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臺灣中醫發展置放於「衝突—抵抗」的權力角度,來討論中西醫學之間的「醫政關係」。百年來臺灣中醫發展可說是一部抵抗西醫的奮鬥史,亦即在與西醫醫政的權力關係下,尋求一條自我保存的科學化道路。
《臺灣醫療發展史:醫政關係》作者以流暢的文筆述說臺灣中醫發展,並作以系統性討論,將中醫與西醫之間的權衡與歷史展現讀者眼前。
本書特色
從《皇帝內經》到《本草綱目》中醫的歷史擁有幾千年,卻與近代崛起的西醫相較之下明顯式微,什麼原因造成中醫沒落?西醫對中醫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內容簡介
目錄
序
序言…………………………………………………………002
第一章、中醫與西醫相遇…………………………………003
第二章、近代中醫科學化的問題…………………………009
第三章、中醫發展的方法建構……………………………022
第四章、國府大陸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036
第五章、台灣日治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044
第六章、台灣戰後初期的中醫醫政發展…………………052
第七章、國府威權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060
第八章、台灣民主化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070
第九章、百年來台灣的中醫醫政發展……………………080
第十章、新世紀的台灣中醫發展…………………………089
參考書目……………………………………………………096
附錄…………………………………………………………100
內容連載
壹、相遇在中國
綜合論之,中醫的發展係牽連著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像是提供今日中醫理念框架的《黃帝內經》,即是從戰國時代以至秦漢時期之數百年間的醫論集結,雖然《內經》以黃帝為託名,但是它所架築出以「天─地─人」為法則的宇宙之學,卻充滿著帝王治術的模態。而就《內經》的醫學地位來說,它著實地構造出中醫理論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的重要基礎,但就臨床醫理部分,則直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出現,才開始確立中醫「辨證論治」的診病方向。對此,區結成(2004:
37)即曾有這般的類比:
《內經》在中醫學的崇高地位,或者可以比擬西方醫學史的希波克拉底。……《內經》被極度尊崇,但若論對臨床醫學的貢獻,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才堪與蓋倫醫學的影響相媲美。
不管這般類比是否合宜,均已顯示中醫發展擁有理論和經驗的接合,這是長期的文化影響所致,象徵著中醫醫學持續不斷的精煉歷程。
是以,自秦漢以降,中醫發展亦隨著時代文化的演進而存有欣欣向榮的圖景。三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醫在脈學、針灸學、藥物方劑、傷科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進展,到了宋代,由於朝政重視醫藥的發展更促使中醫登上了醫政高峰,如北宋官方編纂方書和本草、鑄造針灸銅人、並且設立了校正醫書局、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以及福田院等等。
明代重要的醫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除了修正過去許多醫書的錯誤外,更增添了眾多醫藥記載,該書共收錄了一千八百多種中藥草,可說是一本重要的中醫學著作。因此,綜觀千百年來的中醫發展,其醫理和經驗的精進在中外文化的日益交流情況下已聲名海外,明代時期中醫的輸出便已達歐、亞、非洲的許多國家,甚至《本草綱目》至今也有英、法、日、德、俄等等語言的譯本,顯見中醫的全球化景象在過去的王朝時代早就初見端倪了。(葉永文,2009)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3折$233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5折$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