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誠執感謝尼泊爾迪帕克(Deepak Shimkhada)梵文博士,斯里蘭卡那尼沙納(Dawldena Nanisana)法師,與印度穆克紀(Dr. B. Mukherjee)教授三名外籍人士,對於台灣梵語研究,尤其讀音上的供獻,並稱讚賴世培博士,率先留學美國引進梵文,才讓現今台灣佛教徒有了正確的咒語讀音,對於學佛修行、祈福、消業有很大的幫助。
筆者原為靜坐修行者,因為鬼神障礙,才從民國八十一年五月開始研究悉曇梵文佛教咒語,首先收集日本東密悉曇梵文之課本、字典、梵語文法,同時在大乘精舍購得賴世培博士編著之「古梵音佛教咒語範本」,與尼泊爾迪帕克(Deepak)梵文博士之讀誦錄音帶一卷,經由這些資料著手研究日本大正藏密教部之楞嚴咒悉曇梵文。其後又經由簡豐文堂兄介紹,拜見斯里蘭卡那尼沙納(Nanisana)老法師,承蒙老法師校正楞嚴咒本與讀音指導。
經過自己讀誦修習後,才在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出版《古梵文楞嚴咒校註」一書,並先後在宜蘭縣羅東冬山,與台北市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華藏講堂教授「古梵文佛教咒語」,前後經過九年教學,其間再出版有《古梵文大悲咒集校註》、《古梵文佛教咒語全集》、俗稱千句大悲咒之《古梵文青頸大悲咒集校註》、《古梵文佛教咒語全集》2006修正版、《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悉曇梵文版,經過十五年來悉曇梵文的研究,與九年教學經驗,梵文楞嚴咒持誦有十萬九千多遍,其他咒語亦持誦不少,除了解決自己的鬼神障外,也幫助或教授他人解決鬼神障與鬼神病痛無數,可以肯定佛教咒語力量之確實存在與不可思議。
最近二年來,盡全力將大陸北京雲居寺《房山石經》第二十八冊《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第十一卷至二十卷之觀世音菩薩咒文,全部反翻譯成悉曇古梵文,並註解羅馬音標與中文意思,以正咒音,書名《古梵文觀世音菩薩咒語全集》希望此陀羅尼咒本,能有利益於現在與未來所有持誦聽聞眾生。甚幸。
筆者 簡豐祺 謹誌
2008, 02, 10 上午 於宜蘭羅東自宅
◎密教經典,只供佛教徒讀誦或學術研究教材。
◎持咒之前,請先詳細研讀相關咒語全部經文。
導讀
有學者認為所謂「大語」中,是包含有宇宙大爆炸時所發出的巨響音聲。如五方佛的心咒:「嗡、阿、哞、梭、哈」,「嗡」是大霹靂後的原音,「阿」時無限遠傳而去宇宙擴大的聲音,「哞」是大爆炸的原音。許多無法詮釋的音,放在陀羅尼的首、尾或中間,是借用來作「音激」腦細胞的元創記憶,甚至打開身上的脈結。因此人類各種神祕的教派都會創發不同的咒音,或開啟說天語的能力。
佛陀時代婆羅門稱「梵」是代表天的意思,也說梵語是來自天上的語言。因此持誦標準的古梵文咒語,是用天上的原音與諸天人溝通,或稱宇宙的本體感通。
根據科學對持咒的實驗,只要修持者專心一意念誦,必能達成統一身心的狀態,甚至有禪定效果。咒語同樣可作為一種物質材料同自然界的其他聲音一樣具有物理性,一切聲音都是由物體震動而產生的一種能量轉換。
從生命學角度去看,不同的聲音可構成不同的物質不同的場。從物理聲學的觀點來看,人類發聲器官可發出的音素可以說是無窮無境的。一句好聽的歌曲和一句祥和的祝辭,可以讓我們喚來一天的祥和及寧靜。而不同的是咒語帶有更加複雜的顯性及隱性資訊,它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與宇宙中深藏的精神內核同步和吻合,是一種特殊的天人合一聯繫工具。
就佛教而言,在(原始)佛法中,起初是諦語──真誠不虛妄的誓言,是「佛力、法力、僧力」三寶的威力,修行者的功德力,也能得龍天的護助。諦語與三寶威力相結合,論性質,與咒術是類似的。所以《十誦律》稱說諦語為「咒願」;《四分律》等稱諦語為「護咒」。
「咒」:是聲音的神祕力,終於經由「諦語」的聯繫,而能使部派佛教接收,甚至成為佛法的一部份。佛教一向強調梵行之修持,「梵」指清淨無染,亦是「專一、統合、一體……」之意,而「梵語」也可以解釋為清淨之語。
許多研究咒語專家都一致肯定「持誦咒語原音是感通的基礎」,因此,咒語之「原音」也可說是持誦感通的根本,希望修持者皆能以標準梵音或近似梵音來念誦咒語。
乾隆在《同文韻統》的序文中也說:持咒若不依梵音,就不符合「咒語不翻」的本意。這也是呼應持咒以古梵音為標準的原則。
《房山石經》中之第二十八冊《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第十一卷至二十卷之觀世音菩薩咒文。每一咒旁注有梵文對照,證明此咒是梵音的轉譯,符合追尋咒語原音的精神。
咒語持誦以原音為最,咒語原從梵文翻譯而來,因此,如能以古梵音去持誦咒語,將可達到很明顯的成效。這本《古梵文觀世音菩薩咒語全集》則出自於《房山石經》中,而《房山石經》的最早創刻者,乃是隋.大業年間(公元605年),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大師的弟子靜琬法師,其為了保存佛經,使正法長住世間,遂發心刻經於石,以留後世。其後由弟子繼承師志,所完成的石經則分別埋在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的石經山上九處洞穴,及現在雲居寺的地宮。
本書更以梵文、羅馬拼音及中文互相對照閱讀,以便讀者能夠深入了解咒語的原音與原義之關係,對實修者有更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