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逝世90週年紀念
唯一以卡夫卡最後之戀為背景的小說
根據史料改編,帶你重返卡夫卡生前最後ㄧ年
卡夫卡是一個眼光清晰的凡人,敏感審視自己與周遭人的關係,
直視死亡、寫作、以及充滿自我懷疑的愛情。
不難想像,陽光燦爛的日子會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
這種美好,永遠以它充實的姿態等待著,
卻隱於深處、於無形,如此遙不可及。
它在那,不帶著敵意,不勉強,也非聾聵。
喚出對的詞彙、對的名字,它就到來。
這是魔法的本質,不需施行,只需呼喚。
─卡夫卡日記
「讀這本書,你不需要是卡夫卡專家」
《陽光下的日子》書名出自卡夫卡的日記,這與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充滿詭異、陰暗的特殊氣氛背道而馳。庫普夫米勒試圖打破「作家神話」,卡夫卡並非總是過著不幸的生活,才創造出偉大的藝術。卡夫卡是ㄧ個凡人,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都如同所有人,對生活同時抱持希望與不安。
卡夫卡與朵拉最後的戀情,是現代文學界的缺口。由於兩人的書信史料於納粹時期遺失,朵拉自然被歷史及文學界邊緣化。庫普夫米勒徹底搜集卡夫卡日記、致親朋好友的信、朵拉回憶錄以及其他文獻,重拾這ㄧ段幾乎被世人遺忘的故事。他以寂靜、細緻的文筆成功將歷史事實與小說文體結合,刻劃這兩位不平凡的人物,寫盡他們毫無出路的未來。沒有渲染、沒有誇張的愛恨糾葛,有的只是在死亡陰影下,深愛彼此,卻小心拿捏距離的纖細情感。作者敘述口吻令人折服,宛如親身體驗。
1923年夏天,病重的卡夫卡來到波羅的海療養,認識了在渡假屋工作的猶太女廚師朵拉。兩人相戀,並約好前往自由的城市──柏林。那是卡夫卡第一次逃離身旁喋喋不休的人群,以及親人近乎壓迫式的關心。但同時,他對於愛情感到害怕,如何能保有自己思考、寫作的空間,又不會傷害到對方?
一戰後的柏林,讓這對情侶嚐盡苦頭。通貨膨脹、飢寒交迫使得卡夫卡病情更加惡化,但心靈上的自由,讓他寫下幾篇精彩的作品。對卡夫卡來說,這是他最後一次試圖將命運握緊在自己手裡,不受人擺布,而朵拉就是他最大的支柱。1924年4月,卡夫卡病情加重,不得不離開柏林,朵拉為了照顧他,陪他搬進維也納森林的療養院。同年6月3日,卡夫卡靜靜躺在多拉的懷抱中病逝。
※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 Goethe-Institut 「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名人推薦
庫普夫米勒給了我們一個近乎完整的卡夫卡,也為朵拉之謎帶來一線曙光。──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這是ㄧ個安靜、小心翼翼、美好卻又同時令人心碎的故事。......卡夫卡與朵拉的愛從開始就注定多災多難,但也許就因為這樣,更加深了兩人感情。庫普夫米勒寂靜、細緻的風格成功刻劃這兩位不平凡的人物,寫盡他們毫無出路的未來。──德國亮點雜誌(Stern)
《陽光下的日子》帶有雙重含意,它是ㄧ個幸福的故事,同時也是不幸的故事。庫普夫米勒以極具說服力的形式展現這樣的辯證,形成ㄧ種悲愴情緒與紀實的混合體。──德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
這本關於卡夫卡最後之戀的小說十分令人陶醉,連最微小的細節都精確描寫。作者徹底研究史料,以多種變化將其與小說文體結合,令人折服,宛如親身體驗。──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