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一九二○~一九六○)

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一九二○~一九六○)
定價:480
NT $ 379 ~ 760
  • 作者:王御風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13-09-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94062X
  • ISBN13:9789862940624
  • 裝訂:平裝 / 48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九二○~一九六○年間的高雄市級議會為主軸。一九二○年,台灣實施地方議會,同時高雄也升格為街,象徵高雄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至於以一九六○年為斷限,主要是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年間,國府對於如何透過選舉控制地方派系,尚在摸索階段,一九六○年後,國民黨對於地方派系的控制已漸成熟,高雄市地方政治也進入另一個新時期。

  本書所鎖定的討論對象,以議員為主軸,並旁及與議員相關的市長及州議員、(臨時)省議員。市長雖在日治時代及戰後初期,均為政府指派,然其做為政府在地方的代理人,與議員之相處,與當時政經發展息息相關。一九五○年後,市長改為民選,其成為地方派系之龍頭,與議員互動更加密切。至於州協議員、州會議員及(臨時)省議員,為市議員之更上一層樓,多為市議員轉任,故亦有討論必要。而這三者組織成的政商網絡,更牽動高雄市的發展走向。透過本書,將重新勾勒出高雄市從一九二○~一九六○年間的地方領導階層變遷及政經走向。

本書特點

  ◎本書以一九二○年至一九六○高雄市級議會為研究主軸,橫跨兩個時代(日治及戰後)及四階段議會(日治協議會、日治市會、戰後參議會、戰後市議會),探討此時期高雄市政治與社會之發展。

  ◎透過長時間、跨政權的整體性探討,彌補台灣地方政治研究長局限於特定時段研究所無法看出的連續性。

  ◎由高雄市議會政治的發展過程研究,與當時台灣其他地區的議會政治發展作比較,以瞭解高雄在台灣近代地方政治發展史上的特殊性。

  ◎本書受「2012寫高雄——年輕城市的微歷史」文史獎助計畫獎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御風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公民素養陶塑計畫專案教師,著有《圖解台灣史》、《鋼板在吟唱》、《鏡頭下的城市記憶》、《走出六堆的暗夜》、《高雄雙城記》等書。曾任記者、出版社主編、社區大學主任,並於南部各大專院校教書,教學範圍種類繁多,現階段希望能透過歷史文字的書寫,讓有趣的歷史,不再是課本的「背多分」,而是回到人與土地的情感及故事。
 

 

目錄

緒論

第一章日治前期打狗崛起及社會領導階層(一八九五~一九二○)
第一節打狗的崛起:日治前期打狗之發展(一九○八~一九二○)
第二節日商時代的開啟:一八九五~一九二○年之打狗社會領導階層

第二章政商合作的議會日治中期高雄(街)市協議會(一九二○~一九三五)
第一節變遷中的四年:高雄街及高雄街協議會之發展(一九二○~一九二四)
第二節在地日商的黃金十年:高雄市及高雄市協議會(一九二五~一九三五)
第三節高雄(街)市協議員之分析
第四節詩社與工廠的反對者:反對運動的開展(一九二○~一九三一)

第三章大戰下的議會日治後期高雄市議會之發展(一九三五~一九四五)
第一節工業化及戰爭動員的時代:一九三五~一九四五年高雄市之發展
第二節民選議員登場:高雄市會之發展(一九三五~一九四五)
第三節高雄市會議員之分析
第四節台籍政治菁英的遭遇:皇民化運動與高雄事件

第四章動盪時期的議會戰後高雄市參議會之發展(一九四五~一九五○)
第一節幻滅的開始:二二八前夕高雄市參議會(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九四七年二月)
第二節暴風雨的來臨:二二八事件與高市參議會
第三節高雄市參議員分析(一九四六~一九五○年)

第五章同鄉會的時期戰後高雄市議會之發展(一九五○~一九六○)
第一節地方自治的籌備與實施
第二節同鄉會時期:高雄市議會之發展(一九五○~一九六○)
第三節高雄市議員之分析

結語

參考書目

 

內容連載

結語(摘錄)
 
 
台灣地方議會的變遷
 
台灣的地方議會,起源自一九二○年日治政府的各級協議會。這是為了因應台灣人民要求參與政治的呼聲,絕非統治者自願釋放權力,而從一九二○年至一九三五年的各級協議會員,都是由各級政府所指定,並非民眾選舉產生,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幫統治者背書之「橡皮圖章」,要求民眾有選舉議員權力的呼聲也成為一股力量,迫使日本政府在一九三五年將協議會改組為州會、(縣)市會等議會,開放了半數議員由民選產生,但並非賦予全體民眾選舉權,只給予特定的男性民眾選舉權,如此制度架構下,在台灣為少數的日籍男性所擁有之選舉權與台籍男性相去不遠,因此民選議員當選者中,日籍議員仍佔有一定席次,配合官派議員,政府仍可掌控議會,同時更鞏固了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政府的正當性。此次議會開放民選雖然未能達成議員普選的訴求,但不可諱言的是,台灣首次民主選舉也在此誕生。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國府接收台灣,台灣再一次接受新的政治制度,但國民政府在戰後為了要從「訓政」走向「憲政」,開始舉辦選舉,一九四六年的各省及縣市參議會選舉讓台灣的地方選舉不僅延續,更進一步將限制性的選舉權鬆綁,除違反法令者,年滿二十歲以上之台灣居民均可投下神聖一票,不過此次選舉仍是間接性的層層選舉,基層民眾僅選出區(鄉鎮)民代表,再由區(鄉鎮)民代表選出市(縣)參議員,最後才由市(縣)參議員選出省參議員,但無論如何,台灣的地方選舉還是向前邁進一步。
 
一九五○年,國府播遷來台,為與中共對抗及符合美國期望,國民政府決定在台灣繼續推廣民主選舉,但顧及其為外來政權,若貿然全面實施各級公民直選,可能會產生中央政權不保的危機。在此情形下,國民政府決定凍結中央級的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等選舉,同時因為台灣省主席管轄範圍與國民政府僅有之台、澎、金、馬高度重疊,因此省主席選舉也遭擱置。此一方式與憲法明顯不符,最後國府只好以「行政命令」加以執行,此一地方自治也僅限於台灣省臨時省議員及各縣市議員為主的地方選舉,名稱也改為「臨時省議會」及各縣市「議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79
  2. 新書
    88
    $422
  3. 新書
    9
    $432
  4. 新書
    9
    $432
  5. 新書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