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後山情與義
殷偉賢(振興醫院醫療副院長、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前理事長)
在我的好友中,志鴻兄是非常特別的一位,他是那種可以跟你一見如故的人。
他就是那樣充滿親和力和熱忱,不會矯揉造作,也不會耍心機;他就是讓你覺得時時刻刻都滿懷誠意地,可以跟你直來直往、肝膽相照的那種人。然而,他也絕非莽撞之輩,或機巧之人,即使談話的內容事涉敏感,他還是盡其所能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即使雙方觀點不同,他仍然不會動氣,而是用誠懇的言詞表達他的意見和想法。
印象中,即使酒酣耳熱、面紅耳赤,也從未見他和人起過嚴重爭執。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志鴻兄可謂兼而有之。跟他相處,完全沒有負擔,可以坦誠以對,促膝而談,把酒言歡。
這樣一個真性情的人,投入醫療工作,對照志鴻兄的新書《救心—王志鴻副院長和他的心臟內科團隊》中的記述,可謂完全印證,我一直以來對他的認知是完全正確的。
從他三十年前單槍匹馬,深入後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一步一腳印地建立心臟內科團隊,接觸並服務後山百姓;到現在兩鬢飛霜,依然無怨無悔,著實令人感佩。
我也在宜蘭服務過,但和許多醫師一樣,終究回到西部。對於志鴻兄經常風塵僕僕地或南來北往,或飛越中央山脈,又或長驅直入花東縱谷,外人看來苦不堪言,但他卻甘之如飴,樂此不疲。
他對患者全心全意,又全力地投入,真正體現了一個醫者的情懷。就是這種不求回報的投入,所以能夠感動許許多多的人,造福了許許多多的病人和家庭。後山百姓們在過去這三十年能享受到跟西部一樣高水準的心臟科治療,救死扶生,志鴻兄絕對功不可沒。
在專業上,志鴻兄除了投入,還有天分。看他做心導管手術,是一種享受;可以用「快、狠、準」概括形容。「快」是指他技術純熟,動作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狠」是他針對血管病灶,絕不手軟,該處理的也絕不迴避;「準」則是他沉著應付,術前深思熟慮,術中精準執行,絕不會過猶不及。
他執行手術,就如行雲流水,不疾不徐,信手拈來,就是一次次的佳作,令人讚歎不已!當然背後支撐的,是三十多年的功力。如他所言:病人找醫師就是希望能幫他治病救命,醫師要有能力幫病人解決問題。本書第二章詳述了慈濟志工張濟舵先生與死神拔河驚心動魄的過程,就是在王志鴻副院長帶領下,令人激賞的傑作。
心臟內科心導管的介入治療醫師是一群很特別的人,他們喜歡探索,喜歡團隊。因為他們知道在探索新的治療過程中,要面對極高的風險,而為了維護病人安全,讓他們得以安然度過難關,就需要合作無間的團隊。
過去三十多年來,各大醫院陸陸續續成立了許多的心臟團隊,將臺灣的緊急醫療和心臟病治療推上世界水準。感謝這本新書,因為它見證了一段後山艱辛環境中一位有情有義醫師,三十年如一日,為百姓一點一滴的付出。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和奮鬥,終於開花結果,在王志鴻副院長領導下,強將手下無弱兵,他的心臟內科「救心」團隊承載了後山百姓的希望和讚譽,當之無愧,值得喝采,特為之記,並恭喜好友志鴻兄。
推薦序
醫心如日月 照亮東臺灣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二十年前,我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時,王志鴻副院長在東臺灣搶救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已超過十載。甚至一開始有許多年,他是這裡唯一會做心導管檢查及治療的心臟內科醫師。
王副院長到花蓮服務之前,花東地區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即使幸運靠著溶解血栓的藥物,打通阻塞,血管再通率往往只剩六、七成。無論是到高雄或者到臺北就醫,交通時間需五、六小時,往往只能聽天由命。我們都知道這也是證嚴上人發願在花蓮興建醫院的主要原因。
我是神經外科醫師,在某個層面是非常了解王副院長,他在跟死神「搶」病人的活路上,是非常拚的,即使廢寢忘食,也在所不惜。因此,能在離開三軍總醫院之後到花蓮服務,對我來說,除了擁有相同的人生導師證嚴上人,最振奮的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團隊在東臺灣發揮良能,救腦、救心又救命。
回想花蓮慈院啟業後的第一個十年,恪守在東部的醫師,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九九三年,醫院耗資五千萬元自美國購入最先進的心導管設備,設置心導管室,從整體規畫,檢查室闢建、機器安裝、試車到啟用,王副院長都是親自監督施工,因為這不只是救命的儀器,更是匯聚證嚴上人的悲願與眾人的愛心。
若從一九九一年七月算起,至一九九五年八月,短短四年,王副院長獨自完成了九百四十三例心導管。他幾乎沒有休假,頂多抽空回臺北的家,但只要花蓮這邊一有狀況,他立刻搭下一班飛機回來。他經常待在心導管室超過十二小時,這樣的仁心帶動了整個團隊。
然而,只有他一個會做心導管的醫師是不夠的,於是他努力在六年內,讓花蓮慈院成為訓練心臟內科專科醫師的中心,他所訓練出來的第一位心臟內科醫師,目前在大林慈院服務。現在花蓮慈院心臟內科科主任陳郁志是他的學生,已獨當一面的慈濟大學校友蔡文欽、張懷仁、蔡劭謙、楊秋芬也全是他的學生,還有更多的學生分散在臺灣各大醫院服務。
證嚴上人期許慈濟醫療團隊把病人的生命與病苦放在第一位,王副院長也樹立了典範。他不僅提供花東的鄉親享有西部一樣高水準的心臟科治療,因為不忍心花蓮南區、臺東的病人到花蓮就醫,交通費用需花數千元,至今他仍在玉里慈院、關山慈院看診,需要做心導管治療才會轉院到花蓮。目前他還有更進一步的計畫,就是在玉里慈院建立心導管中心,讓玉里、關山附近的病人可以就近醫病。
「身為一個醫師,去病人需要你的地方,永遠比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更有意義。」三十年過去了,有些病人在他悉心照護下,已經從四、五十歲到七、八十歲,甚至年近百歲,有時在診間看到老病人回診,親切的寒暄,「安在」更顯現他駐守花東的價值。
書中,還有一段發生在四年前,王副院長和慈濟美國紐約分會執行長張濟舵師兄的醫病因緣。在群醫無策之下,在二度放置葉克膜之後,他如何挽救濟舵師兄的生命;而歷經生死拔河過來的濟舵師兄,如今是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一樣肩承重任。這過程,於我與慈濟家人而言,是一段驚心動魄的回憶。
王副院長在複雜性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的經驗豐富,早已揚名海外。在國際研討會上,他常帶領團隊示範複雜性心導管術式。地點、設備、病人都在花蓮慈院,透過視訊Live向位在臺北會場上、來自全球各地的心導管專家示範教學。困難度極高的冠狀動脈高速鑽頭研磨術,他完成後的成功率達九成五以上。王副院長已是世界級心導管治療嚴重鈣化冠狀動脈中專家的專家,花東人真有福氣。
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您細細品味的好書,王副院長的醫術帶給病人及家屬希望,而他對待病人的那分誠真心意,像古人所言猶如綠過江南岸的春風,心臟內科醫師的直心與溫暖,更有如日月照亮東臺灣,也深刻影響年輕的醫師。
推薦序
草根氣息受厚愛
章淑娟(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辦公室護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九九三年筆者剛到慈濟醫院,負責督導內科病房的護理業務,王志鴻是心臟內科醫師,小小的個兒,連寫醫囑和病歷紀錄都像蝌蚪一樣小小扭曲的,資淺護理人員不熟悉都要問資深學姊,字如其人,總是縮著脖子,講話時散發著菸味,偶爾會有宿醉清醒後的口氣,講起話來像出來闖江湖的。
很奇特的是,他眉宇間有一顆大大的痣,有如觀世音菩薩一般,這是觀世音菩薩來投胎的嗎?可是講話很直接,有時他跟心衰竭末期病人的家屬說明病情,我們身為護理人員總會站在病人這邊,私底下提醒這樣很傷家屬,但他總是說,就是這樣啊,已經沒辦法了啊,末期就是這樣。這是三十年前的王志鴻醫師。
三十年的工作相處,對於他的醫術非常佩服,門診病人門庭若市,但他總有辦法先安排病人去抽血做檢查,然後一個接一個看診,不會讓病人等很久,也不會因為病人多,讓他們感覺接觸醫師只有一點點時間。
他對待病人像老朋友,長者病患都非常喜歡他,來看病時會帶王醫師愛吃的鳳梨和花生,三不五時我們也會分享到病人厚愛他的食物。有很多病人搬離花蓮還會來找他看診,同仁的親屬更不在話下,可以不遠千里從西部過來找他看病,可見大家對他醫術的信任。
很長一段時間,王志鴻醫師一人獨撐隨時需要緊急救護的心臟科,守護全花東心臟病人的生命,真的是觀音再造。每天長時間工作,每週開車穿梭在玉里、關山之間,還是堅持每天一進醫院以及下班離開醫院前都要去看病人,他的精神與毅力是令人敬佩的,病人找他診治是很放心的。
門診病人雖多,但他總是用心評估,整體照護,因此常會遇到來看心血管科的病人,被發現其他疾病而及早治療,他笑稱自己是十足的家醫科。
有一次,住在臺中的父親,因旅遊時有呼吸喘狀況,便引導他來到花蓮王醫師門診,仔細評估後才發現原來當時是高山症發作。王醫師小心問診,聽說家父沒驗過B、C型肝炎,便開單抽血,檢查到C型肝炎,因而提早接受治療,免於家族C肝導致肝癌的宿命,事經二十多年,父親如今也九十一歲了。
長期和心血管疾病奮戰的醫師,因要搶時間,做決定都是很果決的。王醫師兼任副院長行政職務多年,雖然醫術很令人佩服,但快速的行政決策卻令人不敢恭維,沒有耐性等待和溝通,讓人是又愛又怕,愛他對病人的好,怕他對護理同仁發脾氣,尤其在高壓力的心臟血管科照護病人,護理長特別辛苦。
所幸王副院長是可以溝通的,他後來可能有了解到,年輕的護理人員遠離家鄉到花蓮來工作,需要如兄長般的呵護,因此他改變了,後來工作場域都會替基層同仁設想,有時還會邀請同仁聚餐,聽說還會下廚燒菜,他可以叫得出每個同仁的名字,同仁都感到窩心,草根氣息濃厚讓同仁崇敬。
他也和護理長共同邀約科內醫師和病房護理師一同參加義診,讓同仁感受在院內和院外都能同心一起提供照護服務,展現高度凝聚的領導魅力,因此外調或離職的護理同仁,還常常會回來單位看他和找護理長相聚。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從國中開始抽菸的王醫師,我們常常問他:心臟科醫師還抽菸,不是最差的示範嗎?他都只是笑而不答,表現出就是改不了的樣子。
然而,他身上的菸味,從二○○五年開始就聞不到了,很令人訝異真的戒菸成功,我們就找他代言戒菸,事後他表示,因為受證慈誠,而將多年的吸菸習慣戒除。
接著,二○一一年參加《水懺》演繹, 因為口誤,茹素一百零八天說成一百八十天,就不打妄語地持續一百八十天,依教奉行。
王醫師真不愧是慈濟醫療同仁的典範。
推薦序
救心、開心,最佳拍檔
趙盛豐(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美羿整理撰文)
王志鴻副院長要出書了,真是恭喜他,替他「開心」!
認識王志鴻三十年了。他是心臟內科,我是心臟外科,三十年來我們合作無間,可以說是「最佳拍檔」。
我是一九八八年八月來到花蓮慈濟醫院,第二年二月進行第一例心臟手術,當時還沒有心導管,全仰賴放射科做的血管攝影,但解析度沒有那麼好。感恩恩師洪啟仁教授和蔡伯文學長的帶領,我們創下花東地區首例的心臟手術。
心臟外科手術要靠心臟內科診斷,有三年的時間,花蓮慈院心臟內科是靠臺大醫師支援。一九九一年王志鴻來了,總算有一個固定的心臟內科醫師,我們都對未來充滿希望。
一九九三年,慈濟醫院成立了心導管設備室,配置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影像解析度更清晰,醫療品質更佳,對手術更有保障,真是病人之福。
王志鴻精力充沛,而且有求必應。很早來醫院,可以看到他;很晚離開,也可以看到他。任何時候找他,他都義不容辭,立刻出現。就算他不在花蓮,透過電話諮詢討論,也能提供最佳的意見。
「熱情無私」、「樂於分享」也是他令人佩服的特點,他曾經把東部地區不同醫院的心臟內科醫師整合起來,大家定期見面,相互研討。有時也會邀約聚餐,作「院際」聯誼。我也曾經受邀參與他們的餐會,氣氛融洽,宛如家人。
臺東馬偕醫院二○○一年、花蓮門諾醫院二○○七年,也陸續建立心導管室,其中必有王志鴻多年的心血和努力。
累積二、三十年的豐富經驗,王志鴻在臺灣做困難的冠狀動脈支架手術,應是數一數二的。我們很高興有如此優秀的醫師,跟我們作伴。
心臟問題往往不容易發現,有人去爬山,突然猝死,就是因為沒症狀,不易察覺,慈濟美國志工張濟舵就是個例子。他一直認為自己身體很好,但是經二五六切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冠狀動脈嚴重鈣化,因此建議他做心導管。
起初他覺得自己沒症狀,不願意做,後來被證嚴法師說服才住院。他的血管鈣化嚴重到無法放支架,必須先進行「研磨」,把管腔放大,才能放支架。
由於他的心臟問題太棘手,做治療時發生了狀況,裝了兩次葉克膜,才把他的生命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所以定期健檢,不要輕忽,才能保健康、保平安。
過去心臟內外科的關係,就是內科做診斷,外科動手術。但是近二十年來,心臟內科發展神速,可以自行做支架手術,不需再照會心臟外科。轉介的病人雖然愈來愈少,但合作關係還是存在。心臟內科要發展,一定要有心臟外科;同樣的,心臟外科要發展,也需要心臟內科。
現在花蓮慈院更成立「高階整合型手術室」,心臟內外科攜手合作,做一些過去做不到的事。病人不必動大手術,就可以完成治療,例如經皮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I),另外,第一例經皮導管二尖瓣修補術(TMVR),也在積極準備中,這都是心臟內外科共同完成的新里程碑。
慈濟大學也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醫師,現在慈濟各醫院的心臟內外科陣容都相當堅強,加上全球獨步、富有盛名的「模擬手術」,更是訓練醫術的大好平臺。
王志鴻是我三十年來的合作夥伴,也是最佳拍檔。非常歡喜見到他出了書,作者為了採訪「完全沒空」的他,起早摸黑地跟著去玉里,利用在車上的時間訪談。閱讀書稿,佩服執筆者的文字功力,不但專業部分精確無誤,感性軟性也處理得令人會心一笑。
推薦這本書《救心——王志鴻副院長和他的心臟內科團隊》,您可以更了解慈濟、更了解慈濟醫院、更了解慈濟醫院的心臟內科,更了解王志鴻這位精力充沛、有求必應的好醫師。
恭喜王志鴻的新書出版,最後提醒讀者,照顧好身體,天天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