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廬主人周渝導讀、飲食文學作家蔡珠兒、日本文化觀察家李長聲專文推薦。
*一九○六年在紐約首度出版,百年間於已全球發行了多種語言數十種版本。
*茶道為日本傳統美學之精髓,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
作者在旅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用英文寫下這本以「茶道」為主題的書,希望能將日本文化正式介紹到西方世界,藉此引起共鳴。即使雙方有著極大的文化差異,卻都對「喝茶」非常講究:方式不同,重視喝茶的流程和儀式卻相同。
在書中他將茶道分成幾個部份來談:茶道的精神、流派、茶與禪的關係、茶室的擺設、最後是妝點茶室的花朵與美學鑑賞。主客在茶室共飲一杯,一期一會,隱含了大和民族執著的特質,將所有對於來客的心意、美好事物的堅持,灌注在這一碗茶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岡倉天心
原名岡倉覺三,1863年生於日本橫濱一個商人之家。七歲起同時接受漢學與英語教育,十六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受到其師Fenollosa啟發而對保存與發揚日本傳統藝術及美學不遺餘力。曾擔任日本美術學校的籌備者、校長、創立日本美術院,去職後遊歷於印度與中國,最後任職於波士頓美術館東方美術部門,其名著《茶之書》、《東洋的理想》與《日本的覺醒》即寫作於這段時間內。天心自幼學習外語,以典雅動人之英文寫作,其著作皆於美國與英國出版,影響二十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非常深遠。
譯者簡介
谷意
現職:目前為專職翻譯
學歷:法律系、法律研究所法學組畢業
岡倉天心
原名岡倉覺三,1863年生於日本橫濱一個商人之家。七歲起同時接受漢學與英語教育,十六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受到其師Fenollosa啟發而對保存與發揚日本傳統藝術及美學不遺餘力。曾擔任日本美術學校的籌備者、校長、創立日本美術院,去職後遊歷於印度與中國,最後任職於波士頓美術館東方美術部門,其名著《茶之書》、《東洋的理想》與《日本的覺醒》即寫作於這段時間內。天心自幼學習外語,以典雅動人之英文寫作,其著作皆於美國與英國出版,影響二十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非常深遠。
譯者簡介
谷意
現職:目前為專職翻譯
學歷:法律系、法律研究所法學組畢業
序
導讀/周瑜
岡倉先生的這本《茶之書》是一本很有名的書,原著是英文,一九○六年在美國出版,二十年後才陸續翻譯成日文,而且有好幾種日文譯本。據我所知,國內有兩個譯本,都是由日文再轉譯過來,很高興五南出版社這一次很慎重地請谷意先生直接從英文來翻譯,並邀我為這本書做一篇導讀。
很多人都將這本書當作講日本茶道的一本書,可是我覺得讀者在閱讀之前,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假如你想要從這裡面知道如何去進行日本茶道,當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只是想要獲得茶道的知識,也會讓你看得有點兒迷迷茫茫。岡倉先生當年寫這本書時,承認了日本傳統文化背後的重要淵源是中國文化,包括其美學、修養、世界觀、宇宙觀等,都可以在這個影響日本人民生活與美感的各個層面的茶道世界中,明顯而深刻地呈顯出來。我們東方有一個思想,就是即使是一個很小的事物都可以反映整個大宇宙。茶從中國傳到日本後,也演化、發展了好幾個世代,形成其特有的茶道。岡倉先生寫這本書,是要把日本文化的精華,以及其從中國所吸收到的特殊哲學與美學介紹到西方。當時西方的白人世界因為對東方不了解,充滿了對東方文化的歧視與偏見,視其為落後或怪物的象徵,岡倉先生就用充滿熱情又尖銳的文字為這個文化理想做辯護,也對西方文化做了相當程度的批評,所以本書是一本思想之書[1]。
他對西方的批評,放到現在依然有著深意,因為現在整個亞洲包括日本在內,都已相當西化,接受了西方世界從工業社會以來資本主義的整套價值觀。岡倉先生對此提出了相當尖銳的觀察與批判,並且傳達了一個完整的東方世界的理想與實踐做為對照,也應能刺激我們好好思考這本書對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
既然這本書可以刺激我們思想、讓我們再反省我們所處社會時代對應於東西方文化的意義,那麼所謂的導讀,就不是把我個人的意見提出來,以告訴讀者從哪個角度來閱讀。或許,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與讀者們一起對於書中的一些想法,做更進一步、更深化的思考。
書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亦即指出茶道的追求到最後是一種人格的完成,而他所標舉出的那種帶著高度美感的人格,又是透過美學的完成、美感的實踐來成就的。其實,人格的完成本來就是中國及日本在過去所有教育、教養中所追求的一個目標。岡倉先生在第一章中講到茶道是一種唯美的宗教、一種倫理的幾何學,在最後一章中也提到,活的生命要美,死也要死得美,整個生命的完成是在一個和宇宙極端協調的世界中,在這種和諧的高度美感中來完成自我。我這裡要提出的是,岡倉先生是從千利休這位偉大的茶人身上看到了一個唯美而崇高的答案,是我們東方教養最終目標中的其中一種形式,我想每個讀者都可以思索,這是我的答案嗎?或是問問自己,對於自我生命的完成,應進行如何一種實踐、尋求怎樣一種答案呢?
岡倉先生認為日本禪宗茶道的美學,基本上其骨子背後所依據的哲理、美學及睿見基本上都是來自道家的思想,這個部分在他的「禪與道」那章中解釋得很清楚。他引用了幾段《老子》的重要思想,來表達他對於在「道」之中所實現的,與「禪」其實沒有什麼差別這種想法。我們也可以在中國歷史中找到很多資料,看到禪宗的形成受道家的影響非常之大,而直指「當下」的生活禪與其中醞釀發展出的工作倫理,已脫離了原始佛教的傳統,這裡就不多贅言。但我不知道日本重要的茶人與茶學者們對這個看法是否認同,就我所知,日本茶人們仍然非常推崇這本書,但就這一點我卻沒有聽到過任何意見,對此我相當感到好奇。站在一個中國人的立場,我覺得《老子》是一本比較容易讀的書,語言直截而深刻,反而所有佛教典籍是比較難唸的書、比較複雜,不論是佛經或禪宗的文字都不簡單。我認為《老子》中的許多見解早就存在於漢民族的基因中。
以岡倉先生的立場,他認為茶道中「禪」的美學實踐就是「道」的一種實現,對此我沒有任何意見,也很認同,但我不知道日本的禪宗界或茶道界會怎麼看。中國的道家傳統有很多廣泛的影響,不論是兵家、權謀、數術,當然還有主要的藝術與醫學書中也提到了日本的柔道,「柔」這個字的觀點就是來自於《老子》中以柔勝剛、以虛待實的想法,道家的這些思想影響了中國的各方各面,岡倉先生認為道家是儒家主張的反面,他也提到了,你要了解道家,就不能不了解儒家,反之亦然,對於中國文化而言,它們是一個對立面,都很重要。但我要問的是,岡倉先生認為茶人在茶道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一種萬物和諧的絕對性美感,是否是一個真正道者的最終追求?我所了解的「道」是有兩面的,一方面因為萬物都有道,所以可以去找尋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但另一方面,這個關係也不是那麼簡單,《老子》中也提到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天地同時也有另一個對立面是非常殘酷的,設置了我們的生存競爭。我所了解的道家應該是主張和平與和諧,可是它又具備了這樣一種精神,就是隨時準備戰爭、準備反擊,為了得到主體的獨立與解脫,他絕對不會臣服或受制於任何事物。
在這本書中我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異議,岡倉先生認為從茶道中可以看到東方的民主。就我認為,民主至少牽涉到一個社會關係與權力關係。在茶道中,那些武士、貴族、平民們洗手、躬身進入茶室、喝一碗茶,大家都一樣,確實是體驗了一種佛陀主張的平等心,但等他們走出茶室,武士仍然是武士,貴族、平民也依然是貴族、平民,社會關係沒有任何的改變,社會制約的階級禮法仍然存在,這是民主嗎?這裡我提出個人不同的看法,也請讀者想一下。
道家與儒家的關係是對應的,道家站在一個批判的立場,就像禪宗對傳統佛教的關係。岡倉先生繼承了道家的敏銳與不滯於物、不礙於過去傳統的批判性,對於西方文化的強勢與東方文化受到壓抑的情況,除了為東方辯護,也對西方做了相當的批評。可是我總覺得,以他敏銳的批判性,他不應只是對西方文化批評,而應該還有能力對日本文化本身做一種深刻的反省,可惜這一段還沒有看到。他所呈現出的茶道理想與我們目前現實所看到的茶道是有距離的,我必須要指出日本的茶道有著儒家封建倫理的因素,而且將這種封建倫理的禮治發揮到極致[2],而若按照他的講法,道家對此恰恰是採取批判的角度,但這個部分卻沒有出現在本書中,或許他沒有寫出來,恰好成了本書的殘缺之處,需要我們讀者自己來完成。
岡倉先生的這本《茶之書》是一本很有名的書,原著是英文,一九○六年在美國出版,二十年後才陸續翻譯成日文,而且有好幾種日文譯本。據我所知,國內有兩個譯本,都是由日文再轉譯過來,很高興五南出版社這一次很慎重地請谷意先生直接從英文來翻譯,並邀我為這本書做一篇導讀。
很多人都將這本書當作講日本茶道的一本書,可是我覺得讀者在閱讀之前,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假如你想要從這裡面知道如何去進行日本茶道,當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只是想要獲得茶道的知識,也會讓你看得有點兒迷迷茫茫。岡倉先生當年寫這本書時,承認了日本傳統文化背後的重要淵源是中國文化,包括其美學、修養、世界觀、宇宙觀等,都可以在這個影響日本人民生活與美感的各個層面的茶道世界中,明顯而深刻地呈顯出來。我們東方有一個思想,就是即使是一個很小的事物都可以反映整個大宇宙。茶從中國傳到日本後,也演化、發展了好幾個世代,形成其特有的茶道。岡倉先生寫這本書,是要把日本文化的精華,以及其從中國所吸收到的特殊哲學與美學介紹到西方。當時西方的白人世界因為對東方不了解,充滿了對東方文化的歧視與偏見,視其為落後或怪物的象徵,岡倉先生就用充滿熱情又尖銳的文字為這個文化理想做辯護,也對西方文化做了相當程度的批評,所以本書是一本思想之書[1]。
他對西方的批評,放到現在依然有著深意,因為現在整個亞洲包括日本在內,都已相當西化,接受了西方世界從工業社會以來資本主義的整套價值觀。岡倉先生對此提出了相當尖銳的觀察與批判,並且傳達了一個完整的東方世界的理想與實踐做為對照,也應能刺激我們好好思考這本書對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
既然這本書可以刺激我們思想、讓我們再反省我們所處社會時代對應於東西方文化的意義,那麼所謂的導讀,就不是把我個人的意見提出來,以告訴讀者從哪個角度來閱讀。或許,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與讀者們一起對於書中的一些想法,做更進一步、更深化的思考。
書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亦即指出茶道的追求到最後是一種人格的完成,而他所標舉出的那種帶著高度美感的人格,又是透過美學的完成、美感的實踐來成就的。其實,人格的完成本來就是中國及日本在過去所有教育、教養中所追求的一個目標。岡倉先生在第一章中講到茶道是一種唯美的宗教、一種倫理的幾何學,在最後一章中也提到,活的生命要美,死也要死得美,整個生命的完成是在一個和宇宙極端協調的世界中,在這種和諧的高度美感中來完成自我。我這裡要提出的是,岡倉先生是從千利休這位偉大的茶人身上看到了一個唯美而崇高的答案,是我們東方教養最終目標中的其中一種形式,我想每個讀者都可以思索,這是我的答案嗎?或是問問自己,對於自我生命的完成,應進行如何一種實踐、尋求怎樣一種答案呢?
岡倉先生認為日本禪宗茶道的美學,基本上其骨子背後所依據的哲理、美學及睿見基本上都是來自道家的思想,這個部分在他的「禪與道」那章中解釋得很清楚。他引用了幾段《老子》的重要思想,來表達他對於在「道」之中所實現的,與「禪」其實沒有什麼差別這種想法。我們也可以在中國歷史中找到很多資料,看到禪宗的形成受道家的影響非常之大,而直指「當下」的生活禪與其中醞釀發展出的工作倫理,已脫離了原始佛教的傳統,這裡就不多贅言。但我不知道日本重要的茶人與茶學者們對這個看法是否認同,就我所知,日本茶人們仍然非常推崇這本書,但就這一點我卻沒有聽到過任何意見,對此我相當感到好奇。站在一個中國人的立場,我覺得《老子》是一本比較容易讀的書,語言直截而深刻,反而所有佛教典籍是比較難唸的書、比較複雜,不論是佛經或禪宗的文字都不簡單。我認為《老子》中的許多見解早就存在於漢民族的基因中。
以岡倉先生的立場,他認為茶道中「禪」的美學實踐就是「道」的一種實現,對此我沒有任何意見,也很認同,但我不知道日本的禪宗界或茶道界會怎麼看。中國的道家傳統有很多廣泛的影響,不論是兵家、權謀、數術,當然還有主要的藝術與醫學書中也提到了日本的柔道,「柔」這個字的觀點就是來自於《老子》中以柔勝剛、以虛待實的想法,道家的這些思想影響了中國的各方各面,岡倉先生認為道家是儒家主張的反面,他也提到了,你要了解道家,就不能不了解儒家,反之亦然,對於中國文化而言,它們是一個對立面,都很重要。但我要問的是,岡倉先生認為茶人在茶道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一種萬物和諧的絕對性美感,是否是一個真正道者的最終追求?我所了解的「道」是有兩面的,一方面因為萬物都有道,所以可以去找尋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但另一方面,這個關係也不是那麼簡單,《老子》中也提到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天地同時也有另一個對立面是非常殘酷的,設置了我們的生存競爭。我所了解的道家應該是主張和平與和諧,可是它又具備了這樣一種精神,就是隨時準備戰爭、準備反擊,為了得到主體的獨立與解脫,他絕對不會臣服或受制於任何事物。
在這本書中我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異議,岡倉先生認為從茶道中可以看到東方的民主。就我認為,民主至少牽涉到一個社會關係與權力關係。在茶道中,那些武士、貴族、平民們洗手、躬身進入茶室、喝一碗茶,大家都一樣,確實是體驗了一種佛陀主張的平等心,但等他們走出茶室,武士仍然是武士,貴族、平民也依然是貴族、平民,社會關係沒有任何的改變,社會制約的階級禮法仍然存在,這是民主嗎?這裡我提出個人不同的看法,也請讀者想一下。
道家與儒家的關係是對應的,道家站在一個批判的立場,就像禪宗對傳統佛教的關係。岡倉先生繼承了道家的敏銳與不滯於物、不礙於過去傳統的批判性,對於西方文化的強勢與東方文化受到壓抑的情況,除了為東方辯護,也對西方做了相當的批評。可是我總覺得,以他敏銳的批判性,他不應只是對西方文化批評,而應該還有能力對日本文化本身做一種深刻的反省,可惜這一段還沒有看到。他所呈現出的茶道理想與我們目前現實所看到的茶道是有距離的,我必須要指出日本的茶道有著儒家封建倫理的因素,而且將這種封建倫理的禮治發揮到極致[2],而若按照他的講法,道家對此恰恰是採取批判的角度,但這個部分卻沒有出現在本書中,或許他沒有寫出來,恰好成了本書的殘缺之處,需要我們讀者自己來完成。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一碗見人情
開始是做為藥方,慢慢卻成了飲品,在八世紀的中國,茶,更以上流社會的風情雅緻,步入了詩句的殿堂。十五世紀時,日本則將其晉昇為一種唯美的信仰──茶道。蓋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裡,也存在著美好,對這種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在純粹潔淨中有著和諧融恰、主人與賓客禮尚往來的微妙交流,還有依循社會規範行止進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義情懷,這些都是茶道的無言教誨。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祟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一提到茶的哲學,人們不會只想到唯美的精神。這個詞所傳達的,是我們整個融合倫理與宗教的天人觀:它要求衛生,堅持潔淨;它在簡樸中見自在,無需排場鋪張;它幫我們的感知,界定了萬物彼此間的分際,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套修身養性的方圓規矩;它還代表著東方民主的真諦,因為不論原本貴踐高低,只要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貴族。
長期以來的與世隔絕,讓日本孤芳仍需自賞,這自然有助茶道的發展。日本人從居家擺設到生活習慣,衣裳服飾到烹調飲食,還有瓷器、陶器、繪畫,甚至最道地的日本文學,無一不受茶道的影響。有心深入日本文化的人,絕對會察覺茶道無所不在。它既居身貴婦深閏的典雅風範之中,也進出尋常百姓之家。它讓莊稼田夫通曉花草擺設,也讓粗工鄙人領略山水造景。在日常用語中,若是有人無能欣賞人生大戲,苦樂參半,亦莊亦諧的箇中趣味,會被說成是「肚中沒有茶水」。相反地,對於世間疾苦視若無賭,只知耽溺於波濤洶湧的情緒中,而我行我素的人,則會被冠上「茶水太多」這樣的說法。
的確,局外人多半不懂我們為何要如此無事生風。他會說:這根本是個茶「碗」風暴嘛!然而,人生的喜樂畢竟只有那麼小小一「碗」,很快就會滿溢出淚水。對永恆的無盡渴求,又多麼使我們不意將它喝乾飲盡。只要一這麼想,就實在不用責怪吾人,要在一碗茶上大做文章。比起來,人類還做過更糟糕的。在對酒神的祟拜中,人們獻祭得太過誇張;更甚者,人們過度美化戰神的光榮形象。真要如此,為何不奉茶花女為我們的女王,在她祭壇前流洩的溫情中歡慶呢?只要就著象牙白瓷裝盛的琥珀茶湯,新加入的信徒們便可以一親孔子甘甜的靜默寡言、老子奇趣的轉折機鋒,以及釋迦牟尼本人的出世芬芳。
一碗見人情
開始是做為藥方,慢慢卻成了飲品,在八世紀的中國,茶,更以上流社會的風情雅緻,步入了詩句的殿堂。十五世紀時,日本則將其晉昇為一種唯美的信仰──茶道。蓋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裡,也存在著美好,對這種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在純粹潔淨中有著和諧融恰、主人與賓客禮尚往來的微妙交流,還有依循社會規範行止進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義情懷,這些都是茶道的無言教誨。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祟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一提到茶的哲學,人們不會只想到唯美的精神。這個詞所傳達的,是我們整個融合倫理與宗教的天人觀:它要求衛生,堅持潔淨;它在簡樸中見自在,無需排場鋪張;它幫我們的感知,界定了萬物彼此間的分際,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套修身養性的方圓規矩;它還代表著東方民主的真諦,因為不論原本貴踐高低,只要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貴族。
長期以來的與世隔絕,讓日本孤芳仍需自賞,這自然有助茶道的發展。日本人從居家擺設到生活習慣,衣裳服飾到烹調飲食,還有瓷器、陶器、繪畫,甚至最道地的日本文學,無一不受茶道的影響。有心深入日本文化的人,絕對會察覺茶道無所不在。它既居身貴婦深閏的典雅風範之中,也進出尋常百姓之家。它讓莊稼田夫通曉花草擺設,也讓粗工鄙人領略山水造景。在日常用語中,若是有人無能欣賞人生大戲,苦樂參半,亦莊亦諧的箇中趣味,會被說成是「肚中沒有茶水」。相反地,對於世間疾苦視若無賭,只知耽溺於波濤洶湧的情緒中,而我行我素的人,則會被冠上「茶水太多」這樣的說法。
的確,局外人多半不懂我們為何要如此無事生風。他會說:這根本是個茶「碗」風暴嘛!然而,人生的喜樂畢竟只有那麼小小一「碗」,很快就會滿溢出淚水。對永恆的無盡渴求,又多麼使我們不意將它喝乾飲盡。只要一這麼想,就實在不用責怪吾人,要在一碗茶上大做文章。比起來,人類還做過更糟糕的。在對酒神的祟拜中,人們獻祭得太過誇張;更甚者,人們過度美化戰神的光榮形象。真要如此,為何不奉茶花女為我們的女王,在她祭壇前流洩的溫情中歡慶呢?只要就著象牙白瓷裝盛的琥珀茶湯,新加入的信徒們便可以一親孔子甘甜的靜默寡言、老子奇趣的轉折機鋒,以及釋迦牟尼本人的出世芬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72折$130
-
新書79折$142
-
新書9折$162
-
新書95折$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