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思考,微解說:150個擺脫偏見的思考準則》

  Brain Pickings遴選2012最佳心理與哲學書籍No.1
  康納曼談偏見,道金斯說迷信,平克論雙贏
  150位世界頂尖思想家跨領域交流,幫助你做更好的決定
  為什麼絕大部分的人自我感覺良好?
  從失敗中學習教訓到底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人們會說服自己必須擁有商業行銷的商品?
  為什麼人們會相信占星與鬼神,卻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受到外力影響?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專屬的活躍知識分子。我們這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是認知科學、演化心理學和資訊科技的核心人物。這群光芒萬丈的思想家受到康納曼、喬姆斯基、威爾森、平克、賈伯斯和布林等人影響,在豎立當代思想風氣上貢獻卓著。他們提出根本的問題,跨出自己的學術象牙塔,到公共領域中引發大眾思辯。

  擅長跨知識場域的出版經紀人約翰.柏克曼透過Edge.org讓當中多位意見領袖人物在本書中登場,切磋砥礪。共有150位世界頂尖人才參與,他們皆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出發點回答一個問題:哪種科學概念可以改善大家的認知?提出的思考、策略與論點,將讓我們明白我們的世界,世界的未來,並據此對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例舉:
  聚焦幻覺(康納曼)、雙盲控制實驗(道金斯)、戰勝恐懼(迪格雷)、身心健康的配方(塞利格曼)、認知負載(卡爾)、雙贏談判(平克)、週期循環的好處(丹尼特)、拒絕上當的方法(藍尼爾)、大腦隱藏層(韋爾切克)、80/20權重比例(薛基)、與大自然連結的思維(高曼)、範式轉移(拉馬錢德蘭)、集體智慧(瑞德里)、路徑相依(麥霍特)、建立有效理論(藍道爾)、生態願景(伊諾)、錯誤認知根源(塔勒)、生命起源多樣性(凡特)、氣質(費雪)、思緒迷失(哈里斯)、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克勞斯)

媒體推薦

  本書中的人物都是熱門領域的佼佼者,這些文章只透露出一點點他們從事的專業。但願你不僅能因為他們奔放分享的態度而感動,也能感受到他們語調中的謙遜。他們尊重科學方法和集體事業,正是因為個人理智的力量很弱小。在這些引人入勝的篇章中,結合了人性和膽識的思想,格外不凡,至關緊要。——《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

  全世界最棒的網站……Edge是世界上心智最傑出者聚會的沙龍。——英國《衛報》

  Edge.org已成為跨科學、技術與更多領域的最前瞻震盪中心,促成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交流對話。——《大西洋月刊》

  鑽研這本書就像偷聽了實驗室裡的激烈對話。它記錄了頂尖科學家的當務之急,並且在這些偉大想法打入主流之前,給予我們先行發掘的難得機會。——《紐約時報書評》

  成功結合了好作家、好科學,與重大的廣闊關懷。——《柯克斯評論》(星號書評)

  這本書是份真正的禮物……是打破我們好奇心「過濾泡沫」的有力工具,跨越眾學科的思考交相授粉,擴大了我們的知識舒適圈,在這過程中引發我們更深入、更豐富、更多維地去認識科學與生活。——Brain Pickings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美國最有創意教師,最精彩生動的43堂自然課,
  讓你從方寸之地,看見宇宙萬物的奧義

  透過哈思克入微的觀察與詩人般的筆觸,
  熾烈燃燒生命的短命春花、費盡心思只為遠行的種子、
  暗藏禍心的母螢火蟲、搏命跳著求愛之舞的蝸牛、
  大膽宣告自身存在的白尾鹿、如異形般占據宿主身軀的鐵線蟲……
  悉數化作林中的精靈,帶你進入平日見而未見的世界

  ★入圍2013年普立茲獎非文學類決選書籍
  ★榮獲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最佳圖書獎、李德環境寫作獎、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2012年國家戶外書籍獎

  生物學家大衛.哈思克以一年的時間追蹤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在這段期間,他不定期前往田納西州一塊面積僅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進行觀察,並透過文字鮮活的呈現森林的面貌以及林中生物的情態。

  他從單純的觀察著手,對象包括如疾行過落葉層的一隻蠑螈、春天綻放的第一批野花,將生物學、生態學與詩作巧妙的編織在一起。他在書中闡釋了最小的微生物與最大的哺乳動物之間的關連,並描述了數千年乃至數百萬年來那些週而復始、不斷循環的生態體系。

  《森林秘境》一書文筆優美,字裡行間充滿同理心,帶領我們走上一趟壯盛的旅程,一窺大自然的美麗與複雜。

名人推薦

  何穎怡/商周出版選書顧問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李家維/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圓恩/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自然生態解說員
  金恒鑣/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張東君/科普作家
  黃仕傑/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裕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所長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我在《森林祕境》得到許多啟發,那就是宇宙的真實其實是「萬象森列,圓融有序」。人,如果懂得師法自然,自能安身立命。與其說《森林祕境》是本科普自然書,不如說它是哲學書,觀照出方寸之間的曼荼羅。--商周出版選書顧問 何穎怡

  一座森林,一片田地,一條小徑,一座校園……都可以是你開始第一道筆畫的曼荼羅,你可以藉此在無形的虛空中雕鑿出知識之柱,體會生命的殘酷與優雅,重點是你開始對周遭細微事物的凝神注視。--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吳明益

  作者筆下的每個生物我們差不多都聼過或見過,但是我們對其生命故事幾乎一無所知。這些故事內容……經作者巧妙的詮釋與連綴而成了這麼有系統而人人易懂的自然科普書,讓一般無緣接近深奧科學知識的讀者,得以讀得津津有味。--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金恒鑣

  大部分的人恐怕已經遺忘了每一天的晨曦、每一朵地上的小花,以及許許多多習以為常的瑣碎事物,構成了這個神奇美麗的世界。因此,大衛.哈思克以一年時間,類似修行般所示範的行動,在這個追求更多更大的時代裡,具有醍醐灌頂式的棒喝作用了!--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你可以跟著生物學家大衛.哈思克的觀察和腳步,先試著對那些就在我們身畔的平凡無奇,重新投以全新的凝望,就會聽見自然裡的各式事物、生命正不斷地訴說著各種美好。屬於生命的奧妙,無處不在,而你是否已準備好足夠的敏銳察覺,走入森林?--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自然生態解說員 李圓恩

  本書的作者選擇僅一平方公尺的區塊做為觀察的目標,將各種生物在不同季節出現的樣貌與行為詳實的記錄,而且書中的文字顯示作者對於觀察極其入微,內容充滿各種科學知識與生態行為,閱讀時猶如身處於這片森林中。--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仕傑

  《森林祕境》是個生物學家以最簡單的方式進行觀察,用詳實卻生動的文筆做紀錄,讓我們能夠透過文字分享他的心得,以他為媒介進入森林中的祕境……只要有一枝放大鏡、一小塊適合的土地,持續蹲著看上一年,你,就已經踏往觀察家之路。--科普作家 張東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柏克曼(John Brockman)


  網路最具影響力科學論壇Edge.org發起人,Brockman Inc.版權代理公司創辦人,住在紐約市。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美國南方大學生物學教授,因在教學中融合了科學探索與人文省思,曾獲選2009年田納西州最傑出大學教授,《Oxford American》雜誌亦於2011年讚譽其為「美國南方最有創意教師」之一。

  他的研究與教學著重於動物的演化與保育,特別是林地的鳥類與無脊椎動物。其研究亦獲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世界自然基金會、坦伯頓基金會等機構支持贊助。

  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外,他也出版了若干散文與詩作,目前居住於田納西州塞瓦尼鎮,和妻子一同經營一座農場(Gudzoo Farm),種植糧食作物並販賣羊奶肥皂。他的網址是www.theforestunseen.com。

  相關著作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譯者簡介

顏慧儀


  淡江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班肄業。曾任出版社編輯。譯有《聖方濟密碼》、《月光石》。

柯乃瑜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碩士,自由口筆譯者。天性愛流浪,嗜好嗑文字,永遠長不大。

  譯作列表及建議指教,皆歡迎光臨部落格:goingsoho.wordpress.com/

楊晴

  淡江大學英文系畢,略通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領有國家英語導遊執照,曾任英語導遊、線上遊戲公司教育推廣講師、英語教師、華語教師、台灣及美商多國語言本地化公司專案經理,管理近36種語言;業餘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志工。2001年起中英筆譯至今,2012年起中英口譯。譯有《危險療程》。

蕭寶森

  台大外文系學士,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報社編譯及大學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亞歷山大三部曲》、《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等十餘部,生性好奇,喜歡閱讀、旅遊及所有具美感的事物。
 

目錄

《大思考,微解說:150個擺脫偏見的思考準則》
前言  大衛.布魯克斯
編者序:Edge大哉問  約翰.柏克曼

「深邃時間」和遙遠的未來  馬丁.芮斯(MARTIN REES)
我們很獨特  馬塞洛.格萊澤(MARCELO GLEISER)
平庸原則  邁爾斯(P. Z. MYERS)
無意義的宇宙  西恩.卡洛(SEAN CARROLL)
哥白尼原則  山謬.阿貝斯曼(SAMUEL ARBESMAN)
我們在宇宙中並不孤單  克萊格.凡特(J. CRAIG VENTER)
微生物主宰著世界  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
雙盲控制實驗  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推廣科學的生活方式  馬克斯.鐵馬克(MAX TEGMARK)
實驗  羅傑.尚克(ROGER SCHANK)
對照實驗  提摩.漢內(TIMO HANNAY)
臆想實驗  基諾.沙格瑞(GINO SEGRE)
科學史上的悲觀後設歸納法  凱薩琳.舒爾茨(KATHRYN SCHULZ)
人人都很平凡,卻又獨一無二  塞缪爾.巴倫德斯(SAMUEL BARONDES)
因果關係、道德上的軍事手段以及套利性的錯誤歸因  約翰.圖比(JOHN TOOBY)
自私的偏見  大衛.邁爾斯(DAVID G. MYERS)
認知的謙遜態度  蓋瑞.馬可斯(GARY MARCUS)
科技帶有偏見  道格拉斯.洛西可夫(DOUGLAS RUSHKOFF)
偏見是敏銳的直覺  傑拉德.斯莫伯格(GERALD SMALLBERG)
聚焦的幻覺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確定性,無用  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
不確定性  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KRAUSS)
分辨恐懼未知的輕重緩急  艾伯瑞.迪格雷(AUBREY DE GREY)
因為  奈吉.戈登菲爾德(NIGEL GOLDENFELD)
命名的遊戲  史都華.菲爾史坦(STUART FIRESTEIN)
活著,真要命  塞斯.羅伊德(SETH LLOYD)
沒算到的風險  蓋瑞特‧李斯(GARRETT LISI)
真理就是一部模型  尼爾.格申菲德(NEIL GERSHENFELD)
合而為一  喬恩.克萊因伯格(JON KLEINBERG)
都會中的性別人際距離學  史蒂凡諾.博瑞里(STEFANO BOERI)
失敗會解放成功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整體論  古樂朋(NICHOLAS A. CHRISTAKIS)
TANSTAAFL  羅伯特.普羅文(ROBERT R. PROVINE)
懷疑實證主義  傑拉德.霍爾頓(GERALD HOLTON)
開放系統  湯瑪斯.巴斯(THOMAS A. BASS)
非天生的遺傳  喬治.卻奇(GEORGE CHURCH)
基準轉移症候群  保羅.科德羅斯基(PAUL KEDROSKY)
PERMA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正和賽局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
為了生存而相依偎  羅傑.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
比較利益法則  迪倫.伊文斯(DYLAN EVANS)
塑造機緣巧合  傑生.史威格(JASON ZWEIG)
世界不可測  魯迪.盧克(RUDY RUCKER)
隨機  查爾斯.席夫(CHARLES SEIFE)
萬花筒般的發現機制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PICKOVER)
推論出最佳解釋  蕾貝卡.紐伯格.郭登斯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擬物化  艾曼紐.德爾曼(EMANUEL DERMAN)
認知負載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
策展  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得當的」抽象速記  理察.尼兹彼(RICHARD NISBETT)
外部性  羅伯.庫茲班(ROB KURZBAN)
一切都在變動中  詹姆斯.歐唐納(JAMES O’DONNELL)
次級自我和模組化心智  道格拉斯.肯瑞克(DOUGLAS T. KENRICK)
預測編碼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
我們的感官桌面  唐諾.霍夫曼(DONALD HOFFMAN)
感覺與多重感官  巴瑞.史密斯(BARRY C. SMITH)
周身世界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
理性無意識  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我們對太多塑造精神世界的元素視而不見  亞當.奧特(ADAM ALTER)
學習本能  特庫姆塞.費奇(W. TECUMSEH FITCH)
從下往上想,不是從上往下想  麥可.薛默(MICHAEL SHERMER)
固定行動模式  艾琳.派波柏格(IRENE PEPPERBERG)
十的次方  泰倫斯.索諾斯基(TERRENCE SEJNOWSKI)
生命編碼  璜.安利奎斯(JUAN ENRIQUEZ)
約束滿足  史蒂芬.柯斯林(STEPHEN M. KOSSLYN)
循環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
關鍵消費者  珍妮佛.賈奎特(JENNIFER JACQUET)
累積的錯誤  傑容.藍尼爾(JARON LANIER)
文化吸引因子  丹.斯波伯(DAN SPERBER)
規模分析  格利歐.波卡勒堤(GIULIO BOCCALETTI)
隱藏層  弗朗克.韋爾切克(FRANK WILCZEK)
「科學」  莉莎.藍道爾(LISA RANDALL)
團體內部擴張  馬塞爾.金斯本(MARCEL KINSBOURNE)
偶發的超級有機體  強納生.海特(JONATHAN HAIDT)
帕雷托原理  克雷.薛基(CLAY SHIRKY)
找出那個架構  威廉.卡文(WILLIAM CALVIN)
詭譎的問題  傑.羅森(JAY ROSEN)
人類世的思維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緩生人  亞隆.安德森(ALUN ANDERSON)
我們在思緒中迷失  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
具有透明現象的自我模型  湯瑪斯.梅辛格(THOMAS METZINGER)
有關聯並不代表是原因  蘇.布萊克摩(SUE BLACKMORE)
資訊流  大衛.達林普(DAVID DALRYMPLE)
比較時間有限與時間無限的思考方式  李.施莫林(LEE SMOLIN)
負面能力是萬靈丹  理察.佛爾曼(RICHARD FOREMAN)
深度  托爾.諾川德(TOR NØRRETRANDERS)
氣質向度  海倫.費雪(HELEN FISHER)
人格/瘋狂連續  傑佛瑞.米勒(GEOFFREY MILLER)
自我適應性退化  喬爾.格德(JOEL GOLD)
系統平衡狀態  馬修.瑞奇(MATTHEW RITCHIE)
投射思考  琳達.史東(LINDA STONE)
異例和範式  拉馬錢德蘭(V. S. RAMACHANDRAN)
遞迴結構  大衛.蓋勒特(DAVID GELERNTER)
設計你的思維  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
自由爵士樂  安德里安.奎野(ANDRIAN KREYE)
集體智慧  麥特.瑞德里(MATT RIDLEY)
風險素養  捷爾德.蓋格瑞澤(GERD GIGERENZER)
科學與劇場的對比  羅斯.安德森(ROSS ANDERSON)
基準率  齊斯.德福林(KEITH DEVLIN)
線上索引  馬提.赫斯特(MARTI HEARST)
主張往往是實證問題,要靠收集證據解決  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
科學家就該有科學精神  葛雷格里.保羅(GREGORY PAUL)
零雜工  詹姆斯.克羅克(JAMES CROAK)
科學方法服務的不僅是科學  馬克.亨德森(MARK HENDERSON)
生命遊戲,以及尋找產生器  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
軼聞主義  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
可以指出絕對危險的事,但不能指出絕對安全的事  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缺席與證據  克莉絲汀.芬恩(CHRISTINE FINN)
路徑相依理論  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
互即互入  史考特.桑普森(SCOTT D. SAMPSON)
他者  迪米塔爾.薩塞羅夫(DIMITAR SASSELOV)
生態學  布萊恩.伊諾(BRIAN ENO)
二元性  史蒂方.亞歷山大(STEPHON H. ALEXANDER)
二元性  雅曼達.蓋夫特(AMANDA GEFTER)
悖論  安東尼.阿奎里(ANTHONY AGUIRRE)
追尋根本原因:人類「黑盒子」  艾瑞克.托普(ERIC TOPOL)
個人資料探勘  大衛.羅文(DAVID ROWAN)
藝術和商業上的平行論  薩特雅吉特.達斯(SATYAJIT DAS)
創新  羅倫思.史密斯(LAURENCE C. SMITH)
吉布斯景觀  凱文.韓德(KEVIN HAND)
黑天鵝科技  維諾德.柯斯拉(VINOD KHOSLA)
擺爛學  葛羅莉雅.歐里吉(GLORIA ORIGGI)
造假  艾瑞克.維恩斯坦(ERIC WEINSTEIN)
奧坎剃刀的愛因斯坦之刃  凱.克勞斯(KAI KRAUSE)
熱追蹤導彈  戴夫.溫納(DAVE WINER)
纏結  馬可.亞科波尼(MARCO IACOBONI)
科技為人類發展舖路  提摩西.泰勒(TIMOTHY TAYLOR)
判斷時距  保羅.沙佛(PAUL SAFFO)
可廢止性  塔尼亞.倫布羅佐(TANIA LOMBROZO)
以太  理查.塔勒(RICHARD THALER)
知識的假設性  馬克.帕傑(MARK PAGEL)
定勢效應  耶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
感官的智人:有感情與理智的動物  艾德華.沙爾榭多.阿爾巴蘭(EDUARDO SALCEDO-ALBARAN)
瞭解錯構症  菲利.庫許曼(FIERY CUSHMAN)
性選擇  大衛.布斯(DAVID M. BUSS)
證明完畢的時刻  巴特.科斯可(BART KOSKO)
理解和溝通的對象  理查.索爾.渥曼(RICHARD SAUL WURMAN)
生命猶如副作用  卡爾.季默(CARL ZIMMER)
維克效應  葛雷哥利.克區蘭(GREGORY COCHRAN)
隨附性! 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
文化週期 海柔.蘿絲.馬庫斯(HAZEL ROSE MARKUS)/亞嵐娜.康納(ALANA CONNER)
過渡階段及過渡規模 維多利亞.斯達登(VICTORIA STODDEN)
可複製性 布萊恩.努特森(BRIAN KNUTSON)
環境記憶與中性觀察神話 潔妮.賈丁(XENI JARDIN)
理解科學程序之顯著統計差異 黛安.哈彭(DIANE F. HALPERN)
欺慰劑效應 碧翠絲.葛隆(BEATRICE GOLOMB)
親人性 安德魯.雷夫金(ANDREW REVKIN)
崩潰思維的解決辦法:訊號偵測理論 米札琳‧巴納吉(MAHZARIN R. BANAJI)
日常錯覺聯想 大衛.皮薩羅(DAVID PIZARRO)
滿是垃圾的認知工具 恩尼斯.沛普爾(ERNST PÖPPEL)

致謝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各界讚譽
推薦序 「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 吳明益
推薦序 尋找屬於自己的「曼荼羅」 李偉文
推薦序 見樹見林見全球 金恒鑣

前言

1/1 夥伴關係
曼荼羅地上的物種之間建立了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關係,既有道家風格的結盟,也有農夫對作物的依賴和亞歷山大式的掠奪。至於誰是盜賊,誰是誠實善良老百姓,並不容易從表面區分。

1/17 克卜勒的禮物
我再次細看我指尖上那些晶瑩剔透、有如繁星的雪花。幸虧有克卜勒和後來的那些學者,我不僅看見了雪花,也看見了原子的模樣。在曼荼羅地上,這是我的感官和微小的原子世界之間所存在最簡單的一種關係。

1/21 實驗
我原本想親自體驗曼荼羅地上的動物所經歷的寒冬,但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我的身體演化的途徑和山雀不同,因此我永遠無法充分體會牠們的感受。儘管如此,我在雪地上光著身子的經驗,讓我對這些動物的耐寒能力愈發敬佩。

1/31 冬天的植物
這一平方公尺的範圍內共有好幾十萬個植物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把自己包得緊緊的,雖然退守城池,但卻固若金湯。可以說,這裡的植物就像火藥一樣,儘管外表看起來灰灰的不起眼,但裡面卻潛藏著蓄勢待發的能量。

2/2 足印
一座沒有大型草食動物的森林,就像一個沒有小提琴手的交響樂團。但由於我們已經聽慣了那些不完整的樂曲,當我們再度聽見小提琴的聲音不斷響起時,便不由得畏怯猶疑,並因此更緊緊抓住那些我們比較熟悉的樂器。

2/16 地衣
在這潮溼的天氣中,地衣卻顯得歡欣鼓舞。它們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飽滿鼓脹,綠意盎然……上個星期它們還懾服於寒冬的淫威之下,乾枯蒼白的躺在曼荼羅地的岩石表面……如今它們的軀體已經汲取了來自雲朵的能量。

2/28 蠑螈
無肺蠑螈當真是一朵雲,因為牠變幻莫測……牠用自己的肺換來一個更厲害的嘴巴;牠的身體部位是可以拆卸的;牠雖然喜歡潮溼的場所,卻從不進入任何水體。此外,牠也像所有的雲朵一樣,禁不起強風的吹襲。

3/13 獐耳細辛
一個星期之前,它看起來還像是一隻細瘦的爪子,外面包覆著銀色的絨毛……今天早上,它的花莖形狀像是一個優雅的問號……那緊緊閉合的花苞便懸吊在圓弧頂端,嫻靜的垂著頭,被萼片包住,以防止夜間有小賊來偷採花粉。

3/13 蝸牛
當我把視線移回放大鏡底下的世界,又再次看到蝸牛生動的觸角以及黑底銀紋的優美體色。放大鏡讓我得以飽覽大自然令人驚嘆的美感。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受限於人類的視力所無法享受到的樂趣。

3/25 短命春花
上百朵花兒正在向這個世界展示它們燦爛的姿容……每一朵花下面都有一叢青翠茂盛的枝葉,從地上已經乾枯的落葉層中冒了出來,顯得生機勃勃,和曼荼羅地上方那些枯槁蕭瑟、尚未萌芽的樹木形成了強烈對比。

4/2 鏈鋸
我們唯有仔細的探究人類所賴以生存並繁衍的大自然結構,才能看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並因而明瞭自己該負的責任。當我們親自接觸、體驗森林時,會變得比較謙卑,並且會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命和慾望。

4/2 花
曼荼羅地上百花怒放,數量多得出奇。我試著加以計算,但數著數著就糊塗了……這一平方公尺的土地上滿滿的都是花,而它們的僕從也隨侍在側,身穿著毛茸茸的帥氣服裝,「嗡嗡嗡」的飛來飛去,忙著伺候「花兒女王」。

4/8 木質部
如果說山核桃是跑車,那麼楓樹就是四輪驅動的小客車。它們的木質部不會結冰,因此它們可以比山核桃早好幾個星期長出葉子。但到了夏天時,楓樹運送水藉以利用陽光製造養分的能力就比不上山核桃了。

4/14 蛾
男人求愛時的最佳禮物或許是鑽石,但蛾類要尋找的卻是另外一種遠比鑽石更加實用的礦物──鹽。雄蛾在交配時會交給對方一個包裹,裡面有一個精子球和一袋食物。這份食物裡含有大量的鈉,是為下一代所預備的珍貴禮物。

4/16 日出之鳥
太陽既是黎明光線的起源,也是鳥兒晨歌的源頭。地平線上的光輝是被大氣所過濾的光線;清晨的鳥語是被那些滋養鳥兒的動植物所過濾的太陽能量。四月時分的這幅日出美景,是由各種流動的能量所交織而成。

4/22 走路的種子
樹花的外觀樸實低調,沒有明顯的花瓣或色彩。這種極端清教徒式的裝扮風格,顯示這些樹木之間的「性事」和那些短命春花大不相同。後者必得用花蜜和色彩把自己裝扮得鮮豔嫵媚,才能招徠蜂蝶,但這些樹卻無須博取任何昆蟲的青睞。

4/29 地震
在不可思議的時光長河中,海洋、河流和山脈都會移位,滄海也會變成桑田。昨晚撼動曼荼羅地的那場地震,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變化罷了。它提醒我們,大地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5/7 風
樹木在與風力周旋時,是奉行道家的哲學:不回擊、不抗拒,只是彎腰、搖晃、退讓,讓對手因此而精疲力盡。但事實上,因為道家的哲學最初乃是受到大自然的啟示,因此比較精確的說法應該是「道家奉行了樹木的哲學」。

5/18 草食性
植物和草食性昆蟲雙方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的局面,使得曼荼羅地的生態處於一種彼此僵持不下的緊張態勢……葉子上的洞孔和咬痕,乃是雙方在今年這一回合交手的痕跡。這是一場可敬的對決,也是曼荼羅地生態的本色。

5/25 漣漪
鳥類變少後,像西尼羅河病毒這類生長在野鳥體內的病毒也可能會受到影響。這樣的改變就像漣漪一般在森林裡不斷擴散,或許到了某一個階段會停止,但也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在通過蚊子、病毒和人類後,不斷地往外擴散。

6/2 探索
當我們還是食蟲動物乃至爬蟲類動物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飽受蝨子的騷擾,因為蝨子在九千萬年前就已經演化成形。在遭受幾千萬年的追逐後,「聖杯」已經累了。於是,我便繞過那株莢蒾,離開了曼荼羅地。

6/10 蕨類植物
由於孢子的彈射需要靠太陽把水蒸發,因此蕨類植物只能在晴朗的日子裡發射孢子。而在這樣的日子裡,孢子也比較有機會被送到遠方。今天溼氣很重,天色灰濛濛的,不是孢子旅行的良辰吉日,因此那些彈射器也就毫無動靜。

6/20 交纏
蝸牛在求偶時會先用觸角試探對方,轉個圈,然後再慢慢的就位,這段期間牠們會隨時準備撤退或重新調整位置。牠們那漫長的求偶和交配過程很像是一場折衝樽俎的談判,雙方在婚前先就結合的條件進行協商。

7/2 真菌
這朵小蘑菇的菌傘上有著不規則的扇形咬痕,可能是一隻花栗鼠所留下來的。此刻,這隻花栗鼠說不定已經跑到許多公尺以外的地方,並且正用牠的鼻子和鬍鬚把這朵小蘑菇的孢子沾在某株植物的葉片上呢!

7/13 螢火蟲
此刻,我頭頂的天空已經全黑了。當我正準備離開曼荼羅地時,卻看到森林裡布滿了光點。這些螢火蟲都待在距地面不到兩、三英尺的地方。我站在那兒往下看,只見這森林彷彿成了一座波浪起伏並且綴滿發亮浮標的海洋。

7/27 斑光
那斑光終於越過我的右肩,繼續往東移動。在目睹這斑光移動的景象後,我發現自己的感官覺受已然變得和從前不同。此刻,當我環視這座森林,我所見到的景象不再像往日那般單調一致,而是一群群在黑暗的天空中移動的星星。

8/1 水蜥和郊狼
曼荼羅地並不像真正的曼荼羅一般,位於潔淨無瑕的禪室裡,不與外界接觸。相反的,曼荼羅地的周圍流動著一條條彩色的河流,而形成這個曼荼羅的各色沙粒會不斷的滲入,並流出它周圍的這些彩色河流。

8/8 地星
夏天的熱氣使得另一波真菌從曼荼羅地的核心冒了出來。這些被稱為「死亡的花束」的菌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朵長在許多葉子當中的地星。它那有如皮革般的外層已經裂成六片,每一片都像花瓣般往外翻,看起來像是一顆褐色的星星。

8/26 螽斯
當光線逐漸消逝時,那合唱聲愈發響亮。喳喳!喳喳!這兩拍子的節奏,是成千上萬隻螽斯在樹上歌唱的聲音……這些昆蟲彷彿正在對著森林反覆自問自答,一聲聲驚嘆互相碰撞,合成重重的一拍。

9/21 藥物
我在服用以植物做成的藥物後,學到了一件事情:我和曼荼羅地的生物在小小的分子層級便已經有了關連……透過自古以來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生化戰爭,我體內的組成分子已經讓我和這座森林有了密切的連結。

9/23 毛毛蟲
毛毛蟲的貪吃是出了名的。牠們在一生當中體重會增加兩、三千倍。如果人類的嬰兒也這麼會吃,則他(她)成年時的體重將會高達九公噸。如果這個嬰兒成長的速度和毛毛蟲一樣快,那麼他(她)出生後幾個星期就會變成大人了。

9/23 禿鷲
由於禿鷲的消化道能夠有效的摧毀細菌,因此牠們「清除」的對象不只是屍體而已。炭疽病和霍亂的細菌在經過禿鷲的腸道時都會被殺死……因此,禿鷲消滅疾病的能力沒有其他動物能比得上。清道夫這個屬名對牠們而言,真是實至名歸。

9/26 候鳥
候鳥們還有好幾個導航的方法。牠們會觀察日出、日落的方向,也會沿著縱向的山脈飛行,甚至能夠偵測到那些看不見的地球磁場線。牠們向宇宙敞開自己的感官,整合太陽、星辰和土地的訊息,有如一波洶湧的潮水般往南飛去。

10/5 示警聲波
我們就像老鷹、貓頭鷹和狐狸一般,很少能夠在不引發一波新聞熱潮的情況下觀察森林新聞網絡的運作。唯一能夠混進去的方式便是坐在低處,一動也不動,靜靜的等待時機,然後我們才能體驗到新聞被傳遞時森林裡一會兒安靜、一會兒喧譁的情況。

10/14 翅果
一顆長著翅膀的楓樹種子掠過我的面前,像馬戲團演員所丟擲的飛刀一般,劃過一道模糊的白光。它像直升機一般的降落,碰到一株齒齡草的葉子後便掉在林地上的兩片枯葉之間,卡在一顆砂岩小石子旁邊的腐植質縫隙中。

10/29 臉
當這幾隻浣熊踩著沙沙作響的落葉離去時,我意識到我觀察這座森林,就像拿起一面鏡子,從中照見自己的本性。這面森林之鏡比人的世界更加澄明。我的祖先和森林及草原上的動物共同生活了數十萬年之久。牠們之間互動的經驗,已經形塑了我的大腦和嗜好。

11/5 光
少了樹葉的遮蔽之後,林間的光線變亮了。不僅如此,光線的品質也改善了。這是令我欣喜的另一個原因。我猜想植物之所以長出新葉,有一部分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樹葉掉落之後,光譜就變寬了,使得森林之神更能任意揮灑它的彩筆。

11/15 條紋鷹
我看到一個鈷藍色的影子從曼荼羅地的中央一躍而起。是一隻條紋鷹!牠原本張著雙翼、伸展著尾巴以便減輕先前俯衝的力道,但一眨眼之間,牠便往上拉高了二十英尺。只見牠彎曲著翅膀,身子打平,瞬間便在空中拉出一個上升的弧形。

11/21 枝條
研究樹木的枝條似乎是少數專家的事,但其實不然。我在計算芽痕的數量並評估樹枝每年的生長速度時,不僅看見了本地樹種與外來樹種之間的競爭,也可算出森林對地球的空氣所造成的影響。

12/03 落葉層
這些位於表層的葉子形成了落葉層的外殼,孕育並隱藏了落葉層裡的生命……就像我們呼吸時肚腹的起伏一般,這裡的地面到了每年十月秋葉紛飛的季節便會快速的隆起,等到裡面的生命能量緩緩滲入森林體內時,才又逐漸下沈。

12/06 地下的動物
透過觀察土壤裡的世界,我們不僅看到了動物的多樣性,也看到了生命真實的面貌。人類不過是位於生命的肌膚表面的大型裝飾品,鮮少察覺到生命體內眾多微小生物的存在。因此,觀看曼荼羅地土壤裡的世界,就像輕輕的靠在生命的肌膚上,感覺它的脈動。

12/26 樹頂
有四隻灰色的松鼠正在樹頂明亮的枝椏間閒晃。其中多半時間牠們都張開四肢,懶洋洋的躺臥在陽光下,偶爾互相啃咬對方後腿或尾巴上的毛皮,看起來和樂融融。偶爾也會有一隻松鼠暫停做日光浴,跑去咀嚼那些長滿真菌的枯枝,然後再回到原地。

12/31 觀看
我繼續觀察著曼荼羅地,以外來者的身分,也以親人的身分。此刻,銀色的月光正照著森林,顯得明亮而柔和。當我的眼睛逐漸適應昏暗的夜色時,我看到月光正把我的影子映照在曼荼羅地的落葉上。

後記
謝辭
參考書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570
  2. 新書
    78
    $593
  3. 新書
    79
    $600
  4. 新書
    79
    $600
  5. 新書
    85
    $646
  6. 新書
    85
    $646
  7. 新書
    9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