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佛陀請開門+沒有我時我是誰(佛法入門 上下二冊)

佛陀佛陀請開門+沒有我時我是誰(佛法入門 上下二冊)
定價:760
NT $ 669 ~ 684
  • 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
  • 譯者:江翰雯
  • 出版社:德謙讓卓文化
  • 出版日期:2012-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797330
  • ISBN13:9789868797338
  • 裝訂:平裝 / 424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More Dharma, Less Drama.
  佛教是不折不扣的心靈科學,也是貨真價實的生命哲學。

  《陀佛陀請開門》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佛法入門(上)。竹慶本樂仁波切所教授、指導的「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是傳統佛法教育在西方傳播、翻譯和改編適應多年的成果。如果身處現代生活中想要「了解佛法」,進而「完整修習」,不被「佛學術語」嚇跑,符合科技時代中「掌握精要」的檢驗,又能與「現今情感經驗呼應」,這一套佛法教材,完全符合了這樣的需求。

  除了以現代語彙生動而清新的講述佛法,最重要的是本書每一章每一主題,都有一個段落,循序漸進,導引讀者進行簡單、細膩卻具威力的實際禪修。這套珍貴的佛法研習系列,實是人們引頸渴盼、期待已久的至寶。

  《沒有我時我是誰》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佛法入門(下)。書中詳細探究了一般想學佛的人關鍵性的課題,諸如:輪迴、無常、業力、信心、無我。但是理解痛苦的道理,和實際上不再受苦,是天差地別的兩碼子事兒;疑惑和問題的解決之道,也不是光靠盲信或者人云亦云就會沒事了,所以本書一開始,以層次分明、由淺入深的禪修引導,帶領我們正確的檢視自身各種情緒經驗,先拆解掉一些粗糙、僵化的概念,讓我們體驗到自在和快樂,對於自己的心逐漸熟悉,得到解脫的確信。

佛學入門(上下冊)二集合集

  「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從悉達多王子的故事開始,一入門即教導你如何看待、處理自己的情緒,接著進入小乘階段,學習具體而微細的禪修技巧與心要,然後是大乘階段圓滿的見地與無盡的悲心。整套教材由竹慶本樂仁波切講述,並依據其上師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指導,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讀者做了些許微調。

  本系列共分八冊,德謙讓卓文化目前已出版《佛陀佛陀請開門》、《沒有我時我是誰》,其餘各冊將陸續出版。

  提醒您每天花一點點時間聽聞、思維和禪修,養成與自心相處的好習慣。

  內頁為週記型橫條紋,搭配24句精選法語。

作者簡介

竹慶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是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噶舉派新一代大師中最出色的學者與老師之一,亦是一位實修的成就者、書法家、視覺藝術家和詩人。

  學習時期的本樂仁波切,在尊貴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等多位大師座下領受教法與訓練,同時成為大圓滿與大手印兩大傳承的持有者。

  本樂仁波切的教學方式幽默清新,飽含傳承自其根本上師 竹清仁波切的豐沛力量以及不拘形式的原創力,深受東西方弟子愛戴。 
 
  本樂仁波切是「那瀾陀菩提佛法中心」與「正知國際學院」創辦人。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狂野的覺醒》、《離死之心》、《洞徹的智慧》、《叛逆的佛陀》(即將出版)等書。

 

目錄

《佛陀佛陀請開門》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一佛法入門(上)
第一篇  從佛陀的故事發現什麼
第一章  佛陀不是佛教徒 
第二章  匱乏的心態和真正的解脫      
第二篇 匱乏之心與瘋猴心
第三章  痛苦的真相與人生的實況      
第四章  調伏瘋猴心 第三篇  修道之旅
第五章 修道之旅即是本地風光 
第六章 迷惑與明覺的幻變       
第四篇 從煩惱入手
第七章  處理煩惱(一)       
第八章 處理煩惱(二)    
附錄 簡介禪修姿勢

《沒有我時我是誰》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一佛法入門(下)
第一篇 四法印
第一章  拆解堅實的自我(四法印上)
第二章 顯相的遊戲之舞(四法印下)
第二篇 出離與依止
第三章 下一刻或下一輩子何者先到來
第四章 連結佛陀之心
第三篇 四念住
第五章 身受心法的正念修持(身念住)  
第六章 感受的如實體驗(受念住) 
第七章 心識的剎那剎那變動(心念住)
第八章 現象的覺察力練習(法念住) 
附錄 《普賢上師言教》依止上師之選偈

 

中文版出版序

  佛教是貨真價實的心靈科學,也是真實的生命哲學。蘊含在這古老傳統中的智慧,究竟來說,超越了所有時間、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它就如同純水,水本身無形無色,然而一旦倒入某個容器,那個容器的顏色和外形就成為它的外衣。同樣的,佛陀的純淨智慧總是隨著「文化」這個容器的外形,改變它的外在形貌、顏色和風味。因此,佛陀所傳授的智慧和慈悲,從來就不是靜止的死水,總是常保新意,不受時間的限制,歷久彌新。

  佛陀曾說:想要了悟這樣的智慧,必須進行「三輪」的練習,這三輪是學習、禪修與行為(或說是正念行持)。對於希望以佛法為嚮導之人,這「三輪」正是關鍵要點。正如印度大師世親菩薩所說:

  持守戒律,俱足聞思,此人即已準備妥當,已可進行禪修。

  這句經典名言說明了邁向覺醒之路的核心三步驟:聽聞(學習)、思維(反思)和禪修(讓自己熟悉、習慣)。對所有佛法修行者來說,這三個步驟都是金科玉律,至關緊要。

  「聽聞」,或者說是「學習」,讓我們對佛法生起正確的理解、無誤的見地,但若不透過「思維」將它化為體驗,這份理解的基礎也只不過是一些無意義的語彙。然而唯有當我們能夠藉由「禪修」將「理解」與「體驗」結合在一起,才會為自己帶來真正覺醒的了悟,亦即證悟。當見地與禪修的體驗展現於日常生活的行為之中,那時我們邁向證悟的旅程才算是圓滿。

  既然如此,為了好好了解佛法,得到覺醒的體驗,現在我們所要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之輪。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連結上本來的智慧,令它生起。以此方式,我們釐清並掃除了各種程度的無明與謬見。有朝一日,當我們的智慧成熟時,它將成為我們這條道路的真正嚮導。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大師龍樹菩薩說道:

  聽聞所得的智慧就像掃除黑暗的燈火,
  它是最殊勝的財富,誰也無法將它偷走。

  的確如此,不是嗎?沒有任何佛法的知識或智慧,也就沒有任何修行或修行之道可言。佛教中有此一說:「沒有聽聞,我們能了解什麼?沒有了解,我們能禪修什麼?沒有禪修,我們能了悟什麼?」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投入佛法的學習。而投入這「學習之輪」最重要的方式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去認識那包羅萬象的八萬四千法門。

  今天的我們真是無比的幸運,有數量、種類都如此之多的佛法教導可以學習。不過,擁有這麼多豐富的資源,有時卻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因為它常令人難以下手,不知從何開始、下一步如何進行。因此,我和學生們彙編出這套完整的學習課程,從佛教的基本介紹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過整趟佛法的旅程。這套教材的基礎,來自於傳統的佛教學習系統,以及我的上師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指導,並為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讀者做了些許微調。

  根據金剛乘佛教的看法,佛陀的教導之中包含了三類不同的教法,也就是所謂的「三乘」。第一類,同時也是最初的教法,稱為「基礎乘」,其中教導的是攸關自身存在以及輪迴(迷惑的存在)和涅槃(解脫)的重大課題,此乘的教法幫助我們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痛苦,認出痛苦的來源,並進而去滅除這些造成痛苦的原因。以此方式,我們找到了個人的解脫。沒有這樣的智慧,我們將無法完全了解和接受接下來其他二乘的修持。

  第二種教法是「大乘」,它的重點不再只是要解救自己,讓自己脫離痛苦,而是要生起更大的利他之心。經由大乘的教法,我們將發掘出那珍貴的、無私的、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悲憫之心,也因此我們竭盡所能、奉獻一切,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與覺醒而努力。

  第三是金剛乘,或說是「佛陀的密續教法」,在金剛乘中,透過種種代表證悟智慧的象徵、符號與直指心性的教授,帶領我們認識心的真實本性:佛智。

  事實上,佛陀只教導了一種佛法,只不過信眾聽聞的方式各自不同。聽聞方式各自不同的結果,就是各種佛法宗派於世間應運而生,傳承至今日。每一種獨一無二的佛法面向,都是我們的珍寶,若是能學習、思維、禪修這些教法,我們將會為自己「配備」好智慧與慈悲,用它們來轉化自己的迷惑,為一切眾生帶來利益。

  希望我們為此系列課程中文版所做的努力,能服務到所有讀者,為讀者帶來利益。

竹慶本樂仁波切
於西雅圖西方那瀾陀中心
2012年6月19日

 

內容連載

(一)第一篇 從佛陀的故事發現什麼
佛陀的覺醒是從發問開始,而不是從答案開始。
對我們而言,這樣的開始也是很棒的,
「發問」,這就是修道應該啟程之處;
當我們的心變得好奇,渴望找到內在自心和外在萬法更深入的實相時,
佛教真正的心靈之旅於焉展開。

第二篇 匱乏之心與瘋猴心
調伏自心的過程就像是捕捉野馬一般,
我們不需要讓自心變得更美,更神聖或更有證量,
因為自心本來就是美的,神聖的及證悟的。
我們不需要讓野馬變得更駿美、更強壯、更聰明,牠們從一開始就已經是了。
我們只需要帶領牠們進入正念覺察的環境和氛圍。
以同樣的方式,我們訓練自己面對當下的環境。

第三篇 修道之旅
我們把自己纏縛在錯綜複雜的厚繭中,
不斷欺瞞自己真實的身分和本來面貌,
我們依偎在這厚繭的舒適中,
連想都想不出自己的真實本性是什麼樣子,
最後,我們說服自己相信,這偉大的厚繭,
是世界上最自然不過的東西。

第四篇 從煩惱入手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情緒」通常被說是「煩惱」或心的苦惱狀態。
我們可以將它視為敵人或毒藥,或將它視為友伴或快樂的推手,
也可以將它視為證悟智慧的本身。
當我們更精準、更全面看清煩惱到底是什麼,進而明白它是如何運作,
剎那間那樣的體驗真是奇妙!

(二)◆佛法大師龍樹菩薩曾說,如果瞭解何謂「生起」,就會瞭解何謂「止滅」;如果瞭解何謂止滅,就會瞭解「無常」;如果瞭解無常,就非常接近瞭解何謂究竟了。

◆佛陀之所以談論到痛苦,並不是要讓大家覺得沮喪,而是要指出何謂痛苦,然後一勞永逸地將之淨除。

◆當代大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說道:「佛法即是一套漸次精細的概念系統,消抵世俗相對上較為粗分的概念。」然而,我們不應將它誤解為洗腦,或是意圖在分析式禪修中編造出什麼。透過分析法門,我們逐漸親身了悟到事物的真實狀態。如果未把精要的佛法觀念用在我們根深柢固的信念習性上,而只是停留在表淺的理智層次,那麼,這些法教就只會是文字,而不會對自己實際的生命經驗產生任何深刻的衝擊。

◆科學家告訴我們,狗看顏色的方式和我們不同,貓看形狀的方式也和我們不同,如果大家都來票選「真實存在的方式」,人類對「實相」的感知無疑的一定會敗選。

◆從佛法觀點來看,我們先前的行為(過往業力)比較像是花的種子,具有成長開花的潛力;然而,光是有種子,並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它會長成一朵花。種子需要更多其他條件,好比水分、溫度、肥沃的土壤和空間等。每個當下我們都有機會決定自己想要如何栽培這朵花,想要以何種方式與之相處、互動。業力種子需要當下的空間才能成長,處理或面對業力,就是去了解如何平衡過去和現在的行為,如何處理種子成長的能量和潛力。

◆業力以這樣方式,成為人生電影的製作人,但導演則是我們當下的心。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外界沒有任何人物在審判我們的作為,決定我們是好是壞,允許我們得到快樂,或是把我們踢到痛苦的深淵。從較宏觀的因果觀點來看,想要快樂充實的活著,或是過著恐怖電影似的生活,完全取決於自己的作為。然而,即使到最後我們的生活真的像是恐怖電影,我們也無法離開內心的電影院,或者隔天一早就從生命的夢魘中醒來。業力電影在我們心中播放著,裡頭沒有緊急逃生門,我們所思、所言、所做的一切都不會丟失,這部電影甚至會持續到下輩子,因為業力就如同所有的成因一般,不會無緣無故消失無蹤,一旦適當的因緣聚合時,便會成熟為特定的結果。

◆追隨善知識,就從對老師心懷正確態度開始。師徒的關係起始於對善知識的正確認識。培養正確關係,就從發展正確心態開始。巴楚仁波切說,像獵人想獲取麝香而緊緊盯著鹿,想得到象牙而盯著大象,想得到犀牛角而盯著犀牛,這是看待老師的錯誤心態。這種充滿野心的態度,只是一種想要獲取珍貴寶物的念頭,不在乎用什麼手段得到,也沒有悲心;其中沒有「真心」,只是一種作生意的心態而已,看到價值連城之物,就想要獲得。巴楚仁波切說,這樣的發心是心靈旅程的錯誤開端,因為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發自於我執;我們想與老師培養關係,從中為自己掙得某些世俗利益,名利雙收。根據佛陀清淨的教法,這個方法大有問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669
  2. 新書
    9
    $684
  3. 新書
    9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