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合常規的這一人
任何人若是曾經和卡爾.拉格斐——那個長久以來藏身在墨鏡底下、看人但不被人看,「真正的」拉格斐——相處過,不論時間長短,都會知道他對當下有多狂熱。但熟悉另一個面相的拉格斐,或者說,其他面向的拉格斐的人,可能也會知道他對諸如杜德芳夫人、勒史賓納絲小姐這些在十九世紀巴黎主持沙龍的奇女子們,以及在十八世紀和笛卡兒通信交流的帕拉婷公主的世界有多麼熟悉。她們的著作、生活方式,還有罕見的智性世故,無不熊熊燃起拉格斐的想像。
和卡爾.拉格斐見上一面,甚至單單從螢幕上見到他,就能明白他讓人難以置信的心靈世界。他精通過去沙龍裡那種幾如近身肉搏的言語攻防之道,這一點似乎遺傳自他的母親;卡爾經常提起他的母親(我們稍後也會在書中讀到),拉格斐的母親依麗莎白銳利如刀鋒的機智,完全和她的兒子如出一轍。拉格斐的言談永不乏輕盈的回應,他不知反應遲鈍為何物,敏捷迅速的反應可能會讓旁人聽得膽戰心驚。在他面前,眾人相形之下無一不顯支吾口拙。如今,過往沙龍裡火光四射的對話藝術已沉寂許久,這種長久傳統的餘燼大抵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就已隨著諾阿勒(Noailles)、德.維墨琳(de
Vilmorins)等源於十九世紀的重要人物辭世而消失。伴隨而來的社會互動和文化機構紛紛出現,人類的新生活型態也隨之在一九六○年代開始出現;而拉格斐在最初即熱切擁抱、且在日後獲利甚豐的成衣業也絕非偶然地在此時出現。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沙龍」的世代,生活中滿是「分享」,而非對話,新鮮事物隨時前仆後繼,爭相競逐蜂擁而至,大家還得隨時保持網路暢通才行。生活在這樣的年代裡,無人能比熟知阿依賽(Mademoiselle
Aïssé)作品的拉格斐更如魚得水。他自在大方地以多種語言透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回應媒體的提問,只為從中求得樂趣。各式媒體中的字句話語傳送到每個人的眼裡或耳中,儘管這些話語字句被人不厭其煩地取用、琢磨,最後放大傳播到全球,力道之強甚至足以驚擾總統,但最後仍注定終將歸於當下的塵土中。但拉格斐並不在意,他從不在乎後世;我們相信,他不過是希望自己所言能散播出去,而後漸漸淡逝。
有鑑於此,若非本書編輯開始收集他所說過的話語字句,這些語句可能會在讓聽者嘴角流下一抹微笑之後,就此消散無蹤。書中的蒐集結果成就出一幅出自他人之手的拉格斐「自畫像」,一句話就是拉格斐的一個面向或一個篇章,一種他對於生活觀的個人宣言;而這些宣言背後碎片般的本質,則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確實「不合常規」的人物其細膩、令人為之著迷的形象。「不合常規」一詞當初曾被人用來形容香奈兒小姐,容我在此借用。讀者須判別這幅拉格斐的「畫像」是否忠實呈現出他的面貌,也可從中估量出這名人物的聰明才智與複雜的內心。他樂於挑戰因循守舊的傳統,更甚於斷言自己的價值和正確的認知。拉格斐的美德就在於其目光睿智精明、剝除欺矇的幻象,而他所剝除的幻象甚至包含他自己的形象。唯有像卡爾.拉格斐這麼一位假面劇高手和偽裝大師,才能撐得起如此嚴苛的理想。催生本書的無數參與者皆有一項共同的熱情,那就是對油墨和書冊那百折不撓、無止盡的熱愛。即使像拉格斐這麼現代、甚至超現代的人物也表示,他至今依然堅持在購書時同一本書要購買三本:一本用來翻讀,一本用來割剪、另一本則會送入他的個人圖書館做為藏書。
本書的編輯者多少都與圖書產業有所關連,而在下也將書本視為自己生活的理由;我們無不隨時擴增自己的藏書量。因此,當我們心生蒐集拉格斐言談的想法時,似乎便理所當然地要以一本書的形式,做為對這個罕見的自由心靈和強烈意念的支持者的致意。或許,他會將這本書加入那包圍著他、帶給他靈感啟發的成堆藏書行列內。
派崔克.莫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