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禪門大德淨慧法師生前的智慧結集,揭示禪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實與運用。生活禪首倡者淨慧法師,為大家系統而明晰地闡述了禪的理論與實踐。
「上篇︰禪的理念」從歷史和哲學角度,深入淺出介紹禪宗源流以及多位禪門重要人物的思想,包括達摩、慧能、臨濟、趙州……等;「下篇︰禪的實踐」着重講授在生活中進行禪修的法門,幫助讀者破除煩惱、提升智慧。
全書經藏、禪詩、公案、口訣處處,啟益讀者把握當下一念。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淨慧法師
近代禪門泰斗虛雲和尚得法弟子之一,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自1988年以來,先後主持興復柏林禪寺、玉泉禪寺、四祖禪寺、度門禪寺、老祖禪寺等禪宗叢林。住持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期間,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主要著述有《入禪之門》、《壇經—滴》、《雙峰禪話》、《中國佛教與生活禪》等。
淨慧法師
近代禪門泰斗虛雲和尚得法弟子之一,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自1988年以來,先後主持興復柏林禪寺、玉泉禪寺、四祖禪寺、度門禪寺、老祖禪寺等禪宗叢林。住持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期間,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主要著述有《入禪之門》、《壇經—滴》、《雙峰禪話》、《中國佛教與生活禪》等。
目錄
自序 iv
上篇:禪的理念
01 什麼是禪 2
02 達摩禪:理入與行入 16
03 四祖禪:見地、功夫與方法 40
04 六祖禪:無念、無相、無住 57
05 六祖所開示的修和證 75
06 《壇經》中的幾個問題 86
07 臨濟禪:掃除一切知見 100
08 臨濟禪師法語 113
09 趙州禪:平常心,本分事 125
10 禪的「無門關」 138
下篇:禪的實踐
11 生活禪開題 156
12 生活禪的四個根本 162
13 《心經》與生活禪 178
14 管理好我們的心 197
15 牧心如牛——略說《十牛圖頌》 210
16 做人的八字方針:信仰、因果、良心、道德 223
17 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238
18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251
19 處理煩惱的方法 269
20 生活與生死 279
附錄
01 隨師學禪 明海 292
02 入泥入水菩提路 亦詩亦禪自在人——紀念恩師淨慧上人 明海 301
03 生活禪也可適用於日本——《生活禪鑰》日譯本序 末木文美士 307
淨心慧語
上篇:禪的理念
01 什麼是禪 2
02 達摩禪:理入與行入 16
03 四祖禪:見地、功夫與方法 40
04 六祖禪:無念、無相、無住 57
05 六祖所開示的修和證 75
06 《壇經》中的幾個問題 86
07 臨濟禪:掃除一切知見 100
08 臨濟禪師法語 113
09 趙州禪:平常心,本分事 125
10 禪的「無門關」 138
下篇:禪的實踐
11 生活禪開題 156
12 生活禪的四個根本 162
13 《心經》與生活禪 178
14 管理好我們的心 197
15 牧心如牛——略說《十牛圖頌》 210
16 做人的八字方針:信仰、因果、良心、道德 223
17 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238
18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251
19 處理煩惱的方法 269
20 生活與生死 279
附錄
01 隨師學禪 明海 292
02 入泥入水菩提路 亦詩亦禪自在人——紀念恩師淨慧上人 明海 301
03 生活禪也可適用於日本——《生活禪鑰》日譯本序 末木文美士 307
淨心慧語
序
自 序
「生活禪」這一命題的意義,在於揭示佛法與生活不一不異。因為從覺悟者來看,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消融了一切對立面,一切處於中道,人生覺悟奉獻,安樂自在,歡悅和諧。如果就迷惑者而言,則萬法紛然對立,生活與佛法打成兩截,世間與出世間水火不容,一切都處於二元對立的狀態,人生由此而三毒橫生,煩惱不斷,生死流轉。兩種精神狀態,兩種生活狀態,中間只有一字之差,前者得力於一個「覺」字,後者執着於一個「迷」字。一字之差實際上只是一念之差。佛法要解决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禪要解决的也是這個問題,生活禪要解决的還是這個問題。人生處在迷與悟的交叉路口,怎樣把握這一念之間迷與悟的判斷與選擇,這就是佛陀說法的一大事因緣。禪是佛法的核心,禪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更加直截了當地解决人生的迷惑問題。生活禪是禪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實與運用;其宗旨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其要領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其着力點是在把握當下一念:覺悟在當下,奉獻在當下,修在當下,證在當下,受用在當下,保任在當下。
六祖慧能大師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此偈旨在說明佛法不能脫離世間,離開世間無佛法;對世間法的覺悟與淨化、解脫與超越,當下即是佛法,佛法與世間不二。
近世的佛教復興者太虛大師說: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此偈旨在揭示成佛即是人格的究竟圓滿成就。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格完善之時,即是成佛之日。要達到人格的完善,必須正確面對人生的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就是生存問題、生活問題、生死問題。怎樣面對人生的這三大問題,儘管態度千差萬別,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果我們不迴避問題而又能積極正確地解决問題,那麼佛法提供的答案,禪提供的答案就最具現實意義。佛法、禪以直面人生的態度,要求我們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見性,在生死中了生脫死。解决了人生三大問題的人就是人格完善的人,就是大徹大悟的人,就是成佛作祖的人。
佛法與世間不二,做人與成佛不二。兩位大師的兩首偈語,將佛法與禪的精義和盤托出,奉獻給世人,奉獻給那些有心致力於生命覺醒的人。生活禪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並要如實面對問題,如是而已。
這本小冊子,結集了從1991年至2007年這十幾年的一些文章和講話稿,記錄了我在這期間探索佛法與禪在當代傳播過程中如何面對時代、貼近生活、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思想軌迹。這期間講得最多的是生活禪,因此,這本小冊子就算是了解生活禪的一把鑰匙。在打算公開出版這本小冊子時,根據出版社的要求,由我的學生馬君明博對原來的講稿進行了篩選,並且定為二十個小題目。實際上,其中內容與文字多有交叉之處。在付印前,我又在行雲流水式的生活中擠出時間,對原稿認真審讀一次,對其中有些篇章進行了修改。
這本小冊子能夠面世,首先要感謝出版社的支持。當然,沒有馬明博的推動與編選,就不會有這種形式的這本書同讀者結緣。
佛法講因緣。佛陀出世說法度生是因緣,佛法東來是因緣,達摩西來傳佛心印是因緣,禪宗的創立是因緣,禪在中國乃至世界獨放異彩是因緣,生活禪在時代的催生下逐步地成長起來更是因緣。在以上諸多內因外緣的成就下,才有本書的問世。萬事都是緣,萬事總隨緣,把握機遇,隨緣而住,隨遇而安。讓禪成為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內涵。處處體會生活禪,時時擁有禪生活。
2007年10月12日
於趙州柏林禪寺退居寮
「生活禪」這一命題的意義,在於揭示佛法與生活不一不異。因為從覺悟者來看,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消融了一切對立面,一切處於中道,人生覺悟奉獻,安樂自在,歡悅和諧。如果就迷惑者而言,則萬法紛然對立,生活與佛法打成兩截,世間與出世間水火不容,一切都處於二元對立的狀態,人生由此而三毒橫生,煩惱不斷,生死流轉。兩種精神狀態,兩種生活狀態,中間只有一字之差,前者得力於一個「覺」字,後者執着於一個「迷」字。一字之差實際上只是一念之差。佛法要解决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禪要解决的也是這個問題,生活禪要解决的還是這個問題。人生處在迷與悟的交叉路口,怎樣把握這一念之間迷與悟的判斷與選擇,這就是佛陀說法的一大事因緣。禪是佛法的核心,禪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更加直截了當地解决人生的迷惑問題。生活禪是禪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實與運用;其宗旨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其要領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其着力點是在把握當下一念:覺悟在當下,奉獻在當下,修在當下,證在當下,受用在當下,保任在當下。
六祖慧能大師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此偈旨在說明佛法不能脫離世間,離開世間無佛法;對世間法的覺悟與淨化、解脫與超越,當下即是佛法,佛法與世間不二。
近世的佛教復興者太虛大師說: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此偈旨在揭示成佛即是人格的究竟圓滿成就。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格完善之時,即是成佛之日。要達到人格的完善,必須正確面對人生的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就是生存問題、生活問題、生死問題。怎樣面對人生的這三大問題,儘管態度千差萬別,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果我們不迴避問題而又能積極正確地解决問題,那麼佛法提供的答案,禪提供的答案就最具現實意義。佛法、禪以直面人生的態度,要求我們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見性,在生死中了生脫死。解决了人生三大問題的人就是人格完善的人,就是大徹大悟的人,就是成佛作祖的人。
佛法與世間不二,做人與成佛不二。兩位大師的兩首偈語,將佛法與禪的精義和盤托出,奉獻給世人,奉獻給那些有心致力於生命覺醒的人。生活禪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並要如實面對問題,如是而已。
這本小冊子,結集了從1991年至2007年這十幾年的一些文章和講話稿,記錄了我在這期間探索佛法與禪在當代傳播過程中如何面對時代、貼近生活、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思想軌迹。這期間講得最多的是生活禪,因此,這本小冊子就算是了解生活禪的一把鑰匙。在打算公開出版這本小冊子時,根據出版社的要求,由我的學生馬君明博對原來的講稿進行了篩選,並且定為二十個小題目。實際上,其中內容與文字多有交叉之處。在付印前,我又在行雲流水式的生活中擠出時間,對原稿認真審讀一次,對其中有些篇章進行了修改。
這本小冊子能夠面世,首先要感謝出版社的支持。當然,沒有馬明博的推動與編選,就不會有這種形式的這本書同讀者結緣。
佛法講因緣。佛陀出世說法度生是因緣,佛法東來是因緣,達摩西來傳佛心印是因緣,禪宗的創立是因緣,禪在中國乃至世界獨放異彩是因緣,生活禪在時代的催生下逐步地成長起來更是因緣。在以上諸多內因外緣的成就下,才有本書的問世。萬事都是緣,萬事總隨緣,把握機遇,隨緣而住,隨遇而安。讓禪成為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內涵。處處體會生活禪,時時擁有禪生活。
2007年10月12日
於趙州柏林禪寺退居寮
內容連載
上篇:禪的理念
01 什麼是禪
禪是直接的、當下的。它不需要空間的轉移,也不需要時間的轉移,即此時,成此事。古代一位詩人曾經描寫一位禪師在炎天暑熱中感受禪的受用:「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緣心靜自然凉。」
我們所講的禪,不是「六度」中所說的「禪波羅蜜」的禪,當然也不是「四禪八定」的禪,而是禪宗所提倡的禪。禪宗的禪與六波羅蜜的禪是同一個事物,又是分別的兩個事物;它與四禪八定的禪可說是同一個事物,又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禪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既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語言是應當掃除的,那麼為什麼還要講呢?因為不借助語言文字,要想進入禪就很困難,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裏有一個解說,所謂不立文字,並非不用文字。六祖大師說:「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者,就是不執着文字,但又不能離開文字,還是要用語言文字作標月之指,「因指見月,得月忘指」,這就是語言的功能。
關於禪的起源,我想分兩點來說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國。
在印度,禪的起源是說,佛到了晚年臨於涅槃之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麼。此時此刻,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在這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禪的起源。
這個公案的用意,只是就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現在學術的、歷史的、考證的眼光來看。有這件事,還是沒有這件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和禪都沒有什麼關係。
因為禪要說明的,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傳說。即使是歷史,也說明不了禪。
所以,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個公案就是「禪在印度的起源」。摩訶迦葉尊者是如來禪的第一祖,後來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是如來禪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祖師禪的初祖。他到中國來傳法,經歷了許多的坎坷。
01 什麼是禪
禪是直接的、當下的。它不需要空間的轉移,也不需要時間的轉移,即此時,成此事。古代一位詩人曾經描寫一位禪師在炎天暑熱中感受禪的受用:「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緣心靜自然凉。」
我們所講的禪,不是「六度」中所說的「禪波羅蜜」的禪,當然也不是「四禪八定」的禪,而是禪宗所提倡的禪。禪宗的禪與六波羅蜜的禪是同一個事物,又是分別的兩個事物;它與四禪八定的禪可說是同一個事物,又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禪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既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語言是應當掃除的,那麼為什麼還要講呢?因為不借助語言文字,要想進入禪就很困難,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裏有一個解說,所謂不立文字,並非不用文字。六祖大師說:「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者,就是不執着文字,但又不能離開文字,還是要用語言文字作標月之指,「因指見月,得月忘指」,這就是語言的功能。
關於禪的起源,我想分兩點來說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國。
在印度,禪的起源是說,佛到了晚年臨於涅槃之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麼。此時此刻,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在這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禪的起源。
這個公案的用意,只是就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現在學術的、歷史的、考證的眼光來看。有這件事,還是沒有這件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和禪都沒有什麼關係。
因為禪要說明的,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傳說。即使是歷史,也說明不了禪。
所以,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個公案就是「禪在印度的起源」。摩訶迦葉尊者是如來禪的第一祖,後來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是如來禪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祖師禪的初祖。他到中國來傳法,經歷了許多的坎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48
-
新書79折$348
-
新書85折$374
-
新書9折$396
-
新書9折$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