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的祕密家譜:借來的文化、逆勢成長的歷史、強制推銷的人類意識大雜燴

英語的祕密家譜:借來的文化、逆勢成長的歷史、強制推銷的人類意識大雜燴
定價:420
NT $ 180 ~ 370
 

內容簡介

學好英語 ≠ 暸解英語

  如果你不曾讀過英語的歷史,你也就:
  A) 無從得知英語強盛的祕密
  B) 錯失了英語蘊含的豐沛意象與歷史記憶

  翻開英語的家譜,你會驚訝於英語的瓜瓞綿綿。全世界的人民都在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改寫這種語言,因此我們有了Spangish(西班牙英語)、Singlish(新加坡英語)、Inglish(印度英語)、Chinglish(中式英語)……然而真正稱得上琳瑯滿目、多采多姿的,卻是英語的「列祖列宗」:盎格魯薩克遜語、拉丁語、諾曼法語、古挪威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烏爾都語、漢語、梵文,所有你想得到的語種,幾乎都曾為英語「注入」一點什麼。這鍋全球350種語言都湊上一腳的大雜燴,如今正在世上所有角落飄香。

  英語是當今世上最「豐盛」的語言

  英語不僅從各種語言中借來字彙,也借走文字背後蘊藏的文化內涵。法國食不厭精的飲食文化、義大利的藝術成就、德語在哲學思想上的探問、斯堪地納維亞人卓越的航海技巧……也隨之融入英語民族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中,英語因此成為當今世上最豐盛的語言,也是最能滿足人類的智識需求、最能全面描繪人類經驗的語言。

  英語的歷史,就是半部世界史

  借字的發生與歷史語境息息相關,既能反映各時代強權國家與潮流風尚的更迭、也暗示著不同時期的社會群體意識。《英語的祕密家譜》帶領讀者由借字窺見英國的歷史,及其他文化與之發生擦撞或者共生共榮的痕跡。剖析英語如何由羅馬帝國邊陲的番邦土語,走向21世紀的世界語言。

  與其問:「為什麼是英語?」,不如問:「什麼是英語?」

  18世紀的山謬.約翰遜爵士出版了史上第一本英語詞典,當時風行的法語借字如champagne(香檳)、clique(政黨派系)一概不予收錄,詞典中甚至對法語大加嘲諷、挖苦。充分展現了英語高傲的自尊。《英語的祕密家譜》細細爬梳應與歷史中圍繞著「借字」與「本體性」的長久論爭,展現千年以來英語民族對自身語言的思考。民族意識在英語的發展史中向來不曾缺席,我們將驚訝於,原來主導人類文明發展的泱泱大國,其子民間也存在著「崇洋媚外」與「多元開放」的矛盾心理。

  根植全球—— 21世紀的日不落帝國

  我們都剛經歷過反媒體巨獸(behemoth)的遊行、為金融肥貓(fat cat)的自利行為感到忿忿不平;如果仔細考究每一種流行字彙的來源,你會發現英語幾乎無處不在。正如作者的觀察,如今英語發展現況已超越我們對「單一語言∕民族」過時的認知,全世界人民的廣泛使用,讓現代英語的「活性」已非昔日的語言純粹主義者所能想像。英語快速學習、增生新詞的能力,也使之成為對時事反應最迅速的語種。如今學習英語已不只是為了獲取出國留學的機會或更高的薪水,而是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檢視與我們密不可分的現實。

作者簡介

亨利.希金斯Henry Hitchings

  語言和文化歷史評論家,生於1974年,畢業於牛津與倫敦大學。著有《約翰遜的字典》、《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他也是《衛報》《金融時報》《新政治家》等報章雜誌的撰稿人。

譯者簡介

林俊宏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譯有《剪刀、石頭、布》、《群的智慧》等書。現就讀於師大譯研所博士班。

 

內容連載

語言的世界觀

英語其實是被引進英國的,日後的美國也是如此。這類混種語言(尤其是字彙方面,包含的語言足足超過350種)的歷史,也刻畫了英語人士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英語如何不斷求知求新,也可以看到英語這種清教徒所謂的「我們的」語言,如何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形貌。

人都需要溝通,這點無庸置疑。語言能拉近我們的距離,也能讓我們形同陌路。雖說溝通不一定要靠語言,但語言仍是我們最靈活的溝通工具。字彙雖然並不完美,卻比肢體語言來得長久。人類能用語言表達自我,我們都將此視為理所當然,卻很少想過語言的起源或者語言所擁有的力量。

我們可能會不時忽然想到,究竟walnut(胡桃)跟wall(牆)有什麼關係?crayfish(淡水螯蝦)又不是fish(魚),為什麼字尾會有fish?事實上,walnut這個字是古英語walhnutu的現代變形,字面意思是「外國的堅果」,胡桃原本主要生長在義大利,傳入北歐後便稱為「外國的」,以有別於當地的 hazelnut(榛子)。至於crayfish,則是古法語crevice(淡水甲殼綱動物)的變體,其字源是德語的crebiz,今日的法語則稱為ecrevisse。字尾的fish是誤聽的結果。重點是:其實我們很少思考自己為什麼這樣說話,我們和其他說著相同語言的人,有什麼共同之處?語言的傳承演變,能向我們吐露先人的哪些事情?又,語言究竟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許我們該思考一下。

語言是一種社交能量,而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關鍵也就在於語言表達能力。人無法跑得像獵豹那麼快、長得沒公牛那麼壯,也不像細菌一樣能適應各種環境,但人腦有製造和處理語言的能力,也能進行抽象思考。雖然蜜蜂能用舞蹈告訴其他同類食物的所在,綠猴的叫聲能傳遞複雜的訊號,而雀類能夠唱出多達13種的曲調,但動物的溝通系統終究能力有限,唯獨人類擁有「開放式」的語言機制,能發出近乎無數種聲音組合。大約在8萬到15萬年前,我們就擁有了語言,能夠分享各種想法、在群體內或者跟不同群體溝通、挑起(或避免)戰爭、求偶及尋找伴侶,語言也使我們能夠製造出各種被稱為「工具」的物品。

每種語言各有特色。當我們說著自己的語言,可能會覺得一切就是那麼輕鬆自然,然而一旦我們講起外語,就能深刻體會到該語言的鮮明飽滿,擁有與眾不同的肌理與符碼,也都以獨到的方式傳遞歷史、文化及世界觀。不同情境適合不同的語言,傳說中神聖羅馬帝國的君王查理五世會對外交使節講法語,對女士講義大利語,對馬夫講德語,對上帝則講西班牙語。而他似乎很少講英語─只有對鵝說話時才會用到。尼可拉斯.奧斯勒在他的宏觀歷史巨著《語言帝國》中,便提到「各種歷史傳統的鮮明性格:阿拉伯文的高貴低調及平等主義;中文和埃及文有難以撼動的自負;梵文展現繁複的分類和階級;希臘文的創新充滿自信,但也導致自戀和賣弄;拉丁文隱含公民意識;西班牙文固執、貪婪、準確;法文崇尚理性;英文則推崇生意才幹。」這種概括說法頗具趣味,雖然有所局限,卻也透露了更深層的涵義:人類的各種語言揭露了世界的本質,而語言的發展史,也就是人類意識的發展史。

研究語言就像是在考掘人類經驗,文字中帶有過去各種夢想和苦痛的化石。如果正在閱讀本書的你,讀的是英文原文,那麼你我不僅共用同一種語言,也傳承了同樣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因為我們共用的語言中留有許多前人使用的歷史痕跡。即使我們的處世態度多有不同,仍同樣受到英語特有的表達模式影響,此外還有格言、俗話、行話及俚語等。當我們看到字彙時,我們會有同樣的熟悉感。語言使人類產生各種社群與團結意識,但也造成種種分化和爭執。雖說這些都有可能只是出於錯覺或想像,卻仍深刻地影響人類的行為。

文字就像目擊證人。喬治.史坦納曾說:「我們用到某個字的時候,其實是激起了這個字的一切歷史。」只要有新的領域浮現,其新奇感就會反映在語言中。想必人人都有這種經驗:查英文字典的時候,發現某個字是源自某種異國語言。多數語言並不會有這種情形,像是阿拉伯語或匈牙利語,絕大多數字彙都能追溯到自身的古老傳統(儘管現在已顯得有些枯竭),而不是來自其他仍存活的語言。英語,可說是各種語言最不尋常的交會之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3
    $180
  2. 二手書
    62
    $262
  3. 二手書
    72
    $304
  4. 二手書
    72
    $304
  5. 二手書
    72
    $304
  6. 新書
    79
    $332
  7. 新書
    79
    $332
  8. 新書
    79
    $332
  9. 新書
    79
    $332
  10. 新書
    79
    $332
  11. 新書
    79
    $332
  12. 新書
    88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