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Forword 前言001-005
Entries 入圍作品006-106
Jury Review Dialog 評選會摘錄107-146
Jury Conclusion 評審結語147-150
Entries 入圍作品006-106
Jury Review Dialog 評選會摘錄107-146
Jury Conclusion 評審結語147-150
序
序1
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
在經典的美國科幻系列《星艦迷航記》中經常出現的台詞,是艦長指揮舵手設定航向(heading)、將航道(course) 設定前往目的地的銀河座標(coordinates) 為星艦導航(navigation)。星艦在航行中修正航道時經常會使用bearing(s),常見由一或兩個360 度系統的角度數值所限定,用來定義太空中另一個物件或傳輸起點相對於星艦目前的移動方向,亦即星艦所前行的向量。
在人類所處的任何時空,「定位」都是生存攸關的的一門技術。不論是對遙遠未來的星際旅行的想像;或是在古老的農耕文化中,為了掌握一年四季的重要時分和晨昏變化所發展出來的時間度量和天象觀測工具,例如日晷(藉由太陽移動時所產生的陰影變化來指示時間)、埃及金字塔(指示子午線和北極星的方位)、英國巨石圈(觀測日出日落的方向和位置以決定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時刻)等等,都是以天體(太陽或星辰)的移動軌跡為參照、對應在地表上的實存載具,以特定方位與特定時間之間的相互標定,來決定播種的時機。在近代法國小說家凡爾納(Jules Verne) 的經典著作例如《海底兩萬里 》和《地心歷險記》中,「知道自己在哪裡」和「接下來要往哪裡去」更是個不斷浮現的主題。
在科技躍進的時代,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到羊皮紙、走到車用GPS 衛星導航、直至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app 裡的「現在位置」,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帝國羅馬或耶路撒冷,過去藉由重要地標和路徑去摸索自己身在在地圖何處的定位經驗,已轉變為「以我為出發」的個人中心化(me-centrism) 體驗,改變了人對空間、時間及位置的概念。實體世界如此,虛擬世界裡的網際漫遊更是去中心化的,瀏覽器的預設首頁只是你的入口, 循著目標或漫無目的地,在不斷重新導向(redirect)的超連結跳躍中,建立起非線性的、多點連結的網絡印象。定位不再是單向的,可以回溯、可以重新開始、可以多方並進,恰恰展現了這個時代的知識系統乃至價值系統其多元齊放的特性。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國際學生創意設計競圖舉辦至今,每年拋出的關鍵字都給予極自由的詮釋空間。此次競圖相較於往年,在規定中多列舉了過去不曾設限的兩點:一是自行選訂的基地必須為真實存在的地點;二是參賽者應針對基地的特性和涵構及空間機能,提出具有參照對象及設計回應策略之具體空間設計方案。
「參照對象」一詞其實已明確地點出此次競圖的核心:如何自訂、解讀並回應此參照對象,在真實的基地限制(也可以說是潛力)下去做orientation 的討論,可能是一種傾向、存在的狀態、或是對環境的適應。極低限的線索,意在使orientation 在空間上的定義從建築物的定址座向或聚落依據山勢水文而建的窄義想像中跳脫出來,探索其它具創新性的可能。
謹以《天才大爆炸》中Sheldon Cooper 博士的名言為此競圖下一暫時的註解:「這是我的位置。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它是唯一恆久不變的點。如果我的生活以四維卡笛爾座標系統中的函數來表示的話,那個位置、在我第一次坐上它的時候,就是我的原點。(第四個零為時間的向度)」
劉宛育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 建築學院
序2
思之所朝向,所朝向之思
在任何的空間設計中都涉及Orientation 的探討,其直接的定義可見於設計中的常見字眼如:位置(location)、基地(site)、場所(place)、脈絡(context)等。Orientation 以名詞來看待,是一個原點加上一個方向( 向量);以動詞的角度看待,Orientation 就是朝向某個事物,抑或是參考某個遠處的位置,加以調整自身的座向。例如太陽位置對所有建築物或都市造成的全面性影響。
所謂的朝向(Orientation) 更廣義地在空間或建築設計中的存在著重要性與必要性,展現在環境的人為塑造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套參照(reference) 機制或系統。例如東方傳統建築的定址、定方位,來自於與自然環境的對話與考量,進而影響了設計的決斷。而19 世紀初,柯比意在機械萌芽的時代以獨到的視野看見了時代的新精神,並由諸多在建築上提示的新原則,開啟了一個全面革新且影響深遠的朝向。無論古典或現代,一套依據某種規則而決定空間型態與組織的機制,是人造建物或環境能夠參與、融入萬物運作的基本要素。參照系統(reference) 在設計決策中的缺乏,正是導致建築孤立於環境之中,或人造環境孤立於自然環境之中的主要根源。
本次競賽收到來自多國共179 件作品,參賽者來源的多樣性大幅增加,參賽作品的水準也大幅度提升,在質量兼備的眾多作品中內容觸及題材呈現多樣豐富面貌。作品中的選址除了提供了異國情調式(exotic) 的琳瑯滿目大觀樣貌,更有提示作用的是作者如何挖掘選定位置的空間潛力的敏感度,以及在賦予空間基調上所呈現作者意識的價值判斷。方法上,多數作品仍然在生產空間型態過程中顯得機制或規則的匱乏或曖昧不明,有賴整體環境的改變以使設計有效地做為知識或經驗可積累的一種行業。而另一極端則是,過度地著墨於形態演化操作,而忽略設計者的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辨作為設計重要成分的必要性。在眾多作品中,令人值得關注的幾個作品能夠著眼於某個Reference 的方法論,並且在基地與機能上能恰當作為題目的巧妙回應,如金獎以當代獨有的機能類型建築為題,創造了網路虛擬空間與真實差異化的脫落地點之間的巧妙對應,以及形態與無形態之間的對話。銀獎作品容許自然因子作用在人為設計中,以建立人工化設置和自然領域之間的相互尊重的對話機制,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可能模式。
台北科大建築系的主辦主題式公開學生競圖已經邁入第四屆。除了提供參賽者年度例行性的展演平台,也用以檢視當代設計質量以及探詢新浮現的社會意識及空間型態的機制,以做為一個反視自身的批判性觀點,促使扮演良好且結合世界時代脈動的建築教學機構。生態或永續,大概是此時此刻大家都可同意的共通普世價值,其涵蓋範圍也廣闊地包含自技術、科學、物質的領域到人文、藝術、社會學等面向。因此以之做為一貫以來的競圖的條件,除了再次推廣此一概念,也用以測試這個概念可以鑽研發展到何種深度,或是橫向連結到多麼錯綜複雜的廣度。
何震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級專業技術人員
英國 AA 建築聯盟碩士
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
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
在經典的美國科幻系列《星艦迷航記》中經常出現的台詞,是艦長指揮舵手設定航向(heading)、將航道(course) 設定前往目的地的銀河座標(coordinates) 為星艦導航(navigation)。星艦在航行中修正航道時經常會使用bearing(s),常見由一或兩個360 度系統的角度數值所限定,用來定義太空中另一個物件或傳輸起點相對於星艦目前的移動方向,亦即星艦所前行的向量。
在人類所處的任何時空,「定位」都是生存攸關的的一門技術。不論是對遙遠未來的星際旅行的想像;或是在古老的農耕文化中,為了掌握一年四季的重要時分和晨昏變化所發展出來的時間度量和天象觀測工具,例如日晷(藉由太陽移動時所產生的陰影變化來指示時間)、埃及金字塔(指示子午線和北極星的方位)、英國巨石圈(觀測日出日落的方向和位置以決定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時刻)等等,都是以天體(太陽或星辰)的移動軌跡為參照、對應在地表上的實存載具,以特定方位與特定時間之間的相互標定,來決定播種的時機。在近代法國小說家凡爾納(Jules Verne) 的經典著作例如《海底兩萬里 》和《地心歷險記》中,「知道自己在哪裡」和「接下來要往哪裡去」更是個不斷浮現的主題。
在科技躍進的時代,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到羊皮紙、走到車用GPS 衛星導航、直至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app 裡的「現在位置」,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帝國羅馬或耶路撒冷,過去藉由重要地標和路徑去摸索自己身在在地圖何處的定位經驗,已轉變為「以我為出發」的個人中心化(me-centrism) 體驗,改變了人對空間、時間及位置的概念。實體世界如此,虛擬世界裡的網際漫遊更是去中心化的,瀏覽器的預設首頁只是你的入口, 循著目標或漫無目的地,在不斷重新導向(redirect)的超連結跳躍中,建立起非線性的、多點連結的網絡印象。定位不再是單向的,可以回溯、可以重新開始、可以多方並進,恰恰展現了這個時代的知識系統乃至價值系統其多元齊放的特性。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國際學生創意設計競圖舉辦至今,每年拋出的關鍵字都給予極自由的詮釋空間。此次競圖相較於往年,在規定中多列舉了過去不曾設限的兩點:一是自行選訂的基地必須為真實存在的地點;二是參賽者應針對基地的特性和涵構及空間機能,提出具有參照對象及設計回應策略之具體空間設計方案。
「參照對象」一詞其實已明確地點出此次競圖的核心:如何自訂、解讀並回應此參照對象,在真實的基地限制(也可以說是潛力)下去做orientation 的討論,可能是一種傾向、存在的狀態、或是對環境的適應。極低限的線索,意在使orientation 在空間上的定義從建築物的定址座向或聚落依據山勢水文而建的窄義想像中跳脫出來,探索其它具創新性的可能。
謹以《天才大爆炸》中Sheldon Cooper 博士的名言為此競圖下一暫時的註解:「這是我的位置。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它是唯一恆久不變的點。如果我的生活以四維卡笛爾座標系統中的函數來表示的話,那個位置、在我第一次坐上它的時候,就是我的原點。(第四個零為時間的向度)」
劉宛育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 建築學院
序2
思之所朝向,所朝向之思
在任何的空間設計中都涉及Orientation 的探討,其直接的定義可見於設計中的常見字眼如:位置(location)、基地(site)、場所(place)、脈絡(context)等。Orientation 以名詞來看待,是一個原點加上一個方向( 向量);以動詞的角度看待,Orientation 就是朝向某個事物,抑或是參考某個遠處的位置,加以調整自身的座向。例如太陽位置對所有建築物或都市造成的全面性影響。
所謂的朝向(Orientation) 更廣義地在空間或建築設計中的存在著重要性與必要性,展現在環境的人為塑造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套參照(reference) 機制或系統。例如東方傳統建築的定址、定方位,來自於與自然環境的對話與考量,進而影響了設計的決斷。而19 世紀初,柯比意在機械萌芽的時代以獨到的視野看見了時代的新精神,並由諸多在建築上提示的新原則,開啟了一個全面革新且影響深遠的朝向。無論古典或現代,一套依據某種規則而決定空間型態與組織的機制,是人造建物或環境能夠參與、融入萬物運作的基本要素。參照系統(reference) 在設計決策中的缺乏,正是導致建築孤立於環境之中,或人造環境孤立於自然環境之中的主要根源。
本次競賽收到來自多國共179 件作品,參賽者來源的多樣性大幅增加,參賽作品的水準也大幅度提升,在質量兼備的眾多作品中內容觸及題材呈現多樣豐富面貌。作品中的選址除了提供了異國情調式(exotic) 的琳瑯滿目大觀樣貌,更有提示作用的是作者如何挖掘選定位置的空間潛力的敏感度,以及在賦予空間基調上所呈現作者意識的價值判斷。方法上,多數作品仍然在生產空間型態過程中顯得機制或規則的匱乏或曖昧不明,有賴整體環境的改變以使設計有效地做為知識或經驗可積累的一種行業。而另一極端則是,過度地著墨於形態演化操作,而忽略設計者的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辨作為設計重要成分的必要性。在眾多作品中,令人值得關注的幾個作品能夠著眼於某個Reference 的方法論,並且在基地與機能上能恰當作為題目的巧妙回應,如金獎以當代獨有的機能類型建築為題,創造了網路虛擬空間與真實差異化的脫落地點之間的巧妙對應,以及形態與無形態之間的對話。銀獎作品容許自然因子作用在人為設計中,以建立人工化設置和自然領域之間的相互尊重的對話機制,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可能模式。
台北科大建築系的主辦主題式公開學生競圖已經邁入第四屆。除了提供參賽者年度例行性的展演平台,也用以檢視當代設計質量以及探詢新浮現的社會意識及空間型態的機制,以做為一個反視自身的批判性觀點,促使扮演良好且結合世界時代脈動的建築教學機構。生態或永續,大概是此時此刻大家都可同意的共通普世價值,其涵蓋範圍也廣闊地包含自技術、科學、物質的領域到人文、藝術、社會學等面向。因此以之做為一貫以來的競圖的條件,除了再次推廣此一概念,也用以測試這個概念可以鑽研發展到何種深度,或是橫向連結到多麼錯綜複雜的廣度。
何震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級專業技術人員
英國 AA 建築聯盟碩士
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