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基於三個理由,我很榮幸能為此書寫序。
除了我自己的著作《80/20法則》,以及提摩西.費里斯 (Timothy Ferriss) 的傑出作品《一週工作4小時,晉身新富族!》(The 4-Hour Workweek) ,本書又是一本有關80/20法則的正宗著作。
何以這點很重要呢?因為,誠如費里斯所言,80/20法則是「成果導向生活的基石」。當你了解到,多數結果是由少數原因所致,人生就變成了令人興奮不已的探索暨發現之旅。突然間,你的每一天變成想重獲自由的探求:你尋求能夠以很少的時間,花很少的錢或甚至不花錢,做少數你能做的事,但卻能夠對周遭人群產生廣大影響。
這適用於每一個人每天的生活,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真誠的感謝,對陷入苦痛掙扎的人提出一句適切的忠告,做一件只需花你十分鐘、但別人卻得花一小時或更多時間才能成就的事,這些全都是你我能夠出手干預的例子。
同樣重要的是,80/20法則也在說,我們所做的許多小事對朋友、家人及同事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只要我們停止做這些小事,就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雖然,此法則的某些應用相當顯而易見,幾乎不需太費心力,但在別的方面應用,需要費神思考,那些投入多年思考此法則能夠產生什麼助益的人,探索的就是此法則在各種領域的應用。
包括研究財富分配型態而第一個發現此法則的義大利經濟學家威弗雷多.帕列托 (Vilfredo Pareto) ,品質大師約瑟夫.朱蘭 (Joseph Juran),以及電腦產業的許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賈伯斯 (Steve Jobs) ,這些人思考80/20法則的應用,把洞察提供給願意傾聽的人,因而對世界作出了貢獻。
一旦深思並且獲得洞察後, 80/20法則就很容易運用了。
本書作者裴利.馬歇爾 (Perry Marshall) 就是這樣的人物,他有極實用的創見要與世人分享,因為他深入思考80/20法則,以及此法則如何應用於一個過去無人深入關注的領域:銷售與行銷。
別被裴利輕鬆淺顯的筆調給騙了,他可是花了相當多時間深入80/20法則的迷霧中探索,才得出寶貴無價的創見,你手上拿著的這本書,裡頭有很多絕妙智慧。
我欣賞此書的第二個理由是,裴利抓住我對此法則作出的「碎形 (fractal)」性質的這個觀念,並加以擴展,得出一些極出色的結論。這是什麼意思呢?
嗯,就以樹葉或海岸線為例吧。不論從遠處或貼近以肉眼檢視,或是用放大鏡細看,都能看出葉子有相同的型態,不論從什麼角度或比例來看,葉脈型態看起來相同。海岸線也一樣,世上所有的海岸線雖不同,但卻都呈現相同的型態,不論是走近去看,或是從飛機上俯瞰皆然。
80/20法則適用於任何的分布上,例如,若你居住地區二○%的道路輸運了八○%的交通量,那麼,若你把那輸運量少的八○%道路去除,剩餘那些高輸運量的二○%的道路仍然會呈現80/20法則型態:在這剩餘的二○%道路當中,二○%的道路輸運了八○%的交通量。
我再說得更詳細點。若二○%的道路輸運了八○%的交通量,這二○%道路當中的二○%(亦即四%) 輸運了八○%交通量當中的八○%。換言之,四%的道路輸運了六四%的交通量。依此類推。
坦白說,我一直不是很理解這型態的含義,直到讀了裴利的這本著作,我才恍然大悟:把這法則不斷地往上推,才能從這法則獲得最大效益。若我們得出的有用產出當中有八○%是產生自我們投入時間的二○%,那麼,這二○%時間中的二○%產生了那八○%有用產出當中的八○%。換言之,依此類推下去,我們幾乎不花時間就能獲得一些極寶貴的東西。
若我們想使世界變得更好,我們最好得搞清楚那些槓桿效益超高的活動到底是哪些,依此作出該堅守的決策。
再舉一個例子,對任何企業人士來說,最寶貴的知識無疑是:八○%的獲利來自二○%的顧客,有時候,二○%的主力顧客實際上貢獻了一○○%的獲利,其餘顧客平均而言是讓你虧本的(若你仔細分析他們的實際價值的話),沒有這些顧客,對你更有益。了解了這點,你的事業就變得更簡單、容易。
不過,裴利提出的「碎形」觀點是:那創造八○%獲利的二○%顧客當中,有二○%的顧客是超級有價值顧客,至少潛力上是如此;換言之,四%的顧客可能創造了六四%的獲利。若你知道這四%的顧客是誰,並且供應他們非常想要或需要的東西,那麼只需要把對他們的銷售增倍,你就可以再多獲得六四%的利潤。
裴利認為,這些銷售通常並未實現,那是因為你未能對這些超級有價值顧客供應他們非常想買的高價產品。因此,銷售與行銷應該從你最佳、最熱情的顧客開發產品做起。這可是非常重要的洞察。
當然啦,你無法以相同的產品索取幾倍高的價格(雖然,可能有人會說,星巴克很努力在嘗試這麼做),索取高價格就得提供高價格應有的價值,一項產品若貴上十倍,就得提供至少十倍的價值。
所幸,你通常不需要花上十倍的成本或心力,去提供那個十倍的價值。此外,對現有的滿意顧客賣更多,遠比尋找會愛上你的新顧客要容易許多。
在此可提供一個我親身的實例,這是我很久之前擔任管理顧問時的經歷。約在一九八○年時,我離開原任的波士頓顧問集團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加入新創立的貝恩企管顧問公司 (Bain & Company) ,創辦人比爾.貝恩 (Bill Bain)
原先也任職波士頓顧問集團,他是80/20法則的堅定信仰者,總是告訴我們:「你的最佳顧客就是你的現有顧客。」
新創立的公司總是喜歡往四處去開發新業務,但貝恩不一樣,他要底下的員工在現有的客戶關係中尋找新業務。他發現一個新的、強度更高的營收創造蹊徑:對幾家公司客戶提供深度的顧問服務。
當時,全球頂尖的兩家顧問公司,波士頓顧問集團和麥肯錫顧問公司 (McKinsey) 會認為,若一個客戶一年能帶來一百萬美元的顧問服務收入,就算很好了,他們不會想到要使這個數字倍增。但貝恩和他的合夥人會這麼做。
在他們看來,若一個客戶能帶進一百萬美元的收入,沒有理由不能帶來一千萬美元,甚至更高的收入,只要貝恩公司能夠提供價值相當的顧問服務,那就成了。要提供更高價值的顧問服務,這點倒不難做到,我們的策略顧問們都可提出精闢的洞察(這得大大感謝波士頓顧問集團,這些策略顧問大多是那裡栽培出來的),偕同客戶公司的執行長合力改造他們的公司。
比爾.貝恩認為,若一百萬美元的顧問費能創造五百萬美元的價值,那麼,一千萬美元的顧問費便能創造五千萬美元或更高的價值,就大客戶而言,這種合作不會招致任何反彈。雖然,貝恩從未這麼說過,但他的這個思維隱含的是: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是一種碎形。藉由聚焦於改善獲利的少數幾個強力因子,貝恩公司取得的獲利和客戶取得的價值都近乎無上限。
裴利將告訴你,若你確實了解80/20法則,並依照他闡述的方法去加以應用,你和你公司的獲利也沒有上限。
我喜愛此書的第三個理由是其開放性和實驗性,這本書將使你敞開心胸,思考從未做過的事,也會從全新面向去思考你目前的做法。
對我來說,光是這三個理由就很夠了。現在,輪你好好品味一番,裴利的熱情很有感染力,你會覺得心都被他說活了!我很肯定的是,若你能認真閱讀此書,稍加用腦思考這本書訴說的重點,真的能夠改變你的事業以及人生。
理查.柯克
二○一三年二月於南非開普敦
(本文作者為《80/20法則》與《其實工作不必這麼累》兩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