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逸周書》是上自殷周之際,下至秦漢的一部子史叢編,它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可以彌補《尚書》記載的缺漏,豐富西周歷史。例如:〈世俘〉、〈克殷〉詳述了武王伐殷出兵的全過程及出兵月日、戰爭時地、紂自殺、武王斬紂頭等具體情狀;〈商誓〉是武王克殷後流傳下來唯一可信的對殷人的訓誥;〈度邑〉寫武王考慮建立新都,奔波選址,決意改變周人偏處西方一隅的政治局面;〈皇門〉記述周公攝政後會見「大門宗子」,訓誥貴族群門,可與《尚書‧周書》的周、召訓誥相印證。透過本書譯注者傾盡全力的校訂、注釋、語譯、研析,相信可以輕鬆帶領讀者看懂這部上古之書、明瞭西周史事。
作者介紹
注譯者簡介
牛鴻恩
河北省清河縣人,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在先秦兩漢文學。曾任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著有《先秦諸子軍事論譯註》、《先秦經史軍事論譯註》、《中國古代軍事散文精選‧先秦卷》等。
牛鴻恩
河北省清河縣人,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在先秦兩漢文學。曾任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著有《先秦諸子軍事論譯註》、《先秦經史軍事論譯註》、《中國古代軍事散文精選‧先秦卷》等。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逸周書》寫作時、地考 一
凡 例 一
上冊
卷 一
度訓第一 一
命訓第二 一一
常訓第三 二三
文酌第四 三四
糴匡第五 四五
卷 二
武稱第六 五三
光(允)文第七 五九
大武第八 六五
大明武第九 七三
小明武第十 八○
大匡第十一 八五
程典第十二 九八
程寤第十三(亡,今據清華簡補錄) 一○九
秦陰第十四亡 一一八
九政第十五亡 一一八
九開第十六亡 一一八
劉法第十七亡 一一九
文開第十八亡 一一九
保開第十九亡 一二○
八繁第二十亡 一二○
卷 三
酆保第二十一 一二一
大開第二十二 一三五
小開第二十三 一三八
文儆第二十四 一四八
文傳第二十五 一五四
柔武第二十六 一六六
大武開(武)第二十七 一七○
小武開(武)第二十八 一七九
寶典第二十九 一八七
酆諜(謀)第三十 一九八
寤儆第三十一 二○四
卷 四
武順第三十二 二○九
武穆第三十三 二一六
和寤第三十四 二二一
武寤第三十五 二二四
克殷第三十六 二二七
大匡第三十七 二四一
文政第三十八 二五一
大聚第三十九 二六一
世俘第四十 二七四
箕子第四十一亡 三○七
考德第四十二亡 三○七
卷 五
商誓第四十三 三○九
度邑第四十四 三二七
武儆第四十五 三四二
五權第四十六 三四五
成開第四十七 三五○
作雒第四十八 三五九
皇門第四十九(傳本與清華簡對照) 三七四
大戒第五十 三八九
下冊
卷 六
周月第五十一 三九九
時訓第五十二 四一○
月令第五十三亡 四三二
諡法第五十四 四三四
明堂第五十五 四七五
嘗麥第五十六 四八四
本典第五十七 五○四
卷 七
官人第五十八 五一一
王會第五十九 五三九
卷 八
祭公第六十(傳本與清華簡對照) 五九七
史記第六十一 六一四
職方第六十二 六三三
卷 九
芮良夫第六十三 六四七
大子晉第六十四 六五五
王佩第六十五 六七二
殷祝第六十六 六七六
周祝第六十七 六八五
卷 十
武紀第六十八 七○三
銓法第六十九 七一七
器服第七十 七一八
周書‧序 七二八
附 錄
古今學者論《逸周書》 七四一
參考書目 七七一
校後記 七七九
導讀——《逸周書》寫作時、地考 一
凡 例 一
上冊
卷 一
度訓第一 一
命訓第二 一一
常訓第三 二三
文酌第四 三四
糴匡第五 四五
卷 二
武稱第六 五三
光(允)文第七 五九
大武第八 六五
大明武第九 七三
小明武第十 八○
大匡第十一 八五
程典第十二 九八
程寤第十三(亡,今據清華簡補錄) 一○九
秦陰第十四亡 一一八
九政第十五亡 一一八
九開第十六亡 一一八
劉法第十七亡 一一九
文開第十八亡 一一九
保開第十九亡 一二○
八繁第二十亡 一二○
卷 三
酆保第二十一 一二一
大開第二十二 一三五
小開第二十三 一三八
文儆第二十四 一四八
文傳第二十五 一五四
柔武第二十六 一六六
大武開(武)第二十七 一七○
小武開(武)第二十八 一七九
寶典第二十九 一八七
酆諜(謀)第三十 一九八
寤儆第三十一 二○四
卷 四
武順第三十二 二○九
武穆第三十三 二一六
和寤第三十四 二二一
武寤第三十五 二二四
克殷第三十六 二二七
大匡第三十七 二四一
文政第三十八 二五一
大聚第三十九 二六一
世俘第四十 二七四
箕子第四十一亡 三○七
考德第四十二亡 三○七
卷 五
商誓第四十三 三○九
度邑第四十四 三二七
武儆第四十五 三四二
五權第四十六 三四五
成開第四十七 三五○
作雒第四十八 三五九
皇門第四十九(傳本與清華簡對照) 三七四
大戒第五十 三八九
下冊
卷 六
周月第五十一 三九九
時訓第五十二 四一○
月令第五十三亡 四三二
諡法第五十四 四三四
明堂第五十五 四七五
嘗麥第五十六 四八四
本典第五十七 五○四
卷 七
官人第五十八 五一一
王會第五十九 五三九
卷 八
祭公第六十(傳本與清華簡對照) 五九七
史記第六十一 六一四
職方第六十二 六三三
卷 九
芮良夫第六十三 六四七
大子晉第六十四 六五五
王佩第六十五 六七二
殷祝第六十六 六七六
周祝第六十七 六八五
卷 十
武紀第六十八 七○三
銓法第六十九 七一七
器服第七十 七一八
周書‧序 七二八
附 錄
古今學者論《逸周書》 七四一
參考書目 七七一
校後記 七七九
序
導讀
《逸周書》寫作時、地考(節錄)
《逸周書》中戰國作品的寫作時代頗有爭議。劉起釪先生以為,其中至少十餘篇為春秋作品,李學勤先生認為春秋人所引、文體相類者有更多篇章。本文通過文獻比較,認為《逸周書》除作於西周史官的九篇寶貴史書(有的篇章有後人修飾)以外,其餘四、五十篇均為戰國人所作,漢代作品三數篇,時代難以明指者兩三篇。其與《管子》、《周禮》等齊國作品思想、文體的相似性,說明這些作品應當作於齊國稷下,明顯受到戰國中期秦法家、齊法家及齊五行家、黃老家思想影響。以數為紀、頂真修辭格也盛行於戰國。《逸周書》多篇改《六韜》等書之「太公」為周公,是它出於田齊的鐵證。已在網上得知日本學者谷中信一於〈逸周書的思想及其成書〉中提出《逸周書》成書於齊國,但與本文著眼點並不相同,又其論述簡略,請讀者參閱,並給本文以指正。
一
和先秦其他古籍一樣,《逸周書》初無定名,《書》、《周志》、《周書》、《周記》並用,見於多種記載。《左傳》稱《周志》、《書》(文公二年、襄公二十五年),《韓非子》稱《周書》、《周記》(〈難勢〉、〈說疑〉)。前人即以「記」、「書」釋「志」字,定名於《周書》顯然在韓非以後。許慎《說文解字》開始稱為《逸周書》,意即《周書》逸篇,因為劉向曾說《周書》七十一篇「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漢書‧藝文志》師古注,班固《漢書》第一七○六頁,中華書局)《周書》為七十篇,說七十一是含〈序〉而言。西晉初,博士孔晁作注,篇題中都有一個「解」字,應是孔晁所加,「蔡邕《明堂月令論》曰:『〈月令〉第五十三』」,(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周書序目》,《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可以為證。〈序〉言各篇題目,也沒有「解」字。
唐初,顏師古所見本亡二十五篇:「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師古後又亡三篇,今存孔注四十二篇。但時代晚於師古八十年的劉知幾說:「凡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終靈、景,甚有明允篤誠,典雅高義;時亦有淺末恆說,滓穢相參,殆似後之好事者所增益也。……斯百王之正書,五經之別錄者也。」(《史通‧六家》,浦起龍《史通通釋》第二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劉如果未窺全豹,僅憑殘書而作如此評價,似不合情理。時書雖然手抄,古籍不斷毀佚,也不斷抄寫,並非只有一種本子。
《隋書‧經籍志》載:「《周書》十卷汲冢書,似仲尼刪書之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為「《汲冢周書》十卷」和「孔晁注《周書》八卷」兩種,宋遂有今傳本六十篇乃孔晁注本與《汲冢周書》合編之說,《逸周書》有了《汲冢周書》之稱,引發了一場長時間爭議。
孔注《逸周書》後,西晉咸寧五年(西元二七九年),盜發魏襄王墓,出土大批竹書,即「汲冢書」,內有「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晉書》卷五一〈束皙傳〉,《周書》論楚事標點從陳夢家《尚書通論》第二九一頁說,中華書局),論者以為〈呂太公望表〉所引《周志》、《文選》李善注所引《古文尚書》、劉賡《稽瑞》所引《汲冢周書》均出「雜書十九篇」之《周書》。至引述其文,則為「文王夢天帝」,「周穆王姜后晝寢而孕」,竊子而育之,越姬居三月而死、七日而復:「伯杼子往於東海……得一狐九尾」之類。孫詒讓說:「文例殊異」,「與此實不相涉」。(《周書斠補‧序》,《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劉師培也說:「與今本《周書》迥弗相類」,「與孔本《周書》靡涉」。(〈周書略說〉,《劉師培全集》第二冊第一五八、一六二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這是記錄神異譎怪故事的「雜書」、「瑣語」,與《逸周書》體例、內容均不相同,故宋代李燾〈傳寫周書跋〉已說「繫之汲冢,失其本矣」。近當代學者除朱希祖、蔣善國外,孫詒讓、劉師培及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逸周書》與汲冢書無關。事實明白,此事之爭論可以終止了。
《逸周書》寫作時、地考(節錄)
《逸周書》中戰國作品的寫作時代頗有爭議。劉起釪先生以為,其中至少十餘篇為春秋作品,李學勤先生認為春秋人所引、文體相類者有更多篇章。本文通過文獻比較,認為《逸周書》除作於西周史官的九篇寶貴史書(有的篇章有後人修飾)以外,其餘四、五十篇均為戰國人所作,漢代作品三數篇,時代難以明指者兩三篇。其與《管子》、《周禮》等齊國作品思想、文體的相似性,說明這些作品應當作於齊國稷下,明顯受到戰國中期秦法家、齊法家及齊五行家、黃老家思想影響。以數為紀、頂真修辭格也盛行於戰國。《逸周書》多篇改《六韜》等書之「太公」為周公,是它出於田齊的鐵證。已在網上得知日本學者谷中信一於〈逸周書的思想及其成書〉中提出《逸周書》成書於齊國,但與本文著眼點並不相同,又其論述簡略,請讀者參閱,並給本文以指正。
一
和先秦其他古籍一樣,《逸周書》初無定名,《書》、《周志》、《周書》、《周記》並用,見於多種記載。《左傳》稱《周志》、《書》(文公二年、襄公二十五年),《韓非子》稱《周書》、《周記》(〈難勢〉、〈說疑〉)。前人即以「記」、「書」釋「志」字,定名於《周書》顯然在韓非以後。許慎《說文解字》開始稱為《逸周書》,意即《周書》逸篇,因為劉向曾說《周書》七十一篇「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漢書‧藝文志》師古注,班固《漢書》第一七○六頁,中華書局)《周書》為七十篇,說七十一是含〈序〉而言。西晉初,博士孔晁作注,篇題中都有一個「解」字,應是孔晁所加,「蔡邕《明堂月令論》曰:『〈月令〉第五十三』」,(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周書序目》,《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可以為證。〈序〉言各篇題目,也沒有「解」字。
唐初,顏師古所見本亡二十五篇:「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師古後又亡三篇,今存孔注四十二篇。但時代晚於師古八十年的劉知幾說:「凡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終靈、景,甚有明允篤誠,典雅高義;時亦有淺末恆說,滓穢相參,殆似後之好事者所增益也。……斯百王之正書,五經之別錄者也。」(《史通‧六家》,浦起龍《史通通釋》第二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劉如果未窺全豹,僅憑殘書而作如此評價,似不合情理。時書雖然手抄,古籍不斷毀佚,也不斷抄寫,並非只有一種本子。
《隋書‧經籍志》載:「《周書》十卷汲冢書,似仲尼刪書之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為「《汲冢周書》十卷」和「孔晁注《周書》八卷」兩種,宋遂有今傳本六十篇乃孔晁注本與《汲冢周書》合編之說,《逸周書》有了《汲冢周書》之稱,引發了一場長時間爭議。
孔注《逸周書》後,西晉咸寧五年(西元二七九年),盜發魏襄王墓,出土大批竹書,即「汲冢書」,內有「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晉書》卷五一〈束皙傳〉,《周書》論楚事標點從陳夢家《尚書通論》第二九一頁說,中華書局),論者以為〈呂太公望表〉所引《周志》、《文選》李善注所引《古文尚書》、劉賡《稽瑞》所引《汲冢周書》均出「雜書十九篇」之《周書》。至引述其文,則為「文王夢天帝」,「周穆王姜后晝寢而孕」,竊子而育之,越姬居三月而死、七日而復:「伯杼子往於東海……得一狐九尾」之類。孫詒讓說:「文例殊異」,「與此實不相涉」。(《周書斠補‧序》,《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劉師培也說:「與今本《周書》迥弗相類」,「與孔本《周書》靡涉」。(〈周書略說〉,《劉師培全集》第二冊第一五八、一六二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這是記錄神異譎怪故事的「雜書」、「瑣語」,與《逸周書》體例、內容均不相同,故宋代李燾〈傳寫周書跋〉已說「繫之汲冢,失其本矣」。近當代學者除朱希祖、蔣善國外,孫詒讓、劉師培及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逸周書》與汲冢書無關。事實明白,此事之爭論可以終止了。
內容連載
卷 一
度訓第一
【題 解】度訓,訓有二解,訓教、訓誥(潘振《周書解義》、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訓釋(孫詒讓《周書斠補》)。下篇〈命訓〉有「立明王以順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似是訓語,故劉師培《周書補正》讀「順」作「訓」,以〈命訓〉前半為訓辭,但未說篇題讀為「訓教」之「訓」。孫詒讓曰:「度訓,訓釋『度』字之義也。《漢書‧藝文志》『道家』有《周訓》十四篇,此與下〈命訓〉、〈常訓〉三篇義恉與道家亦略相近,此三篇或即《周訓》遺文僅存者。」通觀三篇為同一作者對「度」、「命」、「常」的訓釋,孫說符合三篇實際,以一作者作文稱「訓誥」,不相宜。雖然三篇未必是《周訓》遺文。今取訓釋、詮釋說。本文意在說明,明君要用法度為政治民,節制其好惡,使之各安本分。
篇題原作「度訓解」,全書各篇題都有「解」字。唐大沛以樂歌一章曰「一解」釋之,義即篇章。唐說不可信,本書與樂歌無關。此「解」即《淮南子》各篇之「訓」,「道其義、釋其理,謂之訓解」(何晏《論語‧序》「訓解」邢昺疏)。朱右曾以為晉五經博士孔晁注《逸周書》時所加,漢代蔡邕說「《周書》七十一篇而〈月令〉第五十三」,並沒有「解」字(《逸周書集訓校釋‧序》)。所以朱右曾本各篇都刪「解」。《淮南子》篇題下之「訓」,如〈原道訓〉、〈主術訓〉,姚範《援鶉堂筆記》認為是「高誘自名其注解」。顧頡剛先生〈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說:「今以《周書‧序》中無一有『解』字者,知出後人所增,故於寫定本中刪去。」(《文史》第二輯)朱、顧之說是,出於不同時代的本書作者,每篇均加一「解」,既不可能,亦不知其所為,今亦一律刪之。
《周書‧序》曰:「昔在文王,商紂並立,困于虐政,將弘道以弼無道,作〈度訓〉。」說〈度訓〉是文王所作。今學界普遍認為,沒有證據證明本文作於周文王,《書‧序》之說不合實際,說詳本文研析。
天生民而制其度1,度小大以正,權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2。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3。□爵以明等極4,極以正民5。正中外以成命6,正上下以順政7。政以內□,□□自邇,邇興自遠8。遠邇備極9,終也□微10。補在□□11,分微在明12。明王是以敬微而順分13。
度訓第一
【題 解】度訓,訓有二解,訓教、訓誥(潘振《周書解義》、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訓釋(孫詒讓《周書斠補》)。下篇〈命訓〉有「立明王以順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似是訓語,故劉師培《周書補正》讀「順」作「訓」,以〈命訓〉前半為訓辭,但未說篇題讀為「訓教」之「訓」。孫詒讓曰:「度訓,訓釋『度』字之義也。《漢書‧藝文志》『道家』有《周訓》十四篇,此與下〈命訓〉、〈常訓〉三篇義恉與道家亦略相近,此三篇或即《周訓》遺文僅存者。」通觀三篇為同一作者對「度」、「命」、「常」的訓釋,孫說符合三篇實際,以一作者作文稱「訓誥」,不相宜。雖然三篇未必是《周訓》遺文。今取訓釋、詮釋說。本文意在說明,明君要用法度為政治民,節制其好惡,使之各安本分。
篇題原作「度訓解」,全書各篇題都有「解」字。唐大沛以樂歌一章曰「一解」釋之,義即篇章。唐說不可信,本書與樂歌無關。此「解」即《淮南子》各篇之「訓」,「道其義、釋其理,謂之訓解」(何晏《論語‧序》「訓解」邢昺疏)。朱右曾以為晉五經博士孔晁注《逸周書》時所加,漢代蔡邕說「《周書》七十一篇而〈月令〉第五十三」,並沒有「解」字(《逸周書集訓校釋‧序》)。所以朱右曾本各篇都刪「解」。《淮南子》篇題下之「訓」,如〈原道訓〉、〈主術訓〉,姚範《援鶉堂筆記》認為是「高誘自名其注解」。顧頡剛先生〈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說:「今以《周書‧序》中無一有『解』字者,知出後人所增,故於寫定本中刪去。」(《文史》第二輯)朱、顧之說是,出於不同時代的本書作者,每篇均加一「解」,既不可能,亦不知其所為,今亦一律刪之。
《周書‧序》曰:「昔在文王,商紂並立,困于虐政,將弘道以弼無道,作〈度訓〉。」說〈度訓〉是文王所作。今學界普遍認為,沒有證據證明本文作於周文王,《書‧序》之說不合實際,說詳本文研析。
天生民而制其度1,度小大以正,權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2。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3。□爵以明等極4,極以正民5。正中外以成命6,正上下以順政7。政以內□,□□自邇,邇興自遠8。遠邇備極9,終也□微10。補在□□11,分微在明12。明王是以敬微而順分13。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17折$160
-
新書31折$288
-
新書74折$684
-
新書79折$727
-
新書85折$782
-
新書9折$828
-
新書95折$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