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禮夫人和她的女兒們:你所不知道科學界第一家庭的私生活
- 作者:雪萊.艾默林
- 原文作者:Shelley Emling
- 譯者:張毓如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3-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7258X
- ISBN13:9789573272588
- 裝訂:平裝 / 28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這一次的居禮夫人,不是「偉大」與「成功」的教科書版,而是歷經挫折之後,更細膩、更人性的真實人生。
本書透過第一手珍貴的書信與訪談,
看到一位集物理學家、女性、單親母親等多重角色於一身的居禮夫人,
身於性別歧視的環境、面臨愛情的掙扎與流言的詆毀,
她在親情與友情的支持下,與對科學無私無悔的付出中,更堅定信念。
這是史上絕無僅有、唯一榮獲五座諾貝爾獎家族的真實生活;
她留給女兒們最好的遺產是:
勇敢、堅強、獨立思考,以及對世界奉獻的理想性格。
這是一本激勵所有女性實踐自我的書
過去的居禮傳記,多著重在瑪麗1911年得到第二次諾貝爾獎之前的科學貢獻與生活,本書卻從瑪麗生命中最糟的時期,也就是她與已婚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備受爭議的緋聞切入。書中也詳細記錄了之後瑪麗為募得研究用鐳的兩趟美國行,並透過從數百封她與女兒間的書信所整理出的片段,真實呈現出一位因熱愛科學而不顧世俗眼光、勇往直前的女性,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錯過女兒生日已成習慣」、永遠是工作優先的母親……。
這一段鮮少被著墨的歷史,讓瑪麗的「人味」頓時鮮活起來,但她的母親角色以及她與女兒們的互動,為什麼值得關注?因為瑪麗.居禮不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個在不同學科獲頒兩次諾貝爾科學獎的人。她的大女兒伊雷娜在1935年得到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伊芙成為知名的作家和傑出的戰地記者,而提供本書家庭信件資料的海蕾妮則是伊雷娜的女兒、瑪麗的外孫女,本身也是一位優秀的核子物理學家。這個科學界的「第一家庭」,總共擁有五座諾貝爾獎。
作者簡介
雪萊.艾默林(Shelley Emling)
雪萊.艾默林為《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財富》、網路雜誌《頁岩》(Slate)、《華爾街日報》、英國的《時代》(The Times)雜誌、《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福斯新聞網網站、信仰網(Beliefnet.com)、《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和《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撰寫文章。她在《國際先驅論壇報》網站開設的部落格,名稱為「展現熱情」(Raising the Roof)。她之前的著作《化石獵人》(The Fossil Hunter)受到高度評價。目前定居紐澤西。
譯者簡介
張毓如
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從事出版工作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版權主任。譯有《人有14種性格,你有哪種天生優勢?》、《用心吃,不要用力吃》、《約定:帶著愛去旅行》、《小心,別讓思考抄捷徑!》等書。
推薦序│愛與崇敬──序居禮夫人與她的女兒們 蔡穎卿
推薦序│愛與熱情的本質,都是跨越時代的 梁旅珠
誌謝
她們擁有許多美好的特質。
但我最喜歡的特質是,
她們沒有一個人等著機會來臨,
而是自己創造了機會。
序曲 美國: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即將啟程
我回到法國,心中滿懷美國婦女給予我珍貴禮物的感激之情,
以及見證那個偉大國家和我們的國家因為相互同理,
而有信心讓人類擁有和平未來的激動心情。
第一章 絕對悲慘的一年
這個獎其實是頒給鐳和釙的發現。
我相信,我的科學研究和私生活毫無關連……
我不能接受這種想法,
居然認為科學研究會受到關於私生活的誹謗和流言影響。
第二章 持續向前
這些年的醫院生活,
我女兒和我保有許多回憶,
一路行來非常困難,
我們往往不知道是否能往前推進,
更不用說能不能找到住宿和食物。
第三章 與蜜西相遇
這個偉大的女人,法國最偉大的女人,
說話吞吞吐吐又顫抖,幾乎像小女孩。
她每日處理的鐳比閃電危險,
卻因為必須出現在公眾面前而害怕。
第四章 終於來到美國
發現鐳時,沒有人知道它將能夠用於醫療中。
這是純科學的工作成果。
從事科學工作時,必須由科學本身來成就科學之美,
然後總有機會讓某個科學發現對人類做出貢獻,像鐳一樣。
第五章 白宮
我與鐳的工作……特別是在戰爭期間,嚴重損害了我的健康,
以致於讓我沒辦法參觀很多感興趣的(美國)實驗室和學院。
第六章 改善的新生活
當她回到法國,她已不再是以前的她。
她終於明白自己有多麼重要。
第七章 另一對充滿活力的雙人組
我母親相當安靜,非常好學,
而我父親非常迷人……
兩個人都很聰明……他們的合作很成功,
因為他們的個性如此互補。
第八章 再訪美國
我在這裡打包行李、打開行李,對別人有所求,
也徒勞的試圖尋求一點安寧與平靜。
我要如何以我不確定是否存在的平靜心情,來面對這個社會?
第九章 走入聚光燈
在中子的發現上,我們動作太慢;
在正子的發現上,我們也太遲了;
這次我們發現的正是時候。
第十章 追尋的結束
她全身蒼白……她的白髮垂在寬闊的前額,面容平靜,
就像穿著盔甲的騎士那樣莊嚴而勇敢,
在這一刻,她是世界上最高尚且最美麗的存在。
第十一章 致敬與新追尋
我也將朝這個方向工作……我們很希望美國廢除中立法案。
這個法案既不公義,又違背美國的利益。
第十二章 伊芙的新人生
我們發現,需要付出代價的和平,根本不算和平。
我們發現,需要付出代價的人生,沒有任何價值。
如果沒有恩典、沒有尊嚴、沒有權利、沒有喜悅
來讓人生值得存活下去並值得給與他人,
這樣的人生一無是處。
我們也發現,有一樣東西比戰爭和死亡更可怕、更凶暴,
那就是生活在恐懼之中。
第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毀壞
蘊含了鈾的裝置所產生的巨大能量,
也能以和緩的方式釋放出來,用在實際用途上,
進而增進人類的福祉。
我個人確信,原子能的和平用途,
將為人們帶來難以想像的幫助。
第十四章 波濤洶湧
你要在法國推動原子能研究計畫,簡直是瘋了。
依照你們國家的能力,你永遠做不成反應堆,
你們的產業無法提供你需要的東西。
你想做出成果,最好留在美國。
第十五章 留給世人的資產
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從來都不簡單。那又怎麼樣呢?
我們必須有恆心,有凌駕一切的自信。
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有某種天賦,
不管這個天賦是什麼,都要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它。
──居禮夫人
推薦序
愛與崇敬──序居禮夫人與她的女兒們 蔡穎卿│知名作家
居禮夫人是我小學時代唯一知道的女性科學家,即使在四十幾年前、台灣東部文化資源十分欠缺的小鄉鎮,我還是經由父母與師長的引導,在圖文俱簡的兒童讀物中,以崇敬之意認識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與她的丈夫。直到今天,我還可以說出小時候背誦過的居禮夫人全名,當年書中音譯所選用的字是:居理.瑪麗.斯多拉思福士格。或許,這只是簡單的一件事,卻足以用來證明這位女科學家在我們那一代兒童心目中的地位。
童年讀本特地為小讀者簡化的「居禮夫人」生平故事,是以「科學家」與「女性」這兩種相互輝映,與史上無人曾及的得獎成就所交織而成的觀照,成長後,我又陸續讀了不同時間出版,更為完整的「居禮夫人」傳記。這本書,則是從居禮夫人兩個女兒的生平與她的第三代,來了解這位被孩子深愛的母親。書成的時候,居禮夫人的小女兒已以一○二歲的享年過世了,雖然她曾說過對自己的長壽感到不安,但也許更多人會希望,這是上天補足了她母親與姐姐為科學奉獻的人間歲月。這兩個女兒在世上完整的履歷,足以說明一個母親的信念如何地被傳承下來,那才是我們所經常提到,家庭教育真正的美好與力量。
這本書為居禮家母女三人配置了美好均勻的比例來說故事,作者用精心編排的敘事轉折,以兩個女兒極為不同的一生做為基礎,又從對她助益極大的美國至友如何主動請求結識,並畢生幫助她的角度,穿越歷史的大事紀與當時世界所面臨的景況描述中,把居禮夫人的一生重說了一次。只是這一次,說的更細膩、更人性,使新一代的讀者因而能了解,她對於這個世界的貢獻,不單是科學的領域,還有她曾以世人敬佩的智慧、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勇敢的行動,為女性與男性有平權受教育的機會所做出的努力。
人們經常用「無私」來形容居禮夫人的一生,但在細讀過一九一六年戰爭期間,她讓十幾歲的女兒休學,隨她到戰地服務的細節,以及母女之間往來書信所顯現的大愛,我們才能充份了解那種無私,不只是當年放棄申請專利、視世人分享知識為理所當然的心境,更是以自身的全部擁有,對於自由和平信念的實踐。
愛因斯坦用來形容居禮夫人的一段話中,我最喜歡的是「她的堅強、她純潔的意志,她的嚴以律己,她的客觀,她不容收買的判斷力,所有特質很難在同一個人身上找到。」這些特質分佈在各個章節的描述與女兒的傳承中,到了書中描述她為年輕學子講學,與如何保護年輕研究者不需為經費分心的情景,讀者已能完全了解她的愛,是對於世界美好的一種心靈光熱;在這本書中的許多細節中,我們終會了解,為什麼盛名與偉大並非是同義詞。
如從家庭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不難了解居禮夫人是以對自己的信心,與她父親父代母職的教養方法來帶領兩個女兒。我從編織於各章節的書信節錄深刻感受到,她不只有母親的一面,還有當外婆之後,對生命成長更感趣味溫柔的心境。以親子相處的實況來看,她的確是一個沒有足夠時間來陪伴孩子的母親(但這並非說投身於科學的她不會種種細膩的生活瑣事,在先前所看的傳記中,孩子穿的是她親手縫製的衣服,連出門該以哪種行李箱打包,都會給予女兒理由清楚的實用建議)但是,當無法給予身心兩全的周到照顧時,她以身教給予兩個女兒堅強的心靈鍛鍊。當她對大女兒伊雷娜說:「我覺得,妳對我而言已經變成夥伴和朋友。」我感受到那種關係是從母親一方的高期待所說的提昇,而非為表示親愛的等同;她們是以責任為分擔,以進步為目標的夥伴,是一種需要同吃苦、受考驗的親子關係,雖則,這樣的教育在童年必然有些沉重,但她得到了兩個女兒完全的認同。這份愛與崇敬,使她們一生都與母親一樣,盡能力慷慨貢獻自己給世界。伊芙晚年曾對《紐約時報》說,一個人必須奉獻自己的心靈,也必須奉獻自己的雙手和全身的力量,而「這一點,是我從母親那裡學到的」。那些「必須認真做某個工作,必須獨立,在人生中不只追求自己的快樂」的居禮家人所帶給世界的影響,必然啟發了許多人教養兒女的真心。
推薦序
愛與熱情的本質,都是跨越時代的 梁旅珠│知名作家
去年暑假我和女兒到英國劍橋遊覽,一路為我們解說的當地導遊,是個滿頭白髮但精力充沛的老太太。當我們來到舊卡文迪西實驗室的古老建築牆外,她為我們細數這個以核物理和放射線研究知名的實驗室,百多年來出了多少位諾貝爾獎得主,並進一步提到,早年的科學家們如何暴露在危險的放射線中工作而不自知。
「這道石牆有放射線,所以現在這個實驗室搬到有萬全防護的新建築去啦!」她狀似開玩笑的嚇唬我們快步離開,但又接著語氣嚴肅的另舉一位深受其害的外國傑出女性為例,那就是瑪麗.居禮。她張開雙手手指在我面前揮舞著說,這位和夫婿一同發現鐳和釙的偉大女科學家,由於長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質中,手指嚴重灼傷,晚年飽受貧血、疲勞、耳鳴和近乎失明之苦,最終死於血癌。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居禮夫人」,原來不光是個教科書上令人景仰的名字,而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並且為她的成就與榮耀,付出了凡人也能理解的痛苦與代價。
這個小小的因緣,讓我在打開這本書後,更是讀得興味盎然。過去的居禮傳記,多著重在瑪麗一九一一年得到第二次諾貝爾獎之前的科學貢獻與生活,本書卻從瑪麗生命中最糟的時期,也就是她與已婚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備受爭議的緋聞切入。書中也詳細記錄了之後瑪麗為募得研究用鐳的兩趟美國行,並透過從數百封她與女兒間的書信所整理出的片段,真實呈現出一位因熱愛科學而不顧世俗眼光、勇往直前的女性,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錯過女兒生日已成習慣」、永遠是工作優先的母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即使在當今世界上許多角落,依然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與責難,但瑪麗的故事卻發生在百年以前。請不要忘了那是一個多麼封閉而保守的時代,因為法國女性遲至一九四四年,才享有投票權。
這一段鮮少被著墨的歷史,讓瑪麗的「人味」頓時鮮活起來,但她的母親角色以及她與女兒們的互動,為什麼值得關注?因為瑪麗.居禮不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個在不同學科獲頒兩次諾貝爾科學獎的人。她的大女兒伊雷娜在一九三五年得到諾貝爾化學獎,她們更是唯一一對獲獎的母女檔……直至二次大戰結束,其他的女性得獎人,都侷限在文學與和平獎項。
這個忙碌的母親對女兒表現愛意與關懷的方式,與傳統形象的母親很不一樣,卻造就了和她一樣傑出的女性後代。瑪麗的大女兒伊雷娜和女婿弗雷德里克不但複製了居禮夫婦科學伴侶的關係,更從父母的研究基礎創造出人工放射性元素,永遠改變了世界。小女兒伊芙成為知名的作家和傑出的戰地記者,伊芙的先生拉布希在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主席時,代表基金會接受諾貝爾和平獎。而提供本書家庭信件資料的海蕾妮則是伊雷娜的女兒、瑪麗唯一的外孫女,本身也是一位優秀的核子物理學家。這個科學界的「第一家庭」,總共擁有五座諾貝爾獎。
我在演講時常常會碰到一些焦急的職業婦女問我,該如何兼顧家庭、孩子與事業?這一點,當年的瑪麗早已誠實的承認「並不容易」。不過我想,瑪麗對科學的熱情、專注與堅持,就是最好的身教與傳承。我也非常同意瑪麗在寫給女兒、女婿的信中,關於小外孫女的一段話。瑪麗向這對和她一樣忙碌於科學研究的新手父母說,父母要讓他們的孩子有個被愛包圍的寧靜童年,讓「他們的信心得以盡可能的持續下去」。
居禮夫婦都是無私的研究者,從未為自己的研究發現申請專利或牟利,愛因斯坦更曾推崇瑪麗是所有著名人物中,「唯一未受盛名腐化的人」。如果說她在為了募鐳的美國行中激勵了無以數計的美國女性和女學生,那我相信,這位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女科學家罕為人知的家庭故事,也將繼續啟發許許多多新時代的女性,因為不論在工作上或親子間,愛與熱情的本質,都是跨越時代的。
致謝
我在二○一一年一月三日收到的電子郵件中,第一次聽到海蕾妮.郎之萬-朱利歐(Helene Langevin-Joliot)這個名字。我開啟收件匣,注意到史上最知名女性的外孫女名字,於是開啟了那封信。她寫信告訴我,四月十八日那一週,她將與我會面。我欣喜若狂。到了那一週,當我終於與她在巴黎的瑪麗.居禮研究所見面,我就像即將見到總統的粉絲。她展現極大的親和力、樂於助人和優雅的風度。她要確保我了解她外婆從未試圖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尋求成功機會,相反的,她就是愛科學勝過一切。我要感謝她分享她對家人的了解,以及美國對她外婆的影響。她讓我看了超過兩百封瑪麗.居禮和女兒之間往返的法文信,以及其他文件,其中包括八十八頁同樣以法文寫成的伊雷娜.居禮(Irene Curie)回憶錄。這些信件已有法文版,名為《瑪麗.居禮和女兒們的通信》(Marie-Curie et ses filles: Lettres)。
我也想感謝居禮研究所的所長雷諾.璜(Renaud Huynh)提供了他的見解,並回答我所有擾人的問題。也感謝哥倫比亞大學檔案館的喬絲琳.威爾克(Jocelyn Wilk)及其同僚提供的協助。
就個人而言,我要感謝我的經紀人,字典裡沒有「疲倦」這個詞的艾格尼絲.伯恩鮑姆(Agnes Birnbaum)。謝謝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以及我那好到讓人難以置信的編輯盧巴.歐塔謝夫斯基(Luba Ostashevsky),他耐心的協助,使我更能掌握敘事史的藝術。同時也感謝勞拉.蘭開斯特(Laura Lancaster)、維多莉亞.瓦利斯(Victoria Wallis),和喬治亞.馬斯(Georgia Maas),以及出版社裡其他同仁為了我所付出的辛勤工作。
若是沒有一些非常有才華的法文譯者,我絕對無法完成這本書。感謝佛羅倫斯.辛諾夫斯基(Florence Sinofsky),路易.嘉格農(Louis Gagnon)、伊莎貝爾.卡維爾(Isabelle de Carville)。尤其是金.帕卡什(Kim Parkash)夙夜匪懈的為我翻譯一封又一封的信。如果本書裡有任何錯誤,都歸於我一人。
謝謝我在美國線上的主管們准假,讓我完成著作。
多年來,居禮家同意無數作家投入心力研究其家庭成員的生活。沒有他們,像我這樣的人絕不可能以自己的方式,訴說我對居禮家族女性的獨特故事。這些作家包括丹尼斯.布萊恩(Denis Brian)、芭芭拉.高史密斯(Barbara Goldsmith)、莎拉.德萊(Sarah Dry)、羅伯特.里德(Robert Reid)、納奧米.帕薩科夫(Naomi E. Pasachoff)、蘇珊.昆(Susan Quinn)、蘿莎琳.弗隆(Rosalynd Pflaum)、米歇爾.皮諾(Michel Pinault)、莫里斯.高史密斯(Maurice Goldsmith),當然還有為母親寫了精采傳記的伊芙.居禮(Eve Curie),這本書同時也描述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身為記者的冒險體驗,令人歎為觀止。艾倫.瓦塔爾(Alan E. Waltar)寫了本關於輻射與現代生活的迷人著作。而瑪麗.居禮為丈夫寫了傳記,其中也包括短篇的自傳。
我要感謝我的丈夫史考特讀了本書的每一章。他的智慧總是帶給我驚喜。我還要感謝我三個可愛的孩子克里斯、班和奧麗維亞,他們總是關心這本書的進度。我答應他們要感謝我生活中的良伴派柏,感謝我的女性朋友帶給我歡樂。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母親洛伊絲.露絲,她在她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我最棒的啦啦隊長。
最後,我從五位女性身上得到如此多靈感,她們是瑪麗.居禮、伊雷娜.居禮、伊芙.居禮、蜜西.梅洛尼(Missy Meloney)和海蕾妮.郎之萬-朱利歐,她們擁有許多美好的特質。但我最喜歡的特質是,她們沒有一個人等著機會來臨,而是自己創造了機會。我希望世界上的女孩和婦女都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