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以自己出生的村落爲基點,描寫了從家族至親到兒時夥伴等幾十種或悲或喜的人生。這塊如同當下中國縮影的小小的中原之地,從不出產成功和勝利,隻訴說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存在與消逝,以及他們所經歷的艱苦勞作、長久病痛、短暫歡愉和生離死别。
本書特色
★一本自泥土長出的沉重之書,浸透農民生活的苦辣微甜。
★與《北京,最後的紀念》一起入圍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閻連科以自己出生的村落爲基點,描寫了從家族至親到兒時夥伴等幾十種或悲或喜的人生。這塊如同當下中國縮影的小小的中原之地,從不出產成功和勝利,隻訴說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存在與消逝,以及他們所經歷的艱苦勞作、長久病痛、短暫歡愉和生離死别。
本書特色
★一本自泥土長出的沉重之書,浸透農民生活的苦辣微甜。
★與《北京,最後的紀念》一起入圍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作者簡介
閻連科
中國當代創作力最旺盛、想像力最豐富的作家之一,被譽爲苦難大師,現實主義寫作者。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對文學現實的一次衝擊,多次獲得包括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在内的重要文學獎項,其作品被譯爲日、韓、法、英、德、義大利、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十餘種語言,在近二十個國家出版發行。主要作品有小說《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風雅頌》等。閻連科的親情散文《我與父輩》出版以來,暢銷幾十萬冊。
父親的樹
想念父親
過年的母親
大姐
早逝的兩個同學
那個走進洛陽的少年
感謝祈禱
常念那些人
一樁醜行
三個讀書人
村頭的廣告欄
過年幾句話
一輛郵電藍的自行車
我是誰
掏鳥窩
操場邊的記憶
葡萄與葫蘆
二胡與兒子
鎮上的銀行
老師!老師!
塵照
病悟
最初的啟悟
樓道繁華
條案之痛
我本茶盲
平凹說佛
一個人的三條河
父親的樹
記得的,一九七八年,是這個時代中印記最深的,如同冬後的春來乍到時,萬物恍恍惚惚甦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藍得唐突和猛烈,讓人以為天藍是摻染了一些假——忽然的,農民分地了。政府又都把地分還給了農民們,宛同把固若金湯的城牆砸碎替農民作製成了吃飯的碗,讓人不敢相信著。讓人以為這是政策翻燒餅、做遊戲中新一次的躲貓貓和捉迷藏。農民們也就一邊站在田頭燦爛地笑;另一邊,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物隨地走,那樹自然也該是我家的財產和私有。於是間,就都砍,大的和小的,泡桐或楊樹。先把樹伐掉,抬到家裡去,有一天政策變了臉,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賬冊和手裡,至少家裡還留有一棵、幾棵樹。這樣兒,人心學習,相互比攀,幾天間,田野裡、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做檁梁的樹木就都不在了。
我家的地是分在村外路邊的一塊平壤間,和別家田頭都有樹一樣,也有一棵比碗粗的箭楊樹,筆直著,在春天,楊葉的掌聲嘩脆脆的響。當別家田頭的樹都只有白茬樹樁時,那棵楊樹還孤零零地立著,像廣場上的旗杆一樣。為砍不砍那棵樹,一家人是有過爭論的。父親也是有過思忖的。他曾經用手和目光幾次去丈量樹的粗細和身高,知道把樹伐下來,是蓋房做檁的絕好材料,就是把它賣了去,也可以賣上幾十近百元。
幾十近百元,是那年代裡很壯的一筆錢。
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
鄰居說:「不砍呀?」
父親在田頭笑著回人家:「讓它再長長。」
路人說:「不砍呀?」
父親說:「它還沒真正長成呢。」
就沒砍。就讓那原是路邊田頭長長一排中的一棵箭楊樹,孤傲挺拔地豎在路邊上、田野間,仿佛是豎在鄉村人心的一杆旗。小盆一樣粗,兩丈多高,有許多「楊眼」嫵媚明快地閃在樹身上,望著這世界,讀著世界的變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後,鄉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變化了。各家與各家的土地需要調整和更換,還有一部分政府要重新收回去,分給那些新出生的孩子們。於是間,我家的地就是別家的田地了,那棵已經遠比盆粗的楊樹也成了人家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