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的減肥體驗
我在33歲踏入婚姻殿堂,妻子是位食量小而體態苗條的女性,我曾經希望她可以再吃胖一點,可是她的體重仍然沒甚麼增加。於是我萌生了一個念頭,認為「只要自己在妻子面前大快朵頤,將食物吃得津津有味,她的食慾應該也會跟著被挑起」,結果在付諸實踐後,卻只有我自己胖了一大圈……。在指導患者正確的生活方法前,我認為「得先把自己增加的體重給甩掉」,因此就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減肥方法。
總之先增加運動量吧。抱持著上述想法,我搭電車時總是會早一站下車,走路上下班,並改以走樓梯代替搭電梯,也曾經嘗試過伏地挺身、腹肌訓練、空揮竹刀等運動,但是我這個人壓根就討厭運動,因此往往無法持之以恆。
飲食方面,由於任職於大學醫院時,我的業務繁重,因此總是需要抓緊空檔時間大口吃飯,草草解決一餐,漸漸就養成了快速吃飯的習慣。
我也曾經意識到要在用餐時「每口食物都咀嚼30次」,但往往一回過神來,食物已經消失在嘴巴當中了。當然若是配合計數,我就能夠咀嚼到30次,可是如此一來的話,用餐時我就會將意識給集中在計數上,以致於無法享受食物美味,所以過沒多久就放棄了。
持續上述的生活型態,結果我在40歲前半時創下了人生當中嶄新的體重紀錄76kg(我的身高約為172cm),腹部脂肪也急速增加。於是妻子開始不時對我發牢騷說:「你快點想辦法解決卡在皮帶上的那坨贅肉啦!」。
還記得轉機降臨的那天,當時我在任職單位「警友醫院」所舉辦的市民講座當中,接下了其他醫師同仁避之惟恐不及的「減肥」課程講師一職。之所以減肥課程會被視作禁忌,是因為除非課程講師是位「原本身材肥胖,但是成功減肥的人」,否則課程內容對市民將會缺乏說服力,同時講師也必須教導一套讓所有人都能夠輕鬆實踐,而且不會復胖的方法,否則仍然無法讓市民滿足。
當時我就想,如果能構思出一套連我這個討厭運動,且喜愛美食的人都可以輕鬆做到,同時不會復胖的減肥方法,那麼相信市民一定也能跟著實踐才是……。於是我首先意識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減肥會失敗,或是在減肥成功後又馬上復胖了呢?」以我個人來說,之所以會不斷失敗,原因是出在「『勉強』運動」、「『忍住』不吃喜歡的食物」等部分。掌握減肥失敗的原因後,我就開始思索是否有辦法在免努力、免忍耐的前提下,同時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
我壓根就是一個怕麻煩的人,個性好逸惡勞。但是當我以醫師的身分為患者看病,並希望讓患者病情好轉時,我就會不厭其煩地尋求其他醫師同仁的意見,或是勤加查找文獻資料等,因為這時候的行動「是為了患者好」。只要在行動上是以「想為對方做些什麼」的想法作為出發點,而不是認為「我非做不可」時,實行起來就不會感到痛苦。我想也許在減肥時,就是這種「逼自己運動」、「限制自己的飲食內容」等「既勉強又忍耐」的做法導致減肥以失敗告終。如果換成是工作或是興趣等日常生活中就在做的事情,或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麼我就可以持之以恆了。
於是我就開始構思一套方法,希望能夠以「自然的形式」將有助於減肥的運動與飲食內容給帶入生活當中。
除此之外,我以前非常喜歡喝碳酸飲料,每天都會喝掉1公升之多,但是最近我突然發現,自己幾乎不喝碳酸飲料了。由於對「喝碳酸飲料」一事的價值觀變得不同於以往,因此即便處於不喝碳酸飲料的狀態,我也不再充滿壓力,甚至現在也不會產生想喝碳酸飲料的想法了。
綜觀而論,人類這種生物都「討厭吃虧」。因此各位只要抱持著「做某種行為(不做某種行為)會導致自己吃虧」的價值觀就行了。以碳酸飲料為例,就可以把這件事想成「碳酸飲料的含糖量較高,喝多了不僅有害健康,更會產生額外的醫療費用,進而會讓自己吃虧」。而我也養成了「不做就會吃虧」的價值觀,藉此將適當運動與健康飲食的習慣自然而然地帶入生活當中。若是能夠做到上述內容,自然就可以養成理想中的生活習慣,進而成功減肥。
在過去進行的健康診療當中,我主要以患有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患者,以及身材不胖,但卻頂著肥小腹的患者做為指導的主要對象。由於每年只有一次健康檢查,因此我需要等到一年之後,才能夠確認所做的指導是否有效。當進展順利的患者走進診間時,往往都會一臉得意,並滿心歡喜地向我報告說:「醫師您看我的腰圍,減少了13cm耶!」等。相反地,也有不少患者滿懷歉意地向我表示:「醫師我雖然有試著進行腹凹走路瘦肚法,可是卻沒有辦法持之以恆……。」每次遇到有這類患者時,我就會多方思索,並設法加以改善,而這些讓我絞盡腦汁構思而出的各種方法都刊載於本書當中。
本書當中介紹的「瘦小腹走路法」與「空氣訓練」就連討厭運動,又怕麻煩的我都能夠輕鬆做到,在過程中毫無勉強、不忍耐,最後更靠著這套方法減肥成功。希望各位也可以反覆閱讀本書內容,並加以實踐,藉此建立嶄新的生活習慣。相信近乎理想的身材,就在不遠處等著各位了。
川村昌嗣(日本減重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