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的雷鼎鳴教授在中學畢業時已立下人生志願,「便是想方設法讓中國人民脫離貧困」,於是選了經世濟民的學科攻讀,學貫中西後未忘初願,甚至很謙虛地說,本書只是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
本書分兩大部分,一是民主,一是民生,雷教授除了用經濟學做眼睛外,更從中西文化、歷史、政治的角度,帶大家看看什麼是我們需要的民主,什麼是對我們及我們下一代有益的民主。
我們要爭取民主,享受民生,就要了解民主可為香港帶來什麼?什麼形式的民主最合適?如何可建設優質民主,避免劣質民主?雷教授肺腑之言不容錯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前經濟系主任、商學院副院長,資深經濟評論人。曾就讀於香港華仁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得經濟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教員。曾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並獲終身教席。二十七份國際專業經濟學報審稿人,芝加哥大學《人力資本學報》(Journal of Human Capital)副編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觀察》編輯委員,參與過多份公職。曾獲第二屆傑出華人暨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Franklin 傑出教學獎。
論文散見於國際學術期刊,歷年出版書籍十一本,包括《中國與世界經濟大變局》(2011)、《幫香港算算賬》(2011)、《替香港經濟把脈》(2004)、《老有所養——退休保障評議》(1998)、《風眼中的經濟學》(1997)、《生活經濟禪》(1997)、《為港元危機斷症》(1997)及《用經濟學做眼睛》(1995)等。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前經濟系主任、商學院副院長,資深經濟評論人。曾就讀於香港華仁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得經濟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教員。曾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並獲終身教席。二十七份國際專業經濟學報審稿人,芝加哥大學《人力資本學報》(Journal of Human Capital)副編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觀察》編輯委員,參與過多份公職。曾獲第二屆傑出華人暨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Franklin 傑出教學獎。
論文散見於國際學術期刊,歷年出版書籍十一本,包括《中國與世界經濟大變局》(2011)、《幫香港算算賬》(2011)、《替香港經濟把脈》(2004)、《老有所養——退休保障評議》(1998)、《風眼中的經濟學》(1997)、《生活經濟禪》(1997)、《為港元危機斷症》(1997)及《用經濟學做眼睛》(1995)等。
目錄
施永青序
自序
第一部分 民主、政改、佔中
民粹、自由主義民主與普選
策略性投票與民主制度的優劣
白皮書、地方中央矛盾與中間路線
社會分化、中間路線與普選
香港亟需重回中間路線
佔中退場與為什麼應「袋住先」?
劣質民主與優質民主
利益集團與特首選舉
大學系主任與特首選拔機制
香江社會何堪撕裂
8.31後往何處走?
理想與現實 「五四」與今天的學運
香港學運的假想敵
佔領運動」蓋棺前的定論
《孫子兵法》與「佔領運動」的博弈
為什麼「佔領運動」失敗?
第二部分 社會、經濟、民生
「雙城記」新篇:新加坡模式對港有何啟示?
香港的學術自由是否不保?
中港事宜 浮生六記
特首應推動什麼經濟政策?
最低工資一周年再看香港經濟
香港的長遠財政形勢
對《長遠財政計劃報告》評論的一些回應
強積金「半自由行」與基金收費
從生果金到全民退保的四個方案
評《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
貧富不均、認命與抗命
香港會否爆發「完美金融風暴」?
壓抑樓價的政策與時機
港元匯率制度有何前景?
自序
第一部分 民主、政改、佔中
民粹、自由主義民主與普選
策略性投票與民主制度的優劣
白皮書、地方中央矛盾與中間路線
社會分化、中間路線與普選
香港亟需重回中間路線
佔中退場與為什麼應「袋住先」?
劣質民主與優質民主
利益集團與特首選舉
大學系主任與特首選拔機制
香江社會何堪撕裂
8.31後往何處走?
理想與現實 「五四」與今天的學運
香港學運的假想敵
佔領運動」蓋棺前的定論
《孫子兵法》與「佔領運動」的博弈
為什麼「佔領運動」失敗?
第二部分 社會、經濟、民生
「雙城記」新篇:新加坡模式對港有何啟示?
香港的學術自由是否不保?
中港事宜 浮生六記
特首應推動什麼經濟政策?
最低工資一周年再看香港經濟
香港的長遠財政形勢
對《長遠財政計劃報告》評論的一些回應
強積金「半自由行」與基金收費
從生果金到全民退保的四個方案
評《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
貧富不均、認命與抗命
香港會否爆發「完美金融風暴」?
壓抑樓價的政策與時機
港元匯率制度有何前景?
序
自序
在外國人眼中,香港是一個很成功的城市。這裏沒有戰亂,罪案率低,交通方便,公共服務質量不錯,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經濟自由開放的排名二十多年來都是世界第一,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直追倫敦紐約。在言論自由問題上,我雖到過很多國家,倒也沒見過哪一個能真正把香港比下去。上述外國人對香港的印象,很多港人都認同。若香港真的已取得這些成就,我相信根本原因是上一輩港人一直都在發揮獅子山下的實幹精神,點點滴滴的把香港從一個經濟低度發展的殖民地建設成為一國際大都會。
但在另一些港人眼中的香港,卻與上述印象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香港貧富懸殊,地產霸權當道,官商勾結,人民呼聲被漠視,話語權掌握在小圈子手上,香港已到了民不聊生,大家忍無可忍的地步。
同一個香港,為什麼大家認知上有這麼大的差距?意見不同本是文明社會的常態,無傷大雅,但在佔領運動前後,社會分化卻變得十分嚴重,對香港往何處去這一問題,社會中人的看法往往南轅北轍,多年朋友再不瞅睬,家庭關係出現裂縫,不同群組更可能互相對罵,香港從未如此撕裂過。
這種撕裂是否意味着港人共同價值觀正在崩潰,以至大家再也不能同坐一船?這不太可能,人民的價值往往從年幼時逐步形成,不容易短時間內急變。會不會是有些人利慾薰心,為了一些不明來歷的利益而不管是非對錯?這點機會也很低,要社會中這麼多的人反目成仇,中間涉及的利益重整,規模一定非常龐大,香港根本不存在那麼多可供再分配的利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與其胡亂猜度別人動機,不如客觀地分析問題。
要尋求撕裂的原因,還是要回到大家的認知與判斷為何會有如此巨大落差這一問題上。我從來相信理性主導着大多數人的行為,但各人掌握的資訊不盡相同,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能力與時間事事仔細推敲,若不經意地人云亦云,假以時日便會自塞腦袋,失去判斷力,對不喜見到的事實視而不見,與真理的距離便愈來愈遠。
要避免社會思想紛亂,唯一的辦法便是培養批判精神。所謂批判精神,絕不等同胡亂批評或是辱罵,而是對誰人提出的重要議題都先掛上一個問號,不管此人是朋友還是敵人,都是如此。接着的下一步便是獨立思考,搜尋證據,用嚴謹邏輯推理,得到答案後反覆推敲,敢於堅持真理。
這些都不是容易做到之事,但做得到的話,回報很大。若有曾被多番驗證過的理論作為指路明燈,則效益會更好。我向來深信經濟學是威力強大的分析工具,它自成系統,當中的結論早經無數驗證與邏輯考核,用經濟學幫助我們解讀香港當前形勢,可助我們從紛亂中理出頭緒,深層次地明辨是非。
本書是我拋磚引玉之作,是我在《信報》與《亞洲週刊》部分文章的結集。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香港現時的民主、政改與佔領運動問題,第二部分則討論香港的民生、經濟與社會。貫穿全書的核心觀點便是用經濟學工具解讀香港的各種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便花費過大氣力去分析民主問題,並用嚴謹的數學證明了一系列的定理,這些定理曾被譽為自亞里士多德以來民主理論的最大發現。本書第一部分的第1與第2章介紹了這些結論的一部分,並由此指出民主的局限性在哪裏,以及自由主義民主的真正優點是什麼。
第3、4、5章論及中間路線。我近五年前曾在《信報》討論過社會在什麼條件下會趨向兩極化,以及這會帶來什麼禍患(見拙著《為香港算算賬》),我可能是香港最早用經濟學分析這些問題的人,本書繼續進一步的探索。
經濟學家道恩斯在1957年時提出過中間投票人的理論,我在第6章用此分析提名與選舉的關係。
民主有優質的,亦有劣質的,其對經濟的影響亦大有分別。在劣質民主體制下,可以出現各種利益集團,對民生經濟都構成重大破壞。第7與第8章討論利益集團的形成及後果。
香港在中國內如何定位,特首與中央政府關係如何界定,一直都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我們分析問題時不可無視歷史及既有制度,第3與第9章用中國歷史及大學制度作例子去探求合理答案。
「佔中」、學運,與政改互相糾纏,是回歸以來香港最大的政治事件,第10至16章從多種角度切入這些問題,其中涉及香港的地位、中港經濟關係、中港博弈、佔領運動對經濟影響的估算、五四運動真實的一面、學生運動擺脫不了的「廣場定律」、《孫子兵法》中高明的博弈,以及佔領運動失敗的原因等等。
香港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也有着大部分發達地區所會出現的民生、經濟與社會問題。本書的第二部分沒有第一部分較緊密的理論結構,但它廣泛地論及社會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其中包括香港與老對手新加坡的比較、香港的學術自由、最低工資、政府將來可能會出現的財政困局、退休保障、貧富懸殊、社會流動不暢、金融危機、聯繫匯率何去何從、樓市政策等等。除了教育、醫療與環保等少數問題外,社會中受到重視的在這裏都有論及。讀者如能從中找到一些思考香港前景的新起點,並得到自己的答案,那麼本書的目的也便達到了。
在外國人眼中,香港是一個很成功的城市。這裏沒有戰亂,罪案率低,交通方便,公共服務質量不錯,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經濟自由開放的排名二十多年來都是世界第一,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直追倫敦紐約。在言論自由問題上,我雖到過很多國家,倒也沒見過哪一個能真正把香港比下去。上述外國人對香港的印象,很多港人都認同。若香港真的已取得這些成就,我相信根本原因是上一輩港人一直都在發揮獅子山下的實幹精神,點點滴滴的把香港從一個經濟低度發展的殖民地建設成為一國際大都會。
但在另一些港人眼中的香港,卻與上述印象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香港貧富懸殊,地產霸權當道,官商勾結,人民呼聲被漠視,話語權掌握在小圈子手上,香港已到了民不聊生,大家忍無可忍的地步。
同一個香港,為什麼大家認知上有這麼大的差距?意見不同本是文明社會的常態,無傷大雅,但在佔領運動前後,社會分化卻變得十分嚴重,對香港往何處去這一問題,社會中人的看法往往南轅北轍,多年朋友再不瞅睬,家庭關係出現裂縫,不同群組更可能互相對罵,香港從未如此撕裂過。
這種撕裂是否意味着港人共同價值觀正在崩潰,以至大家再也不能同坐一船?這不太可能,人民的價值往往從年幼時逐步形成,不容易短時間內急變。會不會是有些人利慾薰心,為了一些不明來歷的利益而不管是非對錯?這點機會也很低,要社會中這麼多的人反目成仇,中間涉及的利益重整,規模一定非常龐大,香港根本不存在那麼多可供再分配的利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與其胡亂猜度別人動機,不如客觀地分析問題。
要尋求撕裂的原因,還是要回到大家的認知與判斷為何會有如此巨大落差這一問題上。我從來相信理性主導着大多數人的行為,但各人掌握的資訊不盡相同,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能力與時間事事仔細推敲,若不經意地人云亦云,假以時日便會自塞腦袋,失去判斷力,對不喜見到的事實視而不見,與真理的距離便愈來愈遠。
要避免社會思想紛亂,唯一的辦法便是培養批判精神。所謂批判精神,絕不等同胡亂批評或是辱罵,而是對誰人提出的重要議題都先掛上一個問號,不管此人是朋友還是敵人,都是如此。接着的下一步便是獨立思考,搜尋證據,用嚴謹邏輯推理,得到答案後反覆推敲,敢於堅持真理。
這些都不是容易做到之事,但做得到的話,回報很大。若有曾被多番驗證過的理論作為指路明燈,則效益會更好。我向來深信經濟學是威力強大的分析工具,它自成系統,當中的結論早經無數驗證與邏輯考核,用經濟學幫助我們解讀香港當前形勢,可助我們從紛亂中理出頭緒,深層次地明辨是非。
本書是我拋磚引玉之作,是我在《信報》與《亞洲週刊》部分文章的結集。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香港現時的民主、政改與佔領運動問題,第二部分則討論香港的民生、經濟與社會。貫穿全書的核心觀點便是用經濟學工具解讀香港的各種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便花費過大氣力去分析民主問題,並用嚴謹的數學證明了一系列的定理,這些定理曾被譽為自亞里士多德以來民主理論的最大發現。本書第一部分的第1與第2章介紹了這些結論的一部分,並由此指出民主的局限性在哪裏,以及自由主義民主的真正優點是什麼。
第3、4、5章論及中間路線。我近五年前曾在《信報》討論過社會在什麼條件下會趨向兩極化,以及這會帶來什麼禍患(見拙著《為香港算算賬》),我可能是香港最早用經濟學分析這些問題的人,本書繼續進一步的探索。
經濟學家道恩斯在1957年時提出過中間投票人的理論,我在第6章用此分析提名與選舉的關係。
民主有優質的,亦有劣質的,其對經濟的影響亦大有分別。在劣質民主體制下,可以出現各種利益集團,對民生經濟都構成重大破壞。第7與第8章討論利益集團的形成及後果。
香港在中國內如何定位,特首與中央政府關係如何界定,一直都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我們分析問題時不可無視歷史及既有制度,第3與第9章用中國歷史及大學制度作例子去探求合理答案。
「佔中」、學運,與政改互相糾纏,是回歸以來香港最大的政治事件,第10至16章從多種角度切入這些問題,其中涉及香港的地位、中港經濟關係、中港博弈、佔領運動對經濟影響的估算、五四運動真實的一面、學生運動擺脫不了的「廣場定律」、《孫子兵法》中高明的博弈,以及佔領運動失敗的原因等等。
香港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也有着大部分發達地區所會出現的民生、經濟與社會問題。本書的第二部分沒有第一部分較緊密的理論結構,但它廣泛地論及社會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其中包括香港與老對手新加坡的比較、香港的學術自由、最低工資、政府將來可能會出現的財政困局、退休保障、貧富懸殊、社會流動不暢、金融危機、聯繫匯率何去何從、樓市政策等等。除了教育、醫療與環保等少數問題外,社會中受到重視的在這裏都有論及。讀者如能從中找到一些思考香港前景的新起點,並得到自己的答案,那麼本書的目的也便達到了。
內容連載
1
民粹、自由主義
民主與普選
2014年6月9日,《明報》公佈的一個民調結果,對我們評估香港的形勢甚有幫助。民調的受訪者被問到一個問題,如果有一人一票的特首普選,但泛民卻被排拒當候選人,那麼他們會否接受這制度?民調結果顯示,57%的人會接受,28%的人則不會接受。
有些人或許會批評為何大多數港人如此無「腰骨」,肯接受一個沒有充分選擇的「假普選」?我也不認為有必要排拒泛民當候選人,但我們若真正掌握民主理論,明白民主的局限性,便會發覺這57%的「務實」港人其實大有智慧,比其他人更清醒,他們不經意地掌握了民主理念的最重要一環,想法與美國開國之父之一及其憲法主要撰寫人麥迪遜(James Madison)總統一脈相承。
只是民主制度的僭建
麥迪遜認為民主有兩個充分及必要的條件,即普及參與和當選人任期要設限。只是小圈子的選舉,大多數人無法參與,當然算不上民主。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任期有限,讓選民每幾年便有機會踢走不稱職的當選人。這兩個條件平實簡單,但滿足不到很多人對民主的種種憧憬,亦沒有提到一些人以為民主制度必須擁有的特質,即投票結果能使民意得到彰顯。這特質雖然很有意義,但其實它只是民主制度的僭建,沒有任何民主機制能保證這些目標可達到。
民粹、自由主義
民主與普選
2014年6月9日,《明報》公佈的一個民調結果,對我們評估香港的形勢甚有幫助。民調的受訪者被問到一個問題,如果有一人一票的特首普選,但泛民卻被排拒當候選人,那麼他們會否接受這制度?民調結果顯示,57%的人會接受,28%的人則不會接受。
有些人或許會批評為何大多數港人如此無「腰骨」,肯接受一個沒有充分選擇的「假普選」?我也不認為有必要排拒泛民當候選人,但我們若真正掌握民主理論,明白民主的局限性,便會發覺這57%的「務實」港人其實大有智慧,比其他人更清醒,他們不經意地掌握了民主理念的最重要一環,想法與美國開國之父之一及其憲法主要撰寫人麥迪遜(James Madison)總統一脈相承。
只是民主制度的僭建
麥迪遜認為民主有兩個充分及必要的條件,即普及參與和當選人任期要設限。只是小圈子的選舉,大多數人無法參與,當然算不上民主。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任期有限,讓選民每幾年便有機會踢走不稱職的當選人。這兩個條件平實簡單,但滿足不到很多人對民主的種種憧憬,亦沒有提到一些人以為民主制度必須擁有的特質,即投票結果能使民意得到彰顯。這特質雖然很有意義,但其實它只是民主制度的僭建,沒有任何民主機制能保證這些目標可達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458
-
新書79折$459
-
新書85折$493
-
新書9折$522
-
新書9折$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