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人際發展活動手冊》
前言
「我如果能幫他找個朋友,一切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如果兒子或女兒有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廣泛性發展障礙、非語言學習障礙的話,父母總是會像英雄一樣,拼命想找個會接納自己兒女並跟他們玩耍的同儕伙伴。他們夢想著,若能找到一個通情達理的朋友,這個人就能成為兒女人際關係上重要的橋樑。
但是事與願違,朋友並不是物體或是個人財產,不能說有就有,再說,一個有嚴重社交缺陷的孩子,是不能直接把他與其他同儕伙伴送做堆,或硬生生把他帶入正常社交環境中,認為他會因此獲得交朋友的技巧和動機。許多人並不了解,建立一段友誼所需要的技巧是複雜而且相互連貫的,而令人遺憾的是,要獲得這些技巧並沒有任何捷徑或是簡單的方法。對於我們這種有能力交朋友的人來說,即使我們為了友誼付出辛勤的努力,所得到的報酬也是少之又少;對於那些生來患有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廣泛性發展障礙的人來說,打從出生開始,人生便一路崎嶇坎坷。
這本書蒐集了許多練習活動,它們是根據人際發展介入(Relationship DevelopmentIntervention,RDI)模式所設計的。我們上一本書《破解人際關係難題》(Autism/Aspergers:Solving the Relationship Puzzle)介紹了介入模式(intervention model)以及人際發展介入的理論。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患有亞斯伯格症、廣泛性發展障礙、自閉症、非語言學習障礙的孩子提供一套完整廣泛的課程設計,來幫助他們發展人際關係技巧,第二冊《青少年與成人的人際發展介入》(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with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則包含了針對青少年及成人的類似課程設計。本書是針對兒童而設計,尤其是二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強調基礎技巧的培養,像是社會參照*、調控的行為、雙向互動的對話、同步的行動等。這些活動是專門為較幼小的孩童所寫,為六級中的一到三級。如果本書中的活動已經練習完畢,想要繼續下去,可以購買為年長兒童及成人所寫的第二冊。該冊從第四級開始,是專門為年齡較大的孩童、青少年、成人所設計的,雖然該書為較年長的兒童所提供的活動也囊括了一至三級,不過該書所強調的是進一步的友誼發展以及友誼維持技巧,則屬於四至六級的範疇。
許多人常常會問,為什麼我們所使用的發展模式要從基本人際關係練習活動開始?為什麼不要僅僅使用適合該年齡的社交技巧?我們在答覆時,則會反問他們,是否會因為一個人剛好臨屆大學生的年齡,即使這個人連加法、減法都不會,仍然教導他微積分?每當我們引用這個數學比喻,人們便能很快了解,他們的用心其實本末倒置,即便如此,針對一般的友誼及社交發展,許多人還是繼續教導這些人進一步的友誼技巧,儘管他們的人際關係基本法則乏善可陳。友誼,就像數學能力一樣,需要藉著先前所習得的技能來當基礎,以便發展許多技巧。若是尚未貫通基本數學技巧,是無法從事高等數學運算的,友誼就像一套最複雜的微積分,在初步的章節尚未爐火純青之前,即使越級跳到進一步的友誼那一篇,成功也是遙不可及。
當我們體認到,為什麼許多人會忘記大部份曾經學過的數學的時候,友誼技巧與數學的第二個相似點也就因此不證自明。每個人都很清楚答案是什麼,這是因為當我們在學數學的時候,數學對我們來說,根本一點用處也沒有,也正是因為數學沒有任何功能,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無法有效學習。至於學習友誼技巧,學習者則需要了解這種技巧在個人層面的功用,當我們能理解所學習的技巧對自身的實用性之後,我們就能有效學習。
如何使用本書
本書包含許多學習目標,以便讓你策劃和評量你的課程。這套基於學習目標的系統有個重要的意涵,就是該課程的設計可以讓你輕易地評量孩童的進度,學習目標則詳列在<進度追蹤表>之中,每個學習目標都與某項活動有關連,或者是跟本套書(其中一本或兩本)中一系列的活動息息相關,這就表示當你在使用時,隨時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活動主題索引>則提供了活動及學習目標的交叉索引,大多數的活動都是以發展順序來呈現,這些活動在書中所出現的順序,讓你可以有系統地從一個學習目標進展到另一個學習目標。
如果你想要針對某個主題領域做練習,而不想依照我們所排列的順序進行,你可以參考<活動主題索引>,在這裡你可以選擇一個主題,像是「對話」或是「情緒調控」,然後找到相對應的活動,這些活動是以發展順序排列的。
由於人際發展介入是個發展性的課程,若能在確切的年齡開始使用的話,往往比較有所助益。在一開始的時候,寧可使用低於孩童能力的活動開始進行,也不要高估了他們。我們位於休士頓的人際關係中心(The Connections
Center)一開始總是使用人際發展評量測驗來衡量孩童的能力,這是一套長達兩個小時的測驗,在孩童們進行範例活動的時候,我們會觀察他們的行為,並且將他們錄製下來,然後仔細打分數,我們已經開始在美國不同地區訓練臨床醫師使用人際發展介入。請密切注意我們的網站,看看你的居住地是否有受過訓練的醫師。
但是,要是你找不到任何一個臨床醫師來進行人際發展介入,該怎麼辦?這是不是表示你不應該繼續進行這套課程?其實不然,你更應當繼續使用此課程。你可以利用進度追蹤表,閱讀每個階段的階段敘述以及學習目標,選擇一項適合該孩童發展階段的活動,並且嘗試進行該活動,同時要確定沒有跳過任何重要的發展步驟,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許多具有「高功能」的人缺乏參照他人的基本社交能力的時候,真的令人感到相當意外,這項技巧出現在我們24階段中的第2階段,絕對不要省略這些功能性技巧,而急著要進行比較「適齡」的活動。
誰該使用本書?
父母
父母可以在家裡進行本書大多數的活動。我們寫這本書就是要揭開社交發展神秘的面紗,許多活動指導都是用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方式呈現給大家看,所以應該不需要任何專業人士。到了第八階段,當我們需要同儕夥伴的時候,我們則會建議你去找一位合適的諮詢顧問、治療師、或其他「教練」,並且小心將同儕配對。
老師和特殊教育者
老師和特殊教育者應該會喜歡這套書,人際關係發展課程的設計可以讓你們很容易在學校的場所使用這套課程。事實上,我們自己在德州休士頓的治療學校也是使用這套課程,這本書再加上第二冊,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人際關係發展課程大綱,這套課程大綱可以用在所有學生身上,不管他們是否有特殊缺陷都可以。這兩本書應該可以發展成為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這是一種更加簡化的過程,因為這種課程提供了清晰的課程目標,這些目標都與某個特定的練習或活動互有關聯。
治療師
治療師應該也可以藉由使用這套書而有所助益。在美國和加拿大,我們的評估模式和介入練習都已經有治療師在好幾個領域裡使用。在診所工作的人以及從事看護工作的人都可以因為本書受益良多,因為這本書的學習目標清晰顯著,可以讓人有效利用所有資源,而且保險公司也會因此更願意支付保險補助。
把網站當作同伴
儘管本書是一本完備的手冊,我們的網站www.connectionscenter.com可以當作本書的同伴,這個網站應該可做為補充人際發展介入最主要的來源。在網站上,你可以找到方法聯絡不同地區的臨床醫生,這些醫生都受過我們的評估方法訓練,也就是人際關係發展評量測驗。我們也列出了曾經利用人際發展介入模式所訓練出來的專家,他們可以做為人際關係教練。我們的留言版可以讓父母和專家們交換意見和秘訣,以便創造新的活動或是修改現有的活動,同時,這個留言版也可以讓人找到住在同一區域的人,以便配對程度接近的雙人組和同伴團體。網站上還有連結,你可以連結到販售我們課程所需物品的網站。最後,我們也會將我們大部分的人際發展介入活動錄影下來,你可以在我們的網站上訂購活動CD和DVD,所有購買者都可以不限時數免費觀看我們書中描述的許多活動片段,也可以不限次數免費進入活動檔案匣和活動交流留言版。
人際發展介入的最終成果是什麼?
當你實施人際發展介入課程之後,你不久就會發現顯著的改變。孩童與人相處時會變得更加有趣,成人和其他孩童會更想要接近他,並且想跟他有所互動。他會更常歡笑,他還會以有意義的方式,急遽地增加注視你和其他人的時間,也就是不只是做眼神接觸而已,而且還會試著覺察出你是如何感受的。他會顯得更加「生動」、更加自然,並且展現出熱忱和歡愉。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和幾年之內,你應該會見到以下的社交改變:
★ 他會交到真正欣賞他的朋友。
★ 他的溝通方式和幽默感會比較不會依賴腳本,會比較有創意。
★ 他會接受更多同儕的邀請,並且會更想要接受這些邀請。
★ 他會變成一個良好的合作者以及一個受到重視的隊友。
★ 他會對其他人的生活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 教他的時候,他會變得更有趣。
★ 你會覺得自己比較不像是一件「物品」,他會把你當人看待。
★ 他的行動比較不會受到腳本和規則所控制,而是受到他身旁的人的需要和感受的影響。
他的想法會改變:
★ 他會用更加靈活的方式行動,更容易接受改變和轉換。
★ 他會對探索自身世界的新特色更加好奇。
★ 他會更加有創意。
★ 他會針對問題考慮更多其他的解決方法。
★ 他會用相對的方式思考,不再是「只有對錯、非黑即白」的方式。
★ 他會尋找並且重視其他的觀點和意見。
★ 他會對自己獨特的身份更加自覺。
人際發展介入的適用對象是誰?
經常會有人問我們,人際發展介入是否適合某一年齡層的團體、還是具有某一種障礙的人,或者是具有某種程度嚴重性的人?我們給的答案是,人際發展介入是一個對象相當廣泛的課程,我們唯一認為不會因為人際發展介入而受益的對象,是那些必須先處理其嚴重的攻擊行為、反抗或不順從行為的人,他們要接受這些訓練之後,才可以接受人際關係技巧的訓練。
★ 人際發展介入是針對所有程度的亞斯伯格症、廣泛性發展障礙、自閉症患者所設計,發展功能從低到高的孩童和青少年都有。
★ 這個課程也可以用在沒有亞斯伯格症或自閉症的孩童身上,他們具有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像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躁鬱症、妥瑞氏症、學習障礙等問題。課程中較高的級數對於一般典型孩童來說,也是一套相當棒的人際關係發展課程。
★ 我們呈現的活動對於年齡兩歲以上的孩童都適用。
人際發展介入怎麼產生的?
讀我的書的人都知道,我花了超過二十年的時間,以孩童、婚姻、家庭治療師、學術研究員、及課程發展者的身份研究人際關係。這幾年來,我和瑞秋密集地訓練各種自閉症程度的人,我們對於市面上找得到的訓練方法感到愈來愈不滿意。我們相信,許多自閉症程度不等的人都有能力以真正的同伴身份,參與真實的情緒人際關係,只要能提供他們學習的管道並讓他們有系統循序漸進地學習。在過去十年來,我們就是基於這個信念,發展我們的評估方法和介入方式,並且不斷修改精進。
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們會討論友誼最重要的技巧,以及友誼技巧和其他社交技巧有什麼不同。第三章則會讓你知道要如何開始進行我們的課程。從第四章開始,我們就會描述我們課程前三級共十二階段的活動,每一個章節都包含了該階段的活動。
《亞斯伯格症實用指南》
推薦序
面對與了解,才能共舞一生
陳佩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我是一名小兒神經科醫師,對亞斯伯格症的病名並不陌生,但十多年前,當兒子被冠上這個診斷時,當下仍震驚不已,心中難過、內心惶恐當不在話下,就如同自己第一時間被人宣布罹癌時的心情一樣,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心底浮現無限問號,為什麼會這樣?是否診斷錯誤?是自己沒把他帶好?將來會改善嗎?對未來有何影響?
數年匆匆過去,兒子成年了,回想過去,面對兒子的罹病,解除心中焦慮最好的良方就是「看書」,自己找資料,自己找答案,特別是這種疾病是自閉症光譜疾病中的一環,無單一的診斷標準,沒辦法靠抽血的實驗室數據或影像檢查來做出診斷,只能面對他、了解他、接受他,才能與他共舞一生……
過去對一些翻譯書籍總覺得文字艱澀難懂,難以理解作者想表達的真意,但這本《亞斯伯格症實用指南》對亞斯伯格症有深入淺出的說明,讓非醫學人士均能一目了然,改變了我對翻譯書籍的刻板印象,這是一本好的工具書,值得醫生、社會工作者、老師與家長閱讀。每個案例的情況不同,只有親密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才夠格對患者做出診斷,或許當下是在診斷邊緣,但要呼籲對這類孩童要持續的追蹤與關注。
今年震驚社會的捷運血腥案,常有人將加害者和亞斯的人格特質連在一起,甚至有一篇國外的報導說二八%的連續殺人犯,曾罹患過「泛自閉症候群」(Autism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但一個人有「社交技巧的缺陷」及「人際關係互動障礙」及「固著式的興趣與堅持」時,將來一定是走上暴力毀滅之路嗎?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醫師不諱言,自己從小就有亞斯伯格的人格特質傾向,五十五歲以前固著於自己的醫學領域中,五十五歲以後改變人生跑道,一頭栽入要與人互動頻繁的政壇中,固著式的興趣與堅持,讓他短短不到一年,終能改變自己,也終能改變成真,在此利用他的例子,與所有亞斯伯格症的家庭共勉之!
作者序
了解他們,幫助他們
何謂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不過幾年前,這還是一個沒有多少人聽過的新名詞;但目前,似乎每個學校都有幾位罹患亞斯伯格症的學生。早在五十年前,一位在維也納(Viennese)執業的小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首先為此症下定義。根據亞斯伯格醫師的觀察,罹患此症的男孩有某些顯著、特定的能力和行為模式,包括缺乏同理心、缺乏建立友誼的能力、單向的對話、強烈而特殊的嗜好、動作不靈活等等。然而,直到一九九〇年代,亞斯伯格醫師這些開創性的研究,才在國際上受到重視。近年來,開始有父母和老師注意到自己的孩子行為異常,卻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何處可以取得幫助。
為了指引父母及專業工作者去發現和幫助亞斯伯格症的患童,我決定寫這本書。這本薄薄的小書反應出我們目前對此症所知的確有限,不過卻囊括了廣泛的醫學研究文獻,以及我身為臨床心理專業工作者相關的診療經驗。過去二十五年來,我診療過上千位亞斯伯格症患者,其能力、背景各不相同,年齡亦分布廣泛,從幼稚園的小孩到老年人都有,還有一位是已退休的諾貝爾獎得主。看到他們耐心且專注地學習對一般人而言根本是輕而易舉的某些能力,總是讓我深受感動。我也遇過一些父母和老師,他們在完全沒有資源和指導之下,也能幫助孩子取得長足的進步,更讓我為他們喝采。
本書針對此症不平凡的特質進行描述與分析,並且提出實際的因應策略,以減輕此症為患者及周遭的人所帶來有形或無形的傷害。同時,本書還收錄了許多亞斯伯格症患者的現身說法,這些遠比科學期刊上刊登的研究報告,來得更加深刻與精確。我在書中盡量避免使用艱澀的專有名詞,以免困擾讀者。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如果一個人不能用簡單的詞句表達他想要說的,那他一定不知道他真正要說的是什麼。要看懂這本書,不需要有什麼心理學博士學位,但對於有興趣或需要更深入了解的人士,歡迎參考本書附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