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別讓不必要的治療同時傷害你的健康和荷包

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別讓不必要的治療同時傷害你的健康和荷包
定價:320
NT $ 240 ~ 288
 

內容簡介

  醫師、護理師、醫院主管大聲疾呼
  除了仰賴醫護人員的專業建議,你也有責任守護自己的健康

  我們從來不曾懷疑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該吃什麼藥、該做什麼檢查、該開什麼刀,我們照單全收。但你有沒有想過,某些治療方式雖能讓你獲得一點點改善,卻把你暴露在嚴重的損害風險中?

  你可能不知道:

  得知需要心臟繞道手術的病人,有三分之一其實並不需要──這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醫生和蘭德公司的研究。

  接受全身斷層掃描暴露在輻射中的程度,媲美廣島和長崎某些核爆倖存者承受的劑量──這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學者的發現。

  數萬人因為慢性背痛動了背部手術,而手術成功的證據幾乎不存在──這是達特茅斯醫學院研究人員的發現。

  這便是所謂的「過度醫療」。過度醫療不僅可能危害你的健康,更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讓真正需要治療卻經濟環境欠佳的病患沒有獲得妥善的照護。

  本書有醫師、護理師、醫院主管以及接受過度醫療的患者現身說法,也分享知曉內情、能力充足的人如何避開陷阱,更有實用的自保方法20招,告訴大家如何預防遭到過度醫療的傷害。

  醫護人員是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責任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作者簡介

蘿絲瑪莉.吉卜森Rosemary Gibson
  
  蘿絲瑪莉.吉卜森是名作家,也是美國健康照護的思想領袖。她在羅伯特‧伍德‧詹森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的十六年中,主導國家策略,讓安寧緩和醫療成為醫療主流,她以促進病人安全的工作知名。吉卜森也曾經擔任經濟和社會研究院的副院長和美國企業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她也是維吉尼亞醫學院和維吉尼亞州議會醫療委員會的顧問。她是《沉默之牆》(Wall of Silence)的主要作者,這是一本描述醫療疏失的書;她的文章曾刊登在《華爾街日報》和英國《皇家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賈納丹.辛哈Janardan Prasad Singh

  賈納丹.辛哈是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在健康照護、社會政策和經濟發展方面有廣泛著作。他是印度數個總理國際諮詢委員會的一員,在美國企業研究院從事經濟政策工作,也在聯合國從事外交政策工作。他是《華爾街日報》撰稿人理事會的一員,也是《沉默之牆》的共同作者。

譯者簡介

劉道捷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專事翻譯。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翻譯作品包括:《全面革新》、《逆勢求勝》、《大逃稅》、《投機:貪婪的智慧》等。

 

目錄

推薦序
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 張志華
你需要不以財務考量提供照護與諮詢的家庭醫師 楊志良
台灣醫改當務之急──向「過度醫療」說不! 劉梅君
過度醫療是關乎每個人的問題 蓋斯特

前言

Part 1 正視現實
1 荒野之聲
2 醫生說故事
3 如何演變至今
4 「濫用」的人性面
5 X光可能會致癌

Part 2 不確定性、行銷與金錢
6 醫學的基本問題——不確定性
7 廣告行銷和醫藥治病之爭——一個家庭的故事
8 醃製心靈——新聞只是另一種廣告
9 你不會想讀的一章

Part 3 學會自保
10 別走冤枉路——他們避開了過度醫療
11 和醫生一起做決定

Part 4 每個問題都有一個解答
12 刪減濫用而不是刪減病人
13 不願面對的其他真相
14 停止醫療濫用的十個步驟
15 聰明自保二十招

註釋

 

推薦序

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

  我是急診專科醫師,經常接收到由其他醫師轉介來的病患。「天啊!這病人每天都要吃二十二種藥耶!」負責幫病人核對過去用藥史的實習醫師,難以置信地叫了出來。「老師,這些藥全都是必要的嗎?」他一臉疑惑地看著我。

  我問病人:「你知道你每天吃的是什麼藥嗎?」病人回答得很乾脆:「醫生開什麼,我就吃什麼。」我仔細審視藥物之後,發現其中有許多藥效重疊的同類藥物,像是控制血糖的藥物就有四種,降血壓用藥也有四種(不包括另外的兩種利尿劑),止痛藥有三種,另外還有病人口中所謂「顧心臟、顧腦、顧骨頭、顧腰子(腎臟)」的藥丸,以及一堆我念不出名字來的「味素藥」。而病人這次被送入急診的原因(低血糖、低血壓和急性腎衰竭),其實就是因為這些藥物使用過量的結果。

  本書作者說,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經接受不需要的治療、檢查或藥物。反觀台灣,「過度醫療」的情況也非常嚴重,跟美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對於一般民眾就醫的選擇並不設限,人人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藥,愛看大醫院就看大醫院,不必轉診、不必預約。健保醫療的濫用情形,造就了台灣人「看病多、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的扭曲現象!國人平均一年看病十二次,是美國的三倍,而民眾每年浪費的藥費,估計每年約新台幣三百億元。

  除了上述藥物濫用的例子,還有哪些醫療項目有可能是潛在的過度醫療呢?其實,有別於美國,在台灣,任何一樣醫療行為都有可能被濫用,因為醫院端和病人端都有一致的期待,那就是「反正健保會埋單」。其中,有不少醫療行為的必要性其實是值得省思的。舉例來說,難道椎間盤突出就一定得開刀治療嗎?手術灌骨泥就能改善老人家背痛?只要發現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就一定要放置心臟血管支架?膽固醇稍高就非得吃藥控制不可?胃痛非得使用氫離子阻斷劑不可?檢查有白內障就必須手術摘除?做骨密檢測就能保骨?做攝護腺特異抗原就能篩檢出攝護腺癌?以上所舉例的檢查、檢驗或治療,只要適應症落在可做、可不做的灰色地帶,往往都會被過度使用。

  另外一個造成過度醫療的因素是緊張的醫病關係。台灣的醫療糾紛刑事訴訟氾濫,病人或家屬利用非理性手段(如抬棺、撒冥紙、找媒體爆料)來抗爭的也不在少數,使得醫病關係空前緊張,醫療人員紛紛採取防禦性醫療,寧願多做檢查和檢驗,只求不要被告或被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被過度使用的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這類高階檢查一般都非常昂貴,而且病人須承擔顯影劑過敏或副作用的風險。此外,非必要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也會讓病人接受不必要的輻射線暴露,進而增加致癌風險。

  那麼,要如何減低「過度醫療」所帶來的衝擊呢?除了要求醫療人員自律、檢討健保給付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過度醫療帶來的不只是醫療資源浪費,因為過多的檢查將產生非必要的治療,也許是多吃藥,也許是多挨刀,這些過度的治療將帶來不可忽略的風險和副作用。民眾必須更聰明地保護自己,了解「多檢查、多治療」不見得就是賺到。

張志華◎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理事長、
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推薦序

台灣醫改當務之急——向「過度醫療」說不!

  台灣雖有外國人稱羨不已,號稱「俗夠大碗」的健保制度。但你知道嗎?這款「台灣醫療奇蹟」是以每位國人平均每年看十五次門診(世界第一)、每次門診吃四顆藥(歐美平均才一到兩種)、每一百元醫療費中高達三十七元要民眾自費(是先進國家的兩倍)、醫學中心愈蓋愈大間但醫護人員忙得像戰鬥陀螺等為代價。除了讓健保支出年年提高,國人自付醫療費也逐年增加,讓台灣醫療面臨崩壞的嚴峻挑戰。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醫療費用不斷高漲?過度醫療及無效醫療絕對是重要元凶!根據健保局統計,二○一二年門診超過百次者竟有三.三萬人;但民眾領了藥卻又不一定服用,導致每年丟棄藥品高達一百三十六公噸,疊起來約有五棟台北一○一的高度。另有近一千五百億元的醫療支出是在病患往生前幾個月用掉的。更令人感嘆的是,很多臨終患者因為沒有簽署放棄急救聲明,送入加護病房後插上呼吸器、葉克膜、洗腎,徒增病患與家屬的痛苦。

  除了健保過度醫療問題外,從醫改會每年接獲四百起醫糾申訴分析後更發現不少「過度自費醫療」的玄機。醫院為了增加利潤,誘發不必要的自費需求;甚至醫師手邊常收到醫院經營管理者所提供的「金雞母手術清單」、「醫師開藥或手術業績報表」,淪為「高級計件工」必須靠自費業績而非醫療品質決定專業報酬。病患被「健保給付的手術或藥品比較爛」、「新藥、新手術、高價醫材一定比較好」、「不買昂貴藥等於不孝」等話術弄得暈頭轉向,甚至最後還不幸落得「人財兩失」,衍生醫療糾紛。

  淪為商品市場買賣關係的醫療服務
  
  究其原因,主要是醫療商品化、營利化的歪風使然。在扭曲的保險支付結構影響下,醫院爭相投入「軍備競賽」的行列,以取得醫療給付及市場的競爭優勢。當醫療成了資本家投資之標的,醫事專業自主性及執業倫理必然面臨極大威脅,在金錢利益的誘惑下,上演著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戲碼。政府及醫事專業團體的緘默與不作為,成了共犯結構,醫療公共性與公益本質終將淪喪。

  對台灣醫改的啟示
  
  吉卜森等所著《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一書以美國真實案例,透過淺顯易懂的論證,幫助大家對過度醫療的風險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整理出避開醫療陷阱的二十項妙招,讓民眾在就醫時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斷。本書更是很好的「醫改探照燈」,作為他山之石,美國醫改及消費者團體、政府、醫界自律團體對此亂象的改革策略,凸顯出台灣政府與醫界對此議題的改革決心不足、步伐太慢、政策迷航。例如:

  一、 論量計酬的健保支付制度。作者揭示每一單位的醫療服務支付費用的計價方式(例如開愈多藥或手術,醫界能領愈多錢)會招致濫用及腐敗,讓健保財務失血而死。而不幸地,台灣主要就是採此方式。我們期許政府要有作者所稱「豪壯的勇氣」,拿出魄力推動論病例計酬、論品質計酬、論人計酬等健保改革。

  二、 提高病人部分負擔。作者認為面對過度醫療問題,如果靠加重消費者財務負擔的解決辦法,就如同要求士兵自費買頭盔來控制國防支出一樣,是徒勞無功的失敗解法。相關研究已指證歷歷表示加強對醫療提供者的控管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對照日前健保局積極想藉提高各類病人部分負擔來抑制醫療花費的做法,美國的經驗可謂當頭棒喝。

  三、 公開各醫院濫用與違規資訊。作者認為最有效的做法,是公開各醫院醫療濫用的查核結果,並透過各類解讀分析,讓在地民眾與消費者團體來共同把關。但台灣健保的醫療品質、違規名單、自費財報,乃至醫院評鑑結果的各種資訊,醫界都還在設法建立各式「遮陽傘」,實在令人擔憂。

  四、 鑑定審查及防健保詐領機制。美國各州醫務委員會對提供不必要醫療手術的醫師進行調查,甚至予以懲處或吊照。聯邦醫療保險與補助管理當局也積極依據《虛假申報法》成立防詐領熱線,並結合司法部調查;舉發者也可獲得財務上的獎勵,值得台灣學習。

  醫改會一向致力於推動民眾的醫療權益,除了呼籲政府應正視醫療資源浪費的問題外,也提醒民眾要積極看守自己的健康。期盼民眾可以藉由本書學習聰明的自保方法,避免掉入醫療陷阱中。

劉梅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董事長、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

 

內容連載

X光可能會致癌

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內科醫生賴瑞.傑西(Larry Jassie)還記得,他在海外擔任美國國務院醫師十多年後,回到美國時是一九八○年。他照顧美國在非洲、亞州、南美和東歐等地大使館的員工和他們的家人。傑西是紐約大學和貝爾維醫院訓練出來的醫生。

他從國務院退休後,開始在馬里蘭州洛克威爾一家聯合診所做臨床醫師,他深感震驚地發現,在他離開美國的這段期間裡,美國的醫療出現這麼重大的轉變。「某個星期六,我到診所檢查病歷,管理團隊中一位年輕的醫師進來,他坐下來對我說:『我們看過你的文件,你並沒有開很多檢查,你能不能多開一些X光檢查?』」我告訴他,我好好地照顧病人,和病人溝通良好,從沒上過法庭,所以似乎沒有任何責任問題。我還說,如果任何病人中有我沒注意到的事情,我們可以拿病歷出來看,他無法舉出任何病人的名字。

「我馬上了解年輕醫生來找我談話的原因。他繼續說:『和這裡的其他醫生相比,你開的檢查比他們少很多。』他想增加業務,因為這樣做可以賺進更多的錢。我很震驚,醫療怎麼會變成這樣?醫生的診所變成商業中心。他希望我多做X光檢查,如果病人不需要,卻把他們暴露在放射線中,基本上是犯罪行為。如果你開的檢驗不夠,他們就會威脅要開除你。我依然堅守原則,繼續為病人提供良好的照顧,沒有多做其他事情。」

二○○五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把X光納入已知致癌物的清單中,暴露在X光的放射線中可能導致乳癌、肺癌、甲狀腺癌以及白血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警告需要X光和其他診斷性治療的人,這些做法的危險性遠超過好處。

電腦斷層掃描是超強力的X光。從數百支X光光束中,產生高清晰度的立體影像。從一九八○年起,每年進行的電腦斷層掃描數目一飛沖天,從三百萬次激增到今天的六百萬次以上。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示,接受這項檢查的成人中,三分之一沒有必要暴露在輻射線中,至於小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次不必要的掃描。

「我們需要增加電腦斷層掃描的檢驗量,好增加收入」

一位經驗老到、奉獻於工作的腫瘤科專科護理師,在大型公立教學醫院工作二十五年後,想要有所改變。於是她開始在一位腫瘤科醫師的私人診所工作,下面是她的發現。

「我在這家診所上班時,醫生向病人收費的方式改變了好幾次。做化療而且有在吃可邁丁這種藥物的病人,一星期必須到診所一次或兩次做抽血檢查。可邁丁有助於預防血液中形成血栓,血栓會導致心臟病發和中風。病人服用可邁丁期間,血液需要監控,因為如果任何原因導致了出血,血液凝固花的時間會比一般情形長。血液檢查結果可以告訴我們,藥物劑量是不是需要調整。」

「在診所上班的前六個星期,我打電話給病人,把實驗結果和可邁丁劑量是否調整告訴他們。我還會提醒他們下次還要再來抽血檢查,只要付抽血檢查費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240
  2. 新書
    75
    $240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79
    $253
  5. 新書
    85
    $272
  6. 新書
    88
    $282
  7. 新書
    9
    $288
  8.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