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為社會而設計吧!∕十聿照明設計總監∕燈光藝術家 賴雨農
受到面出 薰先生創立的「照明偵探團」的啟發,不久之前,在「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和「華山1914文創園區」主辦的[光+/-]光環境探索工作營裡,我們在台北也舉辦了屬於台灣第一次的「光偵探/lighting
detective」活動,非常接近也契合面出先生創辦的「照明偵探團」理念;兩天的活動裡,我們實地探訪了華山1914文創園區和八德路一帶的照明環境;後來的成果發表,看到學員們專業的呈現,內容精采的程度令人激動,我們也倣效「照明偵探團」在不同的光環境探查之間,票選出心目中的光「英雄」和「惡魔」;在實地去觀察這些照明現象之前,大家都沒有想到原來我們被這麼糟糕的光環境包圍,而這些不負責任的設計和用光,浪費了社會許多的資源。面出先生曾經說過:「照明偵探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大家實際走出戶外,透過觀察而對於光害感到生氣!」
人工光源自介入我們的生活和夜晚以來,演進的速度像細胞分裂一樣的驚人,鎢絲燈、鹵素燈、日光燈、LED、OLED,幾乎每5年就有新的光源被發明出來面世;而人工光源的始祖,鎢絲燈泡從最初呈現在世人面前,被稱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到今日被所有LED廠商形容成浪費能源的罪魁禍首,也不過就是幾十年的光景。鎢絲燈泡還是沒有變,但是,是什麼原因造成這麼大的變化?真的是因為光源本身;還是我們使用光源的方式出了問題?我在近年的公開演講裡,不斷的提出「照明設計師的社會責任」,「關燈的燈光設計」,就是在提醒節能的關鍵不只是在於光源的進化和汰換,更重要的是在於設計;而我們照明設計師站在這場戰役的最前線,有很大的責任去思考照明和環境與社會的關係。無獨有偶的,全世界的照明設計師也紛紛開始創造出一股省思浪潮,反省過去我們在創造璀璨夜景的同時,是不是也為這個社會帶來了種種負面的影響?而原來這些照明設計的社會責任觀念,早在八零年代,面出先生就已經提出並且付諸行動了,面出先生於是大聲地提倡,「為社會而設計吧!」;不由得從心裡敬佩,還好有像面出先生這樣,不是只專注在自己的照明設計案,同時也關心整體環境和社會責任的照明前輩們有先覺的努力,不然現在我們要面對的環境光害可能還要更嚴重。
「照明偵探團」在一股對不恰當的照明設計所造成光害的反思浪潮中,在全球蔓延開來,世界各個主要的城市都有照明偵探的活動、展覽和論壇,也引起了許多照明設計師和以外的社會人士共鳴,而逐漸成為一個有意義的共識;這理念不再止於專業人士,社會大眾也開始對於過度的設計、過多的色彩,沒有必要的漫射光感到反感;大家開始懷念起「黑暗」的夜晚,那個時候因為燈泡技術的限制、供電的不足,城市和市民反而在晚上可以得到喘息的空間;相較於現在很多所謂的不夜城,那時候的夜晚更浪漫,更有個性。幾年前被大家視為進步繁榮象徵的大樓外牆滿布LED的設計,大量充斥在很多開發中的城市,炫耀的是財富不是科技;打著節能的旗號,但是真正替代的只是原本優雅不會發光的建築外牆,而不是傳統燈具,因為我們絕對不會想要用傳統燈泡布滿整個大樓外牆;這不是設計上的進步,而是環境平衡上的退步;看過這些城市的夜景,你不會對哪個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些設計過了頭,搶走了城市應該有的個性和風貌,看到的都只有色彩斑斕的光害。偵探團的活動不但成功引起大家的注意,也藉由很多人的實際參與,大家更了解照明和光害的界限,而這些記錄和成果遠比教科書來得珍貴,也就是這本書最不同的地方。它傳達的不只是設計和單方面的理念傳達,它還表達了一個全球對於未來照明需求的浪潮,也敦促著照明設計師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別只是忙著加燈,也要適當的把燈拿掉啊!
回到所有事物的本質,光必須為人所用。我們不需要在燈具,光源上一再地著墨大做文章,因為光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在意的。廣場和公園需要什麼樣的光,地鐵站裡又需要什麼樣的光,住宅適合什麼樣的光環境;只要透過簡單的觀察,我們很輕易的就可以發現哪些是多餘的,是我們不需要的。透過觀察來認識需求,簡單而有力;以往我們以為跟我們無關的照明環境,其實反而跟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關注我們的光環境,不只是照明設計師的責任,大家也都應該參與,因為創造好的光環境是一個全民的社會運動。
推薦序2
創造更優質的城市光環境∕袁宗南照明事務所設計總監 袁宗南
本書乃紀錄日本當代照明界的前輩面出
薰先生,在1990年代開始直至2010年間帶領照明同好參觀世界各大城市的光文化與藝術的光環境,其夜間照明手法的調研工作。其中大量的探討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及其生活方式,再深入探討夜間光環境與人的關係;從平日、假日、當地特殊文化慶典及節慶假日分析照明的輝度、照度與時段節能與環保的議題,並深入探討燈具的型式、光源種類的分析及其選用防眩光(anti-glare)裝置的手法,進而讓學員分組討論,同時配合學員不同背景的不同思維方式,再加以總結,是一本非常值得國內大學教師、學生以及業界對照明有興趣的好友閱讀的好書。
藉由本書深入淺出的特殊體驗,我們稱之為「照明偵探團」,作者想表達每個城市的DNA所形成的夜間照明帶動夜間商機的不同手法及設計方法論,試圖讓參與者真正的認識文化不同,所帶來的光文化也不一樣的城市夜間新體驗。本人更期待各大專院校相關科系的教師及學生能秉持著「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的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讓精緻的生活與照明設計為台灣創造出更適合台灣文化底蘊的優質城市光環境。
推薦序3
The light passing the time∕瓦豆製作創意總監 江佶洋
「光」是一個特殊的創作媒材!用來講述時間;用來描繪速度。「光」說的其實是一個「經過」的概念。我們在晨曦中醒來,因為陽光,我們「看見」世界;我們在黃昏接近夜晚的魔幻時刻,我們不假思索開啟電燈「照亮」生活。光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到。光被看見,其實是因為有影子的存在!
光線只有照在某個實在的東西上,譬如軀體或建築,在牆上緩緩爬行、突然映現時,才刻劃出其存在。(Daniel Libeskind 2006:p.60)
光是有象徵性及隱喻性的!光是一種語言,這種語言有文字和形容詞,最重要的是有意義。非常感謝世界照明偵探團提出這份淺顯易懂的報告書,提醒著不加節制浪費資源的人們。當我們的城市以一種不落人後的姿態開發興建;當我們開口閉口滿口都市更新,可有人注意「光」帶給生活何種樣貌的改變?歷史容易被遺忘,正如光在現實世界中被忽視一般。就像光線每分每秒在不同時刻不同地點,都是過去!
很可惜台北沒有出現在這份報告書當中,代表我們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很希望在大興土木的同時,能為這座城市留下建築的表情;很希望都市更新的同時,能注意自然光的引進與室內光環境的妥善安排。
光代表著人類進步文明,光與能源密不可分!本書直指各地域文化與氣候生態環境對「光」的不同思維,值得所有光的創作者與業主借鏡與反思!