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評量在特殊教育上扮演著關鍵性且重要的角色,本書旨在撰述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的相關課題。全書分為「基本理念」、「鑑定與實務」、「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和「整合評量」四大篇,分別闡述:(1)評量的基本概念;(2)特殊教育學生的評量取向;(3)正式評量應具備的測驗認知;(4)鑑輔會的組織及運作、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基準及實務;(5)非正式評量;(6)認知能力、智力、語言、知覺動作、情緒與行為、性向、人格、成就及適應行為等領域的評量概念與工具介紹;(7)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世彗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主修特殊教育)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兼系主任暨語言治療學程主任(2012.02.01~2015.01.31)
經歷:
臺北市立國小教師、組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美國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Campus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臺北市暨桃園縣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2005.02.01~2007.01.31)
新北市學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方案指導教授
臺北市立國民中小學校務及資優教育評鑑委員
教育部國民暨學前教育署高中職鑑定委員
主要叢書著作:
《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
《行為改變技術》
《學習障礙導論》
《特殊幼兒評量》
《課程本位評量理論與實務》
《學習障礙與其他障礙之學習困難》(英譯第1~2章)
藍瑋琛
學歷:
日本國立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所)博士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經歷:
臺北市立老松國小、社子國小、臺北縣立二重國小教師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進修研究(2007.08~2008.07)
日本國立廣島大學進修研究(2012.08~2013.07)
臺北市立大學進修部推廣發展組組長及師培中心教育學程組組長
主要叢書著作:
《自閉症學生教學策略》
《銜接上學習之路:身心障礙者的教育輔助科技》(總校閱)
《輔助溝通系統之原理與運用:支持複雜溝通需求之兒童與成人》(總校閱及英譯第1~2章)
《輔助科技:增進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經驗》(英譯第1~2章)
張世彗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主修特殊教育)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兼系主任暨語言治療學程主任(2012.02.01~2015.01.31)
經歷:
臺北市立國小教師、組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美國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Campus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臺北市暨桃園縣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2005.02.01~2007.01.31)
新北市學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方案指導教授
臺北市立國民中小學校務及資優教育評鑑委員
教育部國民暨學前教育署高中職鑑定委員
主要叢書著作:
《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
《行為改變技術》
《學習障礙導論》
《特殊幼兒評量》
《課程本位評量理論與實務》
《學習障礙與其他障礙之學習困難》(英譯第1~2章)
藍瑋琛
學歷:
日本國立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所)博士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經歷:
臺北市立老松國小、社子國小、臺北縣立二重國小教師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進修研究(2007.08~2008.07)
日本國立廣島大學進修研究(2012.08~2013.07)
臺北市立大學進修部推廣發展組組長及師培中心教育學程組組長
主要叢書著作:
《自閉症學生教學策略》
《銜接上學習之路:身心障礙者的教育輔助科技》(總校閱)
《輔助溝通系統之原理與運用:支持複雜溝通需求之兒童與成人》(總校閱及英譯第1~2章)
《輔助科技:增進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經驗》(英譯第1~2章)
目錄
基本理念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評量的涵義及其重要性
第二節 評量的作決定形式
第三節 評量的層次
第四節 專業團隊或小組評量取向
第五節 評量的法律與倫理課題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學生的評量取向
第一節 心理計量取向
第二節 生態的/行為的評量取向
第三節 質的/發展的評量取向
第三章 正式評量應具備的測驗認知
第一節 信度
第二節 效度
第三節 常模
第四節 實用性
第五節 其他有關測驗的認知
鑑定與實務篇
第四章 鑑輔會、特殊教育學生特性/評量議題、鑑定基準與實務
第一節 鑑輔會的組織與運作
第二節 智能障礙
第三節 視覺障礙
第四節 聽覺障礙
第五節 語言障礙
第六節 肢體障礙
第七節 腦性麻痺
第八節 身體病弱
第九節 情緒行為障礙
第十節 學習障礙
第十一節 自閉症
第十二節 發展遲緩、多重障礙與其他障礙
第十三節 資賦優異
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篇
第五章 非正式評量
第一節 非正式評量的種類
˙真實評量
˙標準參照評量
˙任務分析
˙動態評量
˙課程本位評量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生態評量
˙非正式量表
˙反應或學習日誌
˙大聲思考技術
˙檢核表
˙工作樣本分析
˙訪談
˙問卷
˙觀察
˙錯誤類型分析
˙自我評鑑
˙同儕評鑑
˙連續性紀錄
˙功能性評量
第二節 非正式評分程序的形式
第三節 計畫、編製和執行評分程序
第六章 認知能力評量
第一節 認知的涵義
第二節 不同取向的認知能力發展觀
第三節 認知能力的內涵
第四節 認知能力評量的工具
˙兒童認知發展測驗
˙工作記憶測驗
˙魏式記憶量表第三版(WMS-Ⅲ)
˙多向度注意力測驗
˙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
˙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AP)
˙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TCAM)
˙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TTCT)
˙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TTCT)
˙陶倫斯創造力測驗(成人適用精簡版)(ATTA)
˙非語文注意力與記憶力測驗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CTT-I)
˙華-葛氏批判思考量表精簡版(WGCTA)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
˙新編問題解決測驗
˙生活問題解決測驗
˙情境式創造力測驗(SCT)
˙遠距聯想創造測驗
˙中文色塊測驗(MTT)
第七章 智力評量
第一節 智力的本質與涵義
第二節 主要的智力學說及其內涵
第三節 影響智力評量的因素
第四節 智力評量的方法
第五節 智力評量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
第六節 智力評量所引發的問題
第七節 智力評量的工具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Ⅳ)
˙魏氏幼兒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Ⅳ)
˙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TONI-3)
˙綜合心理能力測驗(CMAS)
˙綜合心理能力測驗(四至九歲適用版)(CMAS-YC)
˙綜合性非語文智力測驗(CTONI)
˙瑞文氏彩色矩陣推理測驗(平行本)(CPM-P)
˙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平行本)(SPM-P)
˙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提升本)(SPM+)
˙國民小學團體非語文智力測驗
˙新編國民小學團體語文智力測驗
˙新編國民中學團體語文智力測驗
˙圖形思考智能測驗
˙國小中高年級學校能力測驗
˙國中學校能力測驗
˙高級中等學校能力測驗
˙國民中學團體智力測驗
˙國民小學團體智力測驗
˙多向度團體智力測驗兒童版(MGIT-C)
˙多向度團體智力測驗青少年版(MGIT-A)
第八章 語言評量
第一節 語言的涵義與特性
第二節 評量語言的理由
第三節 語言的結構性成分
第四節 誘發語言能力的方法
第五節 書寫語言的評量
第六節 語言評量的程序
第七節 語言評量的其他考量因素
第八節 語言評量的工具
˙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WLADTC-Ⅱ)
˙國小學童書寫語言測驗
˙國語正音檢核表
˙讀話能力測驗
˙句型理解能力測驗
˙簡明失語症測驗(CCAT)
˙兒童口語理解測驗
˙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
˙修訂中文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兒童版)(SSI-3)
˙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
˙華語兒童理解與表達詞彙測驗(REVT)
˙零歲至三歲華語嬰幼兒溝通及語言篩檢測驗(CLST)
˙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台灣版)(MCDI-T)
˙華語學齡兒童溝通及語言能力測驗(TCLA)
第九章 知覺動作評量
第一節 知覺動作的涵義
第二節 評量知覺動作的理由
第三節 知覺動作的心理歷程
第四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原則
第五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要素或範圍
第六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工具
˙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VMI)
˙幼兒/兒童感覺發展檢核表
˙簡明知覺─動作測驗(QNST)
˙兒童感覺統合功能評量表
˙動作問題簡易量表(QMPI)
˙感覺處理能力剖析量表
˙動作協調問卷(DCDQ-C)
˙青少年/成人感覺處理能力剖析量表
第十章 情緒與行為評量
第一節 情緒與行為的涵義及特性
第二節 評量情緒與行為的理由
第三節 情緒與行為的影響
第四節 負面情緒的內涵
第五節 情緒與行為評量的方法
第六節 情緒與行為評量的工具
˙學生行為評量表
˙問題行為篩選量表
˙情緒障礙量表(SAED)
˙行為與情緒評量表(BERS)
˙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ASBS)
˙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測驗(ADHDT)
˙自閉症兒童發展測驗
˙行為困擾量表
˙幼稚園兒童活動量評量表
˙性格及行為量表
˙國民中小學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
˙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小學生活動量評量表
˙貝克焦慮量表(BAI)
˙貝克自殺意念量表(BSS)
˙貝克憂鬱量表(BDI)
˙貝克絕望感量表(BHS)
˙我的人生量表──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篩檢
˙國民中小學記憶策略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民中小學時間管理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民中小學考試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
˙台灣版兒童青少年憂鬱量表(CDI-TW)
˙情緒智能量表青少年版(EQ-i: YV)
˙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
˙台灣版多向度兒童青少年焦慮量表(MASC-TV)
˙阿肯巴克實證衡鑑系統(ASEBA)
˙國小語文及非語文學習障礙檢核表(LDC)
˙廣泛性發展障礙:自閉症暨智能障礙者量表(PDD-MRS)
˙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篩選性評估(MHSA-SA)
˙青少年身心健康量表(MHIA)
˙親職壓力量表(PSI)
˙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PSI/SF)
˙台灣版自閉症行為檢核表(ABCT)
˙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
˙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
˙涂老師社交測量系統
第十一章 性向評量
第一節 性向的涵義
第二節 性向測驗的類型
第三節 性向評量的工具
˙國民中學學業性向測驗
˙國民中小學美術性向測驗
˙國小音樂性向測驗
˙國中學業性向測驗
˙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國民中學綜合學業性向測驗
˙多向度性向測驗組合(MDATB)
˙領導才能性向測驗
˙領導技能問卷(LDP)
˙G567學術性向測驗
˙高級中學數學及自然科學學業性向測驗
˙國民小學音樂性向測驗
˙國民中學音樂性向測驗
˙國民小學藝能傾向測驗──美術
˙國民小學藝能傾向測驗──舞蹈
˙國民小學藝能傾向測驗──音樂
˙多元智能量表(乙式)(CMIDAS-B)
˙多元智能量表(丙式)(CMIDAS-C)
第十二章 人格評量
第一節 人格的涵義
第二節 人格評量的方法
第三節 人格評量的問題
第四節 人格評量的工具
˙柯氏性格量表(KMHQ)
˙賴氏人格診斷測驗
˙基本人格量表(BPI)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
˙邊緣型人格特質測驗
˙影像式職業興趣量表
˙戈登人格剖析量表(GPP-I)
˙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
第十三章 成就評量
第一節 成就與成就測驗的涵義
第二節 成就測驗的用途
第三節 成就測驗的類型
第四節 標準化成就測驗
第五節 教師自編成就測驗
第六節 成就評量的工具
˙國民小學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
˙中文年級認字量表
˙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
˙基礎數學概念評量
˙國民小學中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
˙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
˙國民小學數學成就測驗
˙國民小學數學標準參照成就測驗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
˙國小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
˙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
˙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
˙中文識字量表
˙啟智學校(班)學生基本學習能力教育診斷評量工具
˙兒童寫字表現評量表(CHEF)
˙閱讀理解量表(RCI)
˙中文閱讀障礙診斷流程與測驗
˙國民小學閱讀理解篩選測驗
˙圖畫式聽覺理解測驗
˙常見字流暢性測驗
˙聲旁表音測驗
˙聲韻覺識測驗
˙聽覺理解測驗
˙識字量評估測驗(國字測驗)
˙部件辨識測驗
˙部首表義測驗
˙快速自動化唸名測驗
第十四章 適應行為評量
第一節 適應行為的涵義
第二節 評量適應行為的理由
第三節 適應行為的評量方式
第四節 訊息提供者在適應行為評量的角色
第五節 適應行為評量資料的運用
第六節 適應行為評量的一些爭議或問題
第七節 適應行為評量的工具
˙生活適應能力檢核手冊
˙學生適應調查表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
˙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
˙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
˙文蘭適應行為量表(VABS)
˙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
˙社區自主能力測驗
˙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評估量表
˙資優生社會適應評量表
˙資優行為觀察量表
˙適應行為評量系統(ABAS-Ⅱ)
˙修訂中華適應行為量表
˙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
整合評量篇
第十五章 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第一節 評量目標與資料
第二節 發展教學介入計畫
第三節 形成教學介入計畫
附錄一 特殊教育法(僅呈現與特殊教育學生評量有關的條文)
附錄二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僅呈現與特殊教育學生評量有關的條文)
附錄三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附錄四 特殊教育學生調整入學年齡及修業年限實施辦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評量的涵義及其重要性
第二節 評量的作決定形式
第三節 評量的層次
第四節 專業團隊或小組評量取向
第五節 評量的法律與倫理課題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學生的評量取向
第一節 心理計量取向
第二節 生態的/行為的評量取向
第三節 質的/發展的評量取向
第三章 正式評量應具備的測驗認知
第一節 信度
第二節 效度
第三節 常模
第四節 實用性
第五節 其他有關測驗的認知
鑑定與實務篇
第四章 鑑輔會、特殊教育學生特性/評量議題、鑑定基準與實務
第一節 鑑輔會的組織與運作
第二節 智能障礙
第三節 視覺障礙
第四節 聽覺障礙
第五節 語言障礙
第六節 肢體障礙
第七節 腦性麻痺
第八節 身體病弱
第九節 情緒行為障礙
第十節 學習障礙
第十一節 自閉症
第十二節 發展遲緩、多重障礙與其他障礙
第十三節 資賦優異
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篇
第五章 非正式評量
第一節 非正式評量的種類
˙真實評量
˙標準參照評量
˙任務分析
˙動態評量
˙課程本位評量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生態評量
˙非正式量表
˙反應或學習日誌
˙大聲思考技術
˙檢核表
˙工作樣本分析
˙訪談
˙問卷
˙觀察
˙錯誤類型分析
˙自我評鑑
˙同儕評鑑
˙連續性紀錄
˙功能性評量
第二節 非正式評分程序的形式
第三節 計畫、編製和執行評分程序
第六章 認知能力評量
第一節 認知的涵義
第二節 不同取向的認知能力發展觀
第三節 認知能力的內涵
第四節 認知能力評量的工具
˙兒童認知發展測驗
˙工作記憶測驗
˙魏式記憶量表第三版(WMS-Ⅲ)
˙多向度注意力測驗
˙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
˙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AP)
˙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TCAM)
˙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TTCT)
˙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TTCT)
˙陶倫斯創造力測驗(成人適用精簡版)(ATTA)
˙非語文注意力與記憶力測驗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CTT-I)
˙華-葛氏批判思考量表精簡版(WGCTA)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
˙新編問題解決測驗
˙生活問題解決測驗
˙情境式創造力測驗(SCT)
˙遠距聯想創造測驗
˙中文色塊測驗(MTT)
第七章 智力評量
第一節 智力的本質與涵義
第二節 主要的智力學說及其內涵
第三節 影響智力評量的因素
第四節 智力評量的方法
第五節 智力評量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
第六節 智力評量所引發的問題
第七節 智力評量的工具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Ⅳ)
˙魏氏幼兒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Ⅳ)
˙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TONI-3)
˙綜合心理能力測驗(CMAS)
˙綜合心理能力測驗(四至九歲適用版)(CMAS-YC)
˙綜合性非語文智力測驗(CTONI)
˙瑞文氏彩色矩陣推理測驗(平行本)(CPM-P)
˙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平行本)(SPM-P)
˙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提升本)(SPM+)
˙國民小學團體非語文智力測驗
˙新編國民小學團體語文智力測驗
˙新編國民中學團體語文智力測驗
˙圖形思考智能測驗
˙國小中高年級學校能力測驗
˙國中學校能力測驗
˙高級中等學校能力測驗
˙國民中學團體智力測驗
˙國民小學團體智力測驗
˙多向度團體智力測驗兒童版(MGIT-C)
˙多向度團體智力測驗青少年版(MGIT-A)
第八章 語言評量
第一節 語言的涵義與特性
第二節 評量語言的理由
第三節 語言的結構性成分
第四節 誘發語言能力的方法
第五節 書寫語言的評量
第六節 語言評量的程序
第七節 語言評量的其他考量因素
第八節 語言評量的工具
˙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WLADTC-Ⅱ)
˙國小學童書寫語言測驗
˙國語正音檢核表
˙讀話能力測驗
˙句型理解能力測驗
˙簡明失語症測驗(CCAT)
˙兒童口語理解測驗
˙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
˙修訂中文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兒童版)(SSI-3)
˙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
˙華語兒童理解與表達詞彙測驗(REVT)
˙零歲至三歲華語嬰幼兒溝通及語言篩檢測驗(CLST)
˙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台灣版)(MCDI-T)
˙華語學齡兒童溝通及語言能力測驗(TCLA)
第九章 知覺動作評量
第一節 知覺動作的涵義
第二節 評量知覺動作的理由
第三節 知覺動作的心理歷程
第四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原則
第五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要素或範圍
第六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工具
˙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VMI)
˙幼兒/兒童感覺發展檢核表
˙簡明知覺─動作測驗(QNST)
˙兒童感覺統合功能評量表
˙動作問題簡易量表(QMPI)
˙感覺處理能力剖析量表
˙動作協調問卷(DCDQ-C)
˙青少年/成人感覺處理能力剖析量表
第十章 情緒與行為評量
第一節 情緒與行為的涵義及特性
第二節 評量情緒與行為的理由
第三節 情緒與行為的影響
第四節 負面情緒的內涵
第五節 情緒與行為評量的方法
第六節 情緒與行為評量的工具
˙學生行為評量表
˙問題行為篩選量表
˙情緒障礙量表(SAED)
˙行為與情緒評量表(BERS)
˙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ASBS)
˙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測驗(ADHDT)
˙自閉症兒童發展測驗
˙行為困擾量表
˙幼稚園兒童活動量評量表
˙性格及行為量表
˙國民中小學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
˙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小學生活動量評量表
˙貝克焦慮量表(BAI)
˙貝克自殺意念量表(BSS)
˙貝克憂鬱量表(BDI)
˙貝克絕望感量表(BHS)
˙我的人生量表──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篩檢
˙國民中小學記憶策略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民中小學時間管理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民中小學考試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
˙台灣版兒童青少年憂鬱量表(CDI-TW)
˙情緒智能量表青少年版(EQ-i: YV)
˙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
˙台灣版多向度兒童青少年焦慮量表(MASC-TV)
˙阿肯巴克實證衡鑑系統(ASEBA)
˙國小語文及非語文學習障礙檢核表(LDC)
˙廣泛性發展障礙:自閉症暨智能障礙者量表(PDD-MRS)
˙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篩選性評估(MHSA-SA)
˙青少年身心健康量表(MHIA)
˙親職壓力量表(PSI)
˙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PSI/SF)
˙台灣版自閉症行為檢核表(ABCT)
˙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
˙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
˙涂老師社交測量系統
第十一章 性向評量
第一節 性向的涵義
第二節 性向測驗的類型
第三節 性向評量的工具
˙國民中學學業性向測驗
˙國民中小學美術性向測驗
˙國小音樂性向測驗
˙國中學業性向測驗
˙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國民中學綜合學業性向測驗
˙多向度性向測驗組合(MDATB)
˙領導才能性向測驗
˙領導技能問卷(LDP)
˙G567學術性向測驗
˙高級中學數學及自然科學學業性向測驗
˙國民小學音樂性向測驗
˙國民中學音樂性向測驗
˙國民小學藝能傾向測驗──美術
˙國民小學藝能傾向測驗──舞蹈
˙國民小學藝能傾向測驗──音樂
˙多元智能量表(乙式)(CMIDAS-B)
˙多元智能量表(丙式)(CMIDAS-C)
第十二章 人格評量
第一節 人格的涵義
第二節 人格評量的方法
第三節 人格評量的問題
第四節 人格評量的工具
˙柯氏性格量表(KMHQ)
˙賴氏人格診斷測驗
˙基本人格量表(BPI)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
˙邊緣型人格特質測驗
˙影像式職業興趣量表
˙戈登人格剖析量表(GPP-I)
˙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
第十三章 成就評量
第一節 成就與成就測驗的涵義
第二節 成就測驗的用途
第三節 成就測驗的類型
第四節 標準化成就測驗
第五節 教師自編成就測驗
第六節 成就評量的工具
˙國民小學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
˙中文年級認字量表
˙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
˙基礎數學概念評量
˙國民小學中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
˙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
˙國民小學數學成就測驗
˙國民小學數學標準參照成就測驗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
˙國小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
˙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
˙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
˙中文識字量表
˙啟智學校(班)學生基本學習能力教育診斷評量工具
˙兒童寫字表現評量表(CHEF)
˙閱讀理解量表(RCI)
˙中文閱讀障礙診斷流程與測驗
˙國民小學閱讀理解篩選測驗
˙圖畫式聽覺理解測驗
˙常見字流暢性測驗
˙聲旁表音測驗
˙聲韻覺識測驗
˙聽覺理解測驗
˙識字量評估測驗(國字測驗)
˙部件辨識測驗
˙部首表義測驗
˙快速自動化唸名測驗
第十四章 適應行為評量
第一節 適應行為的涵義
第二節 評量適應行為的理由
第三節 適應行為的評量方式
第四節 訊息提供者在適應行為評量的角色
第五節 適應行為評量資料的運用
第六節 適應行為評量的一些爭議或問題
第七節 適應行為評量的工具
˙生活適應能力檢核手冊
˙學生適應調查表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
˙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
˙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
˙文蘭適應行為量表(VABS)
˙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
˙社區自主能力測驗
˙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評估量表
˙資優生社會適應評量表
˙資優行為觀察量表
˙適應行為評量系統(ABAS-Ⅱ)
˙修訂中華適應行為量表
˙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
整合評量篇
第十五章 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第一節 評量目標與資料
第二節 發展教學介入計畫
第三節 形成教學介入計畫
附錄一 特殊教育法(僅呈現與特殊教育學生評量有關的條文)
附錄二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僅呈現與特殊教育學生評量有關的條文)
附錄三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附錄四 特殊教育學生調整入學年齡及修業年限實施辦法
序
七版序
根據2009年11月18日頒布的《特殊教育法》第六條的規定:「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簡稱鑑輔會)……處理有關鑑定、安置及輔導事宜。」又設有特殊教育學系或特殊教育學程的公私立大學和學院,皆是將「特殊教育學生評量」(assessment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一門列為必修。顯然,評量在特殊教育上扮演著關鍵且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身心障礙者教育促進法案》(101-476)亦指出,為滿足學童的特殊需求而設計的教學,就是所謂的「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我國《特殊教育法》第十八條也明示,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之提供及設施之設置,應符合適性化、個別化、社區化、無障礙及融合之精神,並提供無障礙的學習環境和適當的相關服務;又同法第二十八條要求各級學校應以團隊合作方式,對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由此可見,特殊教育實施的指引原則為「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而這項指引原則的使用乃是依循評量─教學─評量的步驟,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唯有對這項充滿回饋性的步驟,做出積極回應,方能逐步滿足特殊兒童的特殊需求。從上可知,評量與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關係宛若車之雙輪,密不可分。
誠然,目前國內坊間有關「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的專書已有幾本,惟這個領域仍有成長與開展的空間。筆者在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講授「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多年,茲整理這幾年來有關評量的相關文獻、測驗工具、教學、專題演講與探究的經驗和心得,撰寫本書提供有心人士參考與應用。
基本上,本書分成「基本理念」、「鑑定與實務」、「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及「整合評量」四大篇,共分成十五章敘述。其中,「基本理念」一篇包括:第一章簡要描述評量的涵義及其重要性、作決定形式、層次、專業團隊或小組評量取向,以及評量的法律和倫理課題;第二章精要描述心理計量、生態和行為、質的/發展的等三大評量取向;第三章則簡要說明正式評量應具備的測驗認知,包括信度、效度、常模、實用性及其他有關測驗的認知。「鑑定與實務」一篇包含第四章介紹鑑輔會的組織與運作、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標準,以及臺北市國民小學對於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和安置工作實務。
「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一篇包括:第五章在討論非正式評量,包含非正式評量的形式(真實評量、標準參照評量、任務分析、動態評量、課程本位評量、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生態評量、非正式量表、反應或學習日誌、大聲思考技術、檢核表、工作樣本分析、訪談、問卷、觀察、錯誤類型分析、自我評鑑、同儕評鑑、連續性紀錄及功能性評量)、非正式評分程序的形式,以及計畫、編製和執行評分程序;第六章至十四章則分別探究認知能力、智力、語言、知覺動作、情緒與行為、性向、人格、成就及適應行為等領域的評量概念與現行國內適用的評量工具(本書所介紹的測驗工具大部分以2000年以後出版、再版或修訂版為主)。至於「整合評量」一篇則包含:第十五章述及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在授課方面,講授者可先介紹「基本理念」與「鑑定與實務」篇(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然後進行一次小考,以加深學生對於前四章的學習成效與印象;接著再述及「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篇,其中第五章「非正式評量」可事先請學生分組上台報告,並介紹實例(或是請學生任選一類進行實作);至於本書第六章至第十四章,講授者不必依循每章的順序進行,可依實際情況做調整,而且應優先介紹目前鑑定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評量工具,以後再介紹其他相關的評量工具。惟這些章節中的測驗工具介紹,最理想的是能夠搭配商業出版或專案印行的測驗工具(包括指導手冊及其相關附件)進行。
在工具實際介紹方面,筆者通常會事先設計學習單,讓學生上課時自行學習,然後了解測驗內容與實際演練測驗的實施程序(更佳的方式是尋找一位個案進行施測,並撰寫測驗結果分析與解釋),再搭配○○測驗知能的小考。除非是測驗工具的取得有現實上的困難,否則講授者盡可能不要只依照本書所呈現的簡要工具描述,來介紹國內現有的各類工具。以上僅是筆者講授「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的一點心得與經驗,供作參酌。事實上,教學是一門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心理出版社有志於出版完整的特殊教育叢書(包括特殊教育、資賦優異教育、身心障礙教育、學前融合及溝通障礙教育系列),筆者忝為特殊教育工作領域的一員,乃不揣學疏才淺,勉力撰寫本書。謬誤與不足之處,恐難以免,懇請方家不吝指正。
根據2009年11月18日頒布的《特殊教育法》第六條的規定:「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簡稱鑑輔會)……處理有關鑑定、安置及輔導事宜。」又設有特殊教育學系或特殊教育學程的公私立大學和學院,皆是將「特殊教育學生評量」(assessment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一門列為必修。顯然,評量在特殊教育上扮演著關鍵且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身心障礙者教育促進法案》(101-476)亦指出,為滿足學童的特殊需求而設計的教學,就是所謂的「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我國《特殊教育法》第十八條也明示,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之提供及設施之設置,應符合適性化、個別化、社區化、無障礙及融合之精神,並提供無障礙的學習環境和適當的相關服務;又同法第二十八條要求各級學校應以團隊合作方式,對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由此可見,特殊教育實施的指引原則為「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而這項指引原則的使用乃是依循評量─教學─評量的步驟,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唯有對這項充滿回饋性的步驟,做出積極回應,方能逐步滿足特殊兒童的特殊需求。從上可知,評量與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關係宛若車之雙輪,密不可分。
誠然,目前國內坊間有關「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的專書已有幾本,惟這個領域仍有成長與開展的空間。筆者在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講授「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多年,茲整理這幾年來有關評量的相關文獻、測驗工具、教學、專題演講與探究的經驗和心得,撰寫本書提供有心人士參考與應用。
基本上,本書分成「基本理念」、「鑑定與實務」、「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及「整合評量」四大篇,共分成十五章敘述。其中,「基本理念」一篇包括:第一章簡要描述評量的涵義及其重要性、作決定形式、層次、專業團隊或小組評量取向,以及評量的法律和倫理課題;第二章精要描述心理計量、生態和行為、質的/發展的等三大評量取向;第三章則簡要說明正式評量應具備的測驗認知,包括信度、效度、常模、實用性及其他有關測驗的認知。「鑑定與實務」一篇包含第四章介紹鑑輔會的組織與運作、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標準,以及臺北市國民小學對於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和安置工作實務。
「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一篇包括:第五章在討論非正式評量,包含非正式評量的形式(真實評量、標準參照評量、任務分析、動態評量、課程本位評量、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生態評量、非正式量表、反應或學習日誌、大聲思考技術、檢核表、工作樣本分析、訪談、問卷、觀察、錯誤類型分析、自我評鑑、同儕評鑑、連續性紀錄及功能性評量)、非正式評分程序的形式,以及計畫、編製和執行評分程序;第六章至十四章則分別探究認知能力、智力、語言、知覺動作、情緒與行為、性向、人格、成就及適應行為等領域的評量概念與現行國內適用的評量工具(本書所介紹的測驗工具大部分以2000年以後出版、再版或修訂版為主)。至於「整合評量」一篇則包含:第十五章述及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在授課方面,講授者可先介紹「基本理念」與「鑑定與實務」篇(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然後進行一次小考,以加深學生對於前四章的學習成效與印象;接著再述及「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篇,其中第五章「非正式評量」可事先請學生分組上台報告,並介紹實例(或是請學生任選一類進行實作);至於本書第六章至第十四章,講授者不必依循每章的順序進行,可依實際情況做調整,而且應優先介紹目前鑑定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評量工具,以後再介紹其他相關的評量工具。惟這些章節中的測驗工具介紹,最理想的是能夠搭配商業出版或專案印行的測驗工具(包括指導手冊及其相關附件)進行。
在工具實際介紹方面,筆者通常會事先設計學習單,讓學生上課時自行學習,然後了解測驗內容與實際演練測驗的實施程序(更佳的方式是尋找一位個案進行施測,並撰寫測驗結果分析與解釋),再搭配○○測驗知能的小考。除非是測驗工具的取得有現實上的困難,否則講授者盡可能不要只依照本書所呈現的簡要工具描述,來介紹國內現有的各類工具。以上僅是筆者講授「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的一點心得與經驗,供作參酌。事實上,教學是一門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心理出版社有志於出版完整的特殊教育叢書(包括特殊教育、資賦優異教育、身心障礙教育、學前融合及溝通障礙教育系列),筆者忝為特殊教育工作領域的一員,乃不揣學疏才淺,勉力撰寫本書。謬誤與不足之處,恐難以免,懇請方家不吝指正。
張世彗、藍瑋琛 謹識
2014年9月1日
於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4年9月1日
於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4折$260
-
新書48折$315
-
新書9折$585
-
新書9折$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