玉紅語),自成一家。
再次,作為翻譯家,他對《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耗三十八年的精力,獨自一人完成了一項浩大的工程,其貢獻是傑出的。
研究這樣一個頗有價值的對象,是很有意義的。
玉紅於二○○三年考入蘭州大學,從我攻讀博士學位,她的最大優點是有韌性和毅力,同時又不乏悟性與靈性,我相信她在科研上會做出成績的。讀博士期間,她的研究對象是梁實秋,畢業後還能沿著這個方向堅持多年的梁實秋研究,其研究雖不能說汪洋恣肆、精深博大,卻也如涓涓溪水,有其清澈動人之處。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本著作,從倫理理性的角度切入,對梁實秋的倫理理性的思想源泉、倫理理性的人生境界、倫理理性的文學理論建構和創作實踐都有精到的論述。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作者具有寬闊的視野,能突破單純的文學研究而進入哲學、文化、人生的層面。其研究中傾注更多思考的是梁實秋的人生哲學及人生理想,這是總攬全域的把握,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統攝梁實秋的理論建構與文學批評、文學創作的綱領。我以為這是玉紅的高屋建瓴之所在。作為一個女性,作者對梁實秋的研究既有感性的色彩,更有理性的光影,她能夠穿越古今中外,將梁實秋置放於縱橫廣闊的時空座標中,並在倫理理性的視野下多維度探討梁實秋的人生與藝術。貫穿梁實秋人生與藝術樞紐的是倫理理性精神,梁實秋無疑是中國現代頗具代表性的道德理想主義者,他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西方的亞里斯多德、奧勒留、白璧德、阿諾德等人能夠取得內在的契合,歸根結柢,他們都是倫理理性的理想主義者和堅定實踐者,這些中西傑出人文主義者的思想精髓是人類民族精神文化中健康有益的一環,應該發揚光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的生命若有倫理理性的抉擇和約束,必然會走向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道路。從這一角度來看,這本專著便具有更高的立足點,具有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玉紅概括梁實秋的人生哲學,認為其具有儒家的克己復禮,積極進取;老莊的含藏寧靜,恬淡自適;佛禪的明心見性,覺行圓滿;西哲的理性節制,優雅閒暇。梁實秋的文藝思想的核心為文學的根本性質是人生的模仿,文學的根本任務是倫理的效用,文學批評的本質是永恆價值的判斷。梁實秋的散文簡潔典雅、純正幽默,達到了「整潔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態,簡單而有力量」的藝術境界。這些看法都言之有據,是符合梁實秋的實際的。
借用這本書中提到的古羅馬皇帝奧勒留的一句話——「靈魂是由思想染色的」,可以體會到,在玉紅多年的梁實秋研究中,正如她自己所說,她被梁實秋的思想牽引走進了中西浩瀚璀璨的人文主義星空,人文主義健康均衡和諧中庸的倫理理性思想使得她的心境也因此更加平和、穩健。在時下比較功利浮躁的環境中,她能夠踏踏實實做人、安安心心做學問,這與梁實秋對她的影響和薰陶不無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事梁實秋研究對她來說,實在是一種幸運。
玉紅將倫理理性作為梁實秋人生哲學、文藝思想與藝術創作的靈魂,對其作了較為透徹的研究,也是貫穿全書的主線。而梁實秋的倫理理性批評在玉紅的批評實踐中又產生過影響。她贊同梁實秋提倡的健康的人性,從倫理理性批評的角度寫過一篇批評陳染創作的文章(編按:參閱本書附錄),頗為尖銳。其實這篇文章也是對這些年來創作中出現的倫理失衡、誤以為人性即性創作傾向的針砭。由此也可以看出梁實秋的某些看法在當下的借鑑意義。
關於梁實秋與魯迅的論爭,客觀地說,既不能離開當時的具體情境,違反歷史唯物主義,任何論爭都有現實針對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突破歷史的局限,站在今天的高度,以更大的歷史時空予以觀照。對這樁公案,學術界重新作了評價,但在重評的基礎上,看法也不盡相同。我十分贊同何其芳的觀點,學術問題上不要把意見限定在人人都能通過的範圍。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是可以並存的。
玉紅對梁實秋是激賞的、偏愛的,但在學術研究上,又力求將科學性放在第一位。由於激賞偏愛,可以發現研究對象更有價值的東西;但另一方面,對研究對象的局限和某些短處可能會說得不足。也許這是一種苛求,因為對一本書的評價,首先要看它提供了什麼,而不是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苛求它沒有寫什麼。毫無疑問,這是一本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希望玉紅再接再厲,在學術研究上作出更大的貢獻!
常文昌
梁實秋在大陸一度處於被遮蔽的地位,一般讀者並不真正認識他,瞭解他。
改革開放後,對他開始了重新認識和評價,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特別是在他逝世以後,大陸更興起了一股梁實秋熱,學術界對其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頗豐。馬玉紅教授的這本著作,作為一家之言,在某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上,有自己的觀點,但也大體上代表了近年來對梁實秋的總體評價。
時至今日,即使在某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上褒貶不一,但是對梁實秋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其貢獻基本上達成了共識。
首先,作為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梁實秋的新人文主義獨樹一幟,無論怎樣評價都不能否認其在中國現代文學多元化的批評構架中的地位。他以與眾不同的古典主義批評進入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坐標系,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理論主張。
其次,作為散文家,梁實秋以其閒適的散文,博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同樣是閒適散文大家,周作人的風格睿智深沉、苦澀平淡,林語堂樂天聰慧、洗練歡愉,梁實秋則隨和圓融、溫雅從容(玉紅語),自成一家。
再次,作為翻譯家,他對《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耗三十八年的精力,獨自一人完成了一項浩大的工程,其貢獻是傑出的。
研究這樣一個頗有價值的對象,是很有意義的。
玉紅於二○○三年考入蘭州大學,從我攻讀博士學位,她的最大優點是有韌性和毅力,同時又不乏悟性與靈性,我相信她在科研上會做出成績的。讀博士期間,她的研究對象是梁實秋,畢業後還能沿著這個方向堅持多年的梁實秋研究,其研究雖不能說汪洋恣肆、精深博大,卻也如涓涓溪水,有其清澈動人之處。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本著作,從倫理理性的角度切入,對梁實秋的倫理理性的思想源泉、倫理理性的人生境界、倫理理性的文學理論建構和創作實踐都有精到的論述。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作者具有寬闊的視野,能突破單純的文學研究而進入哲學、文化、人生的層面。其研究中傾注更多思考的是梁實秋的人生哲學及人生理想,這是總攬全域的把握,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統攝梁實秋的理論建構與文學批評、文學創作的綱領。我以為這是玉紅的高屋建瓴之所在。作為一個女性,作者對梁實秋的研究既有感性的色彩,更有理性的光影,她能夠穿越古今中外,將梁實秋置放於縱橫廣闊的時空座標中,並在倫理理性的視野下多維度探討梁實秋的人生與藝術。貫穿梁實秋人生與藝術樞紐的是倫理理性精神,梁實秋無疑是中國現代頗具代表性的道德理想主義者,他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西方的亞里斯多德、奧勒留、白璧德、阿諾德等人能夠取得內在的契合,歸根結柢,他們都是倫理理性的理想主義者和堅定實踐者,這些中西傑出人文主義者的思想精髓是人類民族精神文化中健康有益的一環,應該發揚光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的生命若有倫理理性的抉擇和約束,必然會走向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道路。從這一角度來看,這本專著便具有更高的立足點,具有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玉紅概括梁實秋的人生哲學,認為其具有儒家的克己復禮,積極進取;老莊的含藏寧靜,恬淡自適;佛禪的明心見性,覺行圓滿;西哲的理性節制,優雅閒暇。梁實秋的文藝思想的核心為文學的根本性質是人生的模仿,文學的根本任務是倫理的效用,文學批評的本質是永恆價值的判斷。梁實秋的散文簡潔典雅、純正幽默,達到了「整潔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態,簡單而有力量」的藝術境界。這些看法都言之有據,是符合梁實秋的實際的。
借用這本書中提到的古羅馬皇帝奧勒留的一句話——「靈魂是由思想染色的」,可以體會到,在玉紅多年的梁實秋研究中,正如她自己所說,她被梁實秋的思想牽引走進了中西浩瀚璀璨的人文主義星空,人文主義健康均衡和諧中庸的倫理理性思想使得她的心境也因此更加平和、穩健。在時下比較功利浮躁的環境中,她能夠踏踏實實做人、安安心心做學問,這與梁實秋對她的影響和薰陶不無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事梁實秋研究對她來說,實在是一種幸運。
玉紅將倫理理性作為梁實秋人生哲學、文藝思想與藝術創作的靈魂,對其作了較為透徹的研究,也是貫穿全書的主線。而梁實秋的倫理理性批評在玉紅的批評實踐中又產生過影響。她贊同梁實秋提倡的健康的人性,從倫理理性批評的角度寫過一篇批評陳染創作的文章(編按:參閱本書附錄),頗為尖銳。其實這篇文章也是對這些年來創作中出現的倫理失衡、誤以為人性即性創作傾向的針砭。由此也可以看出梁實秋的某些看法在當下的借鑑意義。
關於梁實秋與魯迅的論爭,客觀地說,既不能離開當時的具體情境,違反歷史唯物主義,任何論爭都有現實針對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突破歷史的局限,站在今天的高度,以更大的歷史時空予以觀照。對這樁公案,學術界重新作了評價,但在重評的基礎上,看法也不盡相同。我十分贊同何其芳的觀點,學術問題上不要把意見限定在人人都能通過的範圍。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是可以並存的。
玉紅對梁實秋是激賞的、偏愛的,但在學術研究上,又力求將科學性放在第一位。由於激賞偏愛,可以發現研究對象更有價值的東西;但另一方面,對研究對象的局限和某些短處可能會說得不足。也許這是一種苛求,因為對一本書的評價,首先要看它提供了什麼,而不是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苛求它沒有寫什麼。毫無疑問,這是一本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希望玉紅再接再厲,在學術研究上作出更大的貢獻!
常文昌
內容連載
儒雅為業的人生智者
梁實秋之於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古羅馬的奧勒留、美國新人文主義領袖的白璧德等能在內在精神取得高度的融合,其根源在於他們都是道地的倫理道德的實踐者和理性思辨的人生智者。他們的共同興趣都是在那些恆常的、廣泛的、能被所有人欣賞的東西,一言以蔽之,在於對普遍倫理和理性的熱愛。
全面地省察人生,我們可以看到,人生除了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之外,都是以一種深不可測的自私(自愛、自尊等)為行為動力的。而人乃萬物之靈就在於人有道德,「所謂道德就是把符合天命的人之本性透過實踐內化在心中的東西,是人之所以為人所應遵循的道理。」《禮‧儒行》亦云:「儒有澡身而浴德。」人必須修養道德,才能使人性在合乎規則與秩序的理性狀態中盡善盡美。而道德就是理性,理性就是約束自己的行為欲求,使之合乎道德的節制力量,道德的彼岸就是幸福。
人生目的是什麼?用亞里斯多德的話說,就是「善」,就是「幸福」,而最高的善,最高的幸福,非快樂、非名譽、非財富,而是心靈之活動,即合乎德性的靈魂的現實活動。有德者的意義就在於施與行為者有理性的行為,它的可貴之處是選擇了一種有意識的生活方法,並與可能的途徑中選擇更為恰當的目標。也就是說,有德者會依照心靈的指引走向幸福的彼岸。而理性則是一切道德的標準,是對現實道德進行修正的標杆,理性愈強敏,道德就愈顯著。一個想要追隨美善的人,必須合乎理性地生活,遵守正確而有力的秩序,理性的特徵就是面對自己的正當行為及其所產生的寧靜和平而怡然自得。人生若能依靠理性圓滿道德,完成天性,就能得到幸福作為人生的歸宿。
梁實秋無疑是倫理和理性至上主義者,一個人生在世上,應該怎樣待自己、怎樣待人,許多人根本就不想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是隨緣肆應,梁實秋以為這是不對的,他認為做人應該心中先有一個一貫的道理,然後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然後才能「大德不逾閒」。
梁實秋之於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古羅馬的奧勒留、美國新人文主義領袖的白璧德等能在內在精神取得高度的融合,其根源在於他們都是道地的倫理道德的實踐者和理性思辨的人生智者。他們的共同興趣都是在那些恆常的、廣泛的、能被所有人欣賞的東西,一言以蔽之,在於對普遍倫理和理性的熱愛。
全面地省察人生,我們可以看到,人生除了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之外,都是以一種深不可測的自私(自愛、自尊等)為行為動力的。而人乃萬物之靈就在於人有道德,「所謂道德就是把符合天命的人之本性透過實踐內化在心中的東西,是人之所以為人所應遵循的道理。」《禮‧儒行》亦云:「儒有澡身而浴德。」人必須修養道德,才能使人性在合乎規則與秩序的理性狀態中盡善盡美。而道德就是理性,理性就是約束自己的行為欲求,使之合乎道德的節制力量,道德的彼岸就是幸福。
人生目的是什麼?用亞里斯多德的話說,就是「善」,就是「幸福」,而最高的善,最高的幸福,非快樂、非名譽、非財富,而是心靈之活動,即合乎德性的靈魂的現實活動。有德者的意義就在於施與行為者有理性的行為,它的可貴之處是選擇了一種有意識的生活方法,並與可能的途徑中選擇更為恰當的目標。也就是說,有德者會依照心靈的指引走向幸福的彼岸。而理性則是一切道德的標準,是對現實道德進行修正的標杆,理性愈強敏,道德就愈顯著。一個想要追隨美善的人,必須合乎理性地生活,遵守正確而有力的秩序,理性的特徵就是面對自己的正當行為及其所產生的寧靜和平而怡然自得。人生若能依靠理性圓滿道德,完成天性,就能得到幸福作為人生的歸宿。
梁實秋無疑是倫理和理性至上主義者,一個人生在世上,應該怎樣待自己、怎樣待人,許多人根本就不想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是隨緣肆應,梁實秋以為這是不對的,他認為做人應該心中先有一個一貫的道理,然後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然後才能「大德不逾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2折$45
-
新書79折$182
-
新書85折$196
-
新書9折$207
-
新書95折$219
-
新書95折$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