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唯一可與美國相抗衡,幾乎將紅色渲染整個東歐的超級大國。
將近七十年的歲月,飄揚的紅旗卻不斷地崩壞與失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蘇維埃徹底地殞落?
本書以美蘇對抗為背景分析蘇聯政治體制及崩潰,研究和歸納蘇聯政治體制的特徵,對美蘇兩國的對抗歷史及其影響展開分析,從兩國之間的互動來揭示蘇聯政治體制本身存在的問題。
共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對蘇聯僵化的政治體制的六個特徵及演變原因進行分析。運用當代著名社會學家杜爾克姆的社會團結理論和科塞及達倫多夫的社會衝突理論對赫魯雪夫時期的改革與失敗、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以及戈巴契夫時期的改革與失敗作了探析。
下篇主要闡述了美蘇對抗蘇聯政治體制的負面影響——使蘇聯的政治體制得不到修復的時機,最終走向演變。首先分析美蘇從對抗到冷戰的過程,並對美蘇對抗的歷史和根源進行簡要地疏理。
本書特色
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國家最終走向崩潰?
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精闢分析蘇聯政治體制及崩潰原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鄭易平
鄭易平,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生,武漢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政治學理論等。現為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著有《21世紀的較量——美日歐俄四強的走勢與中國》,獲江蘇省第六屆哲社優秀成果獎;《冷戰的終結——20世紀超級大國政治體制特徵、穩定性及對抗研究》,首次從政治體制角度分析冷戰終結的原因;《大家精要•伯恩施坦》,首次從正面、客觀、公正角度研究其思想,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專案「穩定性視角下的美英政治制度運行機理比較研究」。在核心期刊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
鄭易平
鄭易平,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生,武漢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政治學理論等。現為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著有《21世紀的較量——美日歐俄四強的走勢與中國》,獲江蘇省第六屆哲社優秀成果獎;《冷戰的終結——20世紀超級大國政治體制特徵、穩定性及對抗研究》,首次從政治體制角度分析冷戰終結的原因;《大家精要•伯恩施坦》,首次從正面、客觀、公正角度研究其思想,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專案「穩定性視角下的美英政治制度運行機理比較研究」。在核心期刊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
目錄
【以美蘇對抗為背景】
【上篇 蘇聯政治體制】
第一章 蘇聯政治體制的形成
第二章 史達林模式政治體制的特徵及弊端
第三章 史達林模式下的國家與社會
【下篇 美蘇對抗與蘇聯政治體制的崩潰】
第四章 從對抗到冷戰:美蘇對抗的過程
第五章 對抗的後果:進一步僵化
第六章 走向崩潰:改革的嘗試及其失敗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上篇 蘇聯政治體制】
第一章 蘇聯政治體制的形成
第二章 史達林模式政治體制的特徵及弊端
第三章 史達林模式下的國家與社會
【下篇 美蘇對抗與蘇聯政治體制的崩潰】
第四章 從對抗到冷戰:美蘇對抗的過程
第五章 對抗的後果:進一步僵化
第六章 走向崩潰:改革的嘗試及其失敗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以美蘇對抗為背景】
蘇聯解體已有二十幾年了。學者們早已從最初的震驚或興奮中走了出來,投入到艱苦和細緻的研究中去,進行了多維度、深層次探索,發表了大量的有價值的論著,如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專家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大失控和大混亂》、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後一人》、俄羅斯前總理普裡馬科夫的《大政治年代》、前蘇共政治局委員雅科夫列夫的《一杯苦酒》、亞歷山大‧季諾維也夫的《俄羅斯共產主義的悲劇》、大衛‧科茲等著的《來自上層的革命》、利加喬夫的《警示》、戈巴契夫的《戈巴契夫的回憶錄》和著名學者阿爾巴托夫的《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中國學者姜琦、張月明的《悲劇悄悄來臨》、陸南泉等著的《蘇聯興亡史論》、王長江的《蘇共一個大黨的衰落》、黃葦町的《蘇共亡黨十年祭》。這些論著中,都對蘇聯解體原因提出了各自的解析。
縱觀這些著作,有以下幾個角度和觀點:
一、 「原罪說」。西方不少學者和俄國部分學者從自由主義出發,把十月革命說成是「原罪」,蘇聯是專制集權的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倒退,必然垮臺。
二、 俄羅斯歷史的影響。尤其是沙俄的專制主義對史達林模式的深刻而有力的影響,思想家別林斯基、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空想主義的思想對布爾什維克的負面影響。
三、 新經濟政策的中斷。一些研究社會主義的學者對列寧對社會主義改革的探索特別是新經濟政策和關於黨和國家機關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同時認為,遺憾的是,這些政策和思想沒有被繼承。
四、 史達林模式。關於史達林模式,研究最多,但觀點大相徑庭,爭論也最多。第一種觀點也是最傳統的觀點認為,史達林模式是歷史的必然,甚至創造了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潮,打敗了德國法西斯;第二種觀點認為,史達林模式有些合理性因素和歷史功績,但後來僵化了,阻礙了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第三種觀點認為,史達林模式是俄國的歷史產物,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背離,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因此阻礙了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甚至阻礙了政治改革的進行,是蘇聯解體的最深刻、也是最基礎的原因。
五、 赫魯雪夫改革的失敗。對此爭議很多,有人認為赫魯雪夫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離,是戈巴契夫改革失敗的序曲;也有人認為,儘管赫魯雪夫的改革中有許多失誤和錯誤,其自身的局限性亦很大,但畢竟是蘇聯改革第一人,開闢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新時期,給後來的改革者打下了基礎,留下了經驗、啟示和教訓。
六、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關於勃列日涅夫對後來蘇聯解體的影響也有爭議,有人認為勃列日涅夫主政時,蘇聯實現了穩定和發展;更多人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是蘇聯走向衰亡的一個關鍵性時期,它為以後蘇聯的劇變埋下了伏筆。
七、 戈巴契夫改革的失敗。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議也很大,有很多人認為戈巴契夫改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但也有不少人雖然承認戈巴契夫改革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導因,但更強調蘇聯解體有著十分深刻的深層次的歷史原因。
八、 對外政策的失誤。俄羅斯著名學者和活動家麥德維傑夫認為蘇聯的對外政策演變成了對外擴張政策,引起了國內外人民的不滿。另一俄羅斯學者涅仁斯基甚至認為蘇聯對外政策是自殺政策。中國學者左鳳榮認為,對外戰略的失衡以及由此導致的國家對外政策的失誤,是蘇聯失敗的關鍵原因。
九、 民族政策上的偏差。戈巴契夫等人認為族際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日里諾夫斯基認為蘇聯民族政策的錯誤導致聯盟的解體。學者戈爾什科夫認為大俄羅斯主義的消極影響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中國也有不少學者論述了民族問題是蘇聯解體的原因。
中外學者們關於蘇聯解體原因的上述分析都從某個角度進行了探究,但蘇聯解體畢竟是二十世紀乃至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原因錯綜複雜,需要長期的研究和探索,有點像一個令人回味長久的橄欖,越嚼越有味道。本人雖才疏學淺,卻不妄自菲薄,斗膽以自己的口味去「品評」一下這一橄欖,希望能咀嚼出新的味道。
筆者認為雖然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內部,但外部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正所謂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美蘇的對抗及其對雙方造成的影響似乎就像兩個巨人的搏鬥,結果一方雖然傷痕累累,但未傷及要害,且傷口很快就癒合了;而另一方在搏鬥中傷及內臟,但自己沒感覺到,又缺乏自我修復功能,等到意識到病情嚴重時,慌亂中病急亂投醫,結果不治而身亡。
如果兩個巨人不發生搏鬥,恐怕誰都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但是在兩個巨人的搏鬥中,他們各自的強項和弱點被充分展現出來了。因此,要研究兩個巨人的體格強弱,得出真實可靠的結論,有必要仔細觀察他們之間的搏鬥過程與結果。
所以,本文試圖以美蘇對抗為背景來分析蘇聯政治體制及崩潰,即從剖析蘇聯政治體制的特徵入手,進而對兩國對抗歷史進行分析,也就是從兩國之間的互動來揭示蘇聯政治體制本身存在的問題,研究其最後崩潰的深層原因所在。這樣做,不僅可以使研究的結果更明晰可靠,而且從實踐意義上看能夠較準確地總結蘇聯劇變的經驗和教訓,儘量避免蘇聯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從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
蘇聯解體已有二十幾年了。學者們早已從最初的震驚或興奮中走了出來,投入到艱苦和細緻的研究中去,進行了多維度、深層次探索,發表了大量的有價值的論著,如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專家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大失控和大混亂》、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後一人》、俄羅斯前總理普裡馬科夫的《大政治年代》、前蘇共政治局委員雅科夫列夫的《一杯苦酒》、亞歷山大‧季諾維也夫的《俄羅斯共產主義的悲劇》、大衛‧科茲等著的《來自上層的革命》、利加喬夫的《警示》、戈巴契夫的《戈巴契夫的回憶錄》和著名學者阿爾巴托夫的《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中國學者姜琦、張月明的《悲劇悄悄來臨》、陸南泉等著的《蘇聯興亡史論》、王長江的《蘇共一個大黨的衰落》、黃葦町的《蘇共亡黨十年祭》。這些論著中,都對蘇聯解體原因提出了各自的解析。
縱觀這些著作,有以下幾個角度和觀點:
一、 「原罪說」。西方不少學者和俄國部分學者從自由主義出發,把十月革命說成是「原罪」,蘇聯是專制集權的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倒退,必然垮臺。
二、 俄羅斯歷史的影響。尤其是沙俄的專制主義對史達林模式的深刻而有力的影響,思想家別林斯基、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空想主義的思想對布爾什維克的負面影響。
三、 新經濟政策的中斷。一些研究社會主義的學者對列寧對社會主義改革的探索特別是新經濟政策和關於黨和國家機關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同時認為,遺憾的是,這些政策和思想沒有被繼承。
四、 史達林模式。關於史達林模式,研究最多,但觀點大相徑庭,爭論也最多。第一種觀點也是最傳統的觀點認為,史達林模式是歷史的必然,甚至創造了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潮,打敗了德國法西斯;第二種觀點認為,史達林模式有些合理性因素和歷史功績,但後來僵化了,阻礙了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第三種觀點認為,史達林模式是俄國的歷史產物,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背離,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因此阻礙了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甚至阻礙了政治改革的進行,是蘇聯解體的最深刻、也是最基礎的原因。
五、 赫魯雪夫改革的失敗。對此爭議很多,有人認為赫魯雪夫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離,是戈巴契夫改革失敗的序曲;也有人認為,儘管赫魯雪夫的改革中有許多失誤和錯誤,其自身的局限性亦很大,但畢竟是蘇聯改革第一人,開闢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新時期,給後來的改革者打下了基礎,留下了經驗、啟示和教訓。
六、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關於勃列日涅夫對後來蘇聯解體的影響也有爭議,有人認為勃列日涅夫主政時,蘇聯實現了穩定和發展;更多人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是蘇聯走向衰亡的一個關鍵性時期,它為以後蘇聯的劇變埋下了伏筆。
七、 戈巴契夫改革的失敗。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議也很大,有很多人認為戈巴契夫改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但也有不少人雖然承認戈巴契夫改革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導因,但更強調蘇聯解體有著十分深刻的深層次的歷史原因。
八、 對外政策的失誤。俄羅斯著名學者和活動家麥德維傑夫認為蘇聯的對外政策演變成了對外擴張政策,引起了國內外人民的不滿。另一俄羅斯學者涅仁斯基甚至認為蘇聯對外政策是自殺政策。中國學者左鳳榮認為,對外戰略的失衡以及由此導致的國家對外政策的失誤,是蘇聯失敗的關鍵原因。
九、 民族政策上的偏差。戈巴契夫等人認為族際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日里諾夫斯基認為蘇聯民族政策的錯誤導致聯盟的解體。學者戈爾什科夫認為大俄羅斯主義的消極影響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中國也有不少學者論述了民族問題是蘇聯解體的原因。
中外學者們關於蘇聯解體原因的上述分析都從某個角度進行了探究,但蘇聯解體畢竟是二十世紀乃至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原因錯綜複雜,需要長期的研究和探索,有點像一個令人回味長久的橄欖,越嚼越有味道。本人雖才疏學淺,卻不妄自菲薄,斗膽以自己的口味去「品評」一下這一橄欖,希望能咀嚼出新的味道。
筆者認為雖然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內部,但外部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正所謂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美蘇的對抗及其對雙方造成的影響似乎就像兩個巨人的搏鬥,結果一方雖然傷痕累累,但未傷及要害,且傷口很快就癒合了;而另一方在搏鬥中傷及內臟,但自己沒感覺到,又缺乏自我修復功能,等到意識到病情嚴重時,慌亂中病急亂投醫,結果不治而身亡。
如果兩個巨人不發生搏鬥,恐怕誰都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但是在兩個巨人的搏鬥中,他們各自的強項和弱點被充分展現出來了。因此,要研究兩個巨人的體格強弱,得出真實可靠的結論,有必要仔細觀察他們之間的搏鬥過程與結果。
所以,本文試圖以美蘇對抗為背景來分析蘇聯政治體制及崩潰,即從剖析蘇聯政治體制的特徵入手,進而對兩國對抗歷史進行分析,也就是從兩國之間的互動來揭示蘇聯政治體制本身存在的問題,研究其最後崩潰的深層原因所在。這樣做,不僅可以使研究的結果更明晰可靠,而且從實踐意義上看能夠較準確地總結蘇聯劇變的經驗和教訓,儘量避免蘇聯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從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
內容連載
【蘇聯政治體制的形成】
從列寧的建黨實踐來看,列寧在世的時候,蘇共就開始顯現出僵化的徵兆。列寧對這個問題是高度重視的,企圖通過建立黨的監察委員會等機構來健全黨內的權力平衡和糾錯機制。可是天不假年,他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史達林掌權後,逐步取消了黨的領導機構的權力制約和糾錯機制,政治體制逐漸僵化,給以後的改革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在本章我們對列寧為建立新型政治體制所做的大膽探索及其局限性做了分析;對史達林模式政治體制的產生、發展和定型的原因做了剖析,並分析了其社會和歷史根源。
一、列寧時期的探索
(一)列寧的建黨理論與實踐
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離不開列寧創建的布爾什維克的領導。十九世紀末二○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農民暴動頻繁發生,學生運動聲勢浩大。形勢的發展一個激進的革命政黨提供一個奪取政權的契機。列寧敏銳地發現這一契機,他明確指出:「革命無產階級的獨立的、毫不妥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主義勝利的唯一保證,是一條通向勝利的康莊大道。」從十九世紀九○年代中期開始,列寧就致力於在俄國建立一個不同於在資本主義和平時期建立起來的第二國際黨的新型政黨,以領導俄國的革命。
中國學者王堅紅認為列寧主張建立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與第二國際各國黨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思想上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二是政治上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三是在組織上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筆者認為王堅紅的理解是準確的。
我們先看第一個特點,列寧指出:「我們完全以馬克思的理論為依據,因為它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它說明了革命的社會黨的真正任務……是組織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領導這一鬥爭,而鬥爭的最終目的是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組織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因為革命理論能使一切社會黨人團結起來,他們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們能運用革命理論來確定鬥爭方法和活動方式。」顯然,列寧所說的「革命理論」、「先進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
從列寧的建黨實踐來看,列寧在世的時候,蘇共就開始顯現出僵化的徵兆。列寧對這個問題是高度重視的,企圖通過建立黨的監察委員會等機構來健全黨內的權力平衡和糾錯機制。可是天不假年,他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史達林掌權後,逐步取消了黨的領導機構的權力制約和糾錯機制,政治體制逐漸僵化,給以後的改革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在本章我們對列寧為建立新型政治體制所做的大膽探索及其局限性做了分析;對史達林模式政治體制的產生、發展和定型的原因做了剖析,並分析了其社會和歷史根源。
一、列寧時期的探索
(一)列寧的建黨理論與實踐
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離不開列寧創建的布爾什維克的領導。十九世紀末二○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農民暴動頻繁發生,學生運動聲勢浩大。形勢的發展一個激進的革命政黨提供一個奪取政權的契機。列寧敏銳地發現這一契機,他明確指出:「革命無產階級的獨立的、毫不妥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主義勝利的唯一保證,是一條通向勝利的康莊大道。」從十九世紀九○年代中期開始,列寧就致力於在俄國建立一個不同於在資本主義和平時期建立起來的第二國際黨的新型政黨,以領導俄國的革命。
中國學者王堅紅認為列寧主張建立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與第二國際各國黨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思想上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二是政治上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三是在組織上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筆者認為王堅紅的理解是準確的。
我們先看第一個特點,列寧指出:「我們完全以馬克思的理論為依據,因為它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它說明了革命的社會黨的真正任務……是組織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領導這一鬥爭,而鬥爭的最終目的是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組織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因為革命理論能使一切社會黨人團結起來,他們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們能運用革命理論來確定鬥爭方法和活動方式。」顯然,列寧所說的「革命理論」、「先進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44折$198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85折$383
-
新書88折$396
-
新書9折$405
-
新書9折$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